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他总是想方设法将电器公司内部员工们的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和业绩,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仔细揣摩此人在公司中的发展前途。如果认为这个人会有所作为,以后可能成为该公司的要员,现在不管他有多么年轻,职位多么卑微,他都会尽心款待。这位董事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日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做准备。
这位董事长明白,十个欠他人情债的人当中有九个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现在做的“亏本”生意,日后会利滚利地收回来。
所以,当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轻职员晋升为主管时,他会立即跑去庆祝,赠送礼物。同时还邀请他到高级餐馆用餐。年轻的科长很少去过这类场所,因此,对他的这种盛情款待自然倍加感动,心想:“从前从未给过这位董事长任何好处,并且现在也没有掌握重大交易决策权,这位董事长真是位大好人!”无形之中,这位年轻科长自然产生了感恩图报的意识。
正在受宠若惊之际,这位董事长却说:“我们企业有今日,完全是靠你们的努力,因此,我向你这位优秀的职员表示谢意,也是应该的。”这样说的用意,是不想让这位职员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这样,当有朝一日这些职员晋升至科长、经理等要职时,还记着这位董事长的恩惠。因此在生意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许多承包商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而这位董事长的企业却仍旧生意兴隆,其原因是他平常善于储蓄人情的缘故。
纵观这位董事长储蓄人情的手腕,确实不同于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人。那些人不注重平时人情的储蓄,到有用的时候才想到拉拢、收买,关系也仅仅限于物质上,办起事来自然会“量力而行”。这就体现出这位董事长不同凡响的交际手腕,这种变通意识可谓之长远,同时也揭示了运用人情效应的魔力,揭示出交友要有长远眼光,尽量少做临时抱佛脚的买卖,要注意有目标的长期感情投资。只有平时注意储蓄人情,到关键时刻才有“杀伤力”。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人都难逃脱一个“情”字。但要想获得别人的感情,首先自己要多付出。尽管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前稍显淡漠,但是“人情生意”却从未间断过。要想办事顺利,就要提前准备筹划,为自己储备人情。
储蓄好人情,平时就要想朋友之所想,急朋友之所急,在他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朋友记一个人情,这样才能发挥人情的最佳效应,为自己建立起通达的人脉。
世界上最能增值的投资就是人情投资。在日常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长期感情投资,为自己建立起通达的人脉,然后适时适地运用人情效应,就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境界。
人际亲和力赢得好人脉
永远把微笑挂在脸上,永远不说别人坏话,永远不发脾气,这样的人让人会觉得特别有亲和力。亲和力不是天生的,是一个人源自他的内心对所有事物的爱,有爱心的人总可以看到他的亲和力。
英国女政治家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大选来临之前,撒切尔夫人所在的保守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制止颓势?撒切尔夫人的解决办法是令人信服的,她说:“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走出去,到选民中去。这样就会最终获胜。”
保守党的工作人员经常认为,和撒切尔夫人在一起搞竞选很累。她在大街上东奔西跑,走家串户。一会儿在这家坐会儿,同房东交谈一会儿;一会儿又同那个握握手,或向坐着扶手椅的人间长问短;一会儿又到商店询问价格。大部分时间,她带着秘书黛安娜跑来跑去。午饭时,他们就到小酒店和新闻发言人罗伊·兰斯顿以及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喝啤酒。然后,她又去握更多的手,参加集会作演说,接见更多相识过的人。这样,撒切尔夫人身体力行地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为竞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亲和力是人际关系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主动控制人际交往,另一方面表现为被其他人所认可。
亲和性强的人具有与人为善的心态。他不把人认定成丑恶的、讨厌的、难缠的,他认定人是善良的、有趣的、讲理的。这样,在与人交往时,他就会采取一种主动、友善、接近的态度,在他的感染下,对方也会采取相同的态度,双方的交往会感到愉快和满意。
通常情况下,有亲和力的人在他人眼中有两个特点:有益,无害。有益是指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或者心理上的舒适感;无害是指攻击性不强。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要有一些确实的优点,同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完美无缺的人会产生距离感,减少亲和力。
赞扬的作用永远都会胜过批评。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的赞美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和成就感是人的高层次的需求。一个人具有某些长处或取得了某些成就,他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需求,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作。恰当地赞美别人,会给人以舒适感,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学会恰到好处地赞美他人。
每个人都愿意和亲和力强的人交往。如果某个人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傲慢、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会使别人感到不快、别扭、受到侮辱,因而不愿意和他交往;如果某个人在和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害羞、胆怯、缩手缩脚,那么,别人和他打交道时也会觉得不那么舒畅,虽然不会引起别人的厌恶,但也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无法达到心灵的共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固然不易,然而知己更难。一个亲和力很强的人对人对己都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他能够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既不夸大,也不妄自菲薄;对别人能够体察入微,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禁忌,在与人交往时,不把别人看得过于高大,以至使自己害怕,同时又能尊重别人。
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很强的亲和性,是因为他对自己、对别人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亲和力,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让自己成为值得利用的人
世上没有哪个人会主动地想去认识一个乞丐,但是有多数人对能够认识达官贵人而趋之若鹜。无非就是为了能沾这些贵人们的光,利用他们的声望和权力,对自己的事情有所帮助。
在现实的社会中,当一个人有了能被他人“利用”的价值时,别人才会主动地接近你、认识你,从而他们可以得到需要的帮助。所以,想要有一个良好的人脉,去认识有“利用”价值的人是一种途径,但更重要的是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人!
