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1100000010

第10章 情报声像片的编导与观众:在悖论中共谋

蒋陈光

摘要:情报声像片是一种“共谋”的产物:用具体、通俗的影像方式表现抽象、专业的研究报告。“共谋”是情报声像片最独特、最明显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意旨是通过对编导和观众两者关系的分析,找到他们之间的悖论,即编导和观众之间有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这种悖论,令两者在相互碰撞中达成共识,取得共谋,并最终实现共赢。在这一过程中,编导和观众共同完成了一部情报声像片的创作。

关键词:情报声像片、编导、观众、共谋

引言

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情报声像片是用电视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传递某一特定领域科技的研究成果。情报声像片是一种“共谋”的产物:用具体、通俗的影像方式表现抽象、专业的研究报告。“共谋”是情报声像片最独特、最明显的审美特征。从声像脚本的写作到声像语言的选择,从编导的剪辑、制作到观众的评价,可以说,“共谋”体现在情报声像片的方方面面。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一部艺术作品的四种总体要素都被用这样或那样的同义词加以区别,予以揭示。首先是作品,艺术产品本身。既然是人工产品、加工出来的东西,那么第二要素就是工匠,即艺术家。第三,作品有其主题,它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所存在的事物,从而涉及、表明或反映事物客观状态或与其相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不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实物和事件构成,或是由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通常都用‘自然’这个万能词来表示;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用含义更广的中性词‘宇宙’来代替它。最后一个要素是观众,即作品的对象,听众、观众或读者,或者说是作品吸引其注意的人。”如果把情报声像片看成一种作品,借用艾布拉姆斯的论述,情报片、编导、宇宙和观众四个要素,几乎囊括了情报声像片的各个环节。

本文涉及上述四个要素中的两个:编导和观众。回到刚才的框架,编导决定了情报片的特征,也影响和培养了观众。观众的要求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也决定了对情报片的接受程度,并直接影响了情报片。

本文的意旨是通过对编导和观众两者关系的分析,找到他们之间的悖论,即编导和观众之间有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他们所指涉的标准、话语权不同。但正是这种悖论,令两者在相互碰撞中达成共识,取得共谋,并最终实现共赢。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是编导和观众共同完成了一部情报声像片的创作。

1.编导:回归声像的本质

什么是声像片的本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电视化”。“电视化”一词来自《电视艺术学》中对电视综艺节目的论述:“抓住了电视化,也就抓到了根本,把握了电视创作的本质。”虽然,这是针对电视综艺节目的一种提法,但它也适用于情报声像片,并且最终指向的是声像片的创作者,即编导。

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情报片真正具备声像的本质。显然,在这种认定中,编导往往以一种“学院派”、精英的声像工作者姿态出现。他们重视自身的专业经历,强调调度、蒙太奇语言、时空和思维的电视化。比如,他们运用更多的是“电视语言”、“时空自由”、“积累叙事”之类的话语。他们对一部作品的评论用的完全是经典性的理论体系,更关注作品的可视性,更注意整体艺术性的把握。

总之,编导在制作一部声像片的时候,其目的是使声像片更加“好看”。

实际工作中,很多声像片的脚本来自专业的研究报告。报告具有严谨、规范、准确和全面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电视脚本的“软肋”。作为一种传达视听的方式,声像片的脚本更强调以小见大、反复论述以及口语化。所以,一部声像片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编导按照声像规律,把研究报告改造成声像脚本。在这一过程中,编导在声像专业方面的训练、经历会对脚本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为了增加条理性和逻辑性,研究报告多进行一、二、三不同等级的标题划分。如果把这种划分原封不动地放入声像脚本,会给观众带来严重的割裂感。既要保证原有报告的等级次序,又要尊重声像规律,这种“戴着脚镣跳舞”的声像制作,促使编导采用某种变通手段,如采用字幕、把标题改作串联词等方式。与其说这些工作是一种变通,倒更可以看做是一种“共谋”。

完成电视脚本的写作后,在编辑、制作方面,编导对整个声像片也有独特的把握。但正是这种“专业”式的思路,恰恰忽略了情报声像片的某些特质。有时,过分强调节奏而忽视了对信息的传达,突出了对效果的渲染而造成客观性不足,过分追求视觉的愉悦而丧失了情报片本应具有的严谨性,等等。然而,这些不足可以通过观众来扭转。

2.观众:双重标准的判断

观众观看情报声像片的过程,并不是小学生的看图识字活动,而是要观看到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以及需要观众想象的空白和未定点。用接受美学的专门术语来说,制作完成的声像片是第一文本,观众观看的情报片本身是第二文本。观众观看情报声像片就是将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的过程,就是将第一文本中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而这种过程,来源自观众对情报声像片的解读。

