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2700000011

第11章 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2)

例:斤斤计较的南方人?

北方同学很高兴在南方生活时,可以一次只买自己一个人需要的小份额商品。南方小贩绝不嫌你买少而不客气。但他们也发现有的南方老板做生意很周到、很精心,只是这并不说明他们人品好,而是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太精明”了。北方同学也反映说南方有的小店老板太势利,听了外地口音就抬价,试了衣服不买还会骂人。——其实这样的不良商贩南北都有,但人们的印象中则是南方居多。

北方来的浙大新生还发现:南方的老人很会挤公交车——因为他们不排队?因为南方年轻人不让老年人?因为南方老年人个性很强?

南方男生太矮小,而且不太负责任——这是典型的“以貌取人”的一种。其实就如有位浙大老生写道:本以为个子矮子的南方同学肯定胆小怕事,但四年相处下来,我发现许多南方同学都是内在的男子汉和“大丈夫”,而且他们很有责任感,非常刚毅。

温州同学太会“算”、太会“争”了——这可能是北方同学对温州同学强势的“市场意识”有点不适应。

广州同学太爱讲方言、拉小团体了——广东同学请客和社交的方式与我们一般谈话意义上的北方和南方同学都不同。所以他们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往往用“抱团”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太爱他们的方言了,包括根本不顾周围听不懂的其他同学在“皱眉头”。

杭州同学太自顾自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浙大新生认为:作为“本地人”的杭州同学“应该”主动请班上的外地同学回家吃饭,或者主动提出当他们周末出游的“导游”。但这个观念并不是每个杭州同学都认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如果同学有这样的要求,自己应该等他们首先提出来,再去回答和响应,而不是“自作多情”地主动邀请,会弄得同学不好意思回绝,于是也就成为逼迫了。

亚文化的交流与启示

例:南北方在询问岁数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一位南方年轻教师写道:我刚到绍兴工作的时候,师傅是一位来自湖北的特级教师,他退休后才来绍兴不久。刚开学的一天,同办公室的一位本地中年教师出于客气就问他:“王老师,你几岁了?”我师傅听后脸色立刻就变了。他的一脸不悦也让这位发问的中年教师大为不解。

原来在湖北以及我国多数北方地区,询问年长者年龄的方式通常是问:“您老高寿?”或“您老多大岁数了?”不过在南方,我常常听到不论对方岁数多大,询问者都用“你几岁了?”这在北方就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言行。

由于跨文化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会误将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说话方式带入双方对话中,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习惯说法,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人们总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很自然地将本方语言的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产生用语失误,导致相互无法正确理解的交际障碍。

例:南方北方也太不一样了!

有位网友这样写道:在我进入大学结交了北方同学后才渐渐意识到南北差异竟然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我完全不可以想象一个北方人早上5点起床、买菜、做干饭、吃早餐的行为。我也不能想象他们炖东西竟然没有汤。而对于南方人而言,汤才是其中的精华。我也不能理解他们的大大咧咧,刷牙洗脸竟然可以如此马虎,个别女生居然可以脸盆脚盆都是一个。更不要说她们完全没有南方人普遍认为的“女子应当家”的思想。

其实这位网友写的情况,一可能仅是个别的特殊情况,不能因此说“北方人”都这样那样。二是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中国的一些地区是水资源很紧张的,并不是他们不讲卫生,而是来自这些地区的同学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很可能也对其他地区同学对自来水的“极度浪费”而感到太不可思议了。三是他觉得“女生”就应该比男生更讲卫生、做事更仔细、更愿意“对镜装扮”和为悦己者美容,包括准备未来“男主外、女主内”,操持家务,但在信息时代和开放年代,人们会逐渐发现,这可能是人们千年以来的性别文化上的“定型观念”和“偏见”,男女平等不仅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指人人在生活习惯和性格天性上也可以真正地“顺其自然”。

例:东北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夫妻组合

浙大“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班的一位同学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种类繁多。每每婚姻中出现“地域文化组合”就必有“亚文化交流和冲突”。在诸多冲突中,堪称冲突之最的当属东北文化和上海文化的“撞车”,因这两个地域实在太具有代表性了。

