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福建仅为一海之隔,两岸血脉相连、语言相通。在那美丽的宝岛上,有我的亲人、老师、同门和朋友,有许许多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与同胞。记得在我年幼的时候,胡子花白的族长对我说,台湾的甘蔗像饭碗那么的粗,台湾的大米像豌豆那么的大,台湾的甘泉像蜜糖那样的甜……从那时起,台湾的神秘之感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着。长大之后,我常常到厦门的大海之滨眺望着,眺望着,那一湾蓝色的海峡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30年前,我曾面对郑成功的塑像写下了《题鼓浪屿》的诗句:“十万水师传捷报,平地万里起波涛。远望宝岛鼓巨浪,梦里东征披战袍。”后来,我去了台湾,有机会深情地亲吻了这片梦魂牵萦的土地,从此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兄弟泛舟台海、跟朋友把酒言欢、阅尽台湾春色、参透佛缘禅机,这是我经久不懈的深切愿望。
林昭庚教授是台湾中医针灸界的宗师和泰斗,我有幸拜其为师,并与同门兄弟有着密切的交往。特别是2012年10月赴台做访问学者与博士后研究之后,我北上阳明山,南阅佛光山,西登八卦山,东抵太平洋;搭高铁横穿南北,乘飞机跨越东西;或与中医同仁齐探岐黄之术,或跟社会名流共赏明月清风。怎能忘,与慈济同道单骑飞过日月潭的情景;怎能忘,跟同门师兄徒步攀登太鲁阁的豪气。无论是河流湿地,还是海岸沙滩,都留下了我搏击风浪的瞬间;无论是医院电教室,还是大学演讲台,都留下了我激扬文字的身影。“登远壮观天地间,大洋辽阔爱无边。莫论菩提千里外,度脱苦海不为艰。”在台湾的讲坛之上,或言“智慧无限,般若永恒”,或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或言“正心笃志,修身养性”,我的演讲专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或左手挥毫、右手泼墨,或写诗吟词、借古论今,或纵论佛道、漫议禅机,我的经历抒写了崭新的传奇。在台湾,融入了优秀的集体和团队;在台湾,彰显了自信与辉煌。
本书共16篇、40个专题,洋洋洒洒近20万字。每篇之首,都引用了我过去所写的诗句以开启思路、表达意境,旨在画龙点睛、直指人心。在我的笔下,记录下来的是心路的历程;在我的心里,保留下来的是升华的灵性。在我的书中,表达出来的是永恒的话题。我歌颂中华民族,因为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我赞美台湾宝岛,因为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感谢母校,是华夏文明的光芒照耀亮了我的心扉;我感激恩师,是海峡两岸的甘露滋润了我的心房。因此,我在书中全方位地展示了“弘扬禅医”的坚定目标和“泛舟台海”美好愿景。
台湾海峡是开阔的,因为我们有着博大的胸怀;台湾海峡又是狭小的,因为它并非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我在《望金门》一诗中写道:“多少回面对着海风,诉说着经久不衰的缠绵。多少次追赶着潮水,企盼能越过这段浅浅的沟堑。”诗的情意、禅的境界、医的理想,共同组成了我人生最崇高的志向。“花开花落自有时,外人何须论春秋。”我坚信,只要理想和信念亘古不变,我泛舟于台湾海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感谢杨锦麟兄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清大科华董事长路宏先生的鼎力支持,感谢北京天地可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本书设计版式及排版,感谢北京中慧世纪工程技术研究院为本书作封面设计,感谢九州出版社及责任编辑郝军启博士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封面题签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的墨宝,意在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华正在复兴,同志仍需努力!”
李良松 敬识
2012年11月28日于北京
李良松教授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