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2700000010

第10章 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1)

人们有时会被周围环境搞得茫然不知所措,时常感到被某些不可知的力量左右驱使,在海外乃至在美国看到别人的一些作为确实感到迷惑不解。本书就是为这样的普通人而撰写的。我希望能向读者展示,人类生活表面令人茫然,使人迷惑,纷乱无章,而在其深层又存在有序的一面。理解了这一点,读者就会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

我希望,读者会因之对文化这个题目产生兴趣,从而随兴所至,独立观察。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同文化与跨文化

Rich(1974)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五个领域:不同文化间/国家间/种族间(多数与少数)/少数民族间/逆向(白人与印第安人)。类似这样的划分都提醒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非一定指“出国”、指“留学生”、指“与外国人”打交道,而同时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文化交际: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际;

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际;

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可谓同构同质。

同文化(国内或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都具有相似的讨论差异的范畴:如南北与城乡差异、制度(教育、法制)差异、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男权与女权关系定位、信仰与禁忌文化的差异等等。

笔者曾在浙江大学的几届新生中进行“亚文化”差异情况的课堂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外地”学生在初到杭州和初进浙大的前几天,或者前几星期,甚至前几个月都会遭遇明显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或“不很适应”的状况。

例:对许多东西的叫法差太多了

北方同学打饭时说:“来碗米”——浙大食堂的南方师傅完全不解。

有师傅终于听懂了之后忍不住回答说:“同学,买米应该去米店,这是食堂,食堂只卖烧熟了的米饭。”这让北方来的同学也很不悦:“我说的就是米饭。你干吗非让我再多说一个字呢?”

确实,有的地方“吃面”与“吃饭”是两个意思,有的地方是一个意思。

有的地方“吃饭”就是“吃米”的意思,因为“米”与“面”的吃法有较大区别,有的地方则是无论吃饭吃面都得做菜,所以没有明显差别。有的地方“喝粥”是为了区别“吃干饭”而煮得“稀稀的”,而这种稀薄度在另一地方同学看来完全是在“喝汤”,此话一出,另一地方的同学则觉得竟然连饮食中最重要的“喝汤”的含义都会与最不起眼的“喝粥”混起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关于浙大食堂里统称为“面食”的东西,如面粉包裹了咸的馅料或甜的馅料之后应该叫什么?面粉做成面食后是蒸了或烤了之后应该叫什么?很多来自不同省市和地区的同学发现叫法差太多了,如:馒头、包子、面包、蛋糕、糯米糕、生煎包子、煎饼果子等等,有的地方的同学认为馒头与包子完全不同,有馅的是包子,没馅的是馒头,有的地方的同学则称有馅的包子仍是馒头,如肉馒头、菜馒头、糖馒头。有的地方的同学认为包子与面包区别很大,一是蒸的,一是烤的,有些地区的同学则称他们所说的包子是面包,称他们所称的面包是蛋糕……“其实大家都在乱叫。”包括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感觉十分亲切的“麻辣烫”到了异地竟也变得面目全非、口味怪诞了。

有浙大新生因为作业紧张,请室友代为打饭。要求是“红烧大排加一个素菜”。结果南方同学打回的“青菜”让这位北方的同学很奇怪,因为他说的素菜是指白菜。——中国素菜花样繁多,各地差异很大。美国有的超市因为弄不清楚,索性将各种品种的叶菜统统标为“中国蔬菜”。

虽然这也许是最不易引起争斗的“微观”跨文化差异,但在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和听到讨论者们的口气大都“理直气壮”,最初看别人的差异也有点情不自禁的“贬损”之心,觉得他者的叫法“太可笑了”、“太奇怪了”之类。这种心态十分类似跨文化交际讨论的“本文化中心主义”,也就是认为自己熟悉的东西和方法就一定是对的,理应如此、理所当然的,而别人的说法和叫法则都是可笑的、滑稽的,甚至是愚笨的。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每一种文化习俗和习惯叫法都是有道理的、可理解的,也不会妨碍交流,而是增加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的交往乐趣,这就是多元文化或者说文化多元的魅力。

口味差异与文化差异

一般人们讨论文化差异不愿多谈口味差异,认为它是表层的事情、最容易解决的事情。而所谓深层的文化差异和沟通主要指价值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冲突才是真正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的大事。其实这也是文化被国有化的表现。

相比之下,口味偏好往往比意识形态更牢固,伴随一生。因为它是非理性的。很多“我族中心主义”、“极端爱国主义”和“仇恨外族情绪”都是非理性的。性相近、习相远。江山易改,习性难移。

