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8100000002

第2章 父与子:领时代风骚

我们已在上面用了十几章篇幅介绍了汉字与书写的重要功能。现在再以四章谈谈对中国书法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几大创新高潮,它先后出现于晋、唐、宋、清四个朝代。在这些创新高潮中的弄潮儿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师,因此就通过他们来介绍各代的情况吧。

本章谈的是晋朝的一对父子。父亲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之中除了夭折的一个以外,其余的都是书法家,但以最小的王献之最为出名,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儿子指的只是他一人。题目中的“时代”,指的是晋朝,王氏父子开创了那个时代的书风,即后人所称的“晋人尚韵”。它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王羲之被人称为“书圣”,意思是他乃书法界的孔夫子。

王羲之出身于贵族世家。他的祖父、父亲及其两个兄弟都曾在王朝中做过高官。这个贵族之家也是书法世家。史书上记载晋朝有名的书法家近百人,其中王氏家族就有20人。

王羲之青年时代也曾任过官职,地位不高。后来受到上级的刁难,深以为耻,就称病辞职,并在父母墓前立誓不再做官。

据说他当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告誓文。他后来恪遵誓言,以隐士身份度过了余生。

他很乐观、幽默、爱山水、爱养鹅、爱写字、爱交友。他一生写过上千件书法作品,可惜留传下来的都不是真迹。我们能见到的只是一些从真迹上摹下来的和以真迹为蓝本刻成的本子,约近一打之数,多半为行书、楷书,草书的只有一种。

王羲之最初从父亲学书,后来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受学。中年时代,渡江北上,游览了名山,见识过名家名碑,开阔了眼界和胸襟。又精研书理,增损古法,开创出一种潇洒流变、势巧形密、正奇混成、若断还连的新体,并日臻神妙。他的新体出来之初,一时之间,写惯了旧体、颇有点声誉的庾家子弟都仿之习之。当年曾与王羲之齐名的庾翼气极了,骂子弟们竟不爱家鸡而爱野鹜,他把王氏的新体比作野鹜。但是没有多久,连庾翼本人也称道起王氏的新体“焕若神明”了。

王羲之的书法新体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有人就这样称道说:他“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若不是他变法维新,我们至今还在学习东汉的钟繇、张芝书法的老样式哩。这样的评价是十分公允的。原来,在王羲之新体书法出来以前,治书法者所写的字都是恣肆无度、横竖无方的笔画和字形,与王羲之的书法是不能相比的。

这里我们选取晋朝宰相、书法家谢安的一幅行书。谢是王羲之在会稽相处10年的老友。那一次著名的兰亭聚会,谢安也在41人之中(参见本书第1章)。谢善行书,并曾向王羲之学过草书。请读者将他的字与本书开头部分王羲之的《兰亭序》做一比较,便可见出王字的样式确是面貌一新了。

王献之也曾做过京官,而且比他父亲的官位高得多。他的性格也像他父亲一样刚直不阿。宰相谢安慕名想请他为新砌成的一个殿堂题榜,他认为当时盖这个富丽堂皇的殿堂不合时宜、不得人心,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他不愿做高官,写了一幅表明心迹的书法叫《辞中令帖》,可见他的立身原则。

他在书法方面才华出众,极富创新意识。据说他十五六岁时曾对父亲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开阔,我认为应在草书与行书之间,开创出一条新路。万事贵在变通,局促死板的书法也该改改样子了。果然,王献之后来写出独特的行草书。请看他的行草《鸭头丸帖》,虽然只有两行、15字,但在体势承接、血脉贯通所显示的流利自然、秀逸奔放的气势和浓重的抒情意识方面,显然超过了他的父亲。

据唐朝孙过庭《书谱》的记载:有一次,还是上一段提到过的宰相谢安问王献之:“你的字与你父亲的比较起来怎么样?”回答是:“当然是我的字比他好。”谢安又说:“可是大家的评论却不是这样哩。”回答却是:“他们哪能明白呢!”孙过庭随即指责王献之自称胜过父亲,说得太过分了。但我们从他在这幅书法所显示的气韵风情来看,他的确有胜过其父之处。再说,这位年轻人若没有回答谢安时那种自信、进取的精神,又怎能做到与其父共同开辟出晋代以韵胜出的一代新风呢?

唐朝张怀瓘在《书议》中说:王献之才高识远,在行书、草书之外,更开一门行草,这是情驰神纵、从意适便、最为风流的一种书体。他又评价道:王羲之掌握了行书、楷书的真髓,王献之则掌握了行草的真髓;父亲书法最灵和,儿子书法最神骏。这话是说得极公平的。

王氏父子倡导的以风韵为特点的时代新风,是与当时的社会与思潮背景分不开的。

公元265年晋代开国未久,便起内乱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后来为外族所灭。王室的一支在长江下游另建新都。新的王朝上层纷争不断,危机四伏。所以一般士子视从政为畏途。一部分人纵情于声色犬马,一部分人向哲学思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是一个苦闷、矛盾、思索却又充满激情和浓郁生命色彩的时代。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禁锢、僵化人们思想的两汉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衰微了,被人们冷落了,继之而起的是以玄学(糅合道家及儒家经义的一种人生哲学思潮)、清谈、争辩为标志的思想境界。在表面上,他们消极、悲观、归隐、超脱、逃避现实,实际上是在热烈探寻新的生活,对人生意义与个人价值重新作出估价。人在觉醒,要求个性得到自由与解放。这是继公元前5一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哲学思辨登上高峰之后又一个思想飞跃的时期。

