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2700000006

第6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组织制度(4)

二、组织内部信息畅通的保障

文学研究会虽然实际存在状态很松散,但在组织机构的设置指导思想方面却呈现出鲜明的组织、规范性。它的宣言、简章、会务报告、记事、各种启事、会员消息等都在期刊上发表,体现出严谨的组织性,有着社会文化组织的规范。其中:

《文学研究会宣言》刊登于192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此外还先后刊载于1920年12月13日北京《晨报》,1920年1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1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8卷第9号;

《文学研究会简章》刊载于192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文学研究会会务报告》(第一次)刊载于1921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

《文学研究会启事》刊发于1922年6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40期;

《文学研究会记事》刊发于1922年7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43期;

《文学研究会会员消息》刊载于1923年9月3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86期;

《文学研究会读书会简章》刊载于1921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

《文学研究会读书会各组名单》刊载于1921年6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6号;

……

上述做法不仅确保了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顺畅,而且更增强了社团的整体感,让组织成员也获得了归属感,增强了群体意识。对外界则进一步巩固了文学研究会的影响与地位,毕竟在当时的文坛,能够拥有如此气势与规模的文学群体一时无二,这无疑为成长中的新文学增添了力度与气魄。

三、多项规划的制订及实施

在文学研究会多项规划的策划及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出了该团体组织运作方面的规范化努力与实绩。

(一)编辑出版丛书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真正实现建设新文学、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的群体理想,早在筹备发起文学研究会时,郑振铎等人就开始积极筹划出版丛书。在《文学研究会会章》第四条,明确提出:

本会之事业分为左列二种

(甲)研究

(1)组织读书会

(2)设立通信图书馆

(乙)出版

(1)刊行会报

(2)编辑丛书

这种发展设想在郑振铎等人的努力下很快得到了“商务”的同意,1921年5月,郑进入“商务”,该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就在他的主持下逐步施行。

文学研究会系列丛书无论规模、时间、质量,还是启蒙意义、影响都在新文学史上卓然出众,共包括“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小说月报丛刊”、“文学周报社丛书”等六类丛书,总数超过250种。

最早推出的“文学研究会丛书”和“小说月报丛书”,大部分初版本是1921年至1925年,其他四种丛书的初版发行,基本是在1925年至文学研究会解散后的1948年间,延续出版达20多年。丛书内容包括各种体裁的创作、译作以及文学理论、文学史等,涉及50多位外国作家及100多位国内作者的著译作品。虽然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译占据多数,但并不以此为局限,30年代后更是收入了很多非会员作家的作品。

文学研究会系列丛书的成功推出,不仅扩大了社团自身的影响,而且对于新文学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丛书翻译介绍了众多外国作家作品,其中很多都是经典之作,无论文学创作还是理论著作,对于起步时期的中国新文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提升了新文学的创作及理论水准。而各种体裁创作的编入、出版,则直接激发了新文学的创作热情,为新文学的发展营造了更大声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使更多读者有机会接触、领略并逐步接纳、喜爱新文学,为其发展营造了更好的氛围与空间,也进一步增强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丛书恢弘的规模与气势成功显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明确了新文学的合法性意义,与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遥相呼应,成为中国新文学丛书出版的双璧。不仅推动了出版与文学的结盟,文学话语与出版制度的共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以后现代出版史中“文学丛书”的大量涌现。

(二)文学研究会读书会的组建及活动

为增强对新文学作品的研讨与推动,文学研究会还积极组建读书会。在1921年2月10号《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上刊登了《文学研究会读书会简章》,简章中对读书会的结构有明确规定:按国别、文学种类分别分为甲乙两部,每部下设四组——甲部分为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乙部则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及批评文学。简章规定读书会的内容为交流:“各组员于两次会期间所购及所读之书并由各组员简单报告其所读书内容并宣读其研究所得之论文”,京外会员也必须用通信形式完成上述任务。每次的开会记录也“须由担任召集之一组汇齐于书记干事保存并择要付印分送各会员”。