当你足够优秀,当别人看到了你的价值,那么你就会被认可、被重视,领导会考虑提拔你,给你更大的平台去展示;他人会去接近你,期望你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相反的,若你一直平凡,一直不被人所发现,那么你的机会就很小了,你始终在从前的小范围活动,没有扩展更大、更广、更有用的交际圈。而其他人在此期间却把事业和人际都处理得相当好。同时,由于心理失衡,你很容易产生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总觉得什么都不够理想,总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其实,是你没有展示出自己的价值,所以你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平台。
一个人的被利用价值其实也决定了被他人需要的程度。一个人除了自己的岗位和专业方面满足客户(同事朋友)的需求以外,还要看看是否可以创造出客户(同事朋友)对自己的需求。举例说一个做理财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能否多了解一下某个大客户的家庭?如对这个大客户的正在上大学的儿子提供一些学业上和学业外的指导建议,客户自己的话未必有同样的效果。要是客户的儿子总是有求于你,这个老子就要想办法留住你的心了。这是“在红海中发现蓝海”的方法。
成为领域里的专家就是一种相对的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一个大客户要做退休规划会找谁呢?第一个选择一定会去找领域内的专家,这是“花香蝶自来”。第二个选择可能专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那么他会选择一个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却很让人信赖的理财师。很容易被忽略的是,信任和诚信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而时间对任何人来讲都是稀缺的,越长的时间越稀缺。
季羡林可谓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作家,即使如他自谦是“作家票友”,那也称得上是德艺双馨的一流“票友”了。他非常反感“学术泰斗”、“一代宗师”、“学贯中西”之类的溢美之词,在《悼沈从文先生》一文中,他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一个人面对赞誉能保持清醒与低调,确是难能可贵。
找他写文章、写序、采访、题字的人,每天有好几拨,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他的时间和健康,总是尽可能挡着。季羡林却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有用,我做研究写论文对人有用,跟别人谈话、为别人做事也是对别人有用,都是一样的。一日,北大一位退休的张老师来找季羡林为他的书写序。工作人员挡驾说季老不在,张老师只好悻悻离去。不料外边的“交涉”被屋里耳聪的季羡林听到了,不由分说,他从阳台来到屋外,向正在离去的张老师招呼道:“张老师,我在家,你进来吧。”张老师十分惊喜,工作人员却陷入尴尬。季老把张老师请进屋内接过张老师的书,爽快答应挤时间为其写序。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天赋和特点(甚至包括和别人胡侃的能力),检视和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将天赋和特长和为别人服务满足别人需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获得更多财富的捷径。
希望得到更多的人,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而不是“我能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迟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发现一个真理:给予和收获实际上是一回事。
让自己成为“自己人”
1858年,林肯在竞选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时候,在伊利诺斯州南部进行演说。那时蓄养黑奴的恶霸们平时对废奴主义者就非常仇恨,当然对林肯到此做反对奴隶制的演说恨之入骨,并发誓只要他来就置他于死地。演说之前,林肯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对,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人,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林肯根据听众的情况,简明扼要地把自己与听众相关的情况、经历加以介绍,使听众形成“认同感”。他的话竟把可能面对的敌对怒视变为大声喝彩,据说还有打算与他作对的听众成了他的好朋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最初人们需要家庭,继而希望融入其他团体。群体的归属是人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当归属感被满足时,人们就可以从中得到温暖,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自己人”就是一个满足归属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