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1700000002

第2章 倪家老九“非池中物”(2)

这个学校和倪徵的年龄一样大,原本不叫沪江大学,1915年才正式取名。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并不强迫学生上宗教课。宗教课是选读课,但每个星期日早晨的礼拜,学生是必须要参加的。在上海的教会学校中,沪大没有圣约翰大学那样有名,但和大多数教会学校一样,管理相当严格,两个星期才给一天假。学生们多利用这一天假去上海市中心游玩,倪徵却很少去,他一门心思读书。大部分时间,他泡在图书馆里,当然也偶尔去学校的游泳池或体育馆。

当时的沪江大学设有文科、理科、商科和教育科,他选择了文科。因为此时他的心里,已经为自己的将来选定了职业方向。他要从事法律工作。选择文科,是要为将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很奇怪,倪徵从小就喜欢订章程,订计划,喜欢条条框框的东西。倪乃先说:“父亲一直是个很有计划性的人,他凡事都会先订个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做。他订的计划,最终总是完成的。”

计划性强的人,为人处世多半严谨。重计划、讲严谨的个性,似乎表明倪徵天生就是为法律而生的。小的时候,他迷恋公案小说,从中体会到分析、探究、层层深入的乐趣,也为包公似的清官主持公道、正义,不偏不倚的中立精神所折服。于是,在进入沪江大学之前,即由澄衷转学沪江附中时,他就为自己的人生制订了一个计划:读法律,做法律人。

按照这个计划,他在沪江读了两年文科后,转学去了东吴大学法科(即东吴法学院)。按照东吴的规定,整个法科是五年,前两年是普通文理本科,也就是打基础,后三年才是专业法科课程。它承认沪江的学历。所以,已经读完两年文科的倪徵,在进入东吴之后,直接升入了法科。

当时,国内大学设法科的不多。立志学法律的人都知道,“南东吴,北朝阳”是法律人才的摇篮。“南东吴”,就是东吴法学院,“北朝阳”,就是北京的朝阳学院。计划要学法律的倪徵细心比较了这两所法律学院:朝阳学院的教师大都是大理院(即相当于现今的最高法院)的法官和著名律师,偏向于国内法的教授;东吴法学院是美国教会办的,课程更多地涉及外国法,所以它又有“中国比较法学院”之名。这对计划出国、学习外国法的倪徵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

东吴大学本校在苏州,法科却在上海昆山路,在一个小教堂——景灵堂的对面。东吴法学院教学大楼

这是为什么呢?正如朝阳法学院的教授多是法官和律师一样,东吴法学院的教授也多是上海的法官和律师。他们工作繁忙,不便于上海、苏州来回奔走,学校因此就设在了上海。从地理位置来说,倪徵也自然倾向东吴。他一个南方人,在心理上对南方有一种天生的亲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东吴的教授因为都是上海的法官和律师,他们白天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将到东吴的教学时间放在工作之后,即傍晚到晚上。因此,东吴法学院的授课时间有些特别:下午4时30分至7时30分。也许这个时间对别的同学是不好的,却对倪徵很有利。当时,倪家早已中落,倪徵的生活很拮据,时常为自己的食宿和学费发愁。傍晚上课,也就意味着他白天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外出打工挣钱。起初,他经沪江的一个同学介绍,在老北门民德中学教授英语,每天上午两小时,所得工薪足以开支学宿费用。后来,他又转去澄衷教授英语,待遇更优,生活也宽裕了些。

在东吴的三年,倪徵学习兼工作,生活得很紧张,但也是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期。因为他是有计划的,他计划毕业后出国留学,而且去斯坦福大学,为此他积极地做着准备。按照斯坦福的规定,申请进博士生研究班,必须既具备法学学士学位,也要有文理学士学位,即“双学士”的要求。此时,他还差一年就要毕业了,也就是说,他必须在一年之内,另外还要拿到一个文理学士学位。斯坦福虽有“双学士”的要求,却没有规定两个学位的取得孰前孰后。因此,倪徵决定两个学位同时取得。

倪徵去找他在一年级时的中国刑法教授何世桢。何世桢为纪念其祖父何汝持,在上海开设了一所持志大学,设文理两科。倪徵希望在持志大学,用一年的时间取得文科学士学位。何世桢对倪徵这个学生一直很欣赏,认为他聪敏又专心好学,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在东吴的最后一年里,倪徵每天的生活被排得满满当当:上午他先赶去持志大学上课两小时;10时至12时,他要去澄衷教课;在澄衷午餐和稍稍休息后,下午4时半,他又要赶到东吴上课。三所学校虽然都在上海北部的虹口地区,但持志大学在江湾路,澄衷中学在唐山路,东吴大学在昆山路。从持志到澄衷,路途还不算远,但从澄衷到东吴,就很远了。为此,他雇了一辆黄包车,许以高薪酬。他每天早晨7点就要出门,来回奔波,天黑后,才能回到宿舍。

那段时光虽然劳累,但倪徵却感到充实的快乐,因为他是在为理想一步一步地实施着他的计划。

对倪徵不够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他如此读书、生活,一定无暇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其实不然。

