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5400000005

第5章 现代主义 现代性与个人主义(3)

显然,这种观念与“意识流”的本义存在相当的距离。“我所说的意识流,是指模糊了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机械之界线的那个表达区域”——阐述了“意识流”的基本内容并且涉及非理性、直觉、自由联想、无意识、内心独白之后,弗雷德里克?R?卡尔指出,“意识流”的核心是划分两种自我:“约定俗成的自我(社会的、外倾性的自我)与本质的自我(绝对属于个人的自我)之间的区别。”存在某种纯粹的、与社会关系无关的“自我”,而且,这种“自我”才是世界的本源——这个假设很大程度上来自弗洛伊德和柏格森。如何捕获这种称之为“内向性”或者“生命本身”的内容,弗雷德里克?R?卡尔寄望于“纯记忆”:“纯记忆是集中的、孤立的,在运动和感觉之外。它可以通过某一透视的、直觉的方式透入灵魂”。这被形容为“探索我性”。弗雷德里克?R?卡尔解释了“意识流”在这方面的意义:

意识流如果没有对自我的强调便不能存在,整个现代主义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现代生活的压力能造成自我的丧失,或用奥特加的话说,能导致自我的非人性化,因而也能引发出自我的反抗。这不是指自我的灭绝,而指它的表现性,意识流也许是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式。●28◆

即使现代主义迅速地成为时髦,但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如此露骨的个人主义仍然令人生畏。在我看来,主体问题的提出犹如这种观点的折衷。刘再复的主体观念将内心形容为“第二宇宙”,反复地认定“人的内在生命”,性格的“深不可测”,或者“灵魂的深”。在他心目中,灵魂的内部存在某种“深邃”的自我。●29◆这甚至带动了心理学的短暂繁荣。当然,当时主体观念并未在弗洛伊德到拉康的心理主义倾向上走多远。借用“心理”的意图毋宁是,切割出一个独立的空间抵抗纷杂的外部世界。相对于理论的期待,“意识流”小说的写作乏善可陈。《尤利西斯》式的巨著始终没有问世。或许,李陀的《七奶奶》包含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复杂的心理并非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专利。一个庸常的市民——一个琐碎的、保守的老妇竟然内心如沸。多少有些遗憾的是,批评家并未及时将《七奶奶》隐藏的尖锐问题提交理论前沿:是否真的有一个独立的、可以自我确证的灵魂游荡在种种交叉的社会关系网络之外?

不论欧洲现代主义拥有多少庞杂的内容,个人主义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主题;“意识流”的脱颖而出可以证实,现代主义正在收缩到这个主题进入了中国文化版图——这表明了双方的兴趣共同点。文学流露的迹象似乎表明,社会话语体系到了再度面对“个人”的时候。

五

查阅20世纪八十年代的理论文献,个人主义并未成为争辩的焦点。霍布斯、哈耶克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家的名字九十年代才姗姗来迟。个人是社会的本源和终极价值,社会和国家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存在的——普及个人主义的这些涵义已经到了“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激烈辩论之际。尽管八十年代文学没有正式谈论这个概念,但是,由于现代主义的后续震荡,“个人”试图顽强地拱出文学的地表。个人主义的种种征兆集中显现于文学形式与美学风格。因此,我将文学形式与美学风格的诸多饶有趣味的动向解释为个人主义的象征性表现——当然,只能是象征性的。

多数批评家公认,现代主义的第二次造访率先进驻诗的王国。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批由象征、意象组织的晦涩诗歌——坊间形象地称之为“朦胧诗”——开始广泛流行。一个批评家为之概括的“新的美学原则”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诗人“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也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他们仅仅“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30◆显然,如此个人化的内容必须诉诸另一套文学形式。从心理波动、无意识、情绪的起伏到象征、隐喻、视角、变形、通感、跳跃的节奏和崭新的韵律,形式的各种实验企图聚焦个人,同时将外部事件和历史处理为模糊的背景资料。八十年代前期,小说叙述的各种探索无不围绕如何打破情节的束缚,增添内心的份量——这种状况持续至马原及其一批同道的出现。

