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者,进说辞①;楗者,楗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着,事中来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②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注释】
①内者,进说辞,楗者楗所谋也:内,即纳,纳言于人。楗,即结,结谋于人。陶弘景注:“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不持而不舍,故日:楗者,楗所谋也。”
②类似、共同点。
【译文】
臣进说辞于君主,就能从感情上与君结交,被君主宠信。君主对于臣子献的决策谋略就会持而不舍。所以说那些远离君主而能与君主亲近的,是有阴德的缘故。离君主很近而关系疏远,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君主不合,主动投靠君主而得不到重用的人,是因为决策不被君主采纳,不得君心,那些离开君主的反而得到诏求,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正如他们曾经预料的那样。
天天在君主面前而没有被使用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施政措施与君主不合的缘故。君主远闻其名声而思念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谋略思想与君主暗合,君主期待他前来共同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说,如果与君王志趣不同就进献计策,必然被斥退,适得其反;不了解君主思想感情而进说辞必定不能达到目的。只有掌握了君主的心意,情意相投合才能同君定制定方针大计,控制他的施政措施。运用这种方法,就可出入自由,可以事君或离开君主。
【感悟】
要想上司采纳你的建议,必须先要了解上司的真实思想,真实意图,与上司情投意合之后,上司才会相信你,采纳你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推行你的施政方针了。
【故事】
一、国乱思良相
一天魏文侯对他的谋士李克说:“谤云:‘家贫则思贤妻,国乱则思良相。’我想: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都很好,因而不知道到底让谁做相国好,你觉得两人谁强些呢?”李克说:“你拿不定主意,是由于平时考察不够。考察一个人的标准是:平时要看他亲近些什么人;富裕了要看他和什么人做朋友;当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不做官了,要看他哪些事不屑于干;贫穷了要看他哪些钱不屑于拿。通过考察这五个方面,就可以决定这两个人谁强些。”魏文侯说:“行了,你休息吧,我知道该封谁做相国了。”
李克出来,遇见了翟璜,翟璜说:“听说文侯找你商量谁能够做相国,决定了没有?”李克说:“魏成子为相国。”翟璜不服气地说:“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子?国王缺西河太守,我荐举西门豹;国王要攻打中山,我推荐乐羊;国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益增长。我为什么不可以做相国?”李克说:“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千钟俸禄,百分之九十用来招揽人才,所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个人都从别的国家应募而来。这三个人,魏文侯都以师礼相等。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翟璜思忖了一会,惨然失色说:“你说得没错,我是比不上魏成子。”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子当了相国。
二、苏代进谗言
苏代从齐国派人对燕昭王说:“我已离间了齐国和赵国的关系,齐、赵两国孤立了。大王何不出兵攻打齐国?我愿意帮大王削弱它、”燕国于是攻伐齐国,攻打晋地。
苏代派人去对齐闵王说:“燕国进攻齐国,是想收复从前燕王啥时的失地。燕国军队驻扎晋地不前进,是因为他们兵力弱小,主意拿不定。大王为何不派苏秦先生领兵去向燕国作战?凭苏先生的贤能,率兵去与弱小的燕国作战,燕国必败无疑。打败燕国,赵国就不敢不顺从,这样,大王就大败燕国,制服赵国。”齐闵王说。“好吧。”便对苏泰说:“燕军驻扎在晋地,现在我派兵去迎战,希望您为我领兵。”苏泰答道:“对于用兵的事,我怎敢担当?大王改派别人吧。大王若派我去,这是葬送大王的军队,让我把齐国送给燕国。如果战败了,齐国便无法挽救了。”闵王说:“放心去吧,我了解您。”
苏秦于是领兵,与燕军在晋地交战,结果,齐军大败。燕军杀死齐军二万人。苏秦集合残余之兵,退守阳城,并报告齐闵王说:“大王选错了人,派我去应战燕国。现在我军大败,阵亡两万人,我该千刀万剐,我愿意接受法官判处的死刑。”闵王说:“这是我的过错,您不要自认有罪。”
第二天,苏代又让燕军攻打阳城和狸地,并派人对齐闵王说:“昨天,齐国在晋地没有打胜,这不是用兵的错误,而是齐军不走运,燕军有上天保佑。现今燕军又攻打阳城和狸地,这是上天保佑我们成功。大王再派苏秦去应战,苏泰先使大王军队打了败仗,以后必定竭尽全力争取胜利,来报答大王。”闵王说;“好。”于是又派苏泰领兵。苏秦执意推辞,但闵王不同意。苏泰于是领兵与燕军在阳城大战。燕军大胜,杀死齐国士兵三万。齐国君臣不和,百姓离德离心。燕国便派乐毅为将,大规模起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三、竹简上的刻字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的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按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一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道:“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四、封侯后的商鞅
秦孝公因卫鞅占领了西河,打了大胜仗,就封他为侯,把商于(在河南省淅川县西;)一带十五座城封给他,称他为商君。卫鞅就叫商鞅了。
