网络文学的此在与未来
学界对于网络文学价值的认识和判断,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由于网络上作品海量,给系统研究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何时能够形成完备的理论批评话语,现在看来不容乐观。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十多年来网上网下各种论争不断,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唱衰,另一种唱盛。前者认为网络文学毫无艺术价值可言,纯粹是一群不懂文学的人在那里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后者认为在当代文学遭遇困境的时候,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前景不可限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将会重组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然而,论争丝毫没有改变网络文学一路升温的趋势,放眼望去,规模不一的征文、评奖、盘点、座谈研讨活动此起彼伏,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轰轰烈烈。然而,在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文学在网络里究竟表现如何,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确有必要仔细察看一下网络文学的生态,对它的现状做一些客观分析,对它的未来发展做一些理论上的前瞻性研究。从本质上讲,“网络文学”仍然是用汉字(其中夹带的符号都有汉字的对应含义)抒情和叙事,仍然是通过阅读提供给读者审美愉悦,这说明它仍然沿袭了“传统文学”的基本功能,只是在传播方式与写作形式上有所变化。我们不能撇开“传统文学”去孤立地审视“网络文学”,它并不是天外来客,而是网络时代的新的表现手段。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表现形态,或者说后者是前者在特殊环境里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因此将它们做一些比较研究,对两者都是有利的事情。
当我们追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同样存在类似的关系。我们打开中国文学史,看到先秦、两汉文学、看到唐代、宋代文学和明清文学,似乎文学一直沿着世纪的轨道发展,很规整的样子。事实不是这样。有些作家当时并不为人所知,是历史逐渐把他推到前台的。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在当时名气很大,后来却慢慢被人遗忘。所谓文学史不过是后人对前人的总结。在20世纪之前,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没有文学和作家的概念,只有文人和文章的概念。读过书的人就是文人,帮亲戚朋友代笔写书信也算是做文章。从社会性的角度看,20世纪之前,文学只是个人的事情,除了皇亲国戚、富商巨贾出于个人爱好供养几个文人之外,以写作为生是不可能的,写作者都有自己的职业。因此,中国古代只有“文选”,也就是作品选这个形式,没有文学史,但20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文学史成为独立的学科,不仅开始评价古人,而且对当代的作品也有了评判。图书、期刊、报纸等新兴媒体都是在20世纪初期,也就是一百年前出现的,文学和作家的概念也是由这些新兴媒体建立起来的。媒体出现之后,文化有了商品属性、形成市场,以写作为生才成为可能。由此,在创作实践的推动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逐步体系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最大的变革,在传播方式和价值体系上都发生了重要变革,出现了职业作家。20世纪末,“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写作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的可能性几乎被放大到了无限。和经济社会的巨变一样,经过一百年的变迁,中国文学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每个家庭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作家”。
一、“传统文学”一直在往纵向发展
相对于“网络文学”,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文学”实际上是指20世纪的文学,或者直接是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
20世纪的中国,就文化而言,最大的变革当属“五四”新文化运动,它使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文化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文化的变革必然滞后于思想的变革,换句话说,20世纪初,在国家安危存亡的时刻,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思想之争,已经悄然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命运。文学始终在这一巨大的洪涛之中起伏,救亡成为其重要的使命。经历了被列强瓜分、军阀割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学的“警世”功能被强化,到后来对“阶级斗争”的书写,文学在意识形态旋涡里愈陷愈深。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进入黄金时代,本来有横向发展的机会,但小的波折一次次出现,社会功能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反思苦难、颠覆价值并未能使其回归到本体。我将这一阶段的小说称为“阶级斗争”的复调叙事。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终究没有能够跳出来,进入更广泛的空间。王小波或许是少数跳出来的人之一,他看到了另外的东西,这也是他在网络备受追捧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却为什么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顶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中国文学有“纵”的深度,却缺乏“横”的宽度,由此而产生的作品格局小,视野窄,不足以表达普世价值观,难以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
当然,也有新的景象产生。80年代出现的先锋文学和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个人化写作,应该是传统文学“纵”的主干上伸出来的枝蔓,尽管它有模仿西方的痕迹,但却是一种对文学本体的呼唤,是中国式的对文学价值的修正,它提醒人们:文学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也就是说,和“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等等,包括近年的“底层文学”、“生存状态文学”相比较,先锋文学和个人化写作或许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这不是一个文本技术类别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重新认识文学世界的问题。当然,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有伟大的地方,它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在艺术表现力和技法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只是针对我们民族自身而言,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大国,应该为世界文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跨出这一步,我们努力了整整三十年,面对网络文学这一新生力量,我们预见它有另类美景,希望它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网络文学”具有横向发展的特征
20世纪的一百年特别是后来的50年,文学在思想上的负重前行,解决了民族精神成长的一些问题,但积压的伤痛阻碍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出现使这一现象的改变具有了可能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觉得“网络文学”是“横”的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社会功能的简单依附,让文学回归到本能的状态。