20世纪八十年代盛行文学形式实验。许多批评家意识到,语言并非一个被动的工具;相反,语言魔方的变幻不断地制造文学奇观。然而,许多批评家未曾意识到,当时的语言兴趣来自两个冲突的源头。一个是以结构主义为中心的语言观念:主体并非先于语言存在,可以自由地驱使语言;相反,主体是语言的产物,是受制于语言结构的一个微小成分。另一个是表现论的语言观念:语言的各种组合来自奇异的内心。如此想象内心与文学语言的递进关系富有代表性:“……语感是文学创作主体的先天的内在机能,它外化为作品形式的底层结构——文学语言,而文学语言又按照一定的编配方式(即文学语言的语法)转换为作品形式的表层结构——作品的文学语言系统。”●31◆显而易见,大多数批评家持表现论语言观,他们不清楚甚至没有听说过结构主义的具体内容。语言的变幻植根于强大而又神秘的内心,这似乎天经地义。文学形式实验如此前卫,内心、无意识、主体如此前卫,二者不约地在“纯文学”的名义下汇聚起来。“纯文学”是一个迷人的概念,残雪的“纯文学”想象具有信徒般的虔诚:“‘纯’的文学用义无反顾地向内转的笔触将精神的层次一层又一层地描绘,牵引着人的感觉进入那玲珑剔透的结构,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内核突进。”●32◆排除一切杂质而提炼出纯粹的文学,这种科学主义的理想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尤其是在饱经政治动乱的骚扰和惊吓之后。一些人寄望于试管中出现晶莹无瑕的语言,另一些人寄望于钻探出未经尘世污染的深度内心或者无意识,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终于使之合二而一。语言、内心、“纯文学”三者的统一,显然是个人主义在文学领域制造的一个象征性事件。

“纯文学”有时又被称之为“雅文学”——相对于各种通俗文学。实验性的语言和内心如此个人化,以至于远远超出了芸芸众生的视野。这时,“雅文学”甩下了种种模式化的故事和众口一词的叙述,并且以高雅的姿态回击来自庸众“看不懂”的抱怨。你们读不懂,你们的孙子就能读懂——诸如此类的不逊言辞流露出明显的傲慢。文学史上的雅俗之别源远流长。然而,这个美学分歧之所以具有愈来愈大的政治意义,因为人们愈来愈多意识到:“雅”逐渐演变为美学风格对于个人主义的曲折致敬。

古代的“俗”和“雅”分别源于民间和文人两大系统。民间的神话、传说、歌谣显得简朴、清新、放肆泼辣;文人写作的小说、诗、词、曲显得精致、典雅、温柔敦厚。民间的渊源与文人改造的互动形成了文学史的良性循环。然而,20世纪上半叶开始,“俗”和“雅”无不卷入各种复杂的观念。尽管集体心理学对于大众内部隐藏的非理性疯狂提出了警告,但是,文化民主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强劲趋势。这个意义上,“俗”的范畴包含了多种文化指向。例如,五四时期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白话文学或者通俗文学存在微妙的差别。它们或者注重流传的范围,或者注重阅读者的身份,或者强调语言特征,或者强调市场流通的繁荣。与此同时,“雅”的范畴已经从古代的文人转移到现代知识分子,即相对于大众的启蒙者。如果说,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启蒙的内容之一,那么,个人主义也是革命话语非议知识分子群体的原因之一。这时,“雅”有意无意地带上了贬义——“雅”并非表明知识分子的精湛专业,而是表明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距离。对于文学说来,这种美学风格包含的个人主义潜藏了瓦解革命动员机制的危险。毛泽东说过,文学是革命动员大众的有力武器,负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责任。因此,“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33◆相反,那些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沉溺于个人主义幻觉,他们能够为革命贡献什么?相当长的时间里,从“雅”、形式主义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王国屡遭贬抑,个人主义显然是一个重要根源。

现代主义的粉墨登场同样是一个象征性信号:个人主义似乎开始某种程度地解禁。奇怪的是,这个动向并未产生多少震动。人们突然察觉到,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分配方式的集体平均主义正在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单位。然而,故事的有趣之处恰恰在这里:现代主义并没有对经济领域的“个人”表示赞赏,相反,现代主义再度以激进的姿态提出异议——这远非彻底的解放。

“个人”这个范畴如何深刻地卷入现代性内部的各种矛盾?这个问题的预示了现代主义带来的第二轮理论震荡。

六

现代性是启蒙话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人将革命形容为一场失败的历史实验,另一些人认为革命正在再度积蓄能量,然而,这是一个不至于引起异议的结论:启蒙话语已经卷土重来,而且,启蒙话语提出的现代性问题正在向理论和实践的诸多领域扩散。各种资料显示,现代性拥有极其庞杂的内涵。从世俗化、理性、自由经济到线性的时间观念、厚今薄古、民族国家以及复数的现代性,西方众多思想家的理论表述迄今仍然有增无减。显然,大众无法参预种种专业性的争辩,他们接受的通常是本土语言简化处理的通俗版本。中国文化版图之中,20世纪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六十年代“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即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和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大致地标示出现代性的几个阶段性理解。船坚炮利、声光电化、核弹头的数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居民住宅面积、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家用电器的拥有率无不成为上述理解的注释。

