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5600000005

第5章

【解】

这一章孔子对身居高位者提出了“德治”和“礼治”的要求。为人处世要宽容大度是为德,施礼时要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要内心哀痛是为礼,其中德与礼既相互交融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居上位者之本。

里仁第四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

①里:住处。②处:居住。③知(zhì):通“智”,智慧。

受鱼致祭

【译】

孔子说:“人居于仁道,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怎么能说是智慧的呢?”

【解】

此句也常译作:“居住在仁爱的地方才是最美,居住不选择仁,怎么谈得上是聪明智慧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③者利仁④。”

【注】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安于仁道。③知:通“智”。④利仁:利于仁爱。

【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的,也不能长久地居于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自然安守仁道;聪明的人,有目的地利用仁。”

【解】

可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比较玩味,可见二人性格、时代风尚之差异。

【原文】

子曰:“惟仁者能①好②人,能恶③人。”

【注】

①能:懂得,知道。②好(hào):喜爱,爱好。③恶:憎恶,讨厌。

【译】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心地喜好人,真心地憎恶人。”

【解】

此句也常译作:“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有资格褒扬人、批评人。”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

①苟:如果,假设词。

【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施行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

【解】

一个心存仁爱善念的人,会犯错,会有过失,但终不会成恶。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②,造次③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

①恶乎:怎么。②违仁:远离仁德。违,离开。③造次:仓促、急迫。

【译】

孔子说:“富裕与显贵,人人都想获得。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能安享。贫穷与低贱,人人都厌恶,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能摆脱。君子离开仁德,怎么能称其为君子?君子在吃一顿饭时也不违背仁,匆忙急促的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是这样。”

泰山问政

【解】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普通人以道得之的“贫与贱”,只要勤苦劳作,终是“可去”的。但综观多少贪官污吏最后的“贫与贱”,因不以其道得之,终身亦“不去”。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①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③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

①无以:不可。②尚:超过。③为:施行。

【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没得说了;厌恶不仁的人,他的仁道就是不让不仁和自己沾边。有能在一天之内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道的人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这种人是有的,但我还没见过。”

【解】

孔子认为并不是世人“力不足”而无法成仁,而是因为世人没有强烈的“好仁”之心和“恶不仁”之心。

【原文】

子曰:“人之过①也,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③矣。”

【注】

①过:过失。②党:类。③仁:通“人”。

【译】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总类。观察他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哪一类人了。”

【解】

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所以从人所犯的过错上,尤能显见真情真性。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

孔子说:“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当天晚上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

【解】

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为佛家;生烦死畏,依然顺势安宁,深情感慨,并最终追求超越,此为儒家。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的。”

【解】

孔子认为,一个人过于斤斤计较吃穿等生活琐事、贪图享受,就不会怀有远大志向。好学者有志于追求真理,不会以自己的敝衣陋食为耻辱,不会因自己身处困境而自暴自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注】

①适:可以。②莫:不可以。③义:适宜、妥当。④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一定如此,没有不可如此,只以正当、合理作为标准。”

【解】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为人低调、公正、善良,从不锋芒毕露,对任何事情不盲从、不跟风,只以“道义”为基准。这是一种严肃灵活的处世态度。

【原文】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④。”

【注】

①怀:安。②土:乡土。③刑:法制惩罚。④惠:恩惠、好处。

【译】

孔子说:“君子安于德行,小人安于乡土;君子畏法循礼,小人趋利贪得。”

【解】

此章也解释为:“君子关怀德政,小人关怀生活;君子关怀刑罚恰当否,小人关怀利益是否足够。”将君子作为国君、官吏解,小人作为普通老百姓解,亦可。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注】

①放(fǎng):依据,效法。②怨:怨恨,怨愤。

【译】

孔子说:“每件事都依据个人的利益肆意而行,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解】

无贪小利,必致大德,必成大功。节欲自律,先义后利,其怨自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必须以“道义仁德”为基准,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此才能得到众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凡事都以自我意志为转移,那么,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注】

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容易。②如礼何:即“如何礼”,意思是要怎样对待礼仪呢?

【译】

孔子说:“能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吗?那有什么困难?不能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虚设礼仪干什么?”

