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3100000003

第3章 《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3)

所谓“受命”就是得到天子之位(“尊为天子”),得到厚禄、荣誉和长寿。以“大孝”之德而闻名的舜,被看成是这种道德因果必然性的例证。这样的命运,在儒家那里又是同正义性的“天”联系在一起的。儒家相信,“天”是正义和善的根源,它公正无私地佑助人间的有德者,就像《周书》所说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那样。孟子认为,尧不能将天下授与给舜,授与天下给舜的是天。只是,天不是直接说出,而是用“行和事”表现它的意志,这实际上是说舜获得天子之位是“天命”。孟子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子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万章上》)

与这种道德因果必然性不同,儒家还有一种不同的命运观,即有德者在事业上不必是通达的,也可能却是穷困的,《穷达以时》就代表了这种命运观,它称之为“时命”。所谓“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也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所谓“遇不遇,天也”,所谓“穷达以时”,其中所说的“世”、“天”、“时”,都是指“时运”。

《忠信之道》说:“不期而可遇者,天也。”按照《穷达以时》的看法,有“贤德”的人不必有其“位”。“贤德”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命运的是遇不遇的“时运”。舜能够成为天子是他遇到了尧:舜耕于历山,陶埏于河浒,遇尧也。

但舜之所以能够遇到尧,是他遇到了好的时运。如果舜只是有贤德而没有时运,他仍然不能够得到选拔。在孟子看来,尧和禹其子的贤与肖,都是人力所无法左右的天命决定的。普通百姓要有天下,不仅要具备舜和禹那样的贤德,还要有天子的推荐。孔子不能有天下,首先是缺少推荐人: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万章上》)

孔子在周游中怀德不遇,还屡遭挫折,他就将之归结为“时运”不济。孔子还深有体会地认为,不遇的君子往往身处两难之境,有时连性命都保不住。敦煌残本隋李文博编撰的《治道集》,其《愍诚臣第卅六》录《孔子家语》孔子的话说:孔子论诗,至于正月之六章,惕焉而[惧]曰:彼不遇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时不兴善,己独由之,非妖则妄也。故贤者既不遇,又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皆其类也。

按照以上儒家的第一种“命运观”,有德的“舜”必然获得帝位,他的贤德就是他的命运的决定者,《论语·尧曰》所说的“历数”在他身上,也就是说他的贤德为他赢得了天命的肯定: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这里的“历数”指“天命”。按照儒家的第二种命运观,有贤德的舜要获得帝位,还需要“时命”的帮助,而这不是舜所能够决定的。《唐虞之道》的命运观,当属于第二种。按照作者的看法,即使出生在帝王之家也有贤德的尧,要成为天子都需要“命”和“时”,那么作为平民百姓的舜要获得帝位就更需要“命”了。舜是一位“知命”的人,他身居简陋的住处也从不忧虑: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未尝遇[命,虽]秉于大时,神明将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与,时弗可及矣。夫古者舜处于草茅之中而不忧,登为天子而不骄。处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也;登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

《唐虞之道》建立在尚贤、尚德之上的“禅让”,由于引入了“时命”的条件,又使得政治继承具有了某种神秘性。如果舜出于对自己的自信,提前预见到他一定会受命,或者如《中庸》所说“大德者必受命”,那么他接受的命就属于第一种道德因果必然的命了。而舜的“知命”,当是《忠信之道》所说的“不期而可遇者,天也”的“命”,而这种“命”则是一个人自己不可知、也不可左右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命”。

禅让与退休和养生

按照古代中国的王权政治,帝王在位一般都是终身制,而没有现代自由民主政治之下的任期问题。古代中国帝王在位的时间,因他们自然生命的长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彼此差别很大,这就意味着被确立为政治继承人的太子,并没有明确的接班时间表。在大部分情况下,什么时候接班取决于在位皇帝寿命的长短,但这是事先无法测定出来的。从理论上说,尊贤、尚德的“禅让”,可以不受在位帝王自然寿命的限制,只要选拔出可以继承王权的真正贤者,在位帝王就可以将王权转移给他。传说,尧时的一些贤人和隐者,看破了红尘,甘愿过一种宁静的隐居生活,其中就有巢父和许由。尧曾让位于许由,但个人主义的许由不接受尧禅让。还传说,尧将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以他需要治疗他的“幽忧之病”、没有时间治天下为理由拒绝了。

《吕氏春秋·贵生》记载: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这一类故事可能是道家为了塑造隐士的形象而想象出来的。正如我们上面所述,舜正式继承帝位是在尧逝世之后,这说明尧坐天下是终身制。《孟子·万章上》记载,孟子的弟子咸丘蒙请教孟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的说法是不是真的,孟子断然否定了这种传闻: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哉,是二天子矣!”

