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2700000009

第9章 人类交际与跨文化交流(4)

从中世纪谣曲到近代浪漫派,西方的月亮意象气质如一,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著名诗作《忽必烈汗》,写的是他在读中国的历史时睡着了,梦中惊醒时速写成了这首诗的开头和几段诗篇,随后突然有人来访。待他送走客人之后却再也无法续篇。这首著名残诗《忽必烈汗》记录的是他的想象中、感觉中的“中国游记”。但是他描绘的中国图景(包括月景)与迪士尼乐园里的“中国屋”一样,是从西方语言之屋里隔着玻璃看中国屋,是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想象。

相似的是:许多中国和东亚电影里,也充斥着东亚人的西方主义想象。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这些想象总比完全不了解和相互仇视要好。

关键是如何真正实现知己知彼,并且超越文化的差异,共建第三种文化,也就是真正能相互信任和相互欣赏的新文化。

望月思乡?思的可能是不同的乡!

当古人为月亮命名并赋予意义时,月亮开始为人们而存在。

如上所述,不要觉得自己熟悉的人都喜欢月亮圆,就认为天下人都有同感。月亮是相似的,感觉却可能南辕北辙,而且都是合理的、可思可学可处的。

望月与思乡,圆月之美与团圆之乐,月之残缺与人生之遗憾,这样的月亮形状的所指和所感是我们中国诗歌中的常见意境。中国的月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人心,融入了我们的天性,我们已不会意识到这是非常汉语的理解,我们至今仍在通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通过他们的眼睛凝视我们的中国月亮。

西方诗人的“思乡”主题与中国诗的望月思乡却有情调上和本质上的差异。中国诗人的思乡,说到底就是思念家乡和家里的亲人;西方诗人的思乡,说到底却带有基督教的语境,即思念精神家园和失去的乐园,回归神恩或回到精神家园,即便有具体的故乡之情,也往往被淹没在其中了。

(飞白,2011:85-87)

语言既是交流的桥梁也是交流的障碍

海德格尔曾写道:语言成了人的天性,我们醒着在说,做着梦也在说,我们时刻都在说,即便当我们一言不发,仅仅在听在读时,甚至当我们既不在听也不在读,而是在专心工作或休息之时也是一样。整个地球都被包围在语言的广播的声浪里了。

飞白强调说:海德格尔在这里说的还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情况,那时还没有手机、QQ、博客等席卷全球的声浪呢。他提醒我们:人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是语言的主人,这导致了异化。其实恰恰相反,语言才是人的主人。

飞白还说:语言既是交流的桥梁也是交流的障碍。如果我们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自知之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终身被关在母语的囚笼里。(飞白,2011:25-65)

语言具有惊人的魔力和魔法

歌德的诗《魔法师的徒弟》:魔法师的徒弟自以为学到了师父的本事,趁师父出门之际,念起偷听中得到的师父念过的咒语,令扫帚做奴仆代替他打水。这一试验开始是成功,但扫帚一发不可收,打水不止,即将把房子淹没。徒弟没有学到解咒法术,无法让它停止。

气急败坏中,魔法师的徒弟抡起斧子将扫帚柄劈成两截,于是一分为二的扫帚双双打水,速度翻番,导致灾难加大加速。幸亏师父回来,才得以把魔咒收回。

迪斯尼公司为迎接21世纪而重拍《幻想曲》,在《幻想曲2000》中,魔法师的徒弟化身米老鼠,更暗喻今天的人类,它的扫帚被打成了碎片,变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机器人打水大军,把张开双臂企图阻挡的米老鼠踩在了脚下。

米老鼠或人,掌握了魔咒语言、魔术般的技术、克隆技术,想控制自然和他人,结果自己却被自己的自造物(语言和文化都是人造物)控制。可见人类不能过于自大,幻想当宇宙的主人。影片警示自鸣得意的人类正在制造一场惊天动地、毁灭一切的大洪水。

例:对意大利著名学者型作家艾柯的采访

中国记者:您有一本书叫《小记事》,中译本叫《误读》,在您的生活中,您是不是经常经历“误读”?