在我们东北人看来,上海的“男女平等”平等得有点怪。女人一般都很神气,完全没有低男人一等的概念。上海女人一般也很精明能干。家里的洗、买、做样样精通;她们找男人的前提是老公必须也同样精通家务并且还要出得了厅堂。其次,男人还必须以她为中心并且俯首帖耳、心甘情愿、言听计从。我的数位上海籍同事曾经让我很吃惊。男人通通烧得一手好菜,不仅会裁衣服,还有的会打毛线衣,而且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个个都很自豪。脾气也个顶个地好。再看电视连续剧《双面胶》里的鹃妈还有那个鹃爸,就格外地贴近现实和惟妙惟肖。

例:城市里的两代人和两地人

电视连续剧《双面胶》也是六六的作品,是这位备受关注的《蜗居》编剧的前作品,剧中的东北婆婆这样对儿子抱怨南方媳妇说:“她那叫吃点东西?一碗红烧肉我切28块,你吃8块,你爸吃7块,她一人吃13块!这盆肉要是在家里,兑点萝卜土豆,我跟你爸能吃一个星期!这样算算,一个月下来伙食费得浪费多少?你看你们那一柜子衣服!一个人有几个身子啊!一天换一套都能换一个月不重样儿。煤气、电费、电话、你们的手机,出门坐车,哪样不要钱?……妈是过来人,你们没经历过的,妈都要预先讲给你们听,不能看着你们走在河边还不拉一把。你们那日子,过得太悬乎了!”

导演滕华涛的评论是:“我们所展示的,表面是一个婆媳关系。但我看小说时就对六六说过,她从婆媳关系写起,其实真正想写的是城市里两代人的文化冲突,南方和北方的(地区)文化冲突。”确实,这段对话除了代际差异、地域文化差异外,还写出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它们都可能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例:“女生们就不用动手了!”

浙大的老师要求同学们帮忙一起搬运实验室用具。班上南方同学多,结果男生们无一人提出:“女生们就不用动手了”,而是均分工作量。

于是班上人数很少的女生们需与男生一起动手。一位东北女生虽一样出力,费劲搬运,还主动帮助了力气比较小的女生,但心中十分不悦。于是她在《跨文化交流》课堂上向全体男生提问:“你们觉得我有理由生气吗?”

例:儿子的月票

20世纪70年代末的杭州,一公交车靠站停车后,一位中老年妇女上车,她把手中的月票向驾驶员晃了晃,示意自己使用的是月票,然后就往车厢里面走。

公交车驾驶员忙喊:“嗳!大妈,你的月票上是一个男人的照片,这月票不是你的。”

这位大妈从容地回过身来,不慌不忙地说:“是的,这是我儿子的照片。我把儿子养到这么大,拿他的月票用用有什么不可以的?”

在传统中国,家长往往视儿女为自己的“宝贝”和“财产”,一方面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养大,另一方面又指望他们将来为自己养老。所以晚年大都过的是“大家庭”生活,不管儿子走得多远,父母总希望要能与儿子住在一起。但就如《双面胶》里,“传统”的东北文化背景中的公公婆婆来到大都市上海的“现代”儿子媳妇家后,婆婆会说:因为儿子是自己的,所以儿子家就是我的家。媳妇的认知却是:丈夫是自己的,这个家也是自己的,因为是我买的房子,是我们共同建立的小家,在这个家中,公公婆婆是“客人”,自己才是“主人”。可见即使是亚文化之间,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也非易事。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已经不再单指金钱和财物方面,而更多的应该指家庭成员的观念、认知需要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否则文化冲突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例:人品好,文化差异就不会是问题?

有浙大新生在调查中说:入乡随俗,天经地义。人品好,文化差异就不会是问题。你同意吗?

不妨对比一下浙大留学生回答的调研问题:在中国,作为外国人,你遇到中国人做法和自己国家人的做法不一样的事情,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做?

