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9500000008

第8章 媒介的概念内涵 生成机制与基本功能(1)

引言

目前,在中国媒体业内,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 “媒介”与 “媒体”这两个常用术语的使用均无特别明确的约定,多数情况下,混用情形十分常见并因此给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带来了极大困扰,故本书认为,是时候对其进行必要的厘清了。对此,本书将从本章起用两章篇幅予以详细阐述。

很显然,从事媒体产业运营研究,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三个极为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媒介?媒介如何被生成?媒介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一、何谓媒介?

目前,业内对 “媒介”作为概念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意见。“媒介”(即英语单词 “media ”,为 “medium ”的复数形式)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被理解为 “促使两者之间发生关系的任何人(或物)”。

从广义层面看,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McLuhan,1964)从人的生物性出发认为 “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Themediumisthemesage)”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德弗勒则认为:“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

而在狭义层面上,对 “媒介”的定义则各不相同。有时它与符号混淆: “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龚炜,1988)有时它又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巴勒特,1986)有时它则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当我们说到 ‘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 ·桑德曼等,1991)。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则认为,媒介是 “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

分析以上诸多 “媒介 ”之定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不外乎强调两大趋向:其一,媒介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物理载体或表现形式,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象;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在这一趋向下,某个对象是否具有特定的信息传播与沟通能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一样,是否具备延伸人的某种需求的能力,是确定该对象是否可被称为 “媒介 ”的主要理由)是真正的焦点所在,而实施信息传播与沟通行为的 “主体 ”与 “客体 ”在该趋向下并非被关注的中心与重点。其二,媒介是实施某类信息传播与沟通行为的实体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在这一趋向下,以机构形态在场的职业传播者与各类受传者在某类信息传播行为中的主体与客体身份因此而被正式确立,并成为所谓的 “媒介 ”概念中被关注的中心与重点,事实上媒介的概念在该趋向下被机构化与实体化了。

本书认为,媒体行业中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 “物理载体或表现形式”与 “实体机构 ”这两种不同趋向存在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加之在分工前提下人们对信息需求存在的必然性,故在 “媒介 ”概念中试图将两者彻底包括并调和其间,既无可能更无必要。因此,针对以上两种趋向,结合人对信息需求的必然性,分别给出能够描述其核心特点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便能使相关术语的使用真正符合科学化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尝试着将 “媒介 ”概念定义为:

媒介,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分工前提下将信息用作生产资料的工具与平台,是具有信息传播(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信息反馈等活动的总称,其首要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功能的物理载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与表现形式(如口语等)。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 “媒介 ”定义,与众多方家给出的其他定义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从媒介在生产劳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载体形式两大维度出发。对此,本书将在以下内容中给出详细阐释。

二、分工前提下生产劳动中的媒介生成

(一)分工的源起与作用

何谓分工?王建军认为,分工是一个人或某个经济组织将现有的一部分(或全部)操作或职能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或职能,并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经济组织去从事的过程。分工属于经济组织与制度概念范畴,而非单纯性的技术因素,其从静态上看,是一种状态或水平,从动态上看,则是一个发展过程。

亚当 ·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具有自然差异的人的才能,并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成私利与公益的调和。进一步地,亚当 ·斯密指出了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三大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二分工前提下生产劳动中的媒介生成、看则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而在主要批判继承了威廉 ·配第与亚当 ·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关于分工的起源,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 ‘自然形成 ’分工(即所谓的自然分工)。”进一步地,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有人的生理前提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 ”。按马克思的理解,分工与生产力是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还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分工与生产力的交互发展,“分工的自然形成的性质 ”逐渐为分工的社会性质所取代。 所谓的社会分工由此诞生。

分工尤其社会分工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十分重大:其一,在一定意义上讲,分工就是生产力,分工发展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分工还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其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样:“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分工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重要条件,是阶级对立的重要原因,也是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以及城乡利益冲突的力量来源。其三,分工是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解放目标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二)分工、生产劳动与生产力

1.从生产活动到分工

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 ”理论,人类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与自我成就需要等五个层次,其中,最为基础的是维持自然生命延续的生理需要,如吃饭、生育等。

