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600000008

第8章 导言(7)

“韵”的内涵非常丰富,根据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的概括,它诚然包括不俗、潇洒、传神、简而穷理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有余意谓之韵”,要求在作品中有一种含蓄不尽的余韵。“有余”即要“众善皆备”,但并非是“露才用长”,而是“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并且要做到“巧丽者发之于平澹,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而且对于有余之韵,贵在能识(知见高妙),然后能“悟”。范温对“韵”解释抓住了“韵”本质,一方面强调了“余音复来,”“声外之音”含蓄混成的特点,另一方面则突出了“意”,强调“韵”中包含着创作的主观情志。

由黄庭坚、范温所确立起来的“韵”范畴是北宋中后期艺术审美领域创造和集成的重要理论成果,至南宋张戒标举“意、味、韵、气”(《岁寒堂诗话》),姜夔主张“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独。”,并强调“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白石道人诗说》),都延续了主“韵”说,“韵”范畴在宋代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宋代“韵”的审美理想不同于唐代对于“境”的审美追求,(范温指出:“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唐代更为主要艺术范畴贡献是“境”,见叶朗《美在意象》,第28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它与宋代内向的文化心理转型有深刻的关联。它不仅明确规定了宋代美学不同于往代的独特气质,同时也对元明清的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明代的陆时庸、清代的王渔洋等人对韵的审美理想追求都是在宋代韵论基础上得以发展起来的。

宋代的“韵”,又称“韵味”,主要是指意味之美、意味之境,于是,与“韵”相辅的“味”范畴也显得特别重要。

“味”在先秦老子那里已经隐含了一种美学意味,《老子》有“味无味”、“道之出口,淡乎其味”的命题,王弼注“味无味”曰“以恬淡为味”,由此启发后来以自然恬淡为美的美学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味”开始作为美学范畴凸显。宗炳《画山水序》提出“澄怀味象”、“澄怀味道”,刘勰《文心雕龙》标举“志隐而味深”,钟嵘《诗品序》提倡“滋味”说,认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唐代司空图则标举“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境界。

到宋代“味”及“味无味”成为艺术和审美更加普遍使用的重要范畴。苏轼提出“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南宋姜夔提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白石道人诗说》),朱熹门生魏了翁则从哲学上对“至味”做了概括:“无味之味至味也”(《题跋》)。可见,在自然淡雅、浑然天成的形式中,蕴涵着深邃无限、难以穷尽的审美趣味的“至味”成了宋代艺术的最高境界。

7.平淡与自然

宋代的核心美学范畴,无论是“逸与远”,“悟与趣”,还是“韵与味”,都以平淡自然为旨归。对“淡”最为推崇的莫过于道家。《老子》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在这里被看做是道的一种属性,而且所谓的淡,就是无味。虽无味,但作为道的属性,也是一种至味。“淡”超越了一般世俗的“美味”,而上升为一种超越有限而入无限的至味。庄子更进一步表示了对淡的推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淡在这里也就被表述为一种“至美”,是万物生存的依据。宋代虽说是三教融合,然平淡审美风格的形成更多的是受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影响。

宋代平淡诗风的形成多与对陶渊明的推崇有关。宋代诗风从推崇李杜到崇尚陶渊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态和诗风,成为宋人审美的理想风范。

梅尧臣可谓是北宋开“平淡”风气之先的。他推崇“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比伦。”(《寄宋次道中道》),提出“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旗帜鲜明地以“平淡”之诗风为诗文创作的理想风格。但真正奠定文坛“平淡”审美风格的是欧阳修。从当时平淡文风的转变上看,梅尧臣可谓是造其先,而欧阳修是壮其势,苏轼则是登其顶,将宋代平淡自然的审美追求推向了极致。苏轼赋予平淡美更为深刻丰富的内容。平淡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很容易让人等同于简单、肤浅、无华,然而,苏轼却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以及哲学的内在深度规定了平淡美的特殊价值:“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评韩柳诗》)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是“寄至味于澹泊”。在苏轼看来,平淡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形式上的简单(简古、散缓不收),更不是内容上的贫乏(癯),而是在看似简单、疏淡的形式之下,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至味)与生命情趣(趣)。至此,经过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努力,平淡的审美之风基本上成为了被普遍认同的北宋艺术审美风格。