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
时代造就了人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人感知生活的方式。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网络写作对于那些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许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来说,却是一片神圣的领域,他们在这里耕耘、播种,当然希望获得相应的收获。在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横向发展的力量之源。有人对网络写作的随意性提出质疑,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确实存在过度娱乐对文学意义的消解,另一方面,率性与自由精神的复归应予以肯定。当代中国文学强调回归现实主义,虽然有其理论的合理性,实际上却出现了“伪造”苦难,对“生存”的低俗表现等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主权利。
应该看到,游戏精神在网络文学中发挥了积极意义。可以拿《悟空传》来举个例子。这部小说的写作灵感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现代港片《大话西游》。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关系、渊源,提取了后者的叙事方式、语言,以古代西游人物演绎现代西游情节,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以《悟空传》为题具有两重含义:第一可以解释为“关于孙悟空的传记”;第二是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感悟虚空”。这无疑和时代精神密切相关。《悟空传》将原著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时空转换,让古典名著里一心朝佛的取经师徒脱胎换骨,变成了有爱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诠释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用冷冷的幽默勾得我们笑、深思,被感动。一篇网上评论说:“我们生活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一切神佛都被我们打破了。所以只有我们这一代会对这一作品流泪。”正是由于现实意义与神话背景的完美结合,网络世界的“虚拟真实”与作品的精神诉求相得益彰,《悟空传》一经贴出便获得了网友一致推崇,并引起网友竞相效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做具体的分析:
《西游记》是无数中国人心中难忘的经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更希望能看到它对现实社会的寓意所在。深刻的“西游”情节,可塑性极强的人物形象,终于使勇敢者萌发了重写“西游”的念头。首先出头的是周星驰的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它彻底颠覆了一个如来佛只掌遮天的世界,让人痛快不已。影片最受观众欢迎的是它的话语方式,它一度使得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产生了欢愉的改变,直至青少年纷纷群起效仿。《西游记》和《大话西游》对《悟空传》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可以说是它的母体。《悟空传》借助原著的人物关系和“西游”主线再创作,情节与人物形象已是“天翻地覆”。它设置了多重的故事发生环境,“造”出了天界与万灵之森。表面上看,神的家园天界祥和安宁,妖的老巢万灵之森充斥着阴森恐怖,但其实天界诸神的伪善与专横掩盖在神圣的表面下,构成了其虚伪奸诈的内核,与万灵之森竟有着相同的“恶”的实质。花果山是超脱的净土,是理想的天堂,是孙悟空心里永远的美丽家园,寄托着作者对纯粹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寻。小说同时继承并发扬了已经深入人心的《大话西游》的典型情节和语言特色,但内容又远比其深刻丰富复杂得多。
由于网络具有底门槛、包容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作品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其成为新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策源地。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当年明月”以“把历史写得好看”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史,叙述之中加入个人评论,获得了网民的追捧,出版后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观念和方式与传统写作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共生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曹升的《流血的仕途》在这方面也有所建树,他尝试结合现实去表现历史,在时代精神与历史叙事中找到了一条新路,类似的努力在网络写作中屡见不鲜。这也是网络文学横向发展的特征之一。
三、“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互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对抗的一面也有融合的一面。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表现形式上的互补。如果说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的话,那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是立体的。这个说法包含着两种涵义:一是指作者和读者的立体交融,他们互相感知,互相交流,甚至共同创作,使网络文学的表达更加透彻有力;二是指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使之强化、突出、延伸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
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上阅读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一种特殊氛围。网友们在网上虽然彼此见不到面,但冥冥之中依然能够感觉到别人的存在。这种阅读,比起一个人独居斗室,伴着一盏孤灯静静阅读,更有人情味,也更有趣得多。对于写作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
网络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网络依托,直接印刷成纸书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了。网络文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如果失去特定的媒介,它将没有被讨论的意义。我们可以拿《秦盈》的创作来做例证。在写作《秦盈》的过程中,作者雷立刚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信心不足,一位名为鲍可庾的网友这样鼓励他,并给出真诚的建议:“雷立刚怕是天涯创作态度最严肃的作者……他把自己目前的个人遭遇,不自觉地给‘文学化’了。把自己的身份给‘作家化’了。说出来残酷,但必须指出,目前的失业也好,失去婚姻也好,并不就必然构成写作的素质。如果这些就构成了你目前的写作动力,那么你的作品很可能就失之浅薄。而你个人的理想和先天的气质,又决定着你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代人’这样宏大话语的题材。”正是在这种交流中,雷立刚获得了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获得了新的启迪和感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秦盈》这部作品是读者与雷立刚共同完成的。假如这种情况在传统写作中也能够出现的话,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目前,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玄幻小说、恐怖灵异小说、新军事小说、新历史小说、现代讽刺小说、戏谑小说、冷幽默小说等类型化写作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谱系。应该说,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色彩纷呈既是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网络文学前进过程中的外部要求。作为隶属于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是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与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相对应的是,接受群体需求的日益丰富,即接受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需求大大提高。