艾柯:这是书的名字,但是看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误读,对我来说是经常的。我今天早上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讲我反对战争,但结果还是被误读成赞成战争。如果我写一本哲学类的书,我写的是这样的东西,别人说是另外的东西,我必须马上说“不”。但遇到简单的问题,比如说刚才那两种误读,说我赞成战争或者报道指我说中国没有城市,这都无所谓,我不愿意辩解。

例:艾柯说,误读也可能有正面意义

艾柯:如果我写小说或者哲学,别人对我的本意有误解的话,通常有两种可能性:我不这样认为,但你有权利那样认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不想跟别人说你应该怎么理解我,或者你要按我的意思理解,也许你按照你的方式去理解,比我的理解还深,这也说不定。

有时候我觉得书比主人更有哲学性,更像知识分子。我的译者也经常这样问我,一个字我用的意思是A还是B,我的本意是想用A,但是译者用B的时候,比我原来的意思更漂亮或者更准确。

例:跨文化相互误解?很正常,很普遍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政治研究所所长托马斯·黑伯勒(Heberer)2010年7月7日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无论在哪个国家,普通民众对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遥远的国家的情况,通常都不是很了解。

2008年奥运会前不久,凤凰台记者在美国纽约市街头手持一张百元人民币让行人辨认,结果能说出人民币上印刷的著名中国人头像是谁的市民数量很有限,虽然他们大都知道中国很快将举办这届奥运会。

文化差异越大,交流困难越大

文化差异有大有小,差异越大,交流越难。问题是如何确定文化差异大小也不容易。

秦晖教授在《什么是“文化”?如何去“保守”》一文中说:“在可以实证的意义上,世上哪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大?是美国与伊斯兰国家?是西方与苏俄?是中国和美国?都不是,‘文化’差异最大的两个民族,就是美国和瑞典。”

这个命题的根据是:正是在大致相同的自由表达与民主选举机制下,美国人与瑞典人表现出了相差最远的两种价值偏好:美国人选择了一个相对而言最“自由放任”的体制,而瑞典人选择了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依靠国家安排的机制。

准确预测,减少误解,才能改善交际。要能准确预测,则需要有深厚的跨文化素养和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准备,还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是一种非正式制度

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把非正式制度称为“非正规制约”,并单列一章给予专门讨论。诺斯认为,非正规制约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所有社会在从最原始状态演进到最发达状态的进程中,人们都对自己施加了一些制约……非正规制约来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与此同时,他也承认非正规制约是难以精确描述和研究的。“‘非正式制度’是社会共同认可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包括风俗习惯、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无形的约束规则。”文化的规训力:个人不可擅自增减、一般只能服从常规

一本清代的官场教科书这样告诉从政者:“‘陋规日久相沿,已成为常例,万不可在常例之外加增,更不可在常例中扣减,倘若应出而吝,那就如‘象齿之焚’,得不偿失。”例:两个人还是两个国家打起来了?

2009年10月,美国旧金山市某公交车上,发生了一起黑人妇女与中国妇女的“座位之争”,最后两人扭打起来,于是美国公交车驾驶员停车,黑人妇女下车后,争执才中止。一位车上的白人乘客拍下整个过程并传上网。这段视频引起了热闹讨论。

华人论坛:主要讨论是否种族歧视?是否华人在海外总是被欺侮?

华人是否都应该像她一样勇于争取自己的权利?

美国论坛:公交车上的治安问题是否有相关部门或组织在管,管得如何?如何加强?驾驶员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上是否有章可依?他的处理是否得当?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可能经常不断地接受“外人”的审视和评价。中国生活方式:个人担心树大招风、人言可畏;集体则总被描述成集中力量办大事、抗震救灾显神威。西方生活方式:上帝帮助自助者,以self-为前缀的词有100多个,发生公共事件总希望从制度上进行审查和修改。

中国人有求稳取向:顺其自然、安分守己、静、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分是表象、合是永恒,稳中求变。西方人有求变取向:更倾向不断打破常规、公开竞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如果让两种文化中人相互审视和评价,难免一开始谈不到一起。同时个人、外人、政府、民间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想法也很不一样。

通过交流和沟通,更具有“文化自觉”

费孝通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应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

例:美国真的很特别吗?