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一生中,通过后天学习和交流、对话和反省,价值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是可能改变的,而一个人自七岁之后就确定下来的口味偏好,却是伴随一生,很难改变的。而且是越老越难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当年很“开放”的年轻人,到老了之后会变得十分保守和固执的原因之一。

尤其对讲究色香味的中国人而言,人生最让人向往的美事之一,就是游子回乡后又“喝到了家乡的水”,又“吃到了妈妈(或奶奶、外婆)做的菜”。

最近许多澳大利亚的入关行李检查人员,虽然不懂中文,却能说出或听懂中文“榨菜”。因为中国人出国旅游,总不免担心适应不了十余天吃西餐的口味问题,所以随身携带一些小包装的榨菜,就成了常见的行李内容。一包榨菜、一种口味接近的调料、一盆夹在西餐自助餐中的米饭,总能让疲劳的中国游客在他乡也能胃口大开,心情顿时大好。

公共场所不要吃东西?

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公交车,已经贴出“禁食车”、“请勿在车厢内吃东西”的标语。

中国旅客到了国外旅游,导游也会再三提醒:在“老外”开车的大巴上,千万不要吃东西,更不用说抽烟了,只能喝瓶装水。如果在“老中”驾驶员的车上,最好也不要“偷偷”吃,因为它是“犯法的”。

为什么现在许多时候公共场所的“禁食”,已经提到了“禁烟”的高度?

就是因为在提倡多元文化和相互尊重的大背景下,食品气味的差异,也被提到了文化差异的高度,一种中国人觉得香气四溢的食品,在另一种文化中人的嗅觉中,就可能是难以接受甚至是禁忌的。一些海外房东的租房条款上,还会专门注明不希望中国学生在厨房里做中国餐。因为中餐的制作所产生的油烟较大,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其他文化背景的租客感到房间里有“怪味”,拒绝支付原定的房价。

例:日常用语中的感叹词说法差异很容易引起误解

一些浙大老生在调查中强调自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终于领悟出室友的一些说话方法其实是不伤人的。如:

好恶心呀!——只是轻微讨厌?

哎呀我去!——没什么意思,就是感叹一下?

我跟你讲,——没有强迫的意思?

“我跟你讲”这个说法在杭州一带是较普遍的开讲语,只是表示“兴”或请别人注意自己准备要讲话了。这个说法还是杭州电视台一档方言说新闻节目的栏目名(“我和你讲”)。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北方地区的同学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杭州同学说话总是很“强势”,仿佛要迫使他人听自己的。其实这种感觉也可能涉及外地同学到浙大读书后,觉得杭州人是本地人,是强势群体,所以本能地、敏感地觉得他们说话总是很强势的。这也就接近于文化交流中所谓的“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在许多相互不了解、缺乏沟通的情况下,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其实都可能产生“不安全感”。

比如杭州的同学若不经历调查和跨文化对话,则可能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很习惯的说话方式不仅不是客气,而且可能引发交往者的不悦,自己已经被同学视为“不友好”;事实上,杭州人的这种说话方式本意不是想率性地打断人家说话或打断人家的做事,而是先试试能否引起他人的听的兴趣,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说。杭州本地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后,很可能或转身向说话者,或眼睛转向说话者,从而表示准备听他讲话;或者就直接说:“我不跟你说”,“我不听你说”;对方可能因此立即闭嘴,把原来想讲的话咽回去。由此可见,这里面很明显有跨文化的误解或误读。由于中国文化传统是强调“入乡随俗”和为人宽容的,所以北方的同学虽然一开始对杭州同学的说话方式不悦,但绝不会说出来,只是“默默忍受”,直到时间长了,双方了解深了,才觉得对方并不是强势和喜欢“逼迫”他人的同学。从这个案例中也可看出,我们对许多跨文化交际的潜在障碍仍是长时间无意识的、不自觉的。

同文化中的亚文化差异

从国内文化的差异角度看,虽然我们享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即汉语,但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内部的亚文化也极其丰富。各地各族的文化都在属于“中华文化”的同时又自成一些亚体系。比如在语言风格、社会风俗、男女分工、责任义务分配等方面,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和可能,逐渐地形成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承受着一些方面的相对劣势。但这样的国家内部文化差异也会引起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例:浙大新生的相互不了解

你们杭州爱吃泡饭?太可怜了!——其实“菜泡饭”是杭州地区的一种美味主食做法。

来自沿海城市的同学问内蒙古来的同学:你们那儿是骑什么的?——他以为内蒙古都是草原,还觉得自行车可能是骑不来的,骑马的话还不清楚人家家里是否富有?

