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曳。常以事怒郎药崧(sōng),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乃赦之。
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会连有变异,上疏曰:“陛下敬畏鬼神,忧恤黎元,而天气未和,寒暑违节者,咎在群臣不能宣化治职,而以苛刻为俗,百官无相亲之心,吏民无雍雍之志,至于感逆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鹿鸣》之诗必言宴乐者,以人神之心洽,然后天气和也。愿陛下垂圣德,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帝虽不能用,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皇帝刘庄对官吏的监督检察十分上心,甚至派耳目暗中监视他们,不时检举他们的不法行为,这种方法几近于特务统治,不少史家对此颇有不屑。其实,对官僚严格一点,对老百姓没有坏处,认真督察官吏,没有什么不对。
汉明帝对官吏严格管理,有点像清朝雍正皇帝,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刘秀总体上比较宽松,天下太平已二十余年矣,刘庄整肃一下,不是坏事。在没有民主监督之前,只有皇帝的严厉督察,才可能有良好的吏治出现。
明帝严切朝臣,“朝廷莫不悚栗”,这和老板脾气大,员工个个敛声闭气一样,至于心里服不服是另外一回事。
刘庄性格急躁,经常会用木杖打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一次,不知道郎官药崧怎么惹老板生气了,刘庄拎着大杖气势汹汹地过来,药崧脑子灵光一现四个大字“大杖即走”,于是钻到床下。皇上怒气冲天,连喝:“滚出来!”药崧脑子再灵光一现,仿《诗经》体作了一首打油诗:“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
药崧的打油诗说,皇帝打人可以的,但是不能亲自动手。明帝这才破怒为笑。
自汉武帝起,帝国朝政分为内外朝,外朝即政府,以丞相为首(后来为大司徒);内朝是皇室,领衔的是大将军(后为大司马)和尚书令。皇帝总统内外朝,但偏重内朝,实权也多在内朝。在皇帝身边,有一群尚书郎官,直接为皇帝服务,低级别的郎官半是国家工作人员,半是皇室的奴仆,所以,皇帝一恼,可以请大杖侍候。
明帝拿着大杖追打郎官药崧的事件,我们可以当成皇帝的花絮新闻看待。但是,据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大学问家顾炎武说,官员受杖始于汉明。自此以后,中国开始了皇帝打大臣屁股的历史。
照顾炎武这么说,以前皇上就不打大臣吗?回想一下,还真没有。皇帝厌恶大臣,要收拾大臣,可以直接交给廷尉,这叫诏狱,进了监狱,不但可以打,还可以上刑,更可以根据需要让大臣死在狱中。但是在朝廷,在皇帝面前,直接把大臣痛打一顿,以前好像还没有过。
孔夫子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我们一般都把这句话放在敌对场合理解了。其实,孔子的原意是讲给君主们听的,讲给王侯们听的,士和庶民百姓不一样,有身份,有人权,即使他们惹恼了老板,也不能对士进行污辱,这体现了孔夫子一贯的推己及人的理念。“刑不上大夫”是对孔夫子这个理念的进一步阐述,就是官员即使犯了罪,也不能加以肉刑,这是一种小范围的人道主义,在小范围尊重人权。后来,我们把这句话也理解偏了,认为“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官员犯罪也可以免除追究,老拿“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来争辩。其实,翻开历史,中国的贵族和官员安全系数都很低,根本没有“免罪”的照顾,“刑不上大夫”只是要求免除刑讯和肉刑,避免躲猫猫之类的司法黑暗而已,其实是一种人权的发端,是让一部分人先得到人道的对待。
从周勃感慨“狱吏之贵”,到晁错腰斩于市,有了数不清的死在刑具下的贵戚官员,所以才有贾谊最早的人道呼唤,才有“刑不上大夫”的强烈呼吁。
以前只是犯罪下狱之后,才有可能遭到刑罚拷打,在平常工作中,犯了错误,说了错话,最多不过是被皇帝下诏严词遣责而已,即使这样,也有官员认为是不能接受的耻辱,很丢面子,要寻死上吊。刘秀时期就有韩歆父子因为受不了批评而自杀。汉明帝“自起撞郎”以后,官员做错事、说错话就不那么简单了,搞不好要挨板子了,从郎官打到廷臣,从小官打到大臣,有竹板侍候,皇帝肯定是更正确更伟大了。
在刘庄威严的气氛下,有一个人还敢讲话,他就是钟离意。钟离意是浙江绍兴人,后汉时,江东经济人文都有较大发展。钟离意是前朝老臣,他在做小官时,押送犯人,当时天寒地冻,他就要求地方官给犯人配发衣服。地方官就把这个情况上报中央,这个报告最后送达到刘秀手上,刘秀感慨道:“诚良吏也!”让领导有好印象是升官捷径,钟离意于是得到迁升。
到了明帝时代,有一次,明帝把抄没贪官的家财分赏群臣,钟离意严正拒绝:盗泉不饮,赃钱不要。这下明帝对他也有了印象。
明帝要修北宫,钟离意上书劝谏,不过,你反对归反对,我建设还建设。刘庄和其他皇帝一样,对儒臣的谆谆教诲心里也起腻,不过还好,他没有对钟离意动板子,只是打发他到外地做官。后来,北宫建设好了,明帝感慨了一句:“钟离尚书若在,此殿不立。”
把提意见的关到牛棚送到监狱不是水平,像明帝这样,才算是应付批评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