商鞅it恩回来,非常得意。家臣和亲友们都向他表示祝贺。有的说,秦国能够这么富强,全是他的功劳;有的说,他是自古以来最出名的改革家;有的说,他改变了土地制度,真了不起;有的说,他压住了贵族,实行连坐法,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情。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商鞅心里美滋滋的。他骄傲地问他们:“我比五羊皮大夫怎么样?”大伙儿都奉承着他,说:“他哪儿比得上你呢?”其中有位叫赵良的门客,听了这些话,实在忍不住了,大声地说:“你们都在商君门下吃饭,怎么不替他担点心事,反倒胡说八道,一味地奉承他!”大伙儿听了,不敢出声。商君有点不高兴,在他满面春风的脸上浮上一层怒气,问他:“先生有什么话要说?”赵良说:“您要知道一千个人瞎称赞,不如一个人说真话。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就说给您听听。”商鞅关于笼络门客,听了赵良的话后,立刻恭敬地说:“俗语说,‘良药苦口请先生指教。”
赵良一想,要说就说个透,要骂就骂个够。他挺郑重地对商鞅说:“您说起五羊皮大夫,我就把他跟您作个比较吧。百里奚在楚国给人看牛,秦穆公知道了,想方设法请他来当相国;您呢?三番五次地托个小人景监给您介绍。百里奚得到了秦穆公的信任,就推荐别人。百里奚当了六七年相国,连续三次平定晋国的内乱,中原诸侯都非常佩服,西方的小国都来归附;您呢?冤了朋友,夺了西河,只讲武力,不顾信义,谁还能诚心诚意地相信您?百里奚处处替老百姓着想,减轻兵役,不乱用刑罚,叫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您呢?把老百姓当做奴隶,采用最严厉的手段管理老百姓。百里奚生活非常俭朴,出去的时候不用马车,夏天在太阳底下走,也不打伞;您呢?每逢出去的时候,车马几十辆卫兵一大队,前呼后拥,吓得老百姓唯恐躲闪不及。百里奚死后,全国男女老少痛哭流涕,好像死了自己的父亲;您呢?割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的鼻子,在太师公孙贾脸上刺了字,一天之中杀了七百多人,连渭河的水都变红了。全国人民,哪一个不恨您。说句不中听的话,他们恨不得您早点死呢。别人只知道奉承您,我可真替您担心哪。”
商鞅听了这番话,一句话也没说,叹了口气,说:“我竭尽全力为老百姓着想,怎么反倒叫人家都怨恨起来?这是什么道理?”赵良说:“我知道您替老百姓着想,可是您的办法很不妥当。您有两个最大的毛病:第一、您只是说服了国君,得到他一个人的信任,可是没有别的人来帮助您;第二、只管替老百姓打算,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就推行新法,不许老百姓替自己打算。老百姓就算得到了好处,他们不但不感激您,还都怨恨您。您自以为事事都替老百姓着想,实际上,您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人。”商鞅打断他的话说:“他们知道什么?”赵良说:“您以为用不着听从老百姓的意见。老实说吧,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国君或是一个大臣单凭着自己的威力,违反老百姓的意志,能够成功的。俗语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违反了老百姓的意志,就是违反天意。违反了天意,就没有不失败的。‘天’是什么啊?天没有耳朵,他凭着老百姓的耳朵来听;天没有眼睛,他凭着老百姓的眼睛来看。我看着上上下下的人都怨恨您,就知道天也怨恨您。因此,我非常替您担心。为什么您还不赶快推荐别人来代替您呢?要是您现在能够立刻回头,安分守己地去种地,或许还能够保住您的性命。”商鞅听了赵良这些话,心里头闷闷不乐。可是他哪舍得把大权交给别人?种地也得有福分哪!
周显王三十一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得了重病。他想把君位传给商鞅,商鞅怎么也不肯接受。秦孝公一死,太子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做太子的时候,因为反对新法,被商鞅给定了罪,如今太子当上了国君,公子虔和公孙贾他们就得了势。这一帮人都是商鞅的冤家对头。这样一来,他就找商鞅算账了。秦惠文王就加了个谋叛的罪名,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打扮成一个老百姓,打算跑到别国去。他到了函关天黑下来了,只好上一家客店去住。客店老板要检查凭证,商鞅交不出来。老板说:“你这位客人真不明白。商君下过命令,不准我们收留没有凭证的人。如果我收留了你,我就要被砍头了。”商鞅一听,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当天晚上,他不能住店,不过他还是想办法混出了函关,连夜逃到魏国。魏惠王恨他当初欺骗了公子印,夺去了西河,正想抓他,好报当年的仇。商鞅这才觉得这么大的天下,容不下他这么一个人。他又跑回商于。秦惠文王立刻发兵围住商于,把商鞅逮住,用最残酷的刑罚把他弄死。有的说,他的身子是叫车马撕开的。有的说,他的脑袋和两只手两只脚上各拴上一匹马,有五个人往五个方向打马,那五匹马分头一跑,商鞅的身子就这么扯成五六块。
五、得到信任的范雎
范雎和蔡泽是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人物,他们都非常有辨才,先后做过秦国的宰相,一时成为众人仰慕的名士。
范雎原是魏国人,在中大夫顺贾家里做宾客,因受到顺贾的猜忌,差一点被他处死。范雎化名张禄逃到秦国,靠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巴,得到秦昭王赏识,竟然做了秦国的宰相,掌握了秦国大权,秦王封他为应侯。
蔡泽是燕国人,曾经游说赵国、韩国、魏国,但这些国家都不肯任用他。于是,他找人给自己相面,相面的人嘲弄说:“看你的鼻头像蝎子,肩膀盖过脖子,两条腿弯曲得中间能爬过一条狗,从模样上看你一定是圣人呀,圣人总是和常人模样不一样啊!”蔡泽毫不在意,很自信地说:“你看吧,将来我会怀抱黄金之印,腰系紫绶玉带,受任于君主之前……”
蔡泽想去秦国,欲能先见到范雎,因为范雎此时正是秦国的宰相。为了让范雎接见他,他提前托人去报告范雎:
“燕国客卿蔡泽,乃当今天才智士,雄奇善辩,如果一旦拜见秦王,恐怕就会替代你的位置当上宰相。”
范雎也是自命不凡的人物,怎么会相信蔡泽的妄言?就决定见他一面。
蔡泽见到范雎后,大谈天下兴亡之变,君臣依附之状,有根有据,有情有理,范雎非常佩服。蔡泽又诚恳地对范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