文学曾经以“现代主义”的名义向现代性表示敬意。一些作家激动地将现代主义视为现代化的产物。20世纪八十年代重启现代化目标,他们兴致勃勃地打出现代主义的旗号挥戈助阵。●34◆相对地说,王富仁展开了远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他的《中国现代主义论》力图呼应的是20世纪的启蒙话语与现代性。王富仁的聚焦点并非欧洲现代主义的源头,而是依据本土现代性清晰地划分出一个崭新的文学段落:“‘中国现代主义’是与‘中国古典主义’相对举的文学概念。……是把中国文学提高到现代性高度的文学,是体现着中国文学家对文学的现代性理解的文学,是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的感受和情绪的文学。”“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在对文学的现代性的一次性追求中产生的,是由各种不同的流派共同组成的新文学的整体。”●35◆在他的心目中,尽管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戴望舒、胡风、沈从文、老舍、张爱玲这些作家各擅胜场,但是,他们无不具有某种异于古代文人的现代气质。相对于没落的古典文学,“现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整体。这个概念沉寂了多年之后再度进入社会话语体系,成为众望所归的核心。这时,启蒙、现代性、市场经济几乎是一体的——现代性尚未遭到分解,尚未显示出内部的矛盾、张力乃至剧烈的冲突。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本书立足于现实,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司法文书、财经文书、商务文书、宣传文书、科技文书等八个方面,对各种写作文体进行了新的梳理与阐释,并注意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为文秘工作者与公务人员量身打造了经典的办公室写作范本。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

    本书是一本普及论语知识的入门书,着重于把论语的智慧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中去解读与阐释,并试图将其置于现代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等领域予以阐释和应用,继而探索其不同角度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旨在拓展其应用领域。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易懂,有寓意有新意,文字深入浅出,兼有科学性和可读性。本书首先是面对初中生的普及型普通读物;其次可面对国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学及教育工作者等其他专业人士;最后面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热门推荐
  • 甘棠之华

    甘棠之华

    念其文,思其行,怀其德,一次靠近巴金丰富精神世界的心灵对话。作为巴金研究会的骨干、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与巴金作品、巴金家人的联系非常密切,掌握了许多秘不示人的一手材料,经过多年积淀,终写成《甘棠之华》。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巴金读书、藏书、著书以及与友人交往的点滴细节与珍贵瞬间,真实还原了巴金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倾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文坛风云,乃至个人情感等,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和活跃在那个时代的背影大有帮助。
  • 十二志

    十二志

    天地分为三界,上为空,中位陆,下为海,自三界错乱欲合并为一体,发生天灾人祸,三界之首联合镇压,此后,三界相安无事,主人公醉轻舟走错异世,他如何在这样的乱世中生存?
  • 快递中国

    快递中国

    2014年,快递成为中国经济银河系的灿烂星座,业务量突破139.6亿件,超越已拥有150年快递历史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快递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亿万中国人的生活。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又一个中国奇迹,然而这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成侠客

    穿越成侠客

    忽然一夜之间,段凡的世界烽火硝烟起,身着长衫宝剑,人们称它大侠,原本生活在平凡世界的他终于实现了梦想,独步天下,万夫莫敌。只是心中却莫名的有了些感伤。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字字珠玑,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他是个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更是一代名僧。在人们心目中,他就像一个“谜”,一个难以琢磨的谜。
  • 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科学工作者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某项观察、实验时的偶然发现,称之为机遇;把某人得到贵人的提携,或者在困境中遇到转折点,从此走上成功之路的现象,称之为机遇;把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活动中出现的,起带动促进作用的新情况、新目标,称之为机遇;把能促进事业获得成功的偶然的,或一闪即逝的现象、先兆或时机,称之为机遇。
  • 逝情蛊

    逝情蛊

    【福利文,内含两篇】苏瑾扶桑篇,世人可知苗疆有一种蛊,名为逝情蛊,爱的越深,忘得越快……苏陌琉璃篇,她爱了他八年,他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这一生,终究是被他毁了……
  • 穿越未来后的生活记事

    穿越未来后的生活记事

    一个死宅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两百年后,继续死宅的故事。小白、狗血、万能、玛丽苏、圣母、白莲花等等等等大概是应有尽有啊!
  • E营销

    E营销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商业最热门的商业模式之一,现在网络营销也成为最火热的话题。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介绍网络营销的整个过程。本书从网络营销理论、网站平台建设、搜索引擎优化、平台推广与传播、网络运营与管理、网络营销效果评估以及网络技术人才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为了方便读者学习与落地操作,本书在几个核心的章节都设置了一份落地作业,具体介绍了在做网络营销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