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孝宣皇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先是,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诸国近匈奴者,皆畏匈奴而轻汉,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
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中宗孝宣皇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
三月……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冬,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宫。
班固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汉宣帝刘询薨了,也就是死了,去世了,逝世了。
汉宣帝刘询生于武帝太始元年乙酉(公元前91年)三月,又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颂,为武帝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之子,其父名刘进。刘询死于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十二月。终年四十二岁。
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七月,十八岁的刘询因丙吉的推荐而继位称帝(汉宣帝)。宣帝自公元前74年到公元前49年在位,共二十六年,死后葬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市北十五里处),庙号中宗,尊谥孝宣皇帝。宣帝元配皇后许平君,后续娶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刘询有五个儿子:长子刘奭,立为太子;次子刘钦,封淮阳王;三子刘宇,封东平王;四子刘嚣,封楚王;五子刘竟,封中山王。
宣帝一生颇有些传奇,不是开国皇帝而能有市井生活阅历的,就属他了。宣帝在死前,有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这是秦汉以来对外关系的最好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不是彻底的,有折扣的,匈奴并未全部称藩于汉,还有一支由郅都单于带领的部落不愿归附,后面我们有机会讲到他。总之,对匈奴,宣帝朝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殊为不易。另外,宣帝设置了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汉帝国版图,这个成果则是影响深远的。
取得这样的成绩,要说起来,也是积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宣帝朝有斩获,但功劳不能全记在宣帝身上,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汉帝国,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方面,吃过很多亏,付出过很大成本,才有这样的成就,很难让人骄傲起来。但汉代比之后代,不管怎么样,依然能处于优势地位,国威还能保持,不至于称臣纳贡、割地赔款,想来还是有一股雄风在焉。
中国处理周边关系,强的时候占不到便宜,弱的时候吃亏得要命,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策略和方针,这个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中反思。“圣王之制”、“上国之礼”,面子上的东西,很影响帝国的对外政策,经常搞得泱泱大国进退失据。
宣帝时期,正是汉帝国建国一百五十年左右,在这之前,秦帝国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二世灭亡,大概也是一百五十年左右。从“商鞅变法”到“宣帝中兴”,正好三百年,这三百年是从封建自治崩溃到皇帝专制建立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可以当成一个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三百年的对折点是“秦始皇统一”和“楚汉战争”,三百年一破一立,破了一百五十年,立了一百五十年。
把“宣帝中兴”作为这个大时代的末点,不是随意的。到宣帝时期,皇帝专制制度所有的优势都展示出来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客观地讲,从刘邦到刘询,包括吕后在内,大汉帝国的管理者总体而言,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可能也是“史上最强”的皇帝团队,他们能做到的,也是我们可以期待的最大化了,也就是说,皇帝专制的最好状态不过就是这样,后世虽然也有强大的统一帝国,但本质上讲,都差不多,没有在本质上提升,都是1.1、1.2、1.3版,而不是2.0版。
宣帝以后,皇帝专制制度的劣质基因开始广泛性地发作,影响到了物种本身的基本特性,这么说,不是说以前就没有问题,我讲得最多的就是在大汉威仪之下的专制基因问题,也就是帝国的制度问题,皇帝的权力人格问题,犬儒的文化问题,人相食的人性问题。只不过在此之前,帝国还是一种新生的力量,有些生机勃勃的样子。
汉帝国后来的几任皇帝以及他们的时代,都在证明一个浅显的事实,帝国制度是中国的灾难之源,但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浸淫,帝制已经成为中国的基因病,从中国的内部,已经不能内化出更新的更优越的制度,尽管有人意识到了有这种历史需要。王莽似乎得到了这种感应,但是,可以利用的思想库提供不了新制度的模板,中国也没有产生超越帝国制度的先知者和思想家,直到晚清,是外部的思想资源,才给中国带来了告别帝制的可能性。
宣帝刘询不可能知道锐圆把他安排在一个历史的关键位置,如果知道,他也许会表现得更好一点。他意识到了儿子有些晃点,但他更相信刘氏的家天下已然固若金汤,一世二世以至万世,姓刘的一家没有人公然喊出来,但到了宣帝这一代,这种意识应该在心里已经确立。所以,他可能自己安慰自己,“我家”的权力相当稳定,经历昭宣以来一系列的风波,不管政坛如何风云突起,姓刘的做皇帝,这一条从来没有遭到任何挑战,凭着这种自信,他才把江山放心地交给了儿子刘奭。
史称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他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平狱缓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但在宣帝本人看来,他本人的成就莫过于“戎狄宾服”,于是他钦定了十一人为“股肱”,把他们的画像挂在麒麟阁,这十一个人分别是“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十一功臣,究竟是什么标准,不得而知,因为里面既有武将,亦有文臣,最早参与抗击匈奴事业的可能是苏武,苏武之前的人物为什么没有入选,我们不知道。史书特别提出来,这十一个人只有霍光一个人没有写名字,只是说他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这种处理,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2007年,林彪作为十大元帅之一,正面地出现在一次展览上,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战功是不容抹杀的,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宣帝去世前,仿武帝制度,任命史高、萧望之、周堪为辅政大臣。这三个人我们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