从诞生之日起,人最重大也是最基础的任务显然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族群的延续,即人自身的生产,而要保证人自身的生产,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就必须被满足。但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里,即使如此基本的需要,以个体方式生存的人显然都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为了维持基本生存,人必须想方设法寻求到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物品,于是,在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在 “交换 ”活动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还没经常性发生)之前,基于性别、天赋差别、偶然性等诸多不同的客观因素,自主意识(非本能反应)的生产活动(如采摘、渔猎等)即已开始。在不同的个人与族群之间,作为分工发展第一阶段的自然分工出现了并主要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二是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在自然分工出现之后,由于自主意识的生产活动均具有鲜明的过程特性,因此,如果某个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均由一个人独自完成,效率将极其低下,这对满足人的生存与种族延续之需将十分不利,更遑论发展之需。于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将某个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或职能,并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去完成将更为有效,这样,社会分工(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便出现了。

作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并使物品的剩余成为可能,于是,在不同的个人或族群之间,以物换物的交换行为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市场 ”也因此而逐渐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也才成为了公认的结论。

2.从分工到劳动

作为 “政治经济学之父 ”的威廉 ·配第,在面对具体的实在劳动时,从理论上 “一开始就是从它的社会总体形势上当作分工来理解的 ”。马克思曾指出: “配第也把分工当作生产力来论述,而且构想比亚当 ·斯密还要宏大 ……他不仅像后来亚当 ·斯密以制针业那样举出制表业为例,而且用大工厂企业的观点来看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在配第的理论体系中,各种特殊性的分工是社会使用价值的劳动形式,分工本身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总体形式,社会劳动是分工的本质内容,分工的进一步抽象就是劳动。

亚当 ·斯密也以分工为逻辑起点构建了其庞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尽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工 ”仅作为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被马克思认为是作为类的活动的人和作为类本质力量的显然外化了的表现,但通过在《哲学的贫困》里正面评价亚当 ·斯密的方式,马克思肯定了亚当 ·斯密 “把一切政治、党派、宗教都归结为经济范畴 ”“财产是国家的本质,发财是国家的目的 ”等观点,并以此承认了亚当 ·斯密关于分工的本质内涵是劳动,即社会劳动的核心主张。从此开始,以威廉 ·配第和亚当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此外还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把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活动,并试图从生产劳动出发揭示私有财产和劳动与资本对立的根源。为此,马克思首先指出了物质生产劳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由于分工的出现给人类的生产劳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全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一致同意:分工同生产的丰富,分工同资本的积累是相互制约的。”分工是关于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用语,换言之,社会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马克思的 “分工的本质 ———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不得不被理解为财富生产的一个主要动力 ”的观点将社会分工问题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了起来,这不但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而且推动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生产活动的秘密,并从中找到了社会历史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体看来,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是一个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具体历史范畴。

3.从分工到生产力

就社会分工与人的生产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它是生产活动的表现形式,既表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表现了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体现了社会分工在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中的统一。

一方面,就社会分工的生产力属性而言,社会分工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一种客体性划分。这种划分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同时又反过来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注意到,从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可清晰地看到社会分工的历史演变,即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 ‘自然地产生的 ’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正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造成了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造成了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以社会分工为中介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形成和制约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分工所具有的生产关系属性,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分离,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即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就包含着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不同形式。”

(三)“分工 ”即 “信息 ”

由于分工是一个人或某个经济组织将现有的一部分(或全部)操作或职能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或职能,并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经济组织去从事的过程,其从静态上看,是一种状态或水平,从动态上看,则是一个发展过程。

从分工的以上定义出发,以下内容值得高度重视。

1.从本体论出发

同类推荐
  • 品位致胜:重新定位商业领袖的成功形象

    品位致胜:重新定位商业领袖的成功形象

    有些时候,因为一心想赶路,就忘记了看风景。当我们太过于专注事业打拼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自身形象的打造。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尽可能地兼顾了商务人士的阅读习惯:简约、直奔主题。这本书通读一遍只需10个小时,这就是去伦敦的一个单程,或者北京到海南的一个往返加上机场候机的时间。如果你已经做好了阅读的充分准备,那就在目录中挑选出最关注的章节,开始你的泛读吧。随后你会发现,让自己变得更有品位,打造出与成功的事业相得益彰的高雅形象,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难。
  • 股道酬勤:一本书读懂中国股市

    股道酬勤:一本书读懂中国股市

    全书通过讲故事,学知识,明道理,循序渐进,给投资者以清新、易懂、好学的感觉。文中通篇贯穿了哲理、心理、智慧,引经据典,以典育人,以事明理,读后耳目一新。他是股民的良师益友,通篇故事曾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又像是身边股友的事情,读后倍感亲切,离我们又那么近。
  • 听总裁们谈经营之道

