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认同趋势。所谓多样化认同,或为血缘认同,或为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两岸主办单位的期待,没有勉强或官方化要求,提供的是选择或认知空间。1998年“海峡两岸三晋文化研习营”走进洪洞大槐树,台湾营员依次走进“祭祖堂”找到各自姓氏牌位,按照中华民族传统习惯,烧香跪拜。大堂之外,营员们纷纷脱下鞋袜,轻轻捏弄自己的小脚趾头,不断有人高喊:“我的小指甲是两瓣的。”其中张婉喻营员兴奋地说:“看了大槐树,拜了祖宗牌位,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之后裔而骄傲”;游志诚营员则挥毫写下“饮水思源”四个隽秀苍劲大字;李祖添激动地对记者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我们今后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回到台湾会把我的感受告诉其他同胞。”2010年8月25日,台湾师范大学“河洛文化历史考察研习营”师生一行35人在《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歌声中圆满结束在河南为期8天的考察研习活动,如此动人场面,可谓血缘认同。
文化认同更为明显。济南大学、济南市台办承办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研习营”,研习营团长、台湾中山大学公共管理所汪铭生教授在开营式上感慨地说:“台湾和大陆同出一源,台湾大学生要充分利这次难得的机会,用心感受中华文化,加强两岸的交流和联系,携手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南市教育会、财团法人糖葫芦文教基金会共同联合主办“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特别希望通过研习营“让台湾中南部普通民众对大陆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并逐渐认同”,来自南台湾各大学校院校及高中、初中专修历史、地理及语文等科系之20位成员,在大陆文化重地走访参观,对台湾南部民众了解大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大连理工大学“海峡两岸文化研习营”开营,来自台湾地区的中兴大学、成功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云林科技大学、义守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湾大学的44位青年学子和大连理工大学17位学子一道,通过为期8天研习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建立友谊,并与祖国大陆亲密接触、感受大陆发展、体验大陆的风士人情、增进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台湾营员还通过对中华地理、历史、语言、习俗、信仰、人伦等多层面的文化进行参访和研讨,进一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亲和力、感召力。
三、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启示
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作为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的载体,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这里仅就“研习营”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启示表达自己的思考。
(一)“研习营”开创两岸携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新路径
1949年以后近40年两岸隔绝,不具备两岸交流之环境(条件),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在两岸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差异。一般情况下,同质文化差异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彼此继续封闭与隔绝,差异化增强,同质化递减,文化冲突几率增加,甚至孕育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另一种情况是相互开放与交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同质文化创新发展。其中,后者取决于文化生存环境是否有开展交流的可能,而文化交流的可能胜又取决于文化交流载体(或渠道)是否具备,当然,人及其流动是最基本的交流载体(渠道)。1979年特别是1987年以后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共识,提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和渠道,但最初承担文化交流载体者,以退伍老兵以及1949年大陆迁台人员为主,他们有家庭团聚、寻根祭祖等热情与渴望;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印象除教科书中留存的痕迹外,主要是来自长辈的记忆与口传,加上岛内政治生态复杂,年轻人这一充满活动的社会群体反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代际传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两岸学者秉承民族大义,携手探索在两岸青年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开展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成为携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主力。比如,中华文化研习营团长、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教授汪明生,在2008年中南大学承办的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开营仪式上表示,此次研习营旨在让宝岛台湾的青年学生更多的了解大陆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共同推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台南市教育会、财团法人糖葫芦文教基金会选择以汉唐盛世为主题,联合陕西省文物交流协会举办“中华历史文化研习营”,就是考虑到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中,拥有燕赵、齐鲁、中原、关中、巴蜀、江浙、岭南、漠北等许多文化支脉,其中“关中汉唐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精髓与龙脉”。学员们通过考察最能展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八大博物馆、考古研究院、遗址公园、考古工地等实物文化,感悟中华文化之辉煌。“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巴蜀文化”活动期间,台湾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蒋经国基金会执行长朱云汉认为:“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有独特的地位,在海外也非常引人注目。”因此他希望学员们能够尽情体会和享受巴蜀文化,并在活动中有新发现,结交新朋友。朱云汉认为,“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巴蜀文化”是推动中华历史文化研究的创举,相信会成为两岸未来交流和培养文化人才模式的典范。”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常荣军,在“历史文化研习营·徽州”开营式上表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振兴需要两岸学术界的不懈努力,参加研习营的年轻人代表着中国学术的未来,希望大家深度交流、有所收获。“海峡两岸文化研习营·浪漫之旅”研习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学术交流、讲座论坛、互动联欢和参观游览等形式向台湾师生展示大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在开营式上希望通过此次研习营活动,使两岸青年学子能在同根同祖的血脉亲情中产生共鸣;能在同龄同代的思维逻辑中达成共识;能在同行同伴的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收获友谊。