五四运动爆发时,倪徵正在家乡黎里上学,他参加了学校为声援北京学生举行的示威游行。他与同学们拿着写上标语的旗帜,站在当时的火金桥畔茶楼的桌子上向群众演讲,随后还组织宣传队到平望等地去,向当地民众宣传和鼓动。

五卅运动发生时,他已在沪江大学。为声援上海市内工人学生的罢工罢课,他作为20名学生代表之一,赶到西门上海市学生会总部,在那里拿到游行计划、分配地区及口号等。在那里,他还见到了共产党的领导人恽代英。不过,他们没有直接接触。当时,他们被分配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东段游行。下午3时,当他们行至跑马厅附近时,听到一阵枪声,又见人流蜂拥而来,这才知道外国巡捕向游行群众开枪造成血案。游行被迫中断,他和同学们只好绕道步行10余里路返回学校。沪江大学离市区较远,在城区戒严后,不便与其他学校取得联系,因此受运动影响较浅。在其他学校相继停课后,沪江却相对平静,依然正常上课,倪徵重又坐到了书桌前。

就倪徵一生对政治的态度来看,他不是个政治的活跃分子。他参加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非因带有很清晰的政治、阶级和党派意识,而只是出于一个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也更可能是出于对社会公正、道义的追求。还是在沪江时,他有个叫李春蕃的同学,勤奋好学,但思想左倾;还有个同学,叫陆渊,是个托派。他二人思想相左,常常争论。对于这两个颇有政治思想的同学,大家都敬而远之。倪徵也是其中之一。

在东吴时,倪徵的同学中也有地下共产党员,如李一氓,但他俩几乎不曾有过往来。在李一氓的印象里,教室的前排、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永远坐着一个戴着黑色大框眼镜的矮矮胖胖的、头发整整齐齐往后梳的好学生。而李一氓已经投身革命,对单纯的读书没有了兴趣。李一氓在解放后曾回忆说:“我当时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挂名在东吴法学院学习,常常迟到坐在后面,一散课就往外跑,知道班上有用功的同学如倪徵、李浩培等,他们总是坐在前面,我和他们从未谋面交谈……”

对政治的不热衷,并不意味着倪徵对时事不关心。在东吴时,英文课教授是一位美国老太太。她的教学方式很简单,用上海的《密勒氏评论》周刊作教材,学生们因此接触到了国际、中国、上海的政治经济情况。她还每周组织一次辩论,让学生们分成意见不一的两组,针对时事进行一些争论。《密勒氏评论》后来改为报纸后,是美国资产阶级在上海的喉舌。倪徵他们通过这份报纸,既学习到了正宗的美国英语,因为它的语言是当时的报刊语言,不是文学语言,又学到了一些政论的现代风格,同时还了解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国际情况。

倪徵还经常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在持志大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他参加演出过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赞歌》,演店主斯克鲁奇这个角色;还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并两次获得首名奖牌。如果说,他在持志大学的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兴趣和单纯娱乐的话,那么在东吴的课余活动,则完全是为了提高法律业务水平。东吴因为是所“夜校”,活动很少,只有每逢双周举行的一次模拟法庭演练。法官和律师由三年级同学扮演,其他同学分演书记员、当事人、证人和庭丁等。这是倪徵接触法律实践工作的开始,虽然法庭是模拟的,但他已经找到了当法官、当律师的感觉。为此,他很兴奋。

东吴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压力也很大。倪徵入校那年,1925年秋,学院授课改用一种新方法,叫“案例制”。这种新的教授法,在中国法律学校还是新尝试。所谓“案例制”,就是用英美法案例讲授法律知识。倪徵一年级时的课程有六七门,但用案例制授课的,却有四门,即契约法、侵权行为法、家庭法和英美刑法。四本原装外文书,仅重量就达数十斤,全部吃透,所要花的功夫,是可以想见的。

东吴大学毕业前夕的倪徵

与其说抗战胜利后,倪徵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精彩辩论和完美诉讼,得益于他在美英的英美法审判实践的考察,不如说他早在东吴法学院读书时打下的坚实基础。东吴的案例制教学模式是倪徵认识英美法诉讼程序的开始,也是他的英美法诉讼技巧积累的开始。相信他在学习时,想到将来会有运用英美法程序的一天,但他不会想到是那样一种意义重大的运用。

因为课业繁重,很多同学都挺不下来,不得不中途辍学。倪徵转入东吴时,班上有40多个同学,以后逐年减少,到他1928年毕业时,只剩下13人,而倪徵是其中优秀的一位。

一切都按照倪徵的计划进行,他从东吴大学和持志大学同时毕业,并且同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文科学士学位,他出国了,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