    听总裁们谈经营之道

    本书从突围举措、行业结构、企业后劲等方面详细解读了50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人“重装突围”的应对之道,其中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更不乏实际应对的改革措施,希望对目前遭遇企业创立以来最大困难的企业和所有有志于做中国最好企业的创业者有所借鉴、有所启发。
  •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以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操作流程为主线来组织理论框架。本书基本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内容编写,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过程化的梳理,便于学生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书中包括大量的习题、案例、实训项目,以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每章包括引导案例、职业指导、小知识等栏目。
  • 中国式管理的四堂课

    中国式管理的四堂课

    海尔的管理模式、联想的公司精神、华为的狼性文化、万向的长寿基因,正在成为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国际机构的研究课题。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本书通过对四家企业经营菅理情况的分析和总结,期望深刻解读中国企业成长的秘密,探索中国式管理的精髓,这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庞大体系增加深具中国特色的鲜活一页。作为一本介绍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案例书,它的目标读者是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有志于独立创业的人。同时,对于MBA、EMBA的学员和企业管理方向的研究人员来说,本书也是很好的学习读物。
热门推荐
  • 系统之万界神帝

    系统之万界神帝

    地球上一个渺小的人类获得了一个系统的认可,从此玩转万界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 从蛇化龙

    从蛇化龙

    本书轻松升级,张贤重生为蛇,看看一条现代蛇,究竟怎么成为一条神龙。怎么兴云布雨。本书纯虚构,请不要拘泥文中的细节。
  • 狂傲驭兽女神

    狂傲驭兽女神

    她21世纪绝代特工,素手慑天下,一刀挑神龙!却不料,风云交汇,重生穿越变废材。当星眸乍起,从此,锋芒绝世,狂颜轻笑,覆雨翻云,气凌九霄,引无数英豪竟折腰!皇室敢惹我?那就颠倒这乾坤,让皇朝更迭!敢欺我夫君?那就素手戏天下,让日月无光!天地敢负我?那就焚了这天地,让地覆天翻!且看她与他携手,杀尽妖孽,灭尽邪恶,诛尽残暴,掌天下之沉浮!
  • 诡墓惊魂

    诡墓惊魂

    这次去墓地,所有发生的一切,其实都得从我的爱人那里说起! 她是因, 我是果。 注:胆小者慎入!本故事是家中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半真实半虚构吧!这里公布下俺的读者总群1:236414983喜欢本书的读者可加入哦
  • 秋暮八月十五夜与王

    秋暮八月十五夜与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严歌苓作品:铁梨花

    严歌苓作品:铁梨花

    雄踞一方的赵旅长娶了个盗墓贼家的女儿做五姨太。女孩名叫凤儿,她一生都颠沛流离,不得安生。她骑烈马、喝堕胎药,只为逃离这个富贵宅邸。人们猜不透,也看不穿,一个动荡年代,一个怀了孕的女子,离开了夫家,还能做点啥?在这动荡的岁月里,她与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甚至仇敌,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
  •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红色警告:你习以为常的膳食习惯很可能是错的。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膳食能“治病”也能“致病”。到底怎么吃才健康,告诉你哪种食物与你的体质最契合。
  • 我家皇叔萌萌哒

    我家皇叔萌萌哒

    【爽文!宠文!宠文!宠文!宠字强调三遍!】上辈子蠢死的苏月桐重生了!重生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让自己爽!于是当街退婚,戳穿渣男,再一顿吊打,让他记住了敢惹姑奶奶的下场!重生的第二件事,还是让自己爽!白莲花,绿茶婊,扎堆来,照单全收,统统往死里整!整不死还来?苏月桐扭头看向身后英武帅气的男人,“嘤嘤嘤,皇叔她们欺负我……”楚奕寒摸她狗头,一脸宠溺:“乖~”苏月桐再回首,谈笑间贱人灰飞烟灭,不留一丝渣渣。“月儿,收拾完贱人该办正事了。”“什……什么正事?皇叔你靠这么近做什么?”“我的衣服,别扯!”啊喂能不能好好演高冷皇叔了?她还是颗小嫩芽呢!
  • 采购总监实战手册

    采购总监实战手册

    《采购总监实战手册》是《中国企业培训大系?高管实战手册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套丛书作为企业高管走向职业化、提升领导力的实用型图书,立足中国企业实际,充分借鉴东西方成功企业与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剖析企业管理精髓,灵活体现“管理理念+实用案例+操作要领”的思路,全面阐述了各高层管理职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职责和管理技能,解答了管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技巧或行动指南,是一套集操作性和指导性为一体,颇具指导价值的管理经典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