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田公元帅的传说
田公元帅又称田都元帅、相公爷,田公元帅的信仰,不仅存在福建,尤其是莆田、闽南一带,台港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华人华侨的民俗信仰也以妈祖娘娘和田公元帅为主。福建大多地方剧种,供奉田公元帅为戏神,称他相公爷;同时,田公元帅也是民俗艺阵宋江阵的祖师爷,所以又被称为“宋江爷”;民间传言的田公元帅是个消灾解厄、扶正祛邪的神仙,而畲族还把田公元帅奉为自己的族神。
关于田公元帅的来历,目前还是众说纷纭,主体说来,有三种:一说是唐天宝年间的乐工雷海青,玄宗时负责管理宫内梨园弟子,死后被追封为太常寺卿,后被梨园子弟奉为守护神,进而成为民间的音乐之神。一说他是玄宗时代张巡的部将雷逢春,因屡建战功,被敕封为大元帅(也有说雷逢春是雷海青的弟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田公元帅就是唐玄宗的宫廷乐师即风火院的田元帅兄弟三人,三兄弟有歌舞做戏、逐疫驱鬼的功夫,因而民间又称“三田公元帅”。不过比较被大众接受的还是第一种说法,田公元帅即唐天宝年间乐工雷海青。
有关田公元帅的出身,也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带有神话色彩,认为田公元帅是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为酷爱人间戏剧,擅长音乐歌舞,玉帝准他下凡,功满再回天廷。很多供奉田公元帅的宫庙都记载其源自“杭州铁板桥头”。多数意见认为,田公元帅是福建南安罗东镇坑口人。据悉田公元帅生母苏氏是个富家千金,苏氏一次在郊外误食“春社”谷乳,意外怀孕,家人认为不祥,遗弃野外。被坑口村一畲族雷阿公的戏班收养,该戏班祖孙三代自成家庭班社,常在莆田、闽南等地活动,人称“雷家班”。据悉当时婴儿被弃竹林间,有一只毛蟹在婴儿的嘴角边吐出唾沫让他吮吸。需要说明的是苏氏家族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火,从杭州迁往福建。
另一传说是,田公元帅原籍杭州铁板桥头,由其母苏小姐嚼稻谷感孕而生,苏父认为败坏门风,于是将田公元帅弃置田间,由田蟹吐沫喂活,苏小姐派人探视,乃抱回,以田为姓,现今有的田公元帅塑像头上画有田蟹(如灵溪地区的田公元帅),田公元帅后来中了进士,在宫中救火有功,被封为元帅,他爱做木偶,因为有一次在太子啼哭时用木偶逗笑了太子,获得了皇帝的赞许,令其专做木偶,并且表演各朝忠奸故事给百官观看,告老还乡后,开门授徒,木偶戏传入民间,被奉为江、浙、闽一带木偶传入的祖师爷、行业神。
福建莆田田公元帅造像
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羡慕天上仙乐,命乐师按其旋律谱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练演奏时缺少一名吹箫的乐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乐官奏禀,闽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韵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无论任何乐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不管什么曲谱他都一看就会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寻访,宣召雷海青入宫,殿试取用。雷海青应召赴考,一举中了探花,皇后亲自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箫,当殿吹起悠扬悦耳、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满朝文武百官和乐师名优们听了,拍手喝彩,齐声叫绝;唐明皇当即恩赐雷海青状元及第,并封他为翰林院大学士,钦赐御酒饮宴奖赏。
雷海青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华横溢,唐明皇十分器重,任命他为掌管宫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园戏剧的教官。他精研戏曲,通晓乐理;身居大唐乐府著名乐师,依然不耻下问,对音乐歌舞精益求精,把莆、仙各地流行的十音、八乐、大鼓吹和俚歌、山里诗等等民间音乐、曲艺节目引进了宫廷,又在宫中专攻琵琶弹奏,终成声震天下的一代琵琶高手。
唐天宝十四年秋,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变,占洛阳,入潼关,攻陷长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三百余人,都掳进洛阳城,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令雷海青和众乐官弹奏琵琶宫乐,叫宫娥妃嫔歌舞助兴,以显示他的威风。雷海青手抱琵琶,义愤填膺,与梨园旧人相对黯泣,久久不肯动手演奏,又痛斥安禄山之罪恶,安禄山恼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骂不绝口,安禄山急令将其舌头割掉。雷海青口含鲜血,忍着剧痛,拼尽全力将手中琵琶对准安禄山的头部掷去!安禄山当殿受辱,气急败坏,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绑到戏马殿前处死!