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安皇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二月,皇太后寝疾,癸亥,赦天下。三月,癸巳,皇太后邓氏崩。……初,邓太后临朝,根为郎中,与同时郎上书言:“帝年长,宜亲政事。”太后大怒,皆令盛以缣(jiān)囊,于殿上扑杀之,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积十五年。成翊世以郡吏亦坐谏太后不归政抵罪。帝皆征诣公车,拜根侍御史,翊世尚书郎。或问根曰:“往者遇祸,天下同义,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亲知,故不为也。”
戊申,追尊清河孝王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后,祖妣宋贵人曰敬隐后。初,长乐太仆蔡伦受窦后讽旨诬陷宋贵人,帝敕使自致廷尉,伦饮药死。
汉和帝刘肇有两位正式太太也就是先后立有两位皇后,前一位是阴皇后,后一位是邓皇后。
邓皇后姓邓——没错,这是废话——名绥,她在历史上没有吕雉、武曌以及叶赫那拉氏那么大的名气,但是,她确实是一位不简单的女领导人,起码在权力的争夺和控制方面,她是相当优秀的。这个女人也是不寻常的。
邓绥的父亲叫邓训,邓训的父亲叫邓禹,邓训可以对邓禹说:“你的爹不如我的爹,你的儿女也不如我的儿女。”(这是京剧名家谭鑫培的儿子、谭富英的父亲谭小培的名言。)
看来隔一辈优秀,也是常事。
邓绥活了四十一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家修炼成长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入宫竞争皇后地位的阶段,第三阶段就是以太后身份摄政的阶段。
邓绥几乎天生具有从政的素质,既有林黛玉的敏感,又有薛宝钗的心机。她五岁那年,她的祖母为她梳头,老太太眼神不好,把小邓绥的后脑勺弄伤了,小姑娘忍痛不言。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叫痛,她回答道:老太太疼爱我,给我梳头,我虽然很痛,但是我一喊,就伤了老人家的好意,所以,只好忍着喽。能忍,不逞一时之意,喜怒不形于色,包括有痛也不说出来,这都是斯大林同志所说的“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邓绥从小“志在典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二岁的时候,本来要进宫候选,不料父亲邓训故去,于是也丁忧三年。大汉帝国以孝立国,以孝为价值观,但是价值观要有形式化的东西来体现,于是父母死后在家守孝三年成了一种标志性的行为。官员要这么做,计划入宫服务的邓绥也算是“公家人”了,所以,也要丁忧三年。
邓绥在十五岁这个最灿烂的年龄入宫,她“姿颜姝丽”,身材高挑儿,身高七尺二寸,合现在一米六六。“不胖不瘦,一米六六”,这在现代也是找对象的高标准。邓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还有守纪律,绝对的“四有”美人,光彩照人之下,“绝异于人,左右皆惊”。
邓绥入宫一年,升为贵人,她尊重领导(承事阴后,夙夜战兢),团结群众(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和薛宝钗在贾府一样,邓绥得到皇宫内上下一致交口称赞。当然有一个人心里不爽,这个人就是阴皇后,这么一个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德容俱佳的美女码在那儿,对阴皇后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在完美的敌人面前,不能擅自行动,要潜下心来,寻找她的短处和破绽,然后才能举全力而攻之。阴皇后妒火中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进攻,她采取了自认为最强悍最有效的手段,“祝诅”美丽的邓绥——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自残的招数。最后邓绥在竞争中出位。
邓绥在二十二岁那年,接任皇后,她要求各地不再向皇宫进贡珍奇玩物,“岁时但贡纸墨而已”,这做派像不像薛宝钗,或者说薛宝钗像不像她?注意一下,这时纸张应该是刚被发明出来,还是高科技产品,价值也应该不菲。邓皇后还坚决地反对皇帝加封邓氏兄弟官爵,这做派和她祖婆婆马皇后如出一辙。
再三年,汉和帝崩,邓绥成为汉帝国的太后和实际上的执政者。这一年,她才二十五岁。
虽然贵为太后,但本质上她也是一个寡妇,她执掌着国家的大权,怀里抱着的是别的女人生的皇帝,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让她充满了危机感。一般的寡妇对财产看得紧,像邓绥这样高级的寡妇对权力看得紧。
她和叶赫那拉氏有共同的心结,就是怕“儿子”长大亲政。这种压迫可以让身处深宫的女人接近歇斯底里。所以,当郎中杜根等人上疏“帝年长宜亲政事”时,她埋藏多年的恐惧就喷发出来了,她喝令把上疏的官员装进粗布袋子里,让左右宫廷大殿内直接开打。
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残是匪夷所思的,男人经受不起,女人也经受不起。权力人格对权力的执著堪比吸毒者对于毒品。邓太后像母兽一样,敏感,警觉,对一切靠近自己犊子的威胁,不由分说地疯狂反扑,把上疏的官员装到口袋里暴捶,这种有创意的封杀,让我们既生鸡皮疙瘩也生惧意。
邓太后邓绥秉政十五六年,史家的评价是“太后自临朝以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大概意思是,她作为女主在台上,老天爷不大配合,不过她自己尚能节用,没让自然灾害影响到国内稳定。中国历史上,皇后、太后忒多了,能够触摸到权杖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只有极少数有才华的女人真正掌握了帝国的权力,她们以女人的敏感和洞察力掌控着权力、男人和天下。
有一年大旱,按照儒家经典的解释,这是司法腐败导致的。(有时觉得老董的这一套理论也不错哦!)所以,邓太后亲自到洛阳监狱,亲自和犯人面对面。犯人们能有机缘见到美丽仁慈的太后,不冤的也应该趁机申诉,不料几乎所有的犯人都低眉顺眼,口口声声说政府英明,自己有罪。因为他们看到太后身边簇拥着陪同检察的官员,特别是平日里欺负他们的监狱官也在现场,所以都不敢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其中,只有一位犯人在狱警押离的时候,“举头若欲自诉”,这个别人都没注意的细节,被邓太后敏感地察觉到了。马上叫回来,细加盘问,果然是冤狱!太后现场办公,平反冤案,收审洛阳令,史说也言之凿凿地说,太后还没有从监狱回到宫里,老天就甘霖普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