与这个思潮相适应,文学、艺术逐渐摆脱儒家理论教条的束缚,而转向抒发个人的情怀,从追求雕琢绮丽的形式美转向追求神、意、风骨、气韵的志趣美。作为有晋一代审美观念最集中体现的书法则十分讲求风韵,笔画线条的外形所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感情。情之所钟,则覃思精研,书道也从前代人们偶一挥毫提升到全力以赴、乐此不疲的爱好。

人人在笔法、字法、章法方面斗艳争巧,求异追奇,终于使书法艺术登上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同类推荐
  •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从电影本身、电影的拍摄、电影的编导到电影的票房等,为你揭开关于电影的一个个谜团。电影到如今已走过了百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有声电影,从传统电影到商业电影,光与影的结合、文化与人性的碰撞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为之癫狂。如今,在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稳定因素?如今又有几个电影人还因初心而拍摄电影?又有几个电影人可以坦诚面对口碑欠佳的作品?中国电影人需要努力的方向又在何方?看车径行导演用犀利文笔为你一一解读。
  • 浮生:芷宁电影札记

    浮生:芷宁电影札记

    《浮生:芷宁电影札记》由少年的灰色时光、旧时已逝,天地默然、无语凝噎的史实、趣与意的有致结合、以含泪的爱送别疮痍、没有华丽外衣只有艰难求生、不到死亡不能解脱、“我愿意为你朗读”、一部颇具气质的电影、记录个体对战争的反应方式、于获释中幸存等构成。
  •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宏观研究,包括观念、方法论、最新观点的评析等,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能够把握历史主线展开丰富的描述。同时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更具体,与作品的描写紧密结合,侧重于美学方法的使用,包括方法论的反思。
  •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对音乐大师的敬仰之作,重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心路历程,记录他们在演奏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大师和他们的音乐并不遥远,这本《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会带你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创造出的迷人世界。
  •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在埃及早期的历史上,皇室的宫殿都有设防的塔楼及胸墙。而这些建构物纵使在往后失去军事价值时,仍出现于领导阶层的庄院上。在第十二王朝时,埃及已扩充疆土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为了保卫他们新获的南方边境。
热门推荐
  • 蝼蚁憾天

    蝼蚁憾天

    这是一部玄幻类的长篇小说,由七卷构成,分别是乱世争霸,皇朝纷争,宗门风云,热血江湖,战城,纵横天下,武之尽头七个部分。每一卷,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的历程。
  • 太子在上,毒妃别乱来

    太子在上,毒妃别乱来

    一场灭门惨案,她失去了所有亲人。自此,她和血与仇为伍。为报大仇,她日夜潜伏在仇人儿子身边。他是尊贵的当朝太子,传言性格冷暴,杀人如麻,更为了那九五之尊的皇位,不顾手足之情,同室操戈,排除异己。唯,独宠她一人。
  •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从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引领我们进入“十年动乱”之后,大陆传统艺术复苏,歌仔戏音乐传统得到恢复和渐变的1980~1990年。紧接着李晖以学术的眼光分析了1990~2000年,随着大陆经济步伐的加快,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戏曲在日渐式微的时候,歌仔戏音乐人无法回避地把流行音乐的思维引入歌仔戏的创作之中,在传统与流行乐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创新的潮流。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
  • 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为蔡澜作品系列的一种。蔡澜作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是优选知名的美食家。他在美食的品鉴方面往往有独特的见解,与饮食有关的男男女女也常常见诸他笔下。在这本书中,蔡澜将为你讲述关乎饮食男女的趣事妙事。
  • 杀手家的小娘子

    杀手家的小娘子

    阿瑶:“相公,隔壁王大婶说我们偷了她家的鸡。”方斌:“我去杀了她。”阿瑶:“……”阿瑶:“相公,今天张屠户家的娘子说我生不出孩子。”方斌:“我去杀了她。”阿瑶:“……”阿瑶:“相公,我把你的玉佩放火里烧了。”方斌:“你若喜欢烧,我明日再多买些回来。”阿瑶:“……”
  • 葱·姜·蒜·酒·茶·醋治百病(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葱·姜·蒜·酒·茶·醋治百病(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古语云:“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确,有些食物就是天然的药物,药物就是可以充饥的食物。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越是身边的,不起眼儿的东西就越可能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良药。葱、姜、蒜、酒、茶、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千家万户常用的必备之物。它们的作用不仅广泛应用于人类的饮食烹调,还可应用在人类的防病治病及强身健体上,是名幅其实的“小食物大功效”。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精心遴选了近万例葱、姜、蒜、酒、茶、醋治病验方,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成书奉献给读者。
  • 系统精灵才是真主角

    系统精灵才是真主角

    一个接着一个伪主角借助系统的力量上演自己的舞台剧,系统精灵妹子一边在幕后充当后勤工作者,一边坐到观众席上欣赏这些或精彩或丑陋或新奇或狗血的表演。然后决定,什么时候结束台上的舞台剧。作者完本作品《这只是个角色扮演游戏》、《自由轨迹》、《我们不收好人卡》、《我只是台路过的超级机器人》,虽说是个中老年作者,码字速度日益下滑,但完本还是有点自信的。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对话周有光

    对话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9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