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基因选择理论已经可以解释达尔文的难题了。研究者指出,动物的利他行为背后,都是自私基因的作用。这似乎是一种悖论。为一只不相干的动物去死当然不值得,但是为了三个兄弟去死则是值得的。“我”的基因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由原来的50%变成了75%。同样,为若干个堂兄弟去死也是值得的,只要基因延续的可能性大于见死不救。著名学者霍尔丹这样概括这一理论:“我可以为两个兄弟或八个堂兄弟牺牲我的生命。”
那么,非亲族的利他主义呢?答案是为了自保,假如你是一只角马,当你发现几只狮子潜近时,你该怎么办呢?是自己悄悄溜走还是提醒大伙一起跑?乍一看,前者似乎更保险,可事实也许正相反,你的独自行动可能会更引起狮子的注意,或者你可能正好跑进早已设好的埋伏,而且独自逃跑的你,也就享受不到群体的保护,这么一来,还是提醒大家一起跑才是上策。
利他主义的另一目的是“自炫”,如羚羊在狮子面前蹦跳,很可能是在向对手显示自己过人的体力。须知,狮子的捕猎绝非碰大运,它们总是选择老弱病残下手——这样花费的代价最小,而成功率最高。你一旦被它们排除在外,你就安全多了。
这并非是说,基因是个阴险冷酷、工于心术的家伙,实际上,“自私的基因”只是种拟人化的说法。基因是没有判断力和前瞻性的,只不过,正好“做对了”的动物更有可能保持它的基因,而那些反应不当的动物则早早晚晚被淘汰,进化是建立在高淘汰率之上的。
从人的观点看,动物是不可理解的,有时自私自利,有时又极富牺牲精神;有时爱子如命,有时又视如敝履甚至杀婴。但不要忘了,一切行为(包括利他行为)的报偿就是基因能最大限度地延续并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没有“好”行为或“坏”行为,只有适当的和不适当的行为。
这种结果也许会令你感到沮丧,因为在无私行为的背后竟有如此冷酷的算计(显然,不管我们人类的利他主义被赋予了多少精神内涵,较之动物有多少自觉性,你都得承认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你会问:动物行为是不分好坏的,那么人呢?如果目的是为了获取报偿,那么好行为还是好行为吗?德行善举与沽名钓誉之间的区别何在?
我们不知道,对我们基因的自私性,“道德大师们”会怎么说,这里想说的是:所谓好行为,不过是“利生”的推而广之的表现。当然,每种东西迟早都会有它自己的真理,然而如果不能成功地存在下去,一切真理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果一种好行为永远只是得到称赞而得不到报偿,它就只能永远是少数人的牺牲,或者说是对于老实人的骗局,而于世道人心并无多大的改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宁要一个“伪君子”,也不要一个“真小人”。
虽然一个理性主义者可能不喜欢“善有善报”这句话,但必须承认,它的含义比表面看来要深刻得多。
做好人为什么是划算的?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体制下,做好人总的来说是划算的:法律和道德保护他,具有合作精神的人回报他,即使是好占便宜的坏人,也不得不考虑在长期共存条件下欺骗行为的高成本。
乍一看,似乎“好人”与“划算”有些矛盾。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更多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即“利他主义”。但是必须认识到,有一些看起来是宽宏大量的行为可能有其他各种原因而不是利他主义。例如,慈善行为往往不是出于对不幸者的关心,而是为了它所能带来的社会赞赏。
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赠送礼物可能是交换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动机更多的是使受惠者承担某种义务而不是改善受惠者的福利。
在这里你会有这样的问题:以自利为最终目的的道德,还是真正的道德吗?答案取决于什么是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许最广泛接受的道德标准是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金科玉律似乎意味着你应该总是合作,因为合作是你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的。
然而,基于回报的策略似乎没有达到道德的高度,至少按照我们的日常认识是这样。回报当然不是道德的一个好的基础,但它不只是自私自利者的道德。它确实不仅帮助了自己,而且帮助了别人。它是通过使剥削性策略难以生存来帮助别人。一个基于回报的策略能让对方从双方合作得到奖励,这也是当双方最好时它自己所能得到的同样报酬。
我们都遇见过一些令人讨厌的人,他期望其他人宽宏大量,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把这种人与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区别对待,免得被他占便宜。这个朴实的道理告诉我们,利他主义的代价可以通过首先对每一个人采用利他行为,然后只对那些有相同的感情的人采取利他行为来控制。这很快就使你回到作为合作基础的回报上来。
在社会中,一个有效促进“双赢”的方法是教育人们关心他人的利益,家长和学校花了很大的努力去教育年轻人关心他人的幸福。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这意味着长辈试图使孩子们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即这些新一代的公民的偏好中,不仅有他们自己个人的利益,还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了他人的利益。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关心他人的社会里,成员之间容易找到利益的契合点,也容易达成合作。
谁在歧视中国人?
