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0800000002

第2章 序言(2)

通常,我们能够从某个单一的迹象来推断出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渴求依靠某种东西的行为,我们立刻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有诸如焦虑、依赖等特征。把他的情况与我们所研究的案例作一个比较,我们就可以重建此类型儿童的人格,而且能够轻松确定,这个孩子属于被娇宠过甚的一类。

接下来,来探讨另一类从未受过关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因此,他们就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和恨意的性格。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幸福。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为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这类人不仅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时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这样的观念和看法并不是贬义的,它们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长时期受到恶劣对待和严厉教育的人的精神状态。这类人还会用许多自我感觉正当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不断拿出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考察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健康的症状并经过若干的实践之后,心理学家就可以构建出个体的人格系统。凭借这个系统,人们就可以揭示个体隐蔽的心理过程。虽然通过个体人格某一方面的考察能够揭示他整体人格的某种特征,但是,只有当所考察的每个方面都显示出相同的特征时我们才感到满意。因此,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探讨个体心理时,我们不能把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呆板、机械地运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个体才是所有研究的重点,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一两个表现中就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而应该尽可能全面考虑来支持我们的论点。只有当我们成功地证实最初的假设,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一个人的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类似的气馁和顽固时,我们才可以确定地说,这个人的整体人格具有气馁和顽固的特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研究的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没办法隐藏真正的自我。他的人格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现出来。这并不是说他在说谎,而是说,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这种距离。这个旁观者可以是心理学家、父母,也可以是教师。他应该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解释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因此,相比对其他任何别的问题的态度,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更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这在研究对现实的客观看法和主观看法的矛盾时已经论述过。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社会关系的问题还具体表现为这样一个任务,即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个体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他又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如果一个人对交朋友和拥有社会关系完全是无所谓的态度,并认为通过这种态度他就可以回避在社会关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那么,“无所谓”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从“无所谓”的态度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关于他人格方向和结构的结论。此外,我们还应注意,社会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如何与人交往并结交朋友,还包括关于这些关系的抽象观念诸如友谊、合作、信任和忠诚等。对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同样体现了个体对所有这些抽象观念的认识。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如何运用自己的一生,即他打算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认为社会问题由一个以超越自我的你-我关系决定,那么,也可以认为第二个问题由人-世界(即地球)的基本关系决定。如果把世界所有的人都压缩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总是与世界关联着。他希望从社会得到什么?就像第一个问题的本质一样,第二个基本问题即个体的职业问题也不是个体单方面的私人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并非完全由个体的意志决定。因此,职业成就的取得并不取决于个体的个人意愿,而是来源于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基于这个原因,个体对职业活动问题的回答及其回答的方式就高度地反映了他的人格及其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个基本问题源于人类分为两性的事实。这个问题同样也不是个体单方面的私人问题,它与两性关系的内在客观逻辑相一致。因此,如果把“如何和异性相处?”简单地看作一个典型的个人问题,同样也是错误的。只有仔细研究所有与两性关系相关的内容,才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显而易见,与爱情和婚姻的正确解决方法的任何偏离都体现了人格的缺陷。因此,许多因为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不利后果,都可以归咎于更为根本的人格缺陷。

综上所述,个体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目标,基本能从他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的回答中找到蛛丝马迹。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么,他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在这种建设性和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个体就无法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因此也就不能获得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社会生活中,这些基本问题还可能派生出一些特定的任务,而这些特定的任务又必须在社会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圆满完成。实际上,这些任务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个人的感官发展与看、听和说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保持一致,人也是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伙伴、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中不断成长。这些任务还以同样的方式与人一生相伴。如果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那么他就注定要失败。

因此,个体心理学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对社会有好处的事就是“正确的”。任何对社会规范的偏离都可看作是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并必然会与客观的法律和现实发生冲突。这种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必然会使行为人产生明显的无价值感,这种冲突也将引起受害者同等甚至更为强烈的报复。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对社会规范的偏离还违反了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怀有这种理想。

因为个体心理学积极强调把儿童对社会情感的态度看作其发展的检测器,所以,个体心理学很容易确定和评价儿童的生活风格。因为儿童一旦遭遇生活问题,就会在这种考验中(就像被测试时)表现出他是否对此准备充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拥有社会情感,是否拥有勇气和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随后,我们也会发现他向上努力的方式的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程度。所有这些相互交织,相互关联,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裂的统一体。在发现有缺陷之前,这个统一体是顽固的,随后,新的统一体才有可能被建立起来。

儿童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奇妙的。儿童心理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能引人入胜,让人着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动及其手段相协调成为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从童年就开始了。生活迫使儿童整合并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境的统一的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所有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