浙江的同学问“西部”来的同学:你们那里有三层以上的楼房吗?——他以为西部就是比沿海地区要“落后”的地区。所以看上去应该与杭州完全不一样。

有新生问宿舍里的回族同学:听说你们是不能吃猪肉的?为什么呀?——事实上更多的同学对回族同学的文化几乎一无所知。

有新生一听同寝室里有少数民族同学,立即高兴地说:那你们可以经常为大家表演歌舞了!——他以为所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唱歌和跳舞。

在个人习惯上,许多浙大新生对室友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表示“太奇怪了”,如:好几天才洗一个澡?洗脸用满满一脸盆水?一天要刷三次牙?

浙大的床竟然“穷”到是用硬板做的?南方人怎么会用“草席”这么怪的东西?好扎人呀!听说你们宿舍的北方同学在炎热的夏天还在床上铺“垫被”睡觉?他脑子有问题吗?玻璃窗里面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加个纱窗呀,闷死了!这人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整天穿着拖鞋走进走出?怎么南方男人敢穿着花短裤到处走?……

例:浙江新生的南北文化敏感

许多国家都有北方与南方文化的差异,或者说人们习惯于用这种方式区分地域亚文化的差异。

有一位来自东北的浙大女生,刚报到不久,与初次见面的室友说:“我才1米76,我不是很高。”引起周围南方女生一阵惊呼。后来她还忍不住介绍说:“我们那儿到高中的时候,班上男生全都1米8以上了。”引起班上南方男生又一片惊叹。

另一位来自“北方”的新生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到杭州后发现南方这儿马路上的“恋人”们怎么都差不多高?奇了怪了。

虽然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入,目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早已南来北往地自由流动,但人们对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仍有一些“定型观念”,比如认为北方人总应该是豪放的“大汉”,南方人则往往被总结为精明能干。类似的差异其实在“外国”也如此。

例:豪爽大方的北方人?

一位北方同学在南方的某列车上,听到两人为座位争吵,惊讶他们吵的时间之长,竟然自己一觉睡醒还在吵。若在北方老家,他们或者早就“打”起来了,或者早就不再这么“相持”不下了。

北方同学来杭州读书后,很惊讶南方小贩对每一毛钱、两毛钱都斤斤计较。其实这不过说明南方商贩大都定价较实,懂得薄利多销,这一毛钱、两毛钱就是他们的微利。不过北方同学也很高兴在南方生活时,可以一次只买一个苹果,南方小贩绝不嫌你“小气”。

有北方同学在杭州时间长了,回老家过年时,对老家的一家冲印照片店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质问和索赔要求,结果回家被母亲责怪,说他在“南方”生活时间太长了,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也喜欢斤斤计较了。

虽然南方同学大都表示:特别喜欢与北方同学相处,因为他们热情大方,特别好相处;但是北方同学却发现南方同学太奇怪,什么人情都不肯“欠”,凡是“被”帮助了的事,都着急“赶紧还清”,包括借了三毛钱、同学帮助打了一次开水等等。

寝室同学出门吃饭,南方同学永远是不用问就知道是AA制,北方同学则觉得这样的话太不亲热了,总是抢着要付钱。不过如果北方同学坚持这样做的话,则南方同学就会悄悄地不再热心于到校门口的小店去聚餐了。

同类推荐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碑帖笔记

    碑帖笔记

    偶尔在市场上买到一些旧拓的碑帖,其中一种名为《古宝贤堂法书》。读帖之馀,查阅了宝贤堂的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山西文化史上值得玩味的一段故事。宝贤堂创始于晋王府。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三子朱棡为晋恭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传至第四代的晋王,是朱钟铉。朱钟铉有子名朱奇源。朱钟铉见其子喜好书法,便命他搜集古今法书刻帖。正是这位世子朱奇源(死后谥靖王),于弘治九年(1496),择取《淳化阁法帖》等古帖,及当时的名家法书,摹勒数十家,成为一部十二卷巨册的传世法帖,名之为《宝贤堂集古法帖》。朱奇源造诣不凡,刻帖极为成功。
  • 味道之第一宗罪