读书会召集的频率也有相关规定:“每月一次”由八组“轮流担任”,至于召集时间及地点,则“由担任召集之一组决定之”。

1921年5、6月间,文学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了“读书会”,按照《文学研究会读书会简章》中规定的模式分设小说组、诗歌组、戏剧组、批评文学组(后又增加杂文组),“每月开会一次”,由各组组员轮流报告“所购及所读之书”,及“其所读书内容并宣读其研究所得之论文”。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分别在小说组、诗歌组、批评文学组,沈、郑同时还是戏剧组成员。而各组基本都有自己的刊物,小说组有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批评文学组有《文学旬刊》,戏剧组大部分都是民众戏剧社的成员,茅盾是该社的发起组织者,后来又于1921年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诗歌组也在叶圣陶等人的精心筹备下于1922年1月1日推出《诗》月刊。

此外,文学研究会还规定会员要相互借阅藏书,各人须整理自己的书目并交给郑振铎。这些决议,后来虽然没有严格执行,但在当时的确浓厚了读书氛围,加强了组织观念,也解决了活动经费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研究会的确在以自己的努力,推动着社团组织运作的规范化进程,无论是策划还是具体实施,这种规范化的原则和意识都始终贯穿其中。

这种对组织运作规范化的有意识追求,与文学研究会群体核心成员崇尚稳健的性格不无关系,与同期创造社的浪漫冲动、不无偏激相比,文学研究会核心群体显得“青年老成”,行事平稳、庄重,这种个性特征也会反映在具体组织运作的方式中。

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文学研究会群体的共同理想——实现全民族的文化启蒙,正因为时时谨记这一最终目标,所以对组织建设的规范要求是有的放矢的,只有成熟稳定的组织结构,才能有效发挥各种社会资源的潜力,最终承载文化启蒙任务的实施。

第四节 松散而有序的群体聚合状态

在文学研究会群体的存在过程中,刊物发挥着重要的联结纽带的作用,其重要意义无人可以替代。群体成员以期刊等媒介作为聚合、联络的途径甚至场所,以媒介维系社团的整体性。

刊物不仅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联系方式,使社团组织能够成功组织会员进行社团活动,而且也充分发挥出现代文学社团的核心凝聚力。而现代文学社团也在刊物——这一现代新型联结纽带自身特点的影响下,呈现出松散状态与统一原则相结合的风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文学社团也秉承了传统文人群体的某些地缘性特征,虽然没有刊物等新型联结纽带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团的存在状态。

一、地缘纽带

前文讲过,对于结社的热衷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之一,而且古代的文人群体往往是以地缘或血缘关系作为联结纽带,具有强烈的宗法性。文化的沿袭性使上述传统在现代社会虽然逐渐式微,但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身为现代文学社团的文学研究会,与这些传统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人员的构成特点就体现出对中国传统结社文化地缘性特征的某种承传。

文学研究会会员一半以上来自于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在发起人中,除王统照外其余都来自上述经济发达地区。周作人,浙江绍兴人;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县,出生于浙江永嘉县;沈雁冰,浙江桐乡人;瞿世英,江苏武进人;朱希祖,浙江海盐人;蒋百里,浙江海宁人;许地山,台湾台南人;郭绍虞、叶圣陶,同为江苏吴县人;耿济之,上海人;孙伏园,浙江绍兴人。

而王统照的家乡山东诸城距离黄海不足百里,向来有人杰地灵的美誉。

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人们思想开明,较少禁锢,民风开通,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新锐思想,且向有结社组织的传统。

桑兵在《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中有过这样的分析:“江浙一带,不仅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与外部联系密切,而且戊戌以来各省不少开明趋新人士汇聚往来于上海,一直试图以各种形式建立和保持组织联系”。文学研究会大部分会员和发起人都是江浙同乡,这种文化倾向的影响不可低估。发起人中唯一的山东人王统照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对地缘同乡结社的浓厚兴趣,早在1916年就在济南参加了“诸城旅济同学会”的发起和组织活动。到北京求学后,结社意识更加鲜明。他在校内参与编辑学报,校外组织创办“曙光社”,非常活跃。当时身在外地的叶圣陶的加盟,也与地缘的纽带息息相关。他与“新潮社”的顾颉刚、郭绍虞都有同乡之谊,关系密切,因此得以在《新潮》上发表作品并列名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地缘与血缘是传统宗法社会人际关系连接最主要的纽带,人们在此基础上实现聚合群分,现代社会关系变动最主要体现为小群体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以团体形式传达并维护群体共同的意愿。但新的社会关系不可能与传统截然分离,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影子,而文学研究会群体的地缘性纽带正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现代性转化中的传统遗留。