“平淡”的风格,根源于自然。平淡为其表现,自然则是其本性。“自然”是苏轼美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正如姜书阁所指出的:“现在读《苏东坡集》,不论其文、其诗、其词、其赋,亦不论是记叙、论说、书简、章奏,皆‘有触于中’,顺其自然,不得不发,‘而非勉强所为’。这就成为苏轼的文学观点,成为苏轼的文学主要风格。”(姜书阁:《苏轼在宋代文学革新中的领袖地位》,选自《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宋代卷》第30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据统计,苏轼直接提到“自然”就有近百次。其最根本的审美创作主张就是“随物赋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自然的审美旨趣,是对功利和技巧的拒绝,是艺术提醒生命之本体的本然表现。在这里,生命情感的自然抒发,即为艺术,而无需刻意地加工、修饰,一切自然而然地真实地再现。这是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也是“性命自得”的最高境界。正如李青春所言:“作为一种明确的诗学范畴,‘自然’的产生恰恰标志着文学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与自觉,并且已经出现了某种过于注意形式技巧、创作规则的倾向了。因此,‘自然’范畴是作为对诗文创作中过于形式化、程式化、技巧化的反拨而出现的一种诗学观念,它只能是文学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的产物。”(李春青:《论自然范畴的三层内涵——对一种诗学阐释视角的尝试》,《文学评论》,1997年1期。)

8.“涵泳”与“自得”

理学家的“熟读涵泳”的读书法和“通悟自得”鉴赏说,对宋代审美鉴赏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朱熹在谈及《诗经》解读法时提出“玩味本文”。在朱熹以前,尤其是汉儒,对《诗经》等古代诗歌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穿凿附会,远离本意。朱熹“玩味本文”说在《诗》学上的一个极重要贡献,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还这些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把其当作审美对象来观照,指明其美学特征,解除汉儒的附会。朱熹明确指出:“圣人之言在春秋易书无一字虚,至于诗则发乎情不同”(语类卷八一),因此对于诗不必处处凿求义理,而应当唯“本文”是读,在“本文”的反复涵泳中体悟诗味,他这样说:学者当“兴于诗”。须先去小序,只将本文熟读玩味,仍不可先看诸家注解,看得久之,自然认得此诗是说甚事。谓如拾个无题目诗。(语类卷八)在朱熹看来,诗歌言情,又运用比兴手法,诗歌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对它欣赏的着眼点是观照、体味其“本文”,即诗歌本身的语言、意象、情韵、气势等等,并需“熟读涵泳”:“须是读熟了,文义都晓了,涵泳读取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那好处出,方见得精怪。”(同上)

“熟读涵泳”,主要强调“熟”,强调鉴赏的反复专注,这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强度、频度和深度。朱熹认为这还不够,还需“自得”:“大凡事物须要说得有滋味,方见其功,而今随文解义,谁人不解?须要见古人好处……须要自得言外之意始得,须是看得那物事有精神方好”。(语类卷一一四)朱熹强调读诗必须得其“滋味”、“精神”,才算是成功的鉴赏;而要得其“滋味”、“精神”,必须具“眼目”,必须有所“自得”:一是自得“文义”,主要属于理解层,二是自得文外之意,即“意思好处”,这是妙悟层,“滋味”、“精神”大都得自后一层。只有得其文外之意味,悟其“意思好处”,方能“跳踯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足之蹈”(同上),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涵泳”与“自得”作为美学范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美学主体意识的自觉。