在网络文学走过的短短十年时间里,随着网络写手队伍的急剧壮大,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多彩起来。事实证明,网络文学能够引发关注和讨论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它全新的写作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受,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场景图片、动画甚至声音和音乐等融入作品的超文本写作等。网络文学形式上的这种创新,是由网络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说网络文学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那么关于表现形式方面的各种实验,就可以说是写手们超越现实与自我愿望的一种发泄和表达。随着创作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写手们所观察与构思的题材不断扩大,思维更加活跃,手法更加娴熟,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文学使新一代人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产生了自己的“理想”。我们的传统文学现在很少有表达理想的力量,但网络文学却另辟蹊径,表达了新的理想。当然,采取的表达方式和以往不大一样,有可能是用“大话”方式表达,有可能是在传奇故事里传递,也有可能是在超自然的环境中传输。一个全新的世界已经打开,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多样的表达,墨守成规表面上看起来是严谨的态度,却是对文学自由的扼杀。因此,作家陈村曾经用“前途无量”来描述网络文学的前景。他相信,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会更加丰富,创作目的也会由单纯追求阅读快感向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转化。将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可能与今日报纸与杂志的关系相类似。谢冕教授在任中国网络文学奖评委时这样说:“传统文学重艺术性,审美感受是首要的,其内容有意义、有深度,给人启发,有一定深刻性。而通俗文学接近人,被人很快接受,语言方面平易近人、平常,与严肃文学不同。从这些方面讲,网络文学与通俗文学有相通之处,因而在评价网络文学时虽然也用平时所熟悉的标准,但也会与网上形式相联系,考虑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别。”
我个人以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二,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最初由网络开始走向文学世界,“网络文学”是他们的翼,然后在“传统文学”中他们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们弥合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中国文学纵横合一,蔚为大观。
四、博客写作的重要意义
博客写作的出现,使网络文学这条河流形成了一个洪峰,并且开始分流,一部分传统作家有机会进入网络文学的领域。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网络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博客写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公开面向大众,是能够及时得到阅读者反馈的写作。这个特征使博客成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博客写作已经不是传统写作那样的个人创作行为,而是由一定圈子的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大众开放式写作。博客是以公开性、交互性和可追溯性为其最基本特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博客写作对传统传媒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的出现使受到时空、传播速度、传播范围、言论实际权益等方面限制的传媒向大众敞开大门。是民众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形式。这一形式使传统作家看到了网络的巨大魅力。
那么博客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形式上,博客实现了人们筑造网上个人空间的梦想。博客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博主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发表文学作品、思想见解等,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地表达自己。在发表作品方面,博客跟BBS方式有所不同。博客是以“个人专栏”的形式对文章按照发布的日期进行排列,而BBS是以帖子的形式,是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以往的网络文学都是以单篇作品为流传单位,以致于很多BBS原创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是谁。而在博客世界里,作品只是个人的一种表现形式。博客赋予个人以能量,博客世界是个人在网络里全面最大化的世界,文学只是它的一部分。博客里的文学是一种“个人化”写作,它以展示、释放、推介自己为目的,文学本身反而隐身其后。比如余华,在自己的博客上连载长篇小说《兄弟》,我们似乎不能因此称《兄弟》为博客文学,余华在小说出版的同时把作品贴在自己的博客上,也许只是一种宣传、一种促销手段。更多的博客加盟者是文学爱好者,他们的文学博客是一种潜在的传播力量,使这一形式更加自主、开放。他们中的一些人,写到后来也出了书,成为被文学界认可的文学作品。但他们在写作之初,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博客中把自己的经历,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写下来,满足自己表达的需要。可以说博客既成就了社会精英,也成就了无数草根。它使网络文学既有大众参与这根线,又有清晰的个人观点这个点,在感性的潮汐中翻动着理性的浪花,不由令人生出美好的向往。
博客的出现使网络文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相信,不用多久,我们现在讨论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这两个概念会逐步重叠,因为它们将会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感受到解放自身的乐趣。