    味道之第一宗罪

    一切过度的沉溺,都是有罪。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帝台娇

    帝台娇

    她是天下女子艳羡的传奇宠妃,身系两国君王恩宠,尊为两国皇后。大夏皇帝为她散尽后宫,独宠一人;北汉帝为她敛尽天下奇珍,筑就一座华美无双的凤凰。可是,这两个给她一生荣宠的男人,一 个让她家破人亡,一个将她囚于深宫多年。生死相许,柔情万千,终敌不过家仇国恨,帝王霸业。
  • 萌婚甜宠:总裁蜜爱小辣妻

    萌婚甜宠:总裁蜜爱小辣妻

    她深陷水深火热,逃得虎穴,又误入龙潭,落荒而逃,却被一次次逮回来,从此,身心都被掠夺……
  • 神秘入梦师

    神秘入梦师

    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会招惹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传说在H市的某一处,有一家很奇怪的古董店。里面卖的东西明明没有什么名堂,但是店却一直都没有倒闭。这家店名叫“解梦”,而店主也叫解梦。据说要是有缘进入此店,让这位店主帮助解梦,则什么烦恼之事都能解决。而,真正的情况——那个店长陆解梦就是一个为了混口饭吃的黑心老板。这是一个忠犬一不小心攻略了一个拜金店长的故事。
  • 宠妻成瘾

    宠妻成瘾

    生日派对喝多意外失身与他,为救父亲公司与他商业联姻,他说他心系别人,婚姻为期三年,后来相处他深爱上她,宠她入骨,新婚夜发现她不是完璧,俩人冷战,小三插足,他欲解释不小心害她失去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跳崖轻生,在次睁开眼,什么都不记得,看她如何再次征服他的心。
  • 重生归来之洛少花式宠

    重生归来之洛少花式宠

    重生前,因误信渣男贱女,而将自己的家人断送生命。而她却因愧疚对他说出了绝情的话语“诺让我再重生一次,我宁愿从来没有遇见你。”重生后,她和他在一场宴会中相遇,只一眼便让他记住了她。
  • 无双女尊:灵动天下

    无双女尊:灵动天下

    令万界畏惧的存在,在她眼里,就是一只小奶狗……【FBIWARNING:温情幻言,甜宠异世;前文坑深惊魂,没有小可爱出没,慎入】
  • 大明王朝1566(全集)

    大明王朝1566(全集)

    豆瓣9.5分高评好剧《大明王朝1566》同名小说,台湾朝野必读,新加坡内阁政治参考书。此书为《雍正王朝》编剧、《北平无战事》作者刘和平成名之作。全书以扳倒大老虎严嵩为线索,讲述大明王朝一场盘根错节、惊心动魄的反腐大戏。揭开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谜;揭示中国历史上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揭露清修明史列为奸臣之最首辅严嵩权极而衰的真相;揭破明朝特殊的政治机构宦官集团最深层的秘密。时隔十年,该剧于2017年2月13日在优酷上线重播。
  • 校园三剑客·尼斯湖怪兽(经典版)

    校园三剑客·尼斯湖怪兽(经典版)

    为了揭开尼斯湖怪兽这个谜团,人类开着轰隆隆的舰船和飞机,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尼斯湖进行了一次大搜索,更有甚者竟然不惜用破坏环境的方法来捉拿尼斯湖怪兽。为了拯救可怜的怪兽,电脑天才张小形用病毒程序致使前来搜索尼斯湖怪兽的宙斯号的主控制中心瘫痪……就在人们大失所望要打退堂鼓时,“校园三剑客”却发现了怪兽的蛛丝马迹,并潜入了尼斯湖底……他们能否揭开尼斯湖怪兽之谜?
  • 圣王书

    圣王书

    修行之道,在乎神,成王则易,成圣则难。千古天骄难求成圣,成圣王乃修行者一生所求而求之不得,圣王绝迹于古,今求难成也……
  • 飞了

    飞了

    黎光,女,一九九九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从事电影工作。才写完这几个字,思绪一下就混乱了起来,像雨后从泥地里纷纷爬出来的蚯蚓,争先恐后,又乱成一团。一些词汇明明灭灭地在眼前闪过,却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总像是与自己隔着一棵树,我们围着这棵树绕着圈,追来又追去。我尽力把“自白”表达得清楚些。那天是五月十日,我在街上遛达着。每年的五月十日,我都是这样消耗掉的,我不喜欢这个对我而言是标志性的日子。手机的铃声响了,接,得知我的小说《飞了》终于要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