二、刊物纽带

文学研究会毕竟是现代文化的产物,传统的地缘纽带不足以概括它最本质的组织状态。作为新文化的载体,文学研究会组织结构生态最主要的特征体现为:“一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代表着都市精英文化的核心力量;二是以刊物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松散形态与统一原则相结合的架构,代表着都市精英文化群体的基本组合方式。”

文学研究会群体从风气开化较早的地域来到都市,求学于高等学府,他们学习领受新的文化习染过程也是自身从传统向现代蜕变的过程。时代变革的冲击,全新的知识文化的熏陶,历史机遇的召唤,都使年轻的他们激情洋溢。于是,志同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到一起,结成群体,为弘扬新文化,建设新文学共同努力。

文学研究会成员以学生身份向社会知识界各行业辐射,广泛地传播着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学,从而在新知识阶层造成巨大影响。

作为现代文学社团的代表,文学研究会有着与古代社团鲜明的区别,这也体现在群体联结纽带的转变上。现代都市文化背景、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大规模迁移、现代知识体系的熏染,这些因素都削弱了传统的地缘或血缘关系的群体联结方式,使之变得不再适用,与之相应的,新的联结纽带逐渐浮出历史地表,那就是——现代文学刊物。

刊物不仅是现代社团的重要存在方式,而且代表着群体凝聚力的核心,只有通过刊物,才能充分展现一个文学群体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现代文学刊物的重要性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知。文学研究会发起成立的直接动机就是创办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刊物不仅成为文学社团新的联结纽带,标志着文学社团由传统向现代的关键性转变,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文学社团的存在形式。

同类推荐
  • 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怎样的一生才不后悔?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在心底叩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了解社会,更需认识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标准答案永远只存于自己心中。涉江而过,芙蓉千朵。生命厚重漫长,却又似浮光掠影。在缤纷迷离的光影交错中,你望见自己的倒影了吗?打开《新语文课外读本:你不必完美》,看看那些名家们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生命、思索自我与人生吧。
  • 警惕日本诡道后遗症

    警惕日本诡道后遗症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战暨卢沟桥事变80周年。20世纪前半叶的日本,犹如赌红眼的赌徒,疯狗一般,四下咬人。先是朝鲜,后是中国,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后,更加刺激了日本财阀私欲的野心,私欲膨胀,剑指各国,待到德国在欧洲得手后,日本政府为了攫取战争利益,称霸世界,更是丧失理智,把矛头指向英美列强。虽然日本最终在二战中惨败,可时至今日还从未真正忏悔、反省过二战历史,以现任首相安倍为首的极右翼势力,甚至还念念不忘要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原因何在?
  •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情爱笔记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情爱笔记

    杭州最适合谈情说爱之处,或者说最易触景生情之处,应该还是在西湖边上。触景生情,小时候学写作文总是学不会,总是假生情或生假情。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杭州生活的笔记,书中记录的是风景,记录的是历史,记录的是文化,记录的更是感情!
  • 灵魂的对话与小说的深度

    灵魂的对话与小说的深度

    智力在现代小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说中的智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故事讲法的智力,另一个是对人生发现的智力。其实这种智力在出色的小说家那里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为了分析的明晰才作如此的区别。前者是“技术的智力”,后者是“发现的智力”。一篇小说写得有没有深度,耐不耐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这两种智力。
  • 逝去的故乡桃花

    逝去的故乡桃花

    《逝去的故乡桃花》呈现了一个富有精神乌托邦色彩的写作者张杰,20年如一日在村庄和偏僻县城的所有精神努力。他尝试了精神存在对于一个时代的可能性,在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文字结局里,得出一个悲怆性的结论,至少在一些区域,精神的存在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奢望,而且其普遍性已逼近时代的本质部分。
热门推荐
  • 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做人左右逢源,我们要学会用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方法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办事游刃有余,要求我们学会巧办事、办巧事。办事游刃有余首先还是要做人左右逢源,先学会做人,后才能学会做事,有了人脉,才能做好事、做大事。
  • 都市之至尊龙神