五、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存在问题是有其必然性的。文学毕竟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由于网络写手大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过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难静下心来深刻思考生活,严肃创作,再加上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文学的视野还不够宽阔,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等故事占了相当比重;在叙事方式、语言等写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简单,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网上;写手生活经历的简单和艺术感受力的相对低下造成作品思想深度的浅显和艺术感染力的单薄。应该说,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写作的多种风格和多元结构,以及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的心理关怀。因此,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总体上看,网络文学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易读好懂,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与理性。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由,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问题还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要想红,找网络。这是一句网络间流传很广的口头禅,乍一听有些道理。这十年来的确从网络走出了不少红人。网络作为一种新传媒,也的确给了许多人登台表演的机会。但这句话一旦和网络写作联系起来,我们还是要加以分析。如果一个作者不把心事放在怎样写好作品上,而只顾琢磨如何“一鸣惊人”,挖空心思寻找捷径,那就会愈走愈偏,甚至走向极端。这几年网上流传的“身体写作”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文学表现身体、表达身体本无可厚非,但只剩下身体,或是以身体作为粗陋作品的标签,不能不说是文学的悲哀,也是对身体的玷污。
单纯追求阅读效果,导致血腥、恐怖作品流行。网络写作者在写作中大量存在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的现象,以为谁能抓住这一点,谁就能在读者那里得到响应。这几乎是互联网“平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这一现象,《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认为:“原因很简单,一是新奇,读者没有接触过;二是悬念,读者猜不到情节。如果小说都像国产电视剧就很没意思了,大家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无法提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作品缺少了想象力,就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也就很难说是好作品了。”但问题接着就出现了。有读者的读完类似《鬼吹灯》的小说《冤鬼路》之后说,小说中有条樱花路,于是武汉、南京等地的樱花路都在读者的眼里有了灵异色彩。天涯网友“樱花恋灵”说:“南京有个中山学院,通往中山学院有条路也叫樱花路,还有个樱花小区。有天半夜,路过那条路看到‘樱花’两个字吓得我没敢往前走,调头就往家跑。”这还好算好的,有些小说充斥着血腥,看了让人毛骨悚然。一味单纯追求阅读效果,想方设法夺人眼球,这个做法对提升作品的价值有害无利。
网络恶搞是制造网络“硝烟”的一个突出现象,其罪责虽然不应该记在网络文学的头上,但由于它破坏了正常的文学阅读,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网络恶搞通常是一种群体“围观”行为,很多人发泄情绪只图一时之快,在话语狂欢的表象背后,仍有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潜伏在其中,主要表现为蔑视权威,标新立异,尽管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见解的观点,但整体的混乱还是对网络创作环境的一种破坏。2006年风烟四起的网络恶搞,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许多积蓄已久问题的思考。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关于诗歌的论争,而是关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走向何方的大讨论。不只是网络媒体,上百家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加入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报道,就连一向不参与此类论争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记者李舫认为,汉语诗歌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她还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的话说,“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李舫的文章却再度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并由网络文学延伸到了传统文学领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论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至少是自由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促进人们反思问题的途径,但现在看来,2006年由恶搞诗歌引发的论争对创作的辨析尚未取得明显效果。也许问题本来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网络以其特殊手段把它捅破了。
网上的热闹还是无法遮盖网络文学自身的问题,青年的写手们在写作过程中过于轻率和随便的态度时有显露,诸如题材重复、文本结构简单、叙述技法粗糙等,使读者降低了阅读期待,人气骤降,导致有一定文学鉴赏力的读者对其失望,长此以往,必将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所谓的“叛逆”精神,它火暴登台,在得着了机会之后,大有竭力招摇之势。一部分网络写手把文学视为纯粹个人情绪的排遣或文字游戏,以完全的调侃毫无选择地冲刷生存的严肃性,化责任为笑料,把传统歌颂的“神圣”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对“崇高”的反讽也毫无思想依托;还有些作品大肆张扬媚俗情欲,使文学活动成了“欲望的狂欢”,文学的精神净化和人文升华功能在他们手里遭到异化和断裂;宏大叙事、精品意识、艺术独创性,在消解情绪的支配下荡然无存。然而,呈一时之快盲目地与传统对抗,使它迅速尝到了强大反弹力的苦果。当然,我说的是一部分,是一方面,但它也确是一种事实存在。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今非昔比。网络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对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感知和要求。高速和爆炸的信息是数码时代的特征,是现代人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文学是应当自豪的,它的高速生产和流通使它成为时代的宠儿。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节奏快并不等于质量差,这个时代的检验标准是双重的,是严格的,是不近人情的,它既要求网络文学超速度,又要求它高质量,否则就要对它有所蔑视,这恐怕是网络文学面临的又一个尴尬。
从传统文学的意义上看,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落地传播渠道方面的严重缺失。这就引发了两大问题:一是网络文学是不是必须要借助传统的出版发行给自己正名?二是网络文学能否借助网络商务本身的特质获得生存的空间?就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的出版发行更能满足网络写作者的心理需求。但海量的网络作品能成书的毕竟只是少数。这样一来,网络写作者就必然要自我消化认同感的问题。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就有了疑问。也有过度自信的作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于“你不认我,我也不认你”的心理,干脆与传统文学唱起对台戏,甚至在网上故意挑起事端,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了网络环境。
其实问题并不可怕,不要说网络文学,就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诸多的问题。在调查考察中我发现,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会随着时间而自我调整和修复,毕竟我国的网络文学才经历了短短的十年时间,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当然,也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犹如一条“没有航标的宽阔河流”,这条河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有可能创造文学的巨流大浪,也有可能破坏文学的良田美景。过度的管制将扼杀它的生命力,而任其自流难免事与愿违。
网络写作的话语特征与代际标识