9.闲与适

宋代休闲文化的兴起和繁荣,士人仕隐心态的成熟,使宋代美学呈现了走向生活,通向休闲的旨趣。于是,“闲”与“适”成了宋人生活美学的重要范畴。

我们可以在宋人的文集中读到大量对“闲”的赞颂,如“百计求闲,一归未得,便得归闲能几年。”(李曾伯《沁园春》)“乐取闲中日月长”,“一闲且问苍天借。”(李曾伯《减字木兰花》)“只思烟水闲踪迹。”(吴渊《满江红》)“这闲福,自心许。”(汪晫《贺新郎》)理学家也复如此,邵雍有诗曰:“林下一般闲富贵,何尝更肯让公卿”(《初夏闲吟》),程颢的《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更是表现了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趣与闲情。

李之彦在《东谷所见》中有论:“造物之于人,不蕲于功名富贵而独蕲于闲……故曰:身闲则为富,心闲则为贵;又曰: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有闲之人生,已经超越了一般所谓的功名富贵。而且,宋代士人将休闲现象分为“身闲”与“心闲”,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休闲认识的深度。宋人在一种文化内转的时代背景下,把“闲”作为了人生之本体。休闲不再是无所事事微不足道,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本体价值。

在宋人看来,“适”与“闲”内在相关,对人生的意义重大。苏轼曾说“适意无异逍遥游”(《石苍舒醉墨堂》),苏辙亦有“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武昌九曲亭记》)的说法,司马光也主张“人生贵适意”(《送吴耿先生》),其实适意的文化心理已经成为宋代士人安身处世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宋人对个体生命体验、人格独立自由的重视。

适与闲到底有何关联?苏轼曾言“心闲手自适”(《和陶贫士七首》),又言“我适物自闲”(《和陶归园田居》)。从前者来看,“心闲”强调了一种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主体心灵处于超功利审美的状态,也即“闲”的状态,这是进行艺术创造非常重要的规律,闲成了适的本然基础;而在后者看来,“我适”是主体身心处于一种自我满足而无所外求的状态,此时主体也是处于审美的无功利状态,世界的美与趣味便在个体眼前呈现出来,适则成了闲的显现基础,也即适乃闲之工夫。

宋人之所以比前人更加从容自得,进退自如,很大程度寄托于“闲”与“适”的生存哲学。“闲”与“适”,既是人生境界,也是艺术境界,合之就是人生的艺术境界,艺术的人生境界。

同类推荐
  • 伊庇鲁斯的鹰旗

    伊庇鲁斯的鹰旗

    1204后的拜占庭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而作为仅有的继承者尼西亚,伊庇鲁斯和特拉比松却仍然在勾心斗角,全然忘记了国仇家恨。在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僭主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而在北方保加尔人正肆虐着贪婪吞噬帝国的遗产,突厥人也蠢蠢欲动蚕食企图啖其血肉,可是在更遥远的东方一股潜在的力量蒙古人也已经悄然兴起。帝国的崩塌似乎已经完全不可逆转,而查士丁尼又将如何扭转着已经倾颓的局面,让复兴的鹰旗重新飘扬呢?欢迎加群782168276
  • 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

    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

    本书为清政府赈济台湾相关原始文献的史料选编,包含了起居注档案、兵部档案、户部档案、奏折等各种文献形式。本书让读者看到当时灾难频仍的台湾人民面对灾难时是如何在中央政府的赈济与帮助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使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行为变得具体而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这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说明了当时台湾与大陆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的历史事实。
  • 伏锦传

    伏锦传

    东汉末年,乌程侯孙坚死于战乱,身上留下奇异“卍”字符。五年后,其子孙策为调查杀父之案,与好友周瑜一道踏入征程。乱世英雄四起,迷雾重重,真相究竟在何处?
  • 慈禧集权的秘密