绝大多数的心理学派通常都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即使没有全部忽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这些心理学理论或精神病学实践常常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似乎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有时,这种表达或手势被称作一种情结,认为它们可以在与个体的其他活动中相互隔离。这样的做法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很明显是不妥当的,但是却又普遍存在。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己应该站出来反对这种普遍的错误做法。特别是这种错误的做法一旦涉及儿童教育,将会产生不小的危害。这在关于儿童惩罚的理论中的表现更加突出,如果儿童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人们常常会考虑儿童人格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不过,惩罚对于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因为如果这个儿童经常犯这种错误,教师或家长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屡教不改。如果这个儿童在其他方面表现良好,那么,人们通常会因为这种总体的好印象而不会那么严厉地惩罚他。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即没有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来探讨这种错误是怎样产生的。这点与脱离整个旋律来理解某个单一音符类似。

如果我们问一个儿童他为什么懒惰,那么就别期望他能够意识到我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要期望一个儿童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几千年来,深谙人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一直萦绕在耳边:“认识自己是多么地困难!”同样,我们如何能期望一个孩子能够回答如此复杂的问题呢?甚至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回答这些问题也是勉为其难。了解个体某一行为所表达的意义的前提是,我们要有某种方法来认识他的整体人格。这个方法不是要描述他做了什么或者如何去做,而是要理解他在面临任务时所采取的态度。

下面这个例子将会阐释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性。

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两个妹妹。5岁前,他的生活快乐美好,因为当时妹妹还没有出生,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周围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的爸爸是个军官,经常不在家。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非常宠爱他,总是努力满足这个依赖性强又固执的儿子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不过,当这个儿子表现出没有教养或者胁迫性的态度和动作时,妈妈也会很生气,母子关系就开始紧张。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儿子总是试图支配他的母亲,对她发号施令,也就是说他总是随时随地以各种无礼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

虽然这个孩子给妈妈带来了很多麻烦,但他的本性并不坏。妈妈还是宽容他无礼的态度和行为,仍然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这个孩子相信妈妈总会帮他解决任何困难。显然,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也像其他儿童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8岁,他在小学的成绩都相当不错。但这时候他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让他的父母难以忍受。他自暴自弃,毫不用心,懒散拖沓。一旦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揪妈妈的头发,拧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不让她有片刻安宁。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妹妹的长大,他愈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小妹妹很快就成为他捉弄的目标。虽然他还不至于伤害妹妹,但是他的嫉妒心是非常明显的。他的种种恶劣行为缘于妹妹的出生,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了家人新的关注焦点。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应当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这里使用“原因”一词时应该小心,因为我们一般不会意识到是妹妹的出生而导致哥哥成为问题儿童,但这种情况却经常发生。原因在于这个哥哥对妹妹出生这件事所持有的态度不正确。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因果关系,因为我们绝不能宣称,一个孩子的行为之所以变坏与另一个孩子的出生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我们可以说,落向地面的石头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下落。而个体心理学所做的研究使我们有权宣布,在心理“下落”方面,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起作用,而那些不时产生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却在发挥作用。这些错误还会影响个体的未来成长。

毫无疑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犯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与其导致的结果密切相关,从而产生了个体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人生取向。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确定——因为心理目标的确定和判断密切相关,一旦涉及到判断,就存在犯错误的可能性。目标的确定在童年早期就开始了。通常来说,儿童在2~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指引着他,激励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目标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会在不同程度上约束或控制儿童。儿童会以自己的行动落实目标,也会调整其自身生活,竭尽全力地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

    怎样去除心理阴影?怎样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本书针对青少年生活中的性格培养、情绪控制、对自我和身边世界的认识、青春期特殊心理、常见心理症结,以及交往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等,采取故事和说理相结合的形式,以鲜活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给出各种有效的方法。给予你一定的启发,帮助你解决成长道路上的迷惑,带给你更多的快乐和关于成长的思考。
  • 心理学与微反应

    心理学与微反应

    "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是更古老,也更诚实的语言。它通过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因而比口头语言更加可信。当你与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身体姿势等,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摩擦,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翻开本书吧,它会让你成为像FBI特工一样的识人高手!"
  • 盲点心理学

    盲点心理学

    生活中,我们有着太多视而不见或者考虑不周,有着太多的心理盲点,这些盲点大多是因为我们不自知造成的,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人性盲点有着两面性,如果我们了解不够,我们可能就会深受其害;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并运用它,那么,它将让我们的人生收益。本书从人生、生活、人际、思维、成功、工作、恋爱七个方面出发,列举大部分人在每个方面常存在的盲点,让我们做事少出错,并且减少因为不当与不自知的言行造成的各种错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又深刻的故事,揭示了大部分人可能存在的盲点,帮助读者透视自我、改善人际,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的心理修养,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 打动人心的60秒心理操纵术(教你成功丛书15本)

    打动人心的60秒心理操纵术(教你成功丛书15本)

    本书是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你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到如何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朋友、同学、亲人、陌生人等周围最常见的人相处,懂得如何洞察他们的内心,并自信自如地与之交往,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为你揭秘政界精英、商界精英的交际技巧,本书教你运用不露痕迹的心理战术,迅速化敌为友,结交死党,让你拥有超强人气,成为人生的终极赢家。
  •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弗洛伊德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显然,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迹可循的,不管他掩盖得多么严实,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懂得运用一点心理学,那么你不仅能读懂他人内心,更能洞悉人性、利用人性,在人际交往、职场博弈、商务谈判、情绪控制等方面做到事半功倍。本书通过分享大量鲜活、真实案例,将日常行为与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提炼出一系列独特、实用的心理操纵术,帮助读者活学活用心理学智慧。
热门推荐
  • 逆天邪尊:霸宠草包五小姐