依照传播学的观点,情报声像片的终端显然属于小众——带有特定目的、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专家或领导。但是,如果用更宏观的视角来考察,他们又属于“大众”——每天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各类电视节目、电影。很显然,日常生活中的观影经验会无意识地影响他们对情报声像片的评价。于是,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观众希望看到科学、严谨、客观、真实的情报声像片;另一方面,经过大量影视作品的浸淫,他们不再满足情报声像片一贯的沉闷、拖沓。正是这种矛盾性,使观众对情报声像片的要求既带有某种共同的审美心理,如追求新奇、感官刺激,也具有一定的专有性,如强调准确、真实。

审美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为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所以,观众对情报声像片的需求,不仅有获得信息的一面,还有掌握趋势、了解动态,甚至获得审美愉悦的一面。从美学角度看,观众审美需要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观众对情报声像片的要求,必然受到自身某种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观众接触大量的视听作品,他们对视觉传播的手段、规律的认识明显加深,眼界不断开阔。这导致观众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要想满足正在发生变化的观众的审美需求,编导在对其产生原因即审美文化心理作出判断和认识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回应观众的这一变化。另一方面,情报声像片毕竟不是单纯影视作品,它还要具备科学、严谨等情报片独有的特质。一言以概之,观众对情报声像片的要求是既“好看”,又客观、准确。

显然,观众的这一看似矛盾的要求,反映了某种变化,即情报声像片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四平八稳、老气横秋。情报声像片要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突出“可看性”,强调视觉愉悦。

上述要求显然是从观众角度对情报声像片提出的要求。在传统的声像片与观众需求的不断互动演进中,情报声像片相对稳定的作品呈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发生巨大变化。这可以说是满足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具体化,因为社会的任何需要相对于情报声像片来说,都是具体通过观众的需要表现出来的。但这种变化是寓于某种不变之中的,准确、严谨等受众最基本的审美心理从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这一点来说,情报声像片的变化离不开观众的功劳。

3.编导与观众:难以化解的悖论

按照上面的论述,编导多从自身角度出发,突出自己的“学院派”经历,强调个性;而观众则用普通受众和专业学者的双重标准来要求情报声像片。于是,创作者的创作是一个标准,观众的评价是另一个标准,不同标准“边界”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差距能否弥合?另外,编导和观众之间的背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因为就目前制作水平而言,还有许多需探索和不确定的因素,对情报声像片本质的探寻之路也在摸索中。还有一点,就是声像片作为一个综合的传媒形式,无论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自身的实践中,都缺乏个性。这主要体现在情报声像片在制作上借鉴电影、电视的元素,在理论批评上借鉴文学、哲学、电影的理论。所以,在情报声像片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作品呈现之前,编导和观众之间的悖论是无法弥合的。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理论,在“编导—情报声像片—观众”之间可表示为如下的一种关系:

依据这个关系架构,编导和观众共同参与完成了一部声像片。德国的接受美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作用。他们认为,作家创作的文本仅仅是未完成的作品,处于不确定、潜在状态,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可以被激活。“文学作品并不是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尧斯)这段话对我们研究声像片编导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目前的问题是,在传者—

受众这一过程中,两者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编导往往沉浸于自在个体对创作的无限迷恋中,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反应。于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声像片是有缺陷的。

漠视观众,情报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另一种现象是,观众对情报片的评价往往不尊重声像的特定规律,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干涉。比如,就声像片的脚本而言,声像脚本肯定不如研究报告严谨、讲究因果关系、注重逻辑,用研究报告的标准来要求情报声像片的声像脚本显然并不合适。但现实工作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于是,这就造成了编导和观众之间的第二层悖论:两者争夺情报声像片的话语权,造成了编导与观众地位的失衡,打破了“创作者—节目—观众”的均衡态势。可以想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情报声像片的传播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情报声像片:编导与观众的共谋

从标准的失衡到两者对话语权的争夺,编导和观众之间的悖论似乎很难弥合。

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我们考察情报声像片中编导和观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实际上也是在研究声像片的特点,找寻它的特质。我们发现,和其他影视作品相比,声像片的因素更加复杂,也更难以把握。影视作品具有自身明显的规律,电视台的栏目要有收视率,节目要好看;电影、电视剧要有动人的情节、有号召力的明星,等等。情报声像片与前者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声像脚本源自研究报告,从创作的一开始,编导就要考虑将来的作品是否准确、客观,相关的领导、专家是否满意,在这一过程中,编导还希望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艺术理想。此外,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话语形态,情报声像片又渴望获得主流影视话语的认同和关注。最后,情报声像片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追求,那么,如何处理艺术和准确之间的矛盾,也是情报声像片需要考虑的。