社会公德是道德的高级形式。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公德就是共同利益的体现。为了遵守公德,每个人都要付出一点代价,但是如果不想付,你最终支付的代价更大。
过去中国人在国际上受歧视,那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自然脸上无光。
可是到了现在,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还是受歧视,这又为了什么?不消说,这些歧视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出于偏见,有些出于恐惧,有些出于争权夺利的需要。如果仅仅是出于这些错误原因,歧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家的歧视是由于我们自己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自己在歧视自己,我们就没看得起自己。我们没把自己看成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既享受利益、又承担义务的主人。
在消费方面也是如此,我们不是上帝,因为从来就没有人拿我们当上帝。近年连续发生了几场官司:砸奔驰轿车、东芝电脑事件、微软侵权之类,每到这种时候,媒体(还有网络)就要热闹一阵,但这不过是些“虚火”。因为我们的抗议不是理直气壮的。如果把每个消费者的尊严受到损害都叫“辱华”,那么国内的商家天天都在“辱华”。对这种“侮辱”,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也只好如此。如果你打官司,你会输得很惨,或赢得很惨。这不是说,你是活该受辱的?
你会说:那不一样,我们可以被自己人打,但决不允许外人打。可是别忘了鲁迅的话:一个人如果乏到了打自己的嘴巴,也就很难不挨别人的嘴巴。我们的祖先一直说天道好还,报应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造化把这报应的工作交给了人类自己,交给他们设计和建立的制度。如果这个社会倾听这种要求,在尊重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了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制度,建立了恰当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贡献奖励制度,报应的体制就建立了。如果这个社会不建立这样的制度,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遭到报应。
报应不仅落到了整个社会和制度的头上,也落到了每个人的头上。我们随地吐痰,我们不排队,我们遇到不道德的行径都假装看不见。因此,我们被人家看不起,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环境下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他不喜欢的世界里,这就是报应。
各自为战的困境
我们在道德方面的缺失酿成了很多苦果,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我们道德方面的缺失?
这个原因的复杂和微妙程度超出了我们这本书的讨论范围,这里只是简单说一点与前面的话题相关的因素,那就是:我们一直没能建成一个以公平竞争和互利交易为原则的商品社会,也没能使这一原则深入人心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我们也不是没有过希望,如过去的“老字号”就是质量的保证,再如饭馆的不同口味、手艺人的各种绝活,周全的商业礼貌……不要小看它们,一个社会完整有效的道德体系,正是从人民关心自己的生意、关心未来这些不起眼的愿望开始的。
但是这些又是有限的,战乱、时局动荡、改朝换代、政治运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风暴,打断了商业道德的发展,甚至将它连根拔掉。动乱的年代使人们失去了方向,要么盲目跟从别人,要么自己凭生物本能行动——这也就意味着自私自利和不择手段。
在一个没人替你打算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只能各自为战——这就是我们的困境。
几年前,微软在中国打了一个侵权官司,这个官司并没什么稀奇,稀奇的是当时报刊和网络上的反应:几乎众口一词,声讨微软霸权,声称盗版有理。
我们都使用过盗版,我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也许我们没有得到公平对待。但是至少我们该知道:这毕竟是不对的。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不得已吃了别人的水果,这是错的,但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我们一边吃一边破口大骂,威胁果农,还要带走一大包卖掉,而且,当我们有了钱,还要理直气壮地来白吃——我们到底是无奈还是无赖?
这些无赖行径都打着“爱国”的旗号,可这种“爱国行为”,最终坑害的是这个国家。谁都不愿意和一个信誉无法保证的人交往,国家也是如此。
造化的报应就是这样的东西,所有的行为都会计入收支账目,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社会和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失职付出代价,你自己逃避了这种代价,别人就要替你付。人人都能逃避这样的代价,那就要由这个允许逃避的社会和民族的整体付,变本加厉地付。
造化终究是令人敬畏的,是不容糊弄的。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人类,都是这造化的一员,我们今天的行为必定要影响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命运。这造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威慑者,它还是一个鼓励者,是一种宽广的、诗意的生活的基础——只要你对它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无法完全把握命运,无法完全把握世界。这似乎有点叫人遗憾,但这其实并不是坏事。假如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一切都按部就班的世界里,不但是很辛苦的,而且是很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