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两岸政治互动的基本目标是要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这是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重要特征。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进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日渐形成,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一中框架”等政治基础之上开展协商,并签署了19项两岸协议,这些协议广泛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等领域,从而为两岸关系长期和平发展夯实了基础。尽管两岸所签署的这些协议并不是政治议题,但却为未来两岸政治议题的协商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在现阶段,由于两岸政治互信不足,两岸双方本着搁置政治争议以及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战略从发,不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再次,两岸政治互动是以中华民族利益及共同利益为依托,以两岸情感联系为重要纽带来推动。客观而论,当前两岸之所以政治互信不足,关键还是中国政府继承尚未最终完成,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当前两岸在政治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对立情绪客观存在,但两岸不能因为政治互信不足而关闭交流互动之大门,两岸问题是两岸中国人之间自己的事情,两岸中国人应当有自信有智慧来处理好两岸问题,两岸应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透过促进两岸在各方面的交流互动来增强两岸政治互信,从而不断推进两岸政治关系不断朝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这不但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两岸双方各自的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两岸之所以能够依托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来推动交流合作,主要是两岸都带着民族情感和历史情感的角度来进行互动。
第四,两岸政治互动具有国际战略之效应,两岸政治关系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外有别的特性。尽管两岸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政府继承问题,它在性质上当然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但随着台湾问题的不断发展演变,特别是中国政府继承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使台湾问题中的国际因素越来越突显。特别是当前两岸政治对话之所以面临诸多的问题,与美国等境外势力的介入与干预完全分不开。因此,两岸特色的政治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和牵涉,但毕竟两岸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因此,在两岸特色的政治关系互动中,两岸之间在政治关系上的内外有别原则就格外重要。由于在国际社会整个中国的国际人格只有一个,因此,两岸在国际社会只能以一个中国原则之旗号来行事,否则就会出现“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等与现代国际法规范相冲突的情形。但在两岸政治互动的范畴之内,两岸则可以搁置争议,不必纠缠其中。例如,中国大陆在与有邦交关系的国家面前,可以称自己代表中国,而台湾地区在与其建立“邦交关系”的国家面前,也可以称自己“代表中国”。但在国际法领域,中国的主权则是统一的。
最后,两岸特色政治协商的主体具有特殊性。由于两岸是一中框架,两岸非国与国关系,因此,两岸透过各自授权的民间团体来推动两岸交流,甚至包括政治协商议题在内,这是两岸政治互动的重大特色所在。例如当前两岸推动的两会互设办事处,其本身就包括政治协商之意涵,但它完全是透过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个民间团体来完成和推动的。
三、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模式
两岸关系在本质上是中国继承问题的体现,因此,两岸关系的实质和症结并非经济关系、文化关系,而在于政治关系。尽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李登辉及陈水扁等推行“台独”分裂路线的前后20年间里,两岸特色的政治互动仍然在持续进行。
从两岸60多年来政治互动进程来观察,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两会协商模式
两岸公权力部门透过授权两岸民间机构来代行两岸协商之功能,从而在规避政治分歧的情况下推动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尽管海基会和海协会是民间机构,但由于它们都是两岸公权力之委托机构,其实质上是扮演了代行两岸公权力之职责。特别是其签署的协议都得到两岸公权力部门的认同与接受。两岸两会模式也是当前中国政府继承尚未最终完成状态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方式,其两岸特色相当突出。
正是由于两会模式作为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重要实践模式,其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特别是政治关系互动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在李登辉执政后期和陈水扁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坚持“台独”分裂路线,两岸互信基础不复存在,特别是两岸政治互信严重不足,两会的互动自然完全中止。而2008年5月以来,随着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交流与互动,两岸互信基础重新积累,特别是随着两岸政治互信的不断增强,两岸两会的功能发挥越来越强,签署了19项协议。这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动两岸政治互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个意义来看,两会协商模式是两岸特色政治互动中的重要实践模式,也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新时期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两会协商的议题并不是高阶的政治议题,但两岸问题无小事,这些议题背后的政治意涵非常明显。
(二)两岸协议模式
在两岸政治关系互动中,由于双方的互信不足,因此,两岸双方采取了透过签署两岸合作协议之模式,来不断强化双方的互信基础,从而不断推进两岸政治关系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