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虽然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界定,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置疑,由于它的生产方式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计算,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60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网络写作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而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这一文学形式产生和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尽管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所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无法回避。
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和中文在线17K文学网联合主办了规模空前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十月》《中国校园文学》《作家》《中篇小说选刊》《南方文坛》《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大家》《山花》《西湖》等20余家文学名刊的资深编辑参与“十年盘点”的审读和评点。这次盘点是对网络文学十年发展的一次整体性检阅,搭建了文学期刊与网络作家及网络阅读者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经过半年多的评审和讨论,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浮出水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
一、网络文学从作家群体到写作方式的更替非常迅猛。其速度差不多3年一个小周期,5年一个大周期,能在网络流行5年的作家和作品,即被冠以“大神”或“神作”称谓。海选过程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莫过于痞子蔡等数位网络文学早期代表人物遭到遭冷遇,网友们甚至否认他们网络作家的身份,认为他们的写作已经“脱离”网络。网络文学更替如此之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
二、网络文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大潮下涌动的社会生活信息流瞬息万变,使传统文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困境,个人经验性书写面临尴尬,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巨大能量,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
三、网络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流变异常迅猛。由于网络具有底门槛、包容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加之读写关系的交互作用,网络平台因此成为新的文学样式发生、发展的策源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以类型小说为主干的网络作品目前大致可分为:玄幻奇幻类、架空历史类、穿越类、武侠仙侠类、都市言情类、灵异惊悚类、军事类、游戏类、竞技类和科幻类。它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仅玄幻奇幻类一项就可分为东方玄幻、转世重生、魔法校园、王朝争霸、异术超能、远古神话、骇客时空、异世大陆、吸血家族等,其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
四、对话有利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共生。盘点活动对网络作品的评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作品的文学性,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及其自身特点,以及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职业阅读者,文学期刊编辑必然有自己的审美判断,他们的评点文章与打分,面对的不仅仅是网络作者本人,网友特别是该作品的热捧者才是真正的对话参与者,这就形成了文学工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作者自然受益最深。尽管产生了不少磨擦,甚至出现意见碰撞,但无论是对提高网络读者的欣赏水准,还是对文学期刊编辑了解大众阅读趣味的,都不无裨益。这既符合网络文化充分显示民主的特点,也符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共生的新格局。
盘点的结果还显示出,到目前为止,网络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出现的写作人群和作品产生的方式各有其特点。
第一个阶段:1998——2002年,写作者与网络的平行、交叉。
网络文学刚形成的时候,仅仅是一种写作阵地的转移,吸引了众多文学青年加入。这一批写作者大部分是从传统文学现场走过来的,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一些作品,只是进入网络前还没有影响力。他们经过比较严格的写作训练,基本功比较扎实,对传统文学有独立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在网上颇受读者欢迎。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他们的作品主要特点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以都市青年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总体来说,他们的作品仍然可以纳入传统文学理论的框架进行研究和批评。如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慕容雪村、江南、今何在、燕垒生、王小山等,他们凭借实力在网上声誉鹊起,然后纷纷透过屏幕,在传统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进入纸媒写作领域。
这批作家目前已经基本脱离网络写作。2002年李寻欢以出版《粉墨谢场》一书的方式告别网络写作,他在《粉墨谢场》的同名自序中,反复强调这两个原因:对网络生活的厌倦和对真正文学的敬畏。更明确些,这有两个基本判断:一、网络是个工具,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玩具,我提醒自己和这个玩具保持一定距离。二、我必须承认,截至现在,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还确实处在门外观望的地方。但好在我知道这一点,并且我自认通过这些观望已经约略知道真正文学的样子。所以我希望属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李寻欢消失,如果继续写作,也以一个新的身份新的起点来做。他认为在网上自由写作和发泄的那段日子是自己网络生活的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过了对网络痴迷的阶段。李寻欢的观点在这批写作者中很有代表性。
第二个阶段:2003——2007年,写作者在网络中成长。
这批写作者的代表人物是萧鼎、当年明月、天下霸唱、酒徒、血红、随波逐流、阿越、玄雨、唐家三少、跳舞,包括台湾的王文华(《蛋白质女孩》的作者)等。网络是他们成长的地方,虽然他们也看到外面的世界,但网络似乎更适合他们生存。他们的作品虽然通过网络进入了图书市场,产生不小的反响,但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远不及第一阶段的网络作家,有一点可以证明,他们的作品在文学期刊几乎是空白。但他们在网络收费模式中获得成功,其中一部分人因此成为职业网络作家。这批写作者作品的特点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对文学经典的消解。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无法准确解释他们的作品,因此造成了对话的困难。目前他们仍然是网络上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写作者。