顷刻之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时为唐天宝十四年八月廿三日(也有一些传说记载雷海青能文能武,安史之乱时奉旨领兵征战,最后战死沙场)。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玄宗从四川避难归来,获悉了雷海青忠贞不屈的悲壮事迹,颁旨追赠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时又加封为“太常寺卿”,受万民祀拜。传说,郭子仪率兵收复长安都城时,与顽敌浴血战斗中,雷海青带领天兵天将,在空中助战,一举歼灭贼寇,夺回唐室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赶,从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风暴袭击;万分危急之际,雷海青在天上显圣,带神兵解难,海面风浪立时平静,君臣得以安然脱险;端宗惊魂稍定后,翘首仰望,但见云端上有天兵、天将,帅旗上镶绣个“靁”字,因“雨”头被云雾遮蔽了,只隐约露出下边的三个“田”字,于是颁诏天下,大塑金身,赐名“田公元帅”,四时香火供祭。
田公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武身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打两条辫子,嘴上画一只螃蟹,两旁有风火二童,一佩弓,一执鹰。前有“灵牙将军”,狗头人身,手执令旗。文身为坐式,金面金身,头戴“金圣冠”。目前供奉田公元帅的庙比较出名的是: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村头亭的瑞云祖庙,内有《志德碑》记载了莆仙戏史以及艺人生活等;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的凤来宫,又称元帅宫、馆后宫,凤来宫原保存有两通皆为“辛未年”的碑刻,碑的额题分别为“玉封都察院忠烈元帅田谕”、“玉封探花府忠烈元帅田谕”,内容均记载唐乐工雷海青忠烈和安史之乱事,及当地繁盛的行傩、巡游等民俗活动。另外,还有位于南安市罗东镇坑口村坑口宫,福州文藻山下的元帅庙、闽东的三沙元帅宫等,坑口是传说中田公元帅出生地,坑口宫的分灵宫庙遍布闽南。
五、月皇的传说
传说月皇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一个老臣。有一次,月皇受命于楚庄王,领着戏班到民间演出,因也想登台演戏,但又碍于自己是朝廷重臣怕人耻笑,就用木头制作城偶像,穿上衣服,挑出来让人观看。因发明了木偶戏,月皇成了这一行的祖师爷。
第三节、中国木偶戏的形式
一、布袋木偶
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新型工艺结构,不胜枚举。
布袋木偶表演
二、杖头木偶
又称“托棍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断更新,由木转变为塑料或塑酯,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打脚”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这对剧目的开拓、表演的发展、观众的发掘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至今日,杖头木偶声势依然。
杖头木偶表演
三、提线木偶
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提线木偶表演
四、铁枝木偶
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潮汕人称“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操纵杆俗称“铁枝”,一主二侧,铁丝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近年来,又加高了偶身,调整扦位,使其出现了新的转机。
铁枝木偶表演
五、其他杂项
除以上四种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肉傀儡”虽流布较广,但已纯属民间表演艺术了。
【知识小百科】越南的水傀儡
水傀儡是指以具有可塑性的材质制作而成,可以被外力操控而动的拟人形物。水傀儡表演则是用竹篾的帘幕从水塘中隔开,器乐演奏和歌唱的艺人坐在竹帘后或一侧的台榭上,操弄木偶的艺人们则站立在帘后绿浊的一池水中,操弄手中的长杆,使傀儡灵动起来。
越南水傀儡的木偶亦称“军”,木偶为了能浮出水面,用无花果、黄心木等杂木制造,这些木料耐水性差,偶身用不了多久就毁坏。偶身一般高约40公分,除个别的偶人,如翻身于水浪中的跳水偶人外,大都是直身并脚偶,木偶双手只能向上下摆动,不能左右、前后地动作,个别的身体、头部可转动。为使木偶不渗水,同时又表现偶身的服装,所以先用颜料画好外衣及头手,然后用生漆或油漆涂之,有些偶人的服装是用有色布料制成。偶身之下有一平衡木偶的座,此之“偶座”亦是浮标,又是安装木偶机关的地方,座下安装绳和钩,或有一长竿(二米余)安于座下,利用水力。拉动绳子和操纵竿子,使木偶进出、轮转自如。随着偶身的大小、轻重,偶座也有相应的形式,如方形、椭圆形等。只要轻便,而又敏感于左右水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