比如:在你的国家坐公共汽车人们会排队,而在中国排队的情况不多。

A.中国人的做法;

B.我的国家习惯的做法;

C.不知道该怎么做。

结果有接近70%的留学生选择了C。

这就说明“入乡随俗”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不同的“家乡”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风俗背后有不一样的道德和事理逻辑,除非被逼无奈或者迫不得已,一般人们更愿意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和道德原则进行生活方式选择和人际交往。所以浙大留学生的该问题调研也告诉我们:在遇到类似乘公车、坐火车、食堂买饭是否要“排队”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遭遇的是困惑和不得不面对选择时的内心冲突。

当然,对这类问题的更深理解,还涉及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探讨,如集体性格差异、行为模式差异、文化取向的选择及代价等。让我们在后面继续探讨。

文化与认知

文化认知

要了解文化认知,先需了解一下认知:认知是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刺激的选择、评估与组织的内在过程。在同一个文化或社会里,如果某人与其他人的认识格格不入,不仅交流很难,而且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排斥或制裁。

例: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国女兵被阿拉伯报纸指责

因为伊斯兰教的原因,许多阿拉伯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是与其他文化殊异的,她们出门必须面纱遮脸、衣袍裹身;平时不准开车、骑自行车,许多事未得到家中男子的同意是不能做的。所以美国女兵在伊拉克的波斯湾战争中,其着装和行为方式就被阿拉伯报纸指责为“大逆不道”。

例:获得社会地位的不同认知

泰国人以朋友数量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果你走在路上不与熟人打招呼,开车在路上不与其他车里的熟人用喇叭打招呼,在遇到不同地位的熟人和要人不懂得用不同的礼节表示敬意,会发现自己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你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少。

埃塞俄比亚却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世袭的。也就是你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企图用类似拉关系、打招呼的方式去建立人脉,去改变自己的世俗面貌,你的地位是命定的。

这就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复杂性。

文化与感知

感知不仅是感官传给人的对世界的印象,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范围,与注意力、思维与语言、学习、记忆、情感等相互作用。

感知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塑造的过程。人们在感知时是有选择的。

例:巴特雷特《记忆》一书说他在施瓦兹兰地区,看到牧民们能记住多年前在牲畜交易中仅仅看到过一次的奶牛的各种细节特征。

在非洲丛林中生活的人能迅速发现灌木丛中的各种动物。

给美国和墨西哥人看一组照片,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与自己文化相符的东西。

尽管直角在大自然中是极为少见的,人类却创造出许多直角的居住环境。但在班图族的房屋建筑中看不到一个直角,全都是曲边。

文化认知的过程:首先是选择,然后是组织,再后是解释

文化认知过程中的第一阶段:选择

首先是选择性接触:如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会寻找食物的信息。到一个陌生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特别多的差异和怪象、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同时也希望尽快寻找到自己熟悉的人群、乡音和自己可以学会的谋生方法和做事规则。

其次是选择性专注:如感觉肚子饿的时候,有人选择米饭炒菜,有人选择面食,有人选择牛肉面,有人选择汉堡包,佛教徒们则会选择素食。

发现文化差异的时候,有人选择加强与陌生人群的交流,有人选择“不与陌生人说话”,有人选择放弃自己原来的身份和习惯,完全融入新的环境。

最后是选择性保留:我们总会记住更愉快的、更符合自我形象或身份的信息,或者记住那些感觉上以后会有用的信息。

文化认知过程中的第二阶段:组织

在各种值得认知的信息中,我们会将认知对象进行分类和组织。如将人群分为南北、城乡,以及不同的阶级、年龄、学历,将同一个城市的人又分为上城区与下城区。在此基础上人们可能会认为:“外地人”比较不可信,“杭州佬”、“江北佬”如何、如何。我们会尝试在主城区当新移民,因为生存与发展都更有机会等等。

文化认知过程中的第三阶段:解释

认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解释过程,是一个经由意义的给予,与其他事件和概念产生联系的过程。

例:浙大同学对不同口音和口味的评价

对浙大食堂之“口味”的不同评价:太甜了、太淡了、太辣了、太油腻了、太黏糊了……

对各地乡音或带不同口音之“普通话”的不同评价:太含混了,太快了,鼻音太重了,太嗲了,太傲慢了……

有一位北京同学在快毕业的时候,班上有南方同学“终于公开地大方地对他说:你的京腔一直让我们觉得太标准了也太傲慢了,不过现在我们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你的人品问题”。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举止不拘礼法,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本书论述了推动宁夏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措施、科学方法以及如何促进宁夏文化建设跨越性的发展,体现了宁夏文化建设方面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宁夏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聚散一杯酒

    聚散一杯酒

    本书为“艺术经典”丛书之一种。郑重是著名的艺术家传记作家,在艺术界享有盛名。本书是郑重历年所写关于书画家人生故事和艺术成就的文章结集。郑重对现代中国书画名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许多画家是朋友。
热门推荐
  • 安若娉婷