这一阶段涌现的作者,在初期主观上没有写作意识,自己读过书,有一点想法,上网以后,就开始贴一些随意性的作品。没想到得到读者的回应,慢慢开始觉得这一方式对他的人生有价值,就开始写作了。受到网民的追捧之后,有了互动,创作欲望迅速被激发出来。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对作家的产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像萧鼎这样的作家,写作之初主要是追求自我娱乐和消遣,因此天马行空、不拘形式,作品的个人化趋势十分突出。天下霸唱自述在写作《鬼吹灯》之前,连500字的工作报告都不会写。这批写作者上网前基本没有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作品,虽然对传统文学有过阅读,但审美趣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不知道朦胧诗,不了解先锋小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青年,对所谓的文学使命感没有多大兴趣。
第三个阶段:2008年至今,写作者与网络共生。
这一阶段写作者的主体是80后,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人。由于网络阅读收费模式进入稳定发展期,网络作者与网站的关系更加密切,网络职业写作人数急剧增长。代表作家有起点中文推出的我吃西红柿、王雁,红袖添香推出的涅盘灰,17K文学网推出的失落叶,纵横中文网推出的梦入神机等人,他们在网上都具有超人气的特点,粉丝人数众多。这一阶段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网络共生,网络不仅是他们的写作平台,也是生活平台。由于生活观念和审美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与上一代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他们和网络是同步成长的,是共生的,因此在他们心目中,网络就是主流媒体,他们很少关注传统媒体,也很少关心文学的社会价值。他们很可能不知道中国有哪些文学期刊,不关心,也不想知道。从根本上说,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这一批网络写作者这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发挥。但要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光靠自由精神是不够的。青春小说和新近流行的小白文,代表了他们目前的写作状况。在整体上,他们的人生态度更趋开放,但文学修养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网络文学十年发展犹如一场旋风,凸显了集体经验和民间智慧,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撞击是令人欣喜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有可能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使中国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创造出新的文学空间。有人担心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性会影响文学的健康发展,而我认为,差异性其实是好事情,如果两者类似的话,也就失去交流和互补的意义。当然,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文学还处在“实验期”,还远不够成熟。但从战略高度看,作为传播方式的革命,网络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的变革,都决定了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只有在这个大舞台上,才能诞生真正伟大的中国文学。因此,当代中国文学的新路极有可能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与融合之后。
网络类型小说拓宽新世纪文学之路
如果按照创作手法划分,我们可以将现代经典小说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现实生活(或者是具体的历史场景)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另一类则是凭借个人想象力进行创作的作家,比如普鲁斯特、卡尔维诺等,当然,更多的作家两者兼而有之,或者在不同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经典小说家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为后世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学范本。因此,在一部作品中,是否具有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深刻的批判精神,以及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已经被既有的文学理论确认为评判作家水准的重要标志。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一项复杂的个体劳动,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将通过作品得到呈现。因此,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态度的作家,不同审美趣味、不同情感方式的作家,在描述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方式必然会出现巨大差异。换句话讲,所有传世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鲜明的个人化色彩,它必定符合作家个体生命的特征。后世作家在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同时,仍然在继续开辟新的表现路径,这正是文学无论遭遇任何困境,却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飞跃性的变革,这一方面为文学表现提供了巨大空间,一方面也增加了文学表现的难度。在纯文学写作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同时,文学图书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娱乐化和快餐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船大调头难的传统文学,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时陷入尴尬境地。与此同时,无门槛、低成本,交互性强的网络文学,以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写作形式异军突起,成为捕获空前发展机遇的一匹黑马。
经过十年的磨砺与整合,仍处在迅猛发展之中的网络文学,虽未出现与传统经典作品相匹敌的震撼之作,但所取得的成就不应该被忽视。就我个人观察,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个体写作”模式,“集体写作”模式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这无疑为类型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相继脱颖而出的架空小说、穿越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军事小说,以及幻想类小说等,一浪超过一浪,就是很好的证明。我甚至大胆认为,网络类型小说作为一股新的文学力量,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以“集体写作”形式丰富当代中国文学的谱系。目前,人气旺盛的“架空小说”和“穿越小说”类型化已经较为完备,不仅网络上广为流行,落地出版后同样在传统阅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应该说是新世纪文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架空,旨在追求精神着陆
写作时保留历史人物的性格,保留人物关系及一些相关事件,但时常改变事情发生的空间。如古代架空现代,现代架空未来,未来架空异空间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架空小说的基本构成。在日语中“架空(かくう)”一词代表虚构的意思。近年来很多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喜欢直接拿来使用,例如“架空的人物”“架空的小说”等,实际意思就是“虚构的人物”“虚构的小说”。
具体说,“架空”即“并非真实发生的虚构背景”,包括过去及未来。所谓“架空”并非杜撰和凭空捏造,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引入变量,并记录改变后自然演变而成的历史。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因某种不可抗力(包括神力、外星人力、超自然力等)回到过去或未来甚至平行空间,在作者虚构的或改编的历史(或未来)中利用现代知识与技术在历史中生存并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一类小说。这个类型也包括转世重生类小说。严格意义上说,“架空”是对人类文明反思的艺术再现,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