2004年,在美国居住了一年半的爱尔兰人伊恩·克罗里(Ian Kilroy)抱怨说:“美国人有个观点,觉得美国人身份比其他国家的人的身份更优越。因为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比别的国家好,美国比别国更安全,更民主,他们对身为‘地球上最伟大国家的公民’而倍感荣幸。当然,在缺乏对外部世界了解的情况下拥有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因为美国人假期很短,每年只有两周,很少到国外旅行,除了自己国家,很少知道外面的世界。”普林斯顿历史学家丹尼尔·罗杰斯(Daniel Rodgers)的设问句最好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难道美国不是很独特吗?”当然是。确实是。即使另外一个国家替换美国,答案也一样。比如“难道阿根廷不是很特别吗?”或者“难道阿富汗不是很独特吗?”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张旭东教授说:研究中国人眼里的世界,得到的更多的是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这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把“中国”换成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情形大概也差不多。问题在于,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原先主观的东西,又是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客观的东西;原先只是自己相信的,一转眼也要别人相信,甚至相信别人本来就应该相信。这种事情听上去问题很大,但实际上却还不至于造成大害。因为此国有此国的“世界观”,彼国有彼国的“世界观”。在不断的摩擦、冲突、斗争、磨合过程中,自会产生出某种客观平衡(虽然结果从来都不见得理想或合理)。

最终,人类不同群体的“自我意识”,都不得不承认和尊重“他人”自我意识的存在,认识到没有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自己的存在不过是一个自我中心的臆想。说到底,没有无数自有主张、不买你的账你也拿他没办法的“他人”找麻烦,“自我”就永远走不出自我幻觉的婴儿期,也就根本不成其为自我。在现代西方种种有关“主体”的论述里,这是从黑格尔“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到拉康(Jacques Lacan)“无意识是他人的语言”一路讲下来的经典理论。

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方法

(1)实证法: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手段(问卷、数据、变量、相关性、因果关系、描述和预测等),实现对社会现象的精细化、准确化研究。

(2)解释法:参与观察与田野调查。又分为主位研究、客位研究和主客位结合式研究。主位研究指观察者不以自己的观点介入,尽可能以当地人视角看他们的文化,听取他们的观点、认识,进而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缺点是对其司空见惯的东西也会视而不见。客位研究指观察者作为外来者,以科学家的标准,用比较和历史的视角来解释文化中人们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主客位结合式就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方法的研究优势。

(3)批判法:与解释法一样,强调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强调交流发生之背景的重要性。不过此法更重视宏观背景,比如研究政治和社会结构是如何影响人们交流的。这种方法也强调不仅要理解文化,还要改变文化!批判法可以修正许多实证法的问题,如:好莱坞电影中为什么白人大都优越于其他人种?“红灯区”的人多数是什么人?犯罪人群多数是什么背景?只有通过跨文化互动的权力关系,才能真正解释实证法获得的许多数据。

在跨文化交流中,实证研究法可以有效预测交流行为,从而令我们在对待其他文化中人时更具针对性。解释法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到底为何。批判法则通过改变不公正的观念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公正。

同类推荐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热门推荐
  • 重生逆天:妖孽,叫我大师姐

    重生逆天:妖孽,叫我大师姐

    她,萧语沁,是社会上最常见到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父亲的家庭暴力让她对自己的父亲恐惧的同时,又非常痛恨。长大之后,萧语沁为了摆脱这种家庭的束缚,她早早不到20岁就结婚生子,而就在她以为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下半生的日子之时,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重回到她两岁之际,那个时候父母还没有离异。但看透父亲本质的她,不再对他寄予厚望,带着最爱的母亲脱离苦海。然而,命运不仅让她回到了过去,并且外带金手指一枚,从此,注定重生的日子不再平凡。“你是我女儿,我是你爸爸!”某渣男怒吼道。对此,萧语沁不屑于顾,看都不看他一眼,淡然道,“不好意思,你不配!”京城四少中一少,开国司令的孙子,言哲瀚。从京城到另一座城市里的郊区低调读书,在被人‘追杀’之际,被萧语沁来了一个英雌救美,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萧萧...“某言宠溺而温柔的叫道。“叫我大师姐!”某萧得意的傲娇道。“......”
  • 婚宠:嫁入豪门