尽管这些协议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协议,而是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等协议,但事实上两岸非政治协议的协商及签署本身就是两岸政治关系互动的过程,客观上当然有助于两岸政治关系互信的增强。特别是各项协议签署之后的落实及执行层面,都是需要双方公权力部门来落实,其政治意涵相当彰显。
例如,两岸ECFA协议以及服贸协议,虽然在性质上是经济合作协议,但其背后则有复杂的政治因素与考虑存在。此外,以两岸“三通”协议来观察,由于台湾不愿意“三通”之后两岸之间的航班被称为国内航线,而中国大陆也不愿意称之为国际航线,因此,两岸双方经过沟通与磋商,从政治的高度,将“三通”航线称之两岸航线,从而避免了双方的争执,这就体现了鲜明的两岸特色。
事实上,在当前两岸政治互信不足的情况下,两岸透过一系列协议来推动双方的合作,特别是这些协议透过“白手套”的策略来把双方的公权力紧紧抓到一起,从而使两岸公权力部门必须不断配合,不断合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岸协议的协商签署过程,本身就是两岸合作的过程,是两岸强化对他方认可的过程。在这样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会强化双方的政治互信。因此,两岸协议模式是两岸特色政治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四、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模式
尽管两岸关系呈现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等在内的多面向特性,但两岸问题的症结与核心仍然在政治,这是两岸互动中始终无法回避的议题。事实上,从过去5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状况来观察,虽然两岸在经贸往来、文化教育以及人员互动等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两岸在政治关系领域的进展却相当有限,一方面说明两岸互信仍然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绝非易事。当前,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建构应从经济基础、一中架构、社会对接、民间对话、价值共享等层面来推动。
(一)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尽管两岸经济合作未必会直接促使两岸开展政治对话和政治协商,但从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来观察,两岸经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已成为推动两岸稳定的重要助推力量。在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两岸经贸合作为优先,透过不断密切两岸经济联系,深化两岸经济利益的融合,从而为两岸共同利益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对于确保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二)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两岸政治关系良性互动的基础就是双方要共同落实一个中国框架。一个中国原则不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当前尽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两岸的领土和主权并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从中国内部来看,两岸目前仍然处于尚未完成的政府继承关系状态之中,从国际社会角度看,两岸同属一中的国际法基础早已形成。因此,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就是一中框架。双方只有坚持一中框架,才能有助于增强互信基础,才能有助于释放善意,也才能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状况。
(三)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其根基来自于基层社会,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离不开两岸社会基础的支撑。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其根源就在于两岸社会信任基础严重缺乏。两岸社会自1949年以后开始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制度。尽管过去30年来两岸社会互动有所增加,但两岸社会的互动仍然不够深入,两岸社会的信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需要两岸应该加强两岸社会的融合与重新连接,特别是在推动两岸人员互动及社会对接方面要下足功夫才行。只有两岸社会重新连接与融合,才能为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氛围和支持基础。
(四)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才行。现阶段由于政治议题属于高阶、敏感范畴,在两岸互信不足的情形下,贸然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和协商,其风险自然很大,甚至有可能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造成负面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当前两岸可以透过民间政治对话,不断积累两岸民间共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从而为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积累越来越强大的民意基础,这对于两岸未来解决高阶政治议题具有重要的奠基效果。当前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两岸政党间的政治对话,也可以两岸学者及智库对政治议题的讨论,还可以是两岸民间社团组织就某一政治议题所开展的交流互动。
(五)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价值基础
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还离不开两岸共同价值观的塑造与共享。当前两岸政治互信不足的原因除了两岸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外,还与过去长时期的相互刻意负面宣传与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从而人为造成两岸民众政治认同的严重分歧与不信任情绪存在。因此,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要想取得进展,就需要双方共同培育、共同塑造出新的两岸价值观,这种新的两岸价值观既具有包容性,又符合两岸政治关系现状,还符合国际社会在国家主权上的共识。它一方面可以减少台湾社会对大陆政治的刻意负面文宣,增强台湾民众对一中框架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大陆政府与民众对台湾政治发展与政治现状的多维度观察。唯如此,两岸才不会以意识形态来观察和判断对方,从而有助于增强双方在政治议题上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