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六年(公元81年)
武都太守廉范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以为便,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袴。”
廉范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
廉范字叔度,据说是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代。廉氏是名门望族,廉范的曾祖父廉褒、祖父廉丹分别在成帝、哀帝时期为朝廷大臣。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年仅十五岁的廉范去接父亲的灵柩,回来走水路,船碰到了礁石,开始下沉,廉范不愿抛弃父亲的灵柩,于是趴在棺材上,决心一起沉下去。旁边的人看到,赶紧把他钩起来。廉范的孝心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种行为在崇尚忠孝的时代,一定会传播出去。廉范的孝心也感动了中国。后汉出孝子,《二十四孝图》里收录了好几位,如果不是照顾其他朝代和名额,廉范也会名列二十四孝的。
后来,陇西太守邓融听到廉范的名声,于是邀请他到陇西做功曹。廉范当时已经听说有人在检举邓融,并料定邓融其罪难赦,廉范决定托病不到陇西。邓融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对廉范意见可大了去了——如果故事到此,廉范也不配成为典型了——廉范跑到洛阳,找门路到廷尉(司法官)手下做了一名狱卒。邓融果然下狱,廉范隐姓埋名,照顾邓融,后来邓融保外就医,廉范也跟着服侍,一直到邓融死了,廉范像对待父亲一样,扶柩送其还乡。
廉范这种行为,不是一般的行为,更不是神经病的行为,而是国家倡导的“义”的行为。人家老邓看得起我,给我官做,我就应该竭尽全力回报,这叫够义气——全天下的官都是皇上赏给大家的,如果大家全部像廉范这样感恩回报,哪里还会有贪污腐败篡党夺权的事呢?
廉范不仅得一“孝”字,又得一“义”字,还得一“节”字——
廉范从师于博士薛汉,后来这位薛老师被牵连到楚王谋反案中,并被公开处决。这当然是明帝时期的事。想想看,在那种恐怖气氛中,人人害怕牵连不敢惹事,所以薛老师可怜价的尸体都没人收。这时,廉范勇敢地站出来,收殓了老师的尸体。
敢替谋反者收尸,肯定也是同党,这是明帝这样的迫害狂的逻辑,所以廉范有幸得到汉明帝亲自审问,廉范的回答很正气:“薛汉先生是我的老师,按着师生情谊,我应该收殓他的遗体。”不为己祸而苟且,是谓有节。
后汉的时代新人,讲究的就是忠孝节义,廉范后三个字都做到了榜样级,已经证明他对帝国肯定是大大的忠诚,于是他后来被朝廷重用也是正常的了。廉范做官到了成都,发现成都老百姓非常勤奋,大家都有加夜班干活的习惯。因为成都老百姓住的都是成片的木质廉租屋,所以前任下令禁止家庭作坊夜间生产,以免引发火灾。廉范认为这是因噎废食,不利于发展生产力,所以废掉这个禁令,一边改革开放让老百姓随便晚上发展生产,一边也强调安全防范意识,让老百姓每家都备齐消防材料。成都老百姓于是非常满意,编歌唱道:“廉范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廉范的光辉事迹就介绍到这里,说实话,廉范抱着老爹的灵柩自愿沉没,为了回报邓融的提拔隐姓埋名服侍其到死,这些光辉事迹都超越了常情,锐圆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所有大树特树的英雄事迹,都不愿意马上相信,更愿意先报之以冷眼,宁愿失去被感动受教育的机会,也不愿上当受骗。
崇尚忠义,彰表节烈,是一种道德建设,也是维护政权稳定的有效手段。社会需要道德维系,人民需要道德自励,但是要警惕统治者拿道德榜样“驯化”老百姓。要记住,对道德建设危害最大的,还不是统治者鲜廉寡耻伤风败俗,而是他们处心积虑打造虚伪的道德榜样忽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