    逆天邪尊:霸宠草包五小姐

    世界第一杀手,年幼时亲人背叛、父母被杀,她隐姓埋名混入敌营报仇,大仇得报时,哪知一个神秘碗将她带入异世,成为明幻国第一废物?放屁!身带奇宝,萌宠相随,身世成迷,天赋妖孽,敢说她废材,直接抽飞!至于美男,这不身后那个妖孽痴缠不休如影随行……“娘子,谁敢欺负你,相公揍他!”且看夫妻携手,大杀四方!
  • 锐读(第14期·悬疑新主张)

    锐读(第14期·悬疑新主张)

    悬疑作品是一个社会的窗子,我们站在窗外,窥视里面的喜怒哀乐。 用有意思的悬疑作品打动人。
  • MARIE

    MARI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北京历史文化

    北京历史文化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在本书中,多位专家学者细数了北京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将北京几十万年的沧桑和积演展现在各位读面前。与该书配套的电视片《北京历史文化》已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 倾尽一生只因你

    倾尽一生只因你

    前世今生,她却发现了隐藏着的巨大家族秘密,她是谁?夏唯汐总是无法知晓自己真实的身份,在迷失与寻找中,她也在不断觉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经意间不得不开始,而这一切中所涉及的所有情,她不知道该如何去还,好像,她早已经失去了喜欢的能力了。而谁的出现,才能她重新开启心房最深处,接纳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意…
  • 倾城月

    倾城月

    锦墨觉得穿越这件事简直就是彩票中奖,甚至比彩票中奖还更严重。这种机率恐怕这世上也只有她一个人能遇到。有人说,脸上有酒窝的人今生是来寻找上辈子的恋人的。这种说法也许在她身上得到了验证。她觉得自己穿越过来,就是为了要找到卫青。不管她想去说什么,做什么,卫青他都会在她说之前,做之前全部安排好。不会让她操半点心。如果不是去和亲。锦墨不知道卫青对她的感情。那天晚上的月光,就像多年前。许原老师对她说的一样。她感到自己很幸运,爱与被爱的两种感情她全部都遇到了。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还会背上“窃国大盗”的帽子。他一生处心积虑,就为了把任何事情做得圆滑灵通,没想到天不遂人愿,他终究还是做了反面人物。客观地回顾袁世凯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既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相反,他是一个能力特别强,手段特别灵活的人。袁世凯一生历经大风大浪,总能像变色龙一样随时随地揣摩和适应着环境和潮流,为的是总站在正确的一边,他的站队艺术和应变心机很值得借鉴。畅销书作家姚尧将为读者揭秘袁世凯的发迹之路。
  • 国际市场营销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同样性能和价格的商品的时候,“美国制造”这个标签往往是决定他们取舍的微妙因素,这就是本土品牌的价值。
  • 冷酷战神大辽王妃

    冷酷战神大辽王妃

    一曲远古凄美的爱情悲歌!一位颠国女子泣血而书的血色山河!周旋在两名帝王之间可歌可泣的悲壮人寰!第一部————————她是名将遗孤,绝世红颜,冰雪聪明,也是先王临终前钦定的七王妃;他是战功显赫的大宋王爷却被迫娶了自已最厌恶的人;他是大辽万人景仰的‘战神’,一生只有一个女人;妾妃的陷害,满门蒙冤!丈夫的冷眼,最终将她的一生当做贡品送到敌军手中。痴心在痛恨中被肆虐;屈辱在苟且偷生中暴发,倾世美貌,顾盼神飞,一笑倾城,二笑颠国!迎风而立站在高处,三千青丝迎风扬展向云海飞扬,指点大军杀向将自已推下火坑的仇人,血染红了山河,也染红了她的双眼!当他追悔莫及,再次将她拥入怀时,她淡然一笑,平静无波:“闵,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本文的女主并非软弱之辈,为了报血海深仇,将会做出一些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事情甚至牵扯到民族的大义,不过并不是盲目无分寸.与天真单纯的少年时代很有出入.请大家不要在乎女主的转变,投出您支持的一票,为麟儿的独立喝彩吧!呵^-^!^_^!!!!也为偶喝彩!!!!!!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大辽王妃:战神王爷好冷酷》
  • 民国绝恋:疯少爷的小新娘

    民国绝恋:疯少爷的小新娘

    迎亲的黑猫,疯了的丈夫,冷淡的婆婆,百般刁难的大嫂,独善其身的姨太,看似平静的陈家大宅之下竟诡谲多变,阴谋丛生!?他深冬夜色中沈槐唯一见到的光,这束光也成了她生命中的永恒。“不要害怕,陈淮生。我是沈槐,你的新娘。”“我似乎很久之前见过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