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将军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我们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往往会情绪冲动。那么,怎样才能面对和处理好自己生气的情绪呢?
1.学会幽默自嘲
如果我们可以退一步,视生命如一出戏,即可发现生命的许多状况都是荒谬的。试试对生命一笑置之,幽默常可减轻压力。如果生气时有一面镜子在你面前,我们一定能看到镜子里的那个家伙两个鼻孔冒着热情,着实滑稽可笑。
2.拉长时空距离
问问自己在下星期、明年或一百年后,现在让我们感到生气的事还很重要吗?这可以帮助我们检视情况,决定生气是否是最适当的反应。
3.进行自我沟通
生气的时候,跟自己的感觉沟通,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想怎样?害怕什么?我们可能要提醒自己,以往的想法,不代表现在仍要继续这样想。
3.缓解愤怒情绪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情况下有愤怒的反应,试试将它缓解和逐步抛弃。首先由一数到十,再慢慢增加。当我们数到一百,就知道已学会控制愤怒。如果我们觉得有人使自己生气,或以他们的愤怒控制自己,那就对自己说:“等一下!”这句话会给我们时间想想正发生什么事。谨记,我们有权利要求更多时间考虑。
4.让朋友来帮忙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想到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只不过总是事与愿违。那么,这时我们可以找别人来帮一下忙。例如,在我们快生气的时候,一位好朋友以恰当的方式提醒我们一下,就可使我们冷静下来。
5.解决过去的问题
过去的一些怨恨,总是让人耿耿于怀,这些怨恨可能跟父母、家中其他成员、老师或其他强势者有关,它们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存在着随时爆炸的危险。如果我们一时不能或不想放手,就需找一个方法,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讨论或表达自己的愤怒。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面对当事人找出原因。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即使我们自己的故事也不例外。接受其他的观点不代表我们必须同意,但却可以助我们有更好的透视力。
人不可能不生气,但动不动就生气,则是心胸狭窄的体现。生气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机会。因此,关键不是逃避和懊悔,重要的是去面对,当然,这种面对是需要智慧和宽容的。
以恕己之心恕人
其实人人都会犯错误,但在犯了错误之后,评判自己和评判别人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评判别人时,我们会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态度,我们的指责和挑剔,往往使别人体无完肤,甚至更有人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给别人剥个赤裸裸,一点情面不留。然而,每一次自己犯了错误时,面对自己过错,我们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并且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和原谅。
德国神学家肯比斯说过:“我们很少用同样的天平去衡量邻居。”也许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犯过错误的背景了解太清楚,所以在审视自己的过错时,很容易自己去谅解自己。而对于别人犯过的错误,我们却不能试着去了解别人犯错误的背景。因此,也就不能像对自己一样怀有一颗宽容的心态去原谅别人。
刘备在诫子书中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听起来颇有道理,如果能做到,也会显得颇有气度。但是,在平日的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额上能走马呢?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于是,我们依然常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过错上,即使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自己的过错都是可以宽恕的,都能为自己的过错找出一千个理由来辩解,因为不管自己是好是坏,我们都能容忍自己。然而,生活并不像作家形容的那样绚烂多姿,也不如小夜曲那样欢快而有韵味。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在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并得到自己原谅的同时,不是也会期望得到别人的原谅吗?当我们的错误无法得到原谅时,我们又会常常抱怨别人不关心自己,不体谅自己的难处。
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共同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关心、被宽恕的需要,于是我们呼吁理解万岁!我们高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可惜大家在呼吁理解的同时,忘记了别人也与自己一样,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关心。所有的一切,我们除了感到不满意之外,还应该想一想,很多事情要做好都是不容易的,做事的人都各有各的难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体会一下别人的难处、关心一下别人的感受,那么这个世界将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纠纷。
人的本性在生活的大染缸里染洗着,难免掺杂着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微,善良与丑恶。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本性相差无异,只是生活中,有些人的性格较强,固而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多,于是在相对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中,更能自由地表现他们的天性。其实,在内在的骨子里,人性是相近相似的。那么,在我们心归于平静之时,不妨也来审视一下自己,就自己而言,我们又与大多数人相差多少,我们犯过的错误难道就真得比他人所犯的错误值得原谅?