同类推荐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由刘再复、严家炎、胡文辉、潘耀明、查良楠和《看金庸》杂志联袂郑重推荐。全书由《金庸密码》和《我看金庸》两部分构成,前有两篇引言。作者运用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法论证金庸作品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观点精辟,见解独到。故事跌宕多姿,情节扣人心弦。将人物与事例相结合,归纳演绎。语言时而如祥云在天,时而如霹雳雷惊;对偶引用手法,如神来之笔;用典频出,字字珠玑。实在是金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好书!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上)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经济导师。威廉·配第、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弗朗斯瓦·魁奈、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安·杜尔哥、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巴蒂斯特·萨伊、罗伯特·欧文、、卫、李嘉图、让·西斯蒙第等。
  • 施仲衡自传

    施仲衡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施仲衡自传:六十年工作回顾》作者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地铁的开拓者之一,是历史的见证人,阅读此书,如同阅读中国地铁的发展简史,对从事和关注中国地铁发展的人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热门推荐
  • 我与时光皆待你

    我与时光皆待你

    第一次见面,江城就壁咚了何源,“嘘,别说话。”礼尚往来,何源反咚了江城,“女人,这是你自找的。”而后,江城看着眼前的何源,一脸憋屈,“不是说好总裁在上,你怎么出尔反尔。”何源一边解衣服,一边开口,“老婆,这可是你说的。”随即俯身而下,圈住了他此生至宝。何源:“老婆别急,我的是你的,我也是你的!”江城:......说好的她家老大,总裁兼老公是禁—欲系男神呢?怎么到了她这里就是一头饥不择食的饿狼?不行,她要赶紧溜!何源:老婆,慢慢来,别着急,诺,给你备车了,司机车子随你挑,说好的天涯海角随你去,这辈子非你不可了!PS: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腹黑男vs戏精女,绝对甜宠文,欢迎入坑!
  • 火之日向

    火之日向

    一个原生态的世界中来了一位陌生的异界人!原本的命运因为他的出现而成为了不一样的风景!他能够给原本的世界带来什么?或者,他又能给原本的世界留下什么?日向一郎——一个在不一样环境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走进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火影因他而精彩!
  • 雪球专刊第022期:老股民说3

    雪球专刊第022期:老股民说3

    最近,在博客中公布了新换的手机号,收到不少读者的短信,其中有些表达了希望成为股市职业投资人的愿望:希望过自由自在,没有压力,财务自由的日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里不得不说句不中听的忠言:虽然中国股市的牛市就在眼前(也有可能从2014年的1849点就开始了,如同2005年6月的998点,是长期底部,但直到2006年牛市才得以确认一样),但希望读者不要轻易做股市赚钱的美梦,也不要轻易走股市职业投资人这条邪路。
  • 三步让你赚到翻:亿万级服装代理商炼成秘诀

    三步让你赚到翻:亿万级服装代理商炼成秘诀

    《三步让你赚到翻:亿万级服装代理商炼成秘诀》作者用其多年的管理经验,以专业的视角看服装行业,用浅显的语言、真实的事例,为服装代理商指出了一条业绩翻倍的捷径。他告诉服装代理商,业绩翻倍的核心在于加强渠道、物流和团队等三大方面的管理,并针对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代理商如何开展渠道合作、如何打开下线市场、如何让爆款更爆、如何建设优质团队以及如何发挥制度作用等问题,为服装代理商解疑答惑,传授方法。
  • 法华文句记

    法华文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你余生不荒唐

    爱你余生不荒唐

    相恋三年,但是他未曾想到她的背叛。重伤假死,六年后从国外回来。“席斯铭,你还活着?!”在看到男人的一瞬间,玉京谣瞬间瞪大了眼睛,满是不可置信。“是啊,是不是很失望?”席斯铭冷笑了一声,好看的眼眸里满是戾气。六年了,整整六年了。如果不是她,他也不用等到现在才回到H市。一想到当年的事,席斯铭的面色就变得愈发的阴寒。欠他的,他要一一讨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江山为聘,愿得伊人

    江山为聘,愿得伊人

    惊鸿一瞥是初见,预谋已久是离别,始料未及是重逢,人生过尽千帆,落儿还是那个落儿,而他,可否还愿以江山为聘,只求伊人的一颗真心呢?简介不好看,来看正文吧。。
  • 皓展文集

    皓展文集

    用文字记录生活,回忆青春。我的作品或许不能够让大家所认同、所喜欢。但它记录着我的青春也记录着我的一些见闻。或许它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点明悟。如果没有就当作笑话来看,为生活增添点乐趣。
  • 大高原

    大高原

    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下放到黄河滩农场,前途迷茫。冬夜里,农工为保卫大学生,率领猛犬和狼群惨烈搏杀;苦难中,他们相互同情,组成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抚慰彼此的心灵;土屋里,飘溢着炖牦牛蹄子的醇香,农工的秦腔大学生的歌唱;黄河上,摆渡羊皮筏的落难活佛,得到农场救济的砖茶羊腿;荒原上,看到吆狗撵兔、弱兔蹬鹰的壮观;秋汛时,农场少年为救大学生,跃入激流的悲壮;潇雨里,绝食多日的义犬,爬进黄河追随主人而去的情义;隆冬时,几乎饿毙的母狼,将野兔送给救命恩人……
  • 祭张公洞二首

    祭张公洞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