一般认为黄易的《寻秦记》是“架空”小说的鼻祖(亦说是“穿越”小说的肇始者),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则使架空小说产生广泛影响。架空小说的类型有很多种,目前较为流行的主要是架空历史和架空军事两大类。从特点上分析,架空小说几乎汇集了所有网络非现实题材小说的重要特征,比如它弥合了包括玄幻小说、奇幻小说、魔幻小说等在内的幻想类小说的奇思妙想,嫁接了搞笑小说、武侠小说、穿越小说等时空交错类小说的奇特遭遇。其实,架空的魅力在于主人公知道历史发展的走向,了解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科技的成果,这样的人回到了古代,就是一尊先知先觉的神,具备了强大的改变他人命运和历史走向的能力。这一点,与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那种潜在的操控命运的超人念头非常吻合,这样,读者就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与其一同呼吸成长。
在架空小说领域,《新宋》、《明》、《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曲线救国》(又称《二鬼子汉奸李富贵》)、《新中华春秋传》、《命运的抉择》、《朔风飞扬》等一批作品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作品虽各有侧重,同时兼有架空历史和架空军事的元素,其中不无作者对历史的独特思考,比如灰熊猫的《命运的抉择》就提出了封建军队的建设问题。就出版的情况看,三国时代的架空作品最多,唐代架空的也有一部分,阿弩的《朔风飞扬》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小说虚构了李天郎这个人物,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兄李建成的遗腹子,从小在日本长大。回到中国后,李天郎备受当朝皇帝的猜疑,他被派往西域的安西军当了一个小兵,目的是希望他无声无息地死在战场上。但是李天郎很争气,从一个小兵做起,一刀一枪地拼杀到高级战将的位置,打遍西域无敌手,最后在著名的怛罗斯战役中,兵败于阿拉伯人后失踪。北周的架空小说《黄沙百战穿金甲》讲述了一个回到北宋之前的北周时代的特种兵候大勇的故事。
隋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民族融合,史称“五胡乱华”。胭脂鱼的《燕云乱》取材于那个狼烟四起,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的后期——以建康为核心的王权争夺——隋灭陈并逐步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这部作品的特点在于寄情于人物但不做简单的历史抒怀,而是用自己的历史观将人物与时代连接起。小说写出了嫉妒、刚强与脆弱的罗艺,写出了一个乱世少年的心灵史,也显现出现代人在穿越历史过程中感悟人生的灵性。
宋朝是另一个架空小说的高潮时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的最关键事件就是宋神宗熙宁二年的王安石变法。《新宋》就是已此展开故事的,书中的主人公石越就是在这个时候,跨过了近千年的时光来到了公元1069年的宋朝。身为一介书生的石越手无缚鸡之力,前身是一个在校的历史研究生,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待神宗死,托孤石越,石越效仿曹操建立开明专制甚至君主立宪,《新宋》描述的是怎样从上到下通过制度,思想的变化改变社会的一种理想。有人将其同二月河先生的“康乾三部曲”相比较,认为颇得要领,但这无疑会触碰到一个问题,即二月河的作品都是以确凿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而《新宋》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换句话说,《新宋》若与“康乾三部曲”神似,就违背了架空的目的,丢失了网络写作的魅力。
明朝架空则以酒徒的《明》为代表,相对《新宋》而言,《明》是一部更为“写实”的作品。小说独辟蹊径,展示了游离于朝廷和燕王两大势力之外的武安国和大明水军两种牵制政权的力量。大武虽然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由于军队中实力派将领大多与其多有关系,比如水军是在大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他在大明政治经济生态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战胜外患、内战北方胜利之后,朱棣企图谋杀大武,以便扫除称帝道路上的最大的一个障碍,但是觉醒了的将领和士兵没有执行这道命令。最后,朱棣在大武和大明水军以及各地藩王压力下,抛弃了朱老皇帝的一家之姓的万里江山迷梦,实行君主立宪,大明王朝在历经了风风雨雨的考验磨砺之后,浴火重生。
无语中以清末太平天国架空历史的《曲线救国》探讨了一条救国救民,走向富国强民的道路。当时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处于劣势,所以救国救民也无法采用正面道路。这也就注定了作品含有大量戏虐成分。李富贵是个高考完莫名其妙穿回清末的当代青年。由于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得投奔洋教堂,做了个被同胞嗤之以鼻的二鬼子教徒。李富贵为了装傻充愣,把太和殿上的太和两个字念成大和;为了搞死慈僖,就做了一个在晚上可以放光的具有放射性的大床,进贡给慈僖;欺骗日本搞计划经济,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的附庸;为了搞共和制,已经是中华帝国皇帝的他,自己糟践自己去当戏子,以便让自己身上的光环褪色。但这部小说有概念化的痕迹,作者对历史的介入也比较明显。抗日战争是架空小说的最后一个高潮时期。我爱黄颖的《抗日之血肉长城》比较搞笑,主人公是一个花花公子似的人物程家骥,有三个老婆,是一个小军阀的小舅子,被来自未来的小人物附体后,转了性,开始认真打鬼子,最终打成了八面威风的一军之长。
最后说一说《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这部小说出自一名工科出身的女性之手,实在令我诧异。因为她写权谋惊心动魄,说智慧千转百折,在架空世界里独树一帜。更值一提的是,她写出了中国文人面对社会动荡、人生无依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集中体现了架空小说旨在追求精神着陆的深层意韵。
穿越,人类永远不能缺失幻想
台湾女作家席娟的处女作《交错时光的爱恋》,由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公认的穿越小说的领跑之作,但当时还没有“穿越”这个说法。从已出版的图书来看,2007年之前的穿越小说,概念比较狭窄,基本局限于现代女性通过时光隧道进入清朝某代皇室,以清朝康熙、雍正年代居多,故事大体上是描述“穿越女”与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之间的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这类小说以及沿袭此风格的作品又被简称为“清穿”,多少让人联想到当年的《还珠格格》。
谈穿越小说当然不能不提这个类型的发轫之作《梦回大清》。2006年1月,朝华出版社推出金子在网上连载了近两年的《梦回大清》,很快就引发了一股“穿越浪潮”。《梦回大清》讲述现代女孩小薇因一次意外的迷路,竟回到前清皇宫内苑,成为进宫待选的“秀女”的故事。在宫里执着单纯的十三阿哥、成熟隐忍的四阿哥竟然都对小薇产生了感情。人间的悲欢离合随历史人物的纠葛深入,纷至沓来。在既定的历史中,小薇身上现代女孩子的不羁、洒脱、幽默和智慧,使得上到皇帝老子,下到侍女,都对她大加首肯,而她却在十三阿哥和四阿哥的爱情中左右为难……在陪伴十三阿哥高墙圈禁三年后,“九王夺嫡”再度引发风波,小薇面对着再次燃烧的爱与痛、喜与悲。
《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是早期“清穿”的代表作品。目前已经出版了三部。现代女子叶茉尔穿越三百年时光,与康熙朝夕相处,相互扶持地一同走过童年、少年,两人相亲相爱达60年。前半生,她是他姑姑,辅主登基,做亘古一帝;后半生,她是他妻子,看他运筹帷幄,创千秋大业。
早期的“清穿”写法较为严肃,无论是爱还是恨都表现的中规中矩。后来逐渐出现边缘写作,加入了搞笑、幽默和游戏的成分。如晓丹叮咚的《穿越时空之神偷》(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就描述了美女扒手季嫣然在穿越清朝后的迷乱之情。