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做到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宽容自己的心态来宽容别人,那么我们的过错就会越来越少,朋友则会越来越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面对各种误解和委屈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做到有理让三分,凡事不斤斤计较。对于他人的不足,要理解,给别人时间和空间,让他去改正自己的缺点;给别人机会,让他屏蔽自己的不足,不要评论、宣传别人的缺点,更不要嘲笑别人的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没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呢?假如真的要把走过的人生路上,所画下的每一个印记都来检验一遍,我们一定也会为自己的许多过错而懊恼。
总而言之,在我们想要去谴责评判别人时,不仿做一下角色的转换,或许心态自然也会随之的转换。既然责己不必太严,对于他人的过错我们又何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用锋利的刀去剥得见血见肉呢?带几分的幽默去审视他人的错误,其实就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做人的睿智。
感谢你的对手
对手之于我们,永远都像反义词一样,与我们相对立。似乎对手就是我们眼前的障碍,有时候,目标的争夺者甚至还会给我们的人生道路带来诸多不便与坎坷。因此大多数人总是用敌意的目光来对待对手。其实不然,因为真正的智者不但不会畏惧和排斥对手,还会感谢和拥抱对手。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正因为有了对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乏味,而变得美丽、变得七彩斑斓;正因为有了对手,我们才不会像人工养殖的鲜花一样弱质纤纤,而变得越来越坚强;正因为有了对手,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对手往往能照出我们自己,正是由于它们,才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使我们认识到要发展自我,才使我们认识到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无时无刻地在进步,在前行。对手就犹如一面铜镜,能照出我们自己的特征,也能激励我们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对手不是敌人,对手的存在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让我们正视自己的长短,能够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本,取得更大的发展。有人根据非洲雄狮与长颈鹿在追捕与奔逃的生存竞争中的各自表现,写下过这样一段鼓舞人心的话:每天清晨,非洲大雄狮都要告诉自己,今天我一定要努力奔跑,因为只要努力奔跑,我才能够捉住长颈鹿,得到所要的食物让自己活下去;每天清晨,长颈鹿也告诉自己,今天我一定要努力奔跑,这样我才能够逃脱雄狮的追捕为自己赢得一条生路。据说就是基于如上所说的原因,非洲的雄狮和长颈鹿比其他地方的雄狮和长颈鹿奔跑的速度要快。在与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它们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找出这样的例子。所谓“棋逢对手”,喜欢下棋的人都愿找高手过招,而不愿意陪臭棋篓子干耗时间。在与品德、才学都能够堪称一流的对手过招的时候,我们能够丰富见识,磨炼意志,并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受到人格的熏陶。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手间的较量,绝不是无耻小人间的蝇营狗苟,绝不是无耻之徒之间的暗中算计,而是青梅煮酒,是华山论剑,在切磋才学中相互提升着对方的品行及修养。
所以我们要感谢对手,因为真正的对手是我们的老师,真正的对手是我们的镜子,真正的对手是我们需要拼尽全力才有可能超越的目标,正是真正对手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事业见识到了天外有天,才使得我们的头脑由妄自尊大,变得深刻冷静,才使得我们自己在瞬间,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正视对手,与高手过招,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校正方向,才能够不停地向前方奔跑,才能够不悔地抵达美好的未来。
对手之于敌人的区别就在于,对手永远只是一个相对面,而敌人是一个绝对面。面对敌人,我们可以先敬之为对手,等我们能够借助这个隐形老师的力量完成自我超越的时候,再把它当做敌人。那时,就要向敌人亮出宝剑,从而全力消灭敌人。康熙在千叟宴上感谢葛尔丹,感谢鳌拜,感谢郑经和吴三桂:“没有你们,就没有朕,朕敬你们,朕的敌人们!”
至于对手,去偶们则不必消灭,因为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完全可以当做督促自己的老师。其实,对手越强大,我们的发展就越迅速。竞争越激烈,我们的斗志就越强劲。因为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我们应该感谢对手。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止。给自己找个对手,才能激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对胜利的渴望,对战胜的喜悦,对超越的自豪。能否感谢对手是对我们智慧的考验,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有理也要让三分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如果我们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只会造成双方两败俱伤。等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我们若能忍让三分,说不定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表现得越谦让,就越能显示出他坦荡的胸襟,从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他们不再重犯,这种做法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意装做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一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可见刘宽的肚量确实超出了一般人。他这种有理也要让三分的做法,使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宽容和大度的雅量。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见人是讲理的,也深知没有理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然而,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得理不饶人”,虽然他们在这次争执中赢得了胜利,但很可能在同时也为下次争斗奏起了前奏,因为“战败”的一方也是为了面子和利益进行争斗,他当然要伺机“讨”还。可见,这种凡事都要争个是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有时甚至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危害。当我们被别人误会或受到别人的指责时,如果我们偏要反复解释或还击,结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闹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心胸放宽一些,装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它过去算了。
有理也要让,就要做到有话好好说,切忌把与人交谈当成辩论比赛。与人相处要友善,说话态度要和气,即使我们有一定的地位,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与别人说话。在遇到因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时,就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保留。而对于那些原则性并不是很强的问题,也没有必要争得你死我活。很多时候,有些问题甚至根本就不值得提出来,这时就更没必要大动干戈地把小分歧变成大冲突。
有理也要让,还要做到说话要分场合、要有分寸,最关键的是要得体。不卑不亢的说话态度,优雅的肢体语言,活泼俏皮的幽默,这些都属于语言的艺术。如果我们是一位嘴巴不肯饶人的人,那么在与别人交谈时,就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能总想在嘴巴上占尽别人的便宜,否则时间长了,别人就会逐渐疏远我们。
聪明的人都善于把精明智慧放在心上,须知智慧不是一个戴在脸上的华丽面具,不是老挂在嘴旁的口头禅,精明智慧只应体现在踏踏实实的人生进程中。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不要动辄就口无遮拦地对别人品头论足、议论别人的美丑贤愚,不要老揪住别人的小过失不放。如果我们不学会尊重他人,就会影响到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理,平日不可因追求一时的口语之快而做意气之争,更不可因意气用事而得理不饶人。凡事做到有理也要让三分,才能体现出我们在待人处事方面超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