同样,舜实行的也是终身制,禹是在舜逝世之后才继承帝位的。

跟这种历史记载和传说不同,《唐虞之道》传达了一种有点“任期制”和“退休制”的帝王政治: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

“致政”的意思是“交政”,即退休(一般的任职退休称“致仕”)。《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在成王幼小时代成王执掌政权,成王长大后周公将政权交还给成王,其所说的“致政”意味着“还政”: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

《唐虞之道》说古代的圣人从五十岁开始“治天下”,经过二十年后到七十岁时退休,这是认为,古代帝王有任期制,任期为二十年。其所据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称之为“七十致政说”。在《管子·戒》篇中我们也看到了“七十致政说”: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如此而后可以为天下王。

照《戒》篇的说法,圣人信奉正义,他到了七十岁就交出政权。以上文献记载的“七十致政说”,既指明了帝王任期的期限(二十年),也指明了帝王退休的年龄(七十岁)。按照《礼记·内则》的说法,人到了五十岁,他就步入了衰老期,到了七十岁他的体力就明显不支了。《礼记·曲礼上》列出了人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相应的人生经过,认为人到了七十岁就是老人了: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髦,七年曰悼。悼与髦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仕。

人到了五十岁,就要开始注意养生了,到了七十岁就更应该养老了。帝王从五十岁开始执政,二十年后到了七十岁,此时交政退休,在古人看来,这是同人的自然寿命和体力相适应的。《唐虞之道》在“七十而致政”后接着说: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了。

由以上所说可以看出,帝王之所以要七十岁退休,是因为他到七十岁就已经衰老了,已不适合继续居于帝位了。在这个时候,他禅让天下贤者,这不仅有利于天下,而且还可以“养其生”。真正懂得天下之政的人,是在恰当的时候禅让天下,同时又能够养好自己的身体:顺乎肌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由于《唐虞之道》的作者是在宣扬尧舜禅让的具体背景下说明圣人“七十而致政”的,所以他似乎认为尧、舜就是七十岁而退休的。但总体上说,《礼记·内则》、《管子·戒》和《唐虞之道》等记载的古代圣人“七十而致政”的任期和退休,与其说是一般历史叙述,不如说是一种制度设计。按照上述的历史传说,尧、舜、禹实行的都是终身制。从这一点来看,《唐虞之道》又把尧、舜的禅让理想化了。《容成氏》记载说:尧乃老,视不明,听不聪。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后敢受之。

这里说的“尧乃老,视不明,听不聪”,按照七十而视为老的标准,其年岁当与《唐虞之道》一致。

不管如何,《唐虞之道》等佚文在将“禅让”同任期和退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在让贤的意义上附加了按期让位和退休的条件,从而使政治继承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按照《唐虞之道》的思路,帝王到了七十岁,身体自然衰老了,适应这种变化而退休,对他来说不仅意味着能够养生,而且还意味着他不专权自利。

这里暗含着帝王即使到了七十岁,他主观上可能仍然不愿意放弃权力和退休。

如果没有严格的任期和退休制度,执政者实际上是否退休,就变得不确定了。

对于帝王退休为他们养生带来的益处,一种传说认为,古代帝王都是身先士卒的最辛苦的劳动者。《庄子·在宥》说: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

因此,帝王让位和退休,对他们来说就是从艰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韩非子·五蠹》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苦,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苦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照此说来,帝王“让天下”和“传天下”没有任何高尚的地方,反而是从为天下服务变成了为自己考虑了。与此相反的传说是,在位的帝王不再是体力劳力者,他们是清静无为的人——“恭己正南面”。荀子还将黄老学的“无为而治”变成了“安逸而治”。这样,帝王不仅不辛苦,反而是天底下最会享受也有条件享受的人了。他们不需要通过退休而养生,他们在位期间实际上一直就在养生。

《荀子·正论》说:

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

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曼而馈,代皋而食……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老者,休也,休犹有安乐恬愉如是者乎?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