    安若娉婷

    她,借太尉大小姐安娉婷之身意外重生。本以为从此开挂,走上人生巅峰。谁晓已被指婚当朝丞相二公子,市间相传,此人品行不端,身有残缺!再看生母早逝,父亲淡漠,兄妹排挤…她,该逆来顺受,或是奋起反抗?
  • 我们必将知道

    我们必将知道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大卫·希尔伯特平成二十四年七月,十九岁的挂谷邦彦离开东京,回到京都的家里度暑假。虽然名义上说是度假,但其实主要是在帮家里做工。挂谷家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家庭旅舍,虽然规模并不算大,但经过三代长辈的苦心经营,在京都府中也算小小有些名气。本来七月盛夏既不是赏山樱之时,也并非看红叶之季,但前来投宿的旅客仍然颇多,大都是为了京都著名的祗园祭而来。因此挂谷家的旅舍每日都忙碌异常,尽管家中雇了二十几个雇工,却仍然有忙不过来的感觉。对于将在日后放弃工作继承旅舍这件事,邦彦并没有太多抵触的情绪。
  • 守陵人秘录

    守陵人秘录

    我叫王靖一,我是一名守陵人,专门守卫那些还没有被发现的暗墓……一对青铜面具引出了一个朝代的惊天秘密,山海经里记载的鬼怪竟然真的存在过!那一个个暗墓里放着的物件、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 胖女常思春

    胖女常思春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胖女人逆袭,征服高富帅的励志故事。其实常思春有点像是金三顺,草根,大大咧咧,拼搏向上,虽时常被家里挤兑但仍乐观向上。而男主程远信则是个“神秘”的人物,家世极好却忧郁,患有奇怪的洁癖,有深度的孤独恐惧症,非常讨厌一个人独处。在常思春看来,这些都是有钱,吃饱了撑的。常思春还有截然不同的姐姐常思夏。思夏身姿窈窕,经常客串模特,现在还是私人舞蹈教练,是当仁不让的高端女性典范,自称钻石女,只不过是离了三次婚。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玄界使

    玄界使

    修仙有四境,炼气需铸形。悟玄通万法,天衍觅长生。无极登天路,从此定乾坤。血浸妖魔鬼,敢尔万世尊。在玄界,主要铸形的方向分为两种,一为兵器,二为器物。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器物如鼎、钟、镜、瓶、笔、印、令、碑等。其中刀、枪、剑和鼎、钟、印六形最广,前者容易修炼,而后者威力巨大。有又人云,“六中取一,乾坤可定!”李道潜推荐钟和鼎。他说,大器晚成必惊天下,可镇诸天万世。顾然却选择了铸剑。他说,剑有两刃,毕露锋芒,一剑斩不平,一剑诛妖佞,世间若有正气,一世尚且足矣。……
  • 妖孽狂医在都市

    妖孽狂医在都市

    山村少年,身怀绝世神功,手握非凡医术,纵横都市,不服者就四个字,干就完了!
  • 关东第一镖局

    关东第一镖局

    奉天城里响当当的头号镖师冯森,这次押的镖非同凡响,是东北军大帅张作霖足够装备一个团的军火。但在小孤山稀里糊涂地被人给劫了。劫镖的不是别人,正是镖师冯森磕头拜把子的好兄弟广泰。这是所有人没有料到的,也是镖师冯森连想也没想过的。冯森带着的一彪人马不明不白地就被劫了。冯森骑在马上,脸色铁青,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前方,一句话也不说,他的身后是一队同样蔫头耷脑的兄弟们,马队稀稀落落来到镖局门前时,杨四小姐正在镖局门前洗衣服,她做梦也没想到冯森的镖会被人给劫了。
  • 上神不知意

    上神不知意

    流云战神司容止养了只九尾红狐,听说那只狐狸可得上神意,不管走哪儿都带着这只小狐狸,小狐狸得意的连天君都赶戏弄……某仙问:“流云战神,你可知你这小狐狸戏弄了天帝?”“我自然是知道,我惯的,你有意见?”某战神傲娇的抱着狐狸走开。
  • 极限强殖

    极限强殖

    未知的生物装甲唤醒了沉睡百万年的灵魂。灵族遗民?第八代狄败亚?物态变迁为何独留一人?苏醒之人开始带着新的身体和残存的记忆去寻找淹没在时间中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