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先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两岸关系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在总体上确实体现了这一客观规律。但由于两岸关系又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因素之制约,其特殊性的一面又相当突出和彰显,那就是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发展进程并不同步,发展节奏并不合拍,当然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路径出现不畅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两岸双方的互信不足。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实现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保驾护航,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向前迈进,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其现实意义非常重要。
一、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现状与特点
(一)现状
在两岸关系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无疑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自1949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无疑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轴,海峡两岸双方围绕中国代表权的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争夺。即使到了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开始采取分裂主义路线,两岸双方的斗争,在本质上仍然是政治关系的范畴。双方围绕“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仍然从根本上没有脱离政治思维的范畴。当然,在这一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的互动,在总体上呈现出全面对抗、相互敌视的特征。同时,由于两岸处于相互敌对和隔绝的状况,双方经济关系完全处于断绝状况,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互动。
但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恢复和开启,特别是台商开始直接或间接到中国大陆投资生产,两岸经济关系至此开始重新连接。此后,随着台商大批到大陆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逐渐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也使两岸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日益突出。截至2012年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6032个,实际利用台资547.3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尽管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发展,特别是两岸民间经贸关系频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但由于李登辉当局及陈水扁当局不断推动“台独”分裂主义路线,两岸政治互信严重不足,台海紧张局势不断升高,也使两岸政治关系的互动陷入困境,并不顺利。在总体上,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呈现出“经热政冷”的发展格局。
2008年5月以来,随着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两岸关系快速改善,在此基础上,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进一步得到提升,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已成为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轴,同时并存,并开始发生作用与影响力。例如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尽管民进党的参选人蔡英文来势很猛,社会支持率不低,但由于台湾多数民众出于对两岸关系的顾虑和经济发展的思考,包括台湾企业界、经济界大佬在选举前夕纷纷出来力挺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台湾民众最终选择了马英九,这充分说明两岸经济因素开始在台湾选举中发挥实质性的影响。
随着马英九连任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又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台湾当局逐渐放开大陆资本入台,这无疑为两岸经济关系互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因为两岸经济关系开始逐渐步入相互投资的新阶段,从而一改过去台资单向流往大陆的不正常现象,这对于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尽管现阶段两岸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两岸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但两岸政治关系的角色和分量仍然不容忽视和低估,毕竟两岸关系发展为历史及现实困境所制约,只要两岸政治关系在短时期内还没有找到彻底的解套之法,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仍然充满困境和挑战,它必然会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带来冲击和制约,因此,政治关系在两岸关系中的分量和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
因此,在现阶段两岸关系互动中,两岸经济关系与两岸政治关系成为两条主线,它们时而有交集,时而又平行发展。但从总体和趋势来观察,随着经济关系分量的不断增强,经济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力开始在提升,并呈显性发展,当然目前尚未达到根本性的制约效果。一方面,随着两岸经济关系不断朝正常化方向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所展现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效应不断彰显出来。例如,两岸经济关系的紧密互动,客观上使两岸民间社会开始重新连接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契合点,特别是两岸利益的不断结合,也开始对台湾的社会、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对“台独”分裂势力的牵制效应也开始显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并没有与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同步,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例如,从民调数据来看,绿营县市长基于推销农产品也纷纷来访问大陆,但其政治意识形态并未有大的改变。此外,台湾民心并没有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大幅度发展和改善而朝政治关系方面转化。这可以从台湾各类民调的数据可看出来,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呈现出来的“有发展但不同步”的不协调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特点
首先,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呈现出不协调不同步的特点。
一方面,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不断有所突破,双方共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关系互动仍然进展有限,步履维艰。同时,虽然两岸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效应已开始发酵,但其能量并未全部发挥,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被折损掉一部分,从而让外界和两岸民众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误解。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岸双方在经济关系互动上的共识已基本形成,即使是在台湾内部蓝绿双方在这一点的共识也大致具备,这是两岸经济互动较为顺畅的重要原因。而在两岸政治关系互动领域,不但两岸双方尚未取得共识,即使在台湾内部蓝绿的差异与分歧也相当严重,这当然会对两岸政治关系的互动产生极大的制约与阻碍。
其次,两岸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影响总体上呈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来观察,两岸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影响效应在不断增强,这对于两岸关系的长期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随着两岸关系中的经济分量不断突显,经济对政治的影响力自然不断增强,这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当然会产生正面作用,经济对政治的化学效应自然会发生。特别是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两岸利益的不断融合,客观上也会使两岸政治互动逐渐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两岸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的制约能力仍然客观存在。
两岸问题在本质上仍然还是政治问题,既有历史上的恩怨斗争,也有现实的利益折冲,但两岸关系的本质和核心还是在政治范畴,当前,即表现为如何实现整个中国统一的政治问题。当前两岸关系互动中,无论是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还是国际参与方面,都是政治范畴,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制约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包括经济关系的发展。这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它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的正面效应及能量释放,当台湾民众对两岸经济合作成效的有感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民众的观感和心理自然有很大的落差,自然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认知出现不全面不尽客观的一面,从而减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群众支持基础。
二、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积极推动和建构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新路径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当然也有其现实挑战。
(一)历史机遇
1.大环境有利
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特别是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得到了迅速的改善,进入1949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两岸不但实现了通商、通航、通邮,并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协议,全面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几年,两岸在经济、文化、人员、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相当频繁与深入,两岸关系的极大改善客观上有助于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两岸利益的日益结合,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和信任度不断增长,两岸关系的积极发展必然有助于两岸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同时,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两岸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也反过来有助于两岸政治关系不断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为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充实基础,积累互信,增强共识。在两岸关系大环境改善的有利背景下,两岸民众利益的不断结合,两岸进行政治对话、增强政治互信、确保台海和平稳定机制建构的民意基础自然不断得到增强,这当然有助于推动两岸加强两岸政治协商的进程,有助于两岸关系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