古今一也。

这样,《唐虞之道》“七十致政”而养生的说法,在荀子那里自然就不成立了,也不能作为帝王退休的理由了。荀子是不主张帝王退休的,他主张帝王终身制。他认为帝王身体虽然老了,但他们的智能并无衰老,他们仍然可以执政到死去。

“七十致政”指的就是帝王年老退休和禅让年龄,而荀子说“老而禅让”是虚言,也就是具体否定“七十致政说”。我们推测,“七十致政说”,可能是儒家或子学对君主任期的一种制度设想,至于执政者是否愿意按此去做,就另当别论了。

正如我们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政治权力的转移是一个最敏感的时刻。在古代中国高层政治生活中,有不少大的冲突都是由王权转移引起的,虽然王权世袭已是基本的政治制度。与之相比,没有制度化和程序化的“禅让”,就更容易引起政治危机。在远古中国政治生活中,即使“禅让制”确实存在过,但其具体的政治实践,也伴随着其他复杂的因素并受其影响。《唐虞之道》等“尚贤的禅让”,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制度设计。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书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热门推荐
  •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良缘暖爱:腹黑老公,快宠我

    良缘暖爱:腹黑老公,快宠我

    你,你要干嘛,你个小屁孩!好心好意救回来的病人非要以身相许怎么办?在线等,急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leven

    Eleven

    The legendary writer Patricia Highsmith is best remembered today for her chilling psychological thrillers The Talented Mr. Ripley and Strangers on a Train. A critically acclaimed best seller in Europe, Highsmith has for too long been underappreci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rting in 2011, Grove Press will begin to reissue nine of Highsmith's works. Eleven is Highsmith's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an arresting group of dark masterpieces of obsession and foreboding, violence and instability. Here naturalists meet gruesome ends and unhinged heroes disturb our sympathies. This is a captivating, important collection from one of the truly brilliant short-story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tto Penzler).
  • 坚固其心·洗心禅(1)

    坚固其心·洗心禅(1)

    《贤宗法师演讲集》里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轮明月,使人读后,拨云见日,如入慧海。大家可以从这套演讲集里摘取任何一轮明月,擎着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光明的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大家也都会像贤宗法师一样,成为赠送明月的人!
  •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合租情圣

    合租情圣

    薛怀,因受不了他大姐的唠叨,在他二姐的帮助下,从台湾转学到杭城迦林大学,而在他来杭城之前,早已买下离迦林大学最近的公寓,此次一去,就要住在那公寓里,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在自己的公寓里,竟然住着三个大美女...
  • 我是龙家三小姐

    我是龙家三小姐

    月的新文,大家多多支持。她是龙家最聪明厉害,最心计深沉的女儿,同时也是龙家最不得宠的女儿。十岁的时候便被送往国外,在那里,她一个亲人都没有,唯一有的,恐怕就是身上那些永远花不完的金卡。二十三岁的时候,父母不幸出车祸去世。温柔贤悯的大姐,天真活泼的二姐都无力担起龙氏企业,大权即将旁落。就在这个时候,她华丽出场,震慑了全场的人,直接以龙家第三继承人的身份重新拿回了龙氏企业。开始她崭新的人生旅程。他,是她的二十四小时随身保护的保镖,勇猛刚毅,一颗心,在见到她的第一眼起,便沉沦其中不可自拔。他,是她最强劲的对手,她的最大目标就打败他,而他的最大目标就是征服她。一个是忠心的守卫,一个霸气侵略,哪个更能打动她龙家三小姐的心呢?亲亲们,月建了一个群,68143044其实这群一早就有了,只是怕没人加,不敢公布出来呢,呵呵~~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
  • 一个行乞的诗人:徐志摩散文

    一个行乞的诗人:徐志摩散文

    本书内容包括《落叶》、《想飞》、《求医》、《我的彼得》、《我们病了怎么办》、《论自杀》、《丑西湖》、《巴黎的鳞爪》、《泰山日出》等。
  •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本书的主体部分择取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几个重要的联结点,展开具体的考察、论析。首先关注两者之间精神上的联系,探讨端木小说浓烈的忧患意识、大地情怀、爱国品格与中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的联系;然后考察作为独特的叙事艺术的小说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联系,及其在叙事模式上的推陈出新;再探讨端木小说的“情”“志”交融、意象化抒情特色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联系。在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再选择端木小说与中国古代、现代两大文学传统中的一些经典文本作对位比较,具体探讨两者之间联系的特点。
  • The Bucolics Ecloges

    The Bucolics Eclog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