《绾青丝》是早期穿越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已经出版了四部。这部小说兼有架空历史的特点,讲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女子叶海花死后借尸还魂,来到一个作者虚拟的时空天曌国的故事。她在古代的青楼弹吉他、唱《卡门》、跳劲舞,上演了一场嫖客争相竞价、千金购买初夜权的大戏;在青楼里策划“超级花魁”海选;为绸缎庄老板设计卡通公仔,并要求按版权提取销售分成;在沧州开火锅店引发饮食革命;甚至仿效狄人杰为当朝皇帝查明了一桩17年前的宫闱奇案……一系列在现代社会毫无轰动效应的动作,竟使这个清瘦且不美的女子在天曌国名躁一时。
从阅读层面来看,“穿越”向往一种简单、纯美、远离现实,能够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工作的不顺、爱情的为难,生活的紧张忙碌、背负升学和就业的沉重压力等等,暂时可以搁置。就文化现象而言,穿越小说和近年来“品历史”的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历史、言情、虚幻成为穿越时空和文化的魔杖,这本身充分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2007年年开始,网上贴出的穿越小说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穿越的时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说这是穿越小说获得市场认可后,网络写手集体发力的结果,致使这一网络文学的新品种转眼工夫就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其速度之迅猛,实在令人咋舌。如果说穿越小说在2006年由《梦回大清》引领,出现类型化萌芽的话,那么,短短两年时间内它已经迅速形成类型化。
在新型穿越小说中,变换花样追求幸福生活,大胆思慕异性,并且引以为豪,已成为“穿越女”们的重要特征,她们甚至不惜以“花痴”自喻,大声说出类似“美男如此多娇,引无数花痴尽折腰。”的话来。比如长醉不醒的《清宫遗梦1》(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一个现代女性(花痴女)在穿越后不幸变身童养媳,但善于苦中寻乐的故事。
与此同时,穿越小说中时光隧道的长度突飞猛进,尽头一下子由最初的大清帝国推到了秦王朝,甚至延伸到了异国他乡。杨家丫头的《爱在唐朝》(朝华出版社出版)中主人公穿越千年来到大唐盛世,游历了传奇人生。锦瑟无端的《两世花》(华文出版社出版)中主人公与三国君主纠缠不清,她既是周瑜的红颜知己,也是孙权的终生挚爱,既是赵云生命中不可言说的痛,也是曹操的忘年相知,可以说是穿越版的《乱世佳人》。王筠的《秦恨》借助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让其人物穿越了两千年的爱恨情仇。此外还有哑丫穿越秦朝的《秦姝》,晓月听风穿越三国的《情倾三国》,怜心穿越明朝的《生死恋》等等。
在穿越风起云涌的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反穿越的小说。既然现代人可以回到从前,那么古人也就同样可以通过时光隧道来到今天,这就是所谓的反穿越小说。因此这个“反”应该理解为“返”,而不是传统文学理论中所指的“反”。当然,反穿越也有其独创之处,它将人的灵魂和肉体剥离开来,有的只是灵魂穿越,有的是灵魂与肉体同时穿越,这就在叙事上增加了新的层面,丰富了作品的表达空间。竹心醉的《带着皇子回现代》(朝华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五位皇子巧遇因车祸穿越时空来到紫禁城的女大学生夏茉,后来他们一同穿越到了现代。就在夏茉与四阿哥的感情升华之时,竟然发现两人所附身的人是亲兄妹,悲痛之下夏茉再次穿越回清朝,跟随她回到清朝的四阿哥,却附在了十四阿哥身上。为了爱情,他放弃了皇位,与夏茉双双离开紫禁城,享受人间真情。可以看出,作者的反穿越并非噱头,而是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跨国度穿越也赶上这一班快车,犬犬穿越赫梯统一米特时代的《第一皇妃》(朝华出版社出版);罗衾穿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王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旅居瑞典的Vivibear是一位颇具创新意识的作者,她不仅有穿越回秦朝寻父的《寻龙记》(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有穿越若干个王朝的《寻找前世之旅》(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还有穿越日本的《恨相逢之战国之恋》和《平安京之宋姬物语》等作品。
目前,数百余部不同形式的穿越小说在网上连载,平均每月都有十多部落地出版,各种奇思妙想如缤纷的烟花照亮了网络空间,给读者不断带来新的阅读惊喜。如果有人问我穿越小说为什么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我的回答是:人类永远不能缺失幻想。
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
中国当代文学阅读层面上的价值认同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新的写作群体、新的写作方式不断涌现,使固有的理论批评体系遭到撞击、被撕裂,导致理论批评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描述捉襟见肘,乃至失语现象频出。随着网络文学迅猛发展,非主流文学在阅读与消费环节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这就使得上述问题转化成了新的矛盾——互相不能包容的阅读隔膜。其实,这并非网络文学横空出世惹的祸,在传统文学领域,本来稳固的评判标准也开始出现大幅度起伏动荡。比如贾平凹的《秦腔》《废都》、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余华的《兄弟》、格非的《山河入梦》等作品,同样出现了南辕北辙的价值认同。今天,有一个问题大概是绕不过去了:在商业大规模介入写作,原有的成规被打破之后,如何重建理论批评的经纬?
断裂是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实,翻翻历史就可以发现,文学一直是在延续——断裂——再延续之中变化与发展的。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30年前的朦胧诗、伤痕文学,以及后来的先锋文学,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价值认同的断裂吗?一个时代引发的思想变革,对当时的文学生成总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网络文学中表现出的包括审美趣味、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等全方位的断裂,显然已经超出了现有的理论批评话语范畴。被网络称之为“传统”的理论批评,几乎没有能力完整讲述这个变化作用于文学所形成的效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丝丝缕缕,有太多地方超出了文学范畴。因此我认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需要辽阔的视野与广博的胸襟去接纳、评判,专业化的批评视阈必须经历一个转换,才能有效阐释网络文学。事实上这个转换一直没有完成,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的一系列问题在这里头绪纷乱,打了结。在一些评论家、作家类似“网络无佳作”大而化之的言论背后,人们看到的是理论批评的机械与无力。至今为止,关于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几乎没有几篇像样的文章,能够羚羊挂角戳到网络文学痛处的评论佳作,就更加难觅踪迹了,这就难怪网络作家和网络读者对文学批评不怎么买账。
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引起了关注,正在广泛的讨论之中。比如说,当前的理论批评话语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网络文学?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撞击?网络文学是否需要、能否建立自己的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等等。这些具有构建性质的问题一旦梳理通畅之后,将使网络文学的学术研究、专题讨论,找到正确的途径。不过,现实仍然是严峻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明显滞后于创作,在文学界是一个基本共识,这个状况,大家已经见怪不怪。我认为,这个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文学以“大爆炸”的惊人速度持续发展,这给理论研究带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理论评论界对网络文学总体上持保留或怀疑态度,认同、接受的程度非常有限。两者同步率极低,在局部甚至是反向发展的。网络文学所纠结的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文学的精英化和大众化,哪一种更有利于中国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