【解】

这章孔子将“让”与“礼”并举,表明了礼有谦让的意思。国人亦多以谦虚、退让为美谈,而不齿好表现、逞勇敢。谦让是为礼,但也有流于虚伪、卑弱的弊端。

骨辨防风

【原文】

子曰:“不患①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

①不患:不担心,不忧虑。

【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应当担心自己没有立身的本领;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

【解】

孔子认为,不要过多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要首先培养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等本领。只要立足于自身的学问、才能的修养,使自己具备足以胜任任何事业所要求的素质,同时躬行谦让、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别人迟早会知道你的。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惟③。”子出,门人④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

①参:即曾参。②贯:贯穿,统贯。③惟:是这样的。④门人:曾子的弟子。

【译】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的。”曾子说:“是这样的。”孔子离开后,同学们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学说,其实就是忠和恕啊。”

【解】

忠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恕者,对人宽厚、待人包容。

门人故事曾子不受封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道德的。

【原文】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

①喻:知晓,明白。

【译】

孔子说:“君子所了解的是义,小人所了解的是利。”

【解】

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轻利,行事稳重;小人重利轻义,多追求个人利益。然君子不是不通晓利,只是见利思义,从义而行。

【原文】

子曰:“见贤①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

【注】

①贤:贤德。②自省:自我反省。

【译】

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缺少贤德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样的行为。”

【解】

见到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缺少贤德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样的行为。“见不贤而内自省”,亦忠恕也。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②,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③而不怨。”

【注】

①几(jī):轻微、婉转。②谏:进谏、劝谏。③劳:忧愁、烦恼。

【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当委婉地劝谏。如果父母没有听从,应仍然尊敬、不背逆,虽然忧伤,却不埋怨。”

【解】

这一章孔子讲的是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孔子认为,子女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恭敬有礼,即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子女只能婉转地劝谏,即便是规劝无果,也不能有任何怨言。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

①游:指游学、游官等外出活动。②方:一定的地方。

【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子女不宜到远方游历。不得已要出远门,也一定要有确定的处所、时间和去向。”

【解】

在交通和科技都比较发达的今天,要做到“不远游”有些不现实,但是,不管走到哪里,走出多远,为人子女的都必须做到“游必有方”,免得令父母挂念,而且无论工作多忙,都应常回家看看。

【原文】

子曰:“三年①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

①三年:泛指多年。

【译】

孔子说:“(当父母去世后)多年不违背父亲的事业作为,就可以说他是尽到‘孝’了。”

【解】

这一章内容在《学而》第十一章中出现,强调当父母去世后,多年内能继承父亲的德行事业,并将其保持下去,不改变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就是孝子。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②。”

【注】

①年:年纪,年岁。②惧:忧惧。

【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谨记在心。一方面为父母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又为父母衰老而忧惧。”

【解】

天下父母至死不忘儿女生辰。为人子者,能谨记父母诞辰的不多。故尤须把父母的年纪谨记在心,为父母的高寿而高兴,为父母的衰老而忧惧。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子曰:“以约②失之者鲜③矣。”

子曰:“君子欲讷④于言而敏⑤于行。”

【注】

①逮:及,做到,赶上。②约:约束。③鲜:少。④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⑤敏:敏捷、快速。

【译】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发表言论,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过失的是很少的。”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解】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一章中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一书,都在强调行动优于语言,追求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注】

①邻:邻居,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然会有敬从之人,如居之有亲邻。”

【解】

只要学有所得,不必有朋自远方来,亦必有邻。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

①数(shuò):屡次、频繁。②斯:就。

【译】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逼促琐碎,就是自取其辱;与朋友相交逼促琐碎,就会被疏远。”

【解】

这里的事君之道与后世的“以死相谏”颇有不同,值得玩味。

公冶长第五

公冶长

【原文】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子谓南容④:“邦⑤有道,不废⑥;邦无道,免于刑戮⑦。”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

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指牢狱。③子:古时儿女均称子。④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⑤邦:国家。⑥废:废置,废弃。⑦刑戮:刑罚。

【译】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现在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政治昏暗时,他也能够免于刑罚。”于是他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解】

比较而言,南容比公冶长更安全保险,所以不是把女儿而是把侄女嫁给他,这体现了先人后己的礼让之意。然作为被嫁之女,其心意如何就不可知了。

【原文】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②。”