    慈禧集权的秘密

    《慈禧集权的秘密》讲述的是慈禧一生在皇宫里执掌政治权利的秘密。
  • 江山劫之明末宏图

    江山劫之明末宏图

    一个明粉,一个19岁的大学生,偶然穿越到了明朝成为了明思宗崇祯皇帝。可穿越过去却发现,大明据亡国只有一百多天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已开启了逆袭之路,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布下了一盘惊天的棋局。奄奄一息的大明,一次次的厮杀,一场场的离别,一段段的血泪,大明能否因为他而篡天改命,他是否能完成这一场逆袭?那么就请跟紧小编的步伐,一同踏入那血雨腥风的明末,开启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之旅。
热门推荐
  • 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

    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

    这是自己的命运吗?来到一个世纪前,去建设一个不一样的澳大利亚?
  • 过时的青涩

    过时的青涩

    这是一部关于八五后高中成长生活与考试成绩的长篇小说,主要讲在一所寄宿制省重点高中里,无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是如何迷失自我,然后遭受挫败、从而有所成长,有所成熟的故事。
  • 叶子的诗海梦

    叶子的诗海梦

    我们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我们是一群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我们是一群来自不同城市的人,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我们有着同样一份执着,唱响新时代,80后,90后的诗歌梦,我们因为诗歌结缘,我们因为诗歌相遇,我们因为诗歌相知,我们因为诗歌相识,我们因为诗歌相爱,诗歌是我们的朋友,诗歌是我们的知己,诗歌是我们的媒人,诗歌是我们的生命,诗歌是我们的灵魂!
  • 南湖故事

    南湖故事

    龙脉绵延、凤凰振羽、唐王东征、士林传奇……不觉入梦。我梦见南湖变成了童话世界。美丽的凤凰仙羽飘飘、文彩斑斓,在南湖湛蓝的天空翱翔。碧绿的湖水里耸立着晶莹剔透的龙宫,龙王的夜明珠放射出灿烂光芒。威武的唐王身披战袍,携曹妃在南湖漫游。花径上跑着灰姑娘坐的南瓜车,游乐场里传来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喧闹……
  • 柒步诗

    柒步诗

    诸葛一生一世情,子建二生二世缘。错落时空里,陷入阴谋诡计之中,从死人堆里穿越而去,见证征战烦杂的三国时代,诸葛护她三年周全,她却不幸卷入三曹之争。“我定会以西蜀为聘,荆州为妆,许你一世不负芳华,”回身一吻落于眉心,浅浅深深,情意浓浓,声声殷切,“等我回来。”
  • 破天荒

    破天荒

    中国如果不是再1978年前后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也就不可能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经济大国之林的地位,也不可能有今天方方面面如此繁荣富强的可惜局面。许多人现在并不清楚,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海洋石油开发为先导的,而且是它擂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战鼓并影响了之后的中国30年经济发展史及大国地位的确立。
  • 重生女配的媪玉空间

    重生女配的媪玉空间

    唐希曼,因执行任务穿越时空,竟来到千年以后的未来世界。她重生于一个同名同姓的女子身上,接替了她炮灰般的人生。原主唐希曼胆小懦弱,与林家大少爷从小指腹为婚。无奈林家大少爷忠情于她的好姐妹,为了摆脱她这个累赘,居然派人殴打她。原主死后,二十一世纪特工唐希曼接管了她的身体。这是未来世界,资源匮乏得利害,拥有种植空间的唐希曼又会发生什么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莫塔

    莫塔

    我说不清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朋友吗?不像。他俩同吃同住,做些只有情侣才做的事情。恋人?也不像,二人彼此互不来电,各自有心仪的对象,还带给对方互相参谋。可是,每当那个新疆女孩需要帮助的时候。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我的老同学都会尽量帮她,用他的话说。小姑娘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不易。而那个新疆姑娘也把他当成无话不说的大哥,说他是她在北京唯一的亲人。
  • 党的优秀儿女

    党的优秀儿女

    林祥谦(1892—1923年),福建闽侯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 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