然而,当对情报声像片的编导和观众关系进行探究时,我们也发现另一个现象,就是情报声像片的某种变化。当下是一个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互参照、渗透的时代,在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参照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共谋”:编导和观众为了特定目的,彼此妥协。一部情报声像片在展现具体事实、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不忘掺杂精彩、令人过目不忘的镜头、动画。同时,情报声像片也十分主动地寻求与观众的共谋,比如,尊重观众的意见,重视情报声像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在这种融合中,情报声像片日渐失去自身的指认标志,呈现出编导和观众共谋这一审美特征。

对情报声像片而言,共谋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提高了审片通过的可能性,增加了其获得主流话语认同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共谋是否会削减声像片的个性特征?是否把情报声像片引入更加尴尬的位置?这些问题都引人思考。同时,这种共谋也使对声像片编导和观众关系的探究更加困难。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影像等视觉文化大行其道,人们阅读文字的时间持续降低,社会进入“读图时代”;二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信息呈现泛滥的趋势。这一方面包含了消极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为情报声像片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上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编导和观众间的关系?两者难得的平衡是否面临再次失衡的危险?这就更需要批判的立场和冷静的反思,以及对现象和文本的细致解读。

(蒋陈光:硕士,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导)

同类推荐
  •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非常值得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和学生学习借鉴。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众多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制和平衡能力。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
  • 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

    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

    来自台湾最重要的理性声音,用100个故事,100个观念,呼唤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开放的未来。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 慢话教育

    慢话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但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失误、酿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杨士军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须直面人才培养独特的规律:世间既有早慧的孩子,也有“开窍晚”的孩子,培养孩子要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待和欣赏孩子成长之乐,何尝不是一种睿智、气度?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绝非眼前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所向,无限精彩;本书以“微文化”的精神流脉为纲,以“微娱乐”的发展肌理为目,引领读者管窥一个异彩纷呈的“微家族”。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天宗

    天宗

    傍晚时分,暴雨如注。一道道凄厉的电芒撕裂夜空,闷雷声隆响不绝。一座荒郊外的野庙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伴随着一道霹雳当空炸下,一个幽灵般的黑色人影闪进破败的庙门。人影进得庙来,缓缓向庙中心踱去。庙中残烛映照之下,但见这人身披黑色大氅,头上戴着厚实的面罩,只露出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显得诡异非常。一粒粒细密的雨珠顺着氅角滴落于地,循着他的足迹勾勒出清晰的水痕。神秘人来到庙里的一方供桌旁,桌上摆着三个香炉子,每只炉身上都镂刻有两个金色的八卦图案,各自遥对着另外两个炉子。
  • 至尊御灵师

    至尊御灵师

    是起点不是终结,每个人出生时都带着神魔两性,修炼是一步步剔除魔性,堕落是化成魔。雷雨交加,是一场惊天阴谋拉开序幕,她从棺材里爬出来的那一刻,一切刚刚开始!神魔之争,自古渊源,她站在黑白棋盘中,谁把众生做棋子?逆反天地,偏要毁了这盘棋!却不期然遇见一双跨越千万年的眼眸,从此又甜又宠。“你不需要顾忌什么,专心的无法无天就好。”
  • 快穿之女配反攻略战

    快穿之女配反攻略战

    【1V1】为了维护空间的平衡,躺在床上20年的慕羽走上了反攻道路。一路上,收获美男无数,可到头来,冷酷校草√,腹黑竹马√,温柔哥哥√,多情总裁√,妖孽师傅√……竟然都是同一个人。OMG!这是神马情况?鉴于自己在不同文中的傻白,慕羽感到深深的,咳,,吐槽,,:我的形象,我的形象,我的形象啊。某男:你什么时候有过形象?慕羽:……(麻麻,他奇虎我)
  • 居室装饰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居室装饰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居室要怎样装饰才能完美收场。进一步实现家庭装修的精美、舒适,健康打造出一个美丽如新的“家”。
  • 我穿越进了我写的玄幻小说

    我穿越进了我写的玄幻小说

    一个落魄网络玄幻小说写手,一次普普通通的码字,一次意外的触电,叫他穿越进了自己所写的一本无人问津的玄幻小说,并成了主角,在这里他就是王,就是那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 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

    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金魔女腹黑少

    千金魔女腹黑少

    为了保护家人,她偷偷的去学习散打。为了给她解围,被杀死并且焚尸。为了她……而后她为了他等了八年,如今他在哪里呢?
  • 三时伏气外感篇

    三时伏气外感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没有如果 只有结果

    没有如果 只有结果

    提高员工责任感和执行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培训读本,三星、苹果、华为、海尔、联想、美的、阿里巴巴、三一重工等众多国内外企业推崇的工作理念。“没有如果”是不找借口、敢于担当的职业表现,“只有结果”是大胆创造、落实到位的工资内核。工作中,只有交出了成果,做出了效果,才能享用结果。请宣誓:2013年我一定做一名不找借口,为结果而战的员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体现的是一种诚实、敬业的工作精神,一种“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工作态度,一种负责的执行能力,一种把工作做到位的落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