同类推荐
  • 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本书对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资源、知识构成以及孙中山为实现其思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革命实践,做了全面的论述,勾勒了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形象,其中的挖掘了海外文献以及档案材料,提出了创新性的学术见解。作者认为,孙中山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思想、科学等资源,形成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天下为公”思想,彰显了博爱的精神。
  • 老子大讲堂

    老子大讲堂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历朝历代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辩证观则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为人们提供了变通了决策艺术。“无为”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点。“无为”不单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则,更有帝王“南面之术”即今天所说“领导学”的意义。
  • 卜子夏考论

    卜子夏考论

    本书稿在搜集传世古籍、出土文献、地方志书和家谱族志中所有关于子夏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用共计四章十四节的篇幅,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论述了孔子高徒子夏的家乡人文地理,卜氏家学渊源,孔门求学经历;他在孔子逝世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传授《六经》“发明章句”,作《毛诗序》、《仪礼·丧服传》、《子夏易传》(至少为第一作者,其后学陆续有所补益)等经典的历史性业绩;特别是他参与主编《论语》总结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全面继承和部分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由是论证子夏(还可以类推到曾参、子游等孔门高徒)实为中国教育史、中华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一流大师级人物。另:李慎明院长同意为其作序。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巨著,是尼采智慧的结晶,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几乎将尼采所有的思想囊括其中。全书借助“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世界。不管是在哲学史上,还是诗歌史上,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热门推荐
  • 王常宗集

    王常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天营养百味:浓香家常小炒

    天天营养百味:浓香家常小炒

    经过了一整天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家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的港湾,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是包含各种添加剂的快餐,还是包含浓浓爱心的小炒呢?当然要后者不要前者。可是你又为自己的厨艺不佳而懊恼,完全不必庸人自扰,现在这里就有一本《浓香家常小炒》为您解决这个难题。快来学习一下吧,随时准备为你亲爱的家人准备烹调充溢着浓浓爱心的喷香小炒吧!
  • 国师帮帮忙

    国师帮帮忙

    吕仲明的使命是回到初唐占山头收小弟。本想着三分剑啸七分月光秀口一吐出来半个盛唐。没想到……最后却成了别人的小弟。
  • 红线泣

    红线泣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角。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乡土风情录

    乡土风情录

    回不去的小时候,和那些年的乡土风情,深埋在我的记忆中,借几许文字,把它记载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 千金再嫁:夫君萌萌哒

    千金再嫁:夫君萌萌哒

    第一次,她穿为小病君的冲喜新娘,被他视若珍宝,一心相护,却仍死于非命。十数年后,她重生为林府傻千金,对他一见钟情。他却痴恋亡妻,将她一剑穿心。然后,请旨相娶。柳伊:夫君念念不忘的亡妻就是自己肿么破?急,在线等!吃醋吃到前世的自己头上,她也很绝望啊!
  • 精品女人的68个精致生活创意

    精品女人的68个精致生活创意

    在生活中创意,在创意中生活,让生活允满新奇和带着微笑的爱。生活过于平淡,生活需要创意。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便利,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信手拈来。当人们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下烦腻的时候,总想来点儿出新出奇的动作,创意生活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浓烈的气氛;休闲需要创意,家居需要创意,吃需要创意,爱需要创意……人们在创意中享受生活,品味生活。创意生活,是人们对于个性的表达,是人们对于生活乐趣的找寻,更是人们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仙索

    仙索

    每一次仙劫的产生,凡人死伤无数。三十三重天之上,有几多神仙?此合天道耶?既合天道,道又是何物?陈彦,凡人蝼蚁,天资平平,只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踏入了修仙界,开始了他的求仙之路。“我在仙人眼中是一只渺小的蝼蚁,但在我眼中,仙人也只不过是强大一点的蝼蚁而已。我知道,终有一日,我会踏在三十三重天之上,俯视着这芸芸众生。”这是陈彦心中的信念。(热血爽文,请君慢慢品尝)
  • 酷酷总裁

    酷酷总裁

    幼年时遭遇家变,他身心受伤,从此活在忧郁中。遇到活泼的小女孩,一起长大,渐渐被她感染,却不料意外发生,女孩神秘失踪!多年后,身为总裁的他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女子,酷似当年的女孩,接近她,却又伤害她,等她悲痛离去,他才发现自己的真心,却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