(二)“研习营”符合青年人的文化认知特点
研习营主题设计、研习内容规划及研习形式选择等方面,充分体现青年人的文化认知特点。
研习主题设计方面,要么充分展现区域或特色优势文化资源,要么与两岸社会热点问题或共同关心的问题相连接,激发学员的热情与渴望。2008年,中国成功申办奥运,同年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山东省台办主办的“两岸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以“齐鲁风情·共享奥运”为主题,寓意两岸同胞共同分享奥运盛事;2011年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组织发起的“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活动又称之为“希望牵两岸,青春耀中华”,寄语两岸青年肩负民族振兴之重任;2011年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客家文化夏令营”定位为“走进客家社会”,自然会激起学员们了解客家人真实生活的渴望;2009-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文化研习营开营”称之为“浪漫之旅”,希望来自台湾的学员能够看到东北的冰封雪域;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华历史文化研习营”,以“汉唐盛世”为主题,回眸泱泱中华、汉唐盛世,增强民族自信心;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荆楚文化研习营”,冠以“极目楚天舒”,展现长江波涛、大气磅礴。另有福建中医药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济南大学主办的“两岸大学生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研习营”、北京师范大学等主办的“重走朱子之路”等,研习营冠名就充满了诱惑与新奇。
研习内容规划方面,游学并重,实景体验。“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巴蜀文化”规划有:四川大学历史学院霍魏“古蜀探秘:三星堆考古发掘亲历记”、成都蔡氏中医馆蔡进“中国古代医学思维方式及治疗理念”、四川大学王东杰“清代四川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方认同”等学术报告;实地考察了代表巴蜀文化的三星堆、王建墓、金沙文物、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成都武侯祠、洛带客家聚落等多处文化景点;自行体验成都茶馆文化,实景体验川剧;每一阶段就一主题展开分组(圆桌)研读。台湾大学历史所的朱开宇告诉记者,他对“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巴蜀文化”安排考察都江堰和青城山最感兴趣,他非常珍惜这次接近当地历史文化和考古现场的机会,希望能通过活动全方位了解大陆,拉近两岸学者的距离。“走进客家社会——2010年梅州田野调查实作研习营”,采取白天考察加晚上学术研讨的方式进行,学员们第一次亲眼看到海内外研究客家民居的“范本”温公祠围龙屋,第一次听到纯正的客家山歌和客家话,第一次吃到地道的盐焗鸡等客家菜……众多的“第一次”让台湾大学生们流连忘返。一位台湾学生说,第一次看到家族公祠,“简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两岸客家真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活动走进江西,两岸大学生共同参观江西安福文庙、钓源古村、青原山净居寺、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纪念馆、吉州窑、渼陂古村、永乐村、文天祥故里、西阳宫、欧阳修纪念馆、解缙墓、江南汉墓等历史文化景观。台湾大学生暑期中华文化研习营期间,同学们在湖南参观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感受湖湘文化;参观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缅怀抗日先烈;游览张家界、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研习形式选择,寓教于乐,形式多样。2012年,为期9天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研习营”开营,孔子研究院栩栩如生的场景重现、济南市博物馆珍稀精致的历史文物让台湾大学生们大开眼界。他们由衷地说,“中华文化之多,不是几天能看完的,看到在教科书上才可看见的古迹文物,真让人兴奋”;营员们都说在齐鲁大地上“中华文化俯拾皆是”、“看了大陆,尤其是看了黄河的滚滚流沙,仿佛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五千年积淀,不绝的黄河水就像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思念”。“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除了开设中医文化介绍、两岸本草传奇、中医针灸、中医推拿、养生药膳、太极拳等课程或讲座,还安排参观福州肉燕制作及互动,与奥运冠军石智勇交流座谈等精彩内容。“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习营”,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多名师生应邀来湄洲岛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活动。台生教师领队陈鹏仁感慨地说,“如今,台湾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妈祖庙,此次有幸亲临湄洲妈祖祖庙,目睹妈祖金身尊容,了了毕生心愿”。他表示,下次还要携亲友团来祖籍地福建同安寻根、拜妈祖,也希望妈祖文化在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浪漫之旅”到达抚顺时,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的师生参观了抚顺新宾清王朝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和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此时正值中国抚顺满族风情节,台湾大学的师生们第一次来到东北,来到抚顺,初次体验清皇故里的满乡文化,大家感觉非常新奇,纷纷摄影留念。
四、简单结语
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如火如荼,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最为活跃的角色,一方面系两岸和平发展新局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顺应了两岸和平发展之新局,利用海峡两岸同种同文、血浓于水的共同认知,将其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文化认同为文化交流之前提,反过来文化交流强化文化认同,进而推动经济等各领域之合作,形成中华经济共同体,为特殊时期海峡两岸进行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提供基础与条件,因此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之意义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并将随着“研习营”的健康发展而进一步扩大。
两岸学者以极大热忱发起组织并得到两岸青年积极响应,除两岸认同基础之外,关键在于“研习营”的主题设计、内容规划及研习形式,新鲜活泼,寓教于乐,着重体验,符合青年人的认知特征和期待,为两岸携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积累经验和推广路径,也许可以称之为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研习营的功能之一,值得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