    婚宠:嫁入豪门

    离家两代人口自山上祭祀完离老爷子下来,天空已经褪去早晨的一丝清凉之意,太阳当空,光色灼灼。山中道路崎岖,来来去去只能单靠脚力,几方女眷又皆是大户出身,从小娇生惯养,何时受过这种苦。心中早已叫苦连连。三少奶奶朱萌萌心直口快,真丝手绢擦了把汗,忍不住对着老太太抱怨,“娘,怎么把爹安葬在这里啊,山路不好走,来一次多不方便啊。”大少奶奶段倾城拾起眼风看了一眼老太太,又冲……
  • 我还在唱那首老情歌

    我还在唱那首老情歌

    【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http://m.wkkk.net/fengshang/-----------------她曾是唐家千金;他只是被捡回的沉默孤儿;她曾和他温存后急急和另一个男人订婚;他也消失过好几年,那几年相思成灾,爱情未死。然后她追他躲;他不说爱,却也不放手。其实,只是唐谨和欧院长的一段温暖小情事。请支持新文哈http://m.wkkk.net/a/428676/《你怎知,那不是我的温柔》【他是虞仲之,如果你遇见这样的男子,你敢天长,他一定敢地久】
  • 天珠变

    天珠变

    人有本命珠,觉醒后或为意珠、或为体珠,如手串分别在左右手腕处盘旋。天珠如人类之双胞胎,当意、体双珠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即为天珠。修炼体珠者是为体珠师,修炼意珠者是为意珠师,而修炼天珠者自然即是天珠师。天珠师最高为十二双珠,因此,它的修炼过程也被称之为:天珠十二变。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位修炼着天珠变的弓箭手。
  • 祖亮启禅师语录

    祖亮启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官少的隐婚新娘

    官少的隐婚新娘

    为了名正言顺的生下孩子,她选择嫁给了未婚夫的同事——那个众人眼中的黄金单身汉。婚后生活并不是人人艳羡的夫妻恩爱,因为他们婚前充其量也就见过几面,彼此叫得出名字而已。她只想抵挡外界的流言风语,安心生下孩子,却不想,生活一次一次的开起了玩笑。早知道这男人魅力无边,却没想到自家妹妹也深陷进去,一次意外,妹妹撞见他们相处的方式,识破了他们假结婚的戏码,她请求妹妹帮忙保密,不要告诉家人,妹妹却要她帮忙倒追他。一次次的撮合,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接近反而让她也渐渐被这个男人迷惑,连自己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丢了心,中了蛊。“阿姿,对不起……”“你对不起的不是我!是你肚里孩子的父亲!”“他……他早就死了,是他先抛下我的——”“顾盼笙,你错了!戴国杰没有死!”什、么?!戴国杰没有死?!
  • 无上弑神

    无上弑神

    身处家族斗争漩涡底层的废物,突然之间成为了拯救世界的神王体!不去倚仗天资,只是凭借心中执念,我为无上,若神扰我之心,我必弑神!以执念为剑,轰开无上弑神之路!
  • 魔界仙踪之上古诅咒

    魔界仙踪之上古诅咒

    古老的幽静森林里,一场刺激、精彩的魔法对决正悄然上演。同时三个因莫名的逃亡而来到了魔法界的少年,这里有非正非邪的人马族、高大伟岸的巨人还有凶残的骷髅狼等等,一切神秘的冒险背后是谁的阴谋?还是谁的刻意安排?
  • 都市之绝世魔帝

    都市之绝世魔帝

    一代魔帝,重生都市。只为寻回当年大道未成之时,为他挡下敌人神通而香消玉陨的红颜知已。这一世,誓要不留遗憾...
  • 千年龙泉剑

    千年龙泉剑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把精工铸制的好剑,都称之为“龙泉”。——摘自《浙江风物志》很少有人能说清楚龙泉古城的历史有多长。历史的尘埃太厚了,封蒙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然而,与古城龙泉息息相关的两件中华瑰宝——宝剑和青瓷,却家喻户晓名扬四海。龙泉古城,因剑而得名,倚瓷而生辉。就说宝剑吧,当你漫步在龙泉古城的街道和弄堂,连三岁黄口小儿也能知道欧冶子为何人;宝剑的古风和雄风,会令你暂时忘怀世俗的累赘与困扰,顿生悠悠怀古之情。大山的历史更长,或许与地球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