    都市之至尊龙神

    一个平凡的少年在获得龙帝传承后,成长为一代帝王。帝者不以血脉为尊,血脉却因帝者而荣。在他座下,有地狱幽冥神犬,以厉鬼为食。有千年老龟,占卜古今未来。有万毒水母,掌控天下万毒。有通天力猿,搬山倒岳,有……
  • 中外笑话故事

    中外笑话故事

    本书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锦鲤农女软萌甜

    锦鲤农女软萌甜

    “趴下!”“你要对我干什么?!”唐稣攥紧了衣裳。“挨板子!”某男挑眉。穿越成农女,守着二亩薄田,养一二三四五张嘴,极品亲戚虎视眈眈,唐稣的内心是崩溃的,最最可怕的是还得时常被人按在地上打板子,关在屋里亲自授课……唐稣内流满面,我还是个宝宝啊!!……架空,欢脱小甜文。高冷面瘫禁欲系小哥哥VS自带外挂的美貌小姐姐,欢迎入坑。
  • 倾城王爷的无盐“丑”妃

    倾城王爷的无盐“丑”妃

    大明王爷系列之一内容简介:明朝永乐年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顾家有女顾倾城,天下无盐丑第一!可怜此生做寡妇,嫁不出去赖家中。”此女名曰顾倾城,是京城富甲一方顾员外的第九个女儿。只因不想被其他人指定婚约,所以无论是被逼着见媒婆;还是走在街上……都会精心的“打扮”一番。她的大名便由此流传在坊间,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丑的没话说!滕怀王朱瞻垲,是明仁宗朱高炽庶八子。俊美不凡,堪称“绝色王爷”。只因不满父王安排的政治婚姻便自下决定——“选妃”。要求只有一个,便是两人自愿签订一纸契约,一年后两人的婚姻关系自动解除。一年内两人不得干涉彼此间的正常生活——就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两人走到了一起,令举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唏嘘不已。他是皇太孙朱瞻基,性格孤傲,待人冷淡。原本觉得顾倾城只是个丑的不能再丑的无盐女子,却在那次宫中献舞时的惊鸿一瞥栽下情根——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庶九子,朱瞻垲的同胞弟弟——朱瞻垍。却因一次宫外的邂逅播下情缘……看他们如何演绎一段刻骨铭心的缠绵爱情,当昨日已成往事,他们能否守住属于他们之间那份纯真的诺言?!——————————————————————————————倾城王爷无盐妃,郎有情来妾有情。此生化做比翼鸟,你在前来我相随。梦梦的其他小说链接:http://m.wkkk.net/a/304551/《穿越之冷情皇帝俏皇妃》http://m.wkkk.net/a/293995/《狐仙(上)》《错嫁暴君:弃妃很嚣张》http://m.wkkk.net/m.wkkk.net?m=Book&ampid=1309大明王爷系列之二:《芙蓉帐暖:妖娆王妃不好惹》敬请期待!想知道朱瞻垍的爱情历程吗?!这本书就可以看到喽~温馨小贴士:喜欢文文的鞋童们千万不要忘记收文哦,以便下回的阅读,谢谢啦~梦梦开新坑喽!希望喜欢梦梦的鞋童们一定要收文哦,谢谢大家啦!
  • 一妃冲天:彪悍女的爆笑情路

    一妃冲天:彪悍女的爆笑情路

    多年以后,苏离离才相信,命运真tmd会玩人!你要想寻找的人,千山万水踏了好几遍,仍是错过错过再错过;不想见的人,却硬是碰在一起,撞在一起,绑在一起,赖在一起,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分不出彼此!
  • 瞑庵二识

    瞑庵二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酒经

    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心双雄

    圣心双雄

    一个神秘的声音,两个军校学生,两种鸡肋异能,民国乱世,抗战烽火,他们会找到答案,回到现实么?这一切究竟是游戏还是现实,他们真实存在过么?热血现代军人如何在烽火岁月生存,发展。没有超前卫的武器,没有超强的体魄,只有一幅地图,一场梦境,他们该怎么办,努力创造符合事实的二战环境,残酷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