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2400000003

第3章 电影的历史轨迹(2)

三、电影的魅力

一块寻常的白色布幔,场灯一灭,即可映出大千世界,人间万象。

电影艺术的魅力正是它的神奇与奥秘。在银幕面前,有时让你忍俊不禁,开怀畅笑;有时又让你悲从中来,伤心落泪。走进一部电影,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钟情相爱,豪门千金与布衣少年的邂逅相逢,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令人憧憬却又难以遇到的传奇故事,在银幕上却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如梦似幻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真实得令人不能不相信它的存在。

毋庸讳言,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曾经风靡世界,为其商业收入攫取了大量利润,为资本家带来了滚滚财源,其原因就在于它透析了观众的心理。从梦幻工厂里精心制造出来的电影,包装华丽,动人心魄,其魅力令人折服,让那些痴迷电影的人如醉如狂,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影迷”群落。

回顾电影诞生的初期,尽管它制作简单,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仅仅依靠它的新颖和神奇,就能引起广大群众的观赏兴趣。但由于没有艺术家的参与,缺乏艺术品位,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只被当做娱乐场所或马戏棚内的杂耍节目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尽管当时的电影已经风靡一时,博得广大下层人民的欢迎,但是白领阶层和上层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对于这种下层人士光顾的娱乐场所是不屑一顾的。所以电影仍然不能进入上流社会。

后来,由于电影的飞速发展,电影企业逐步建立起来,电影也逐渐由娱乐场所和马戏棚迁入真正的电影院放映。放映设备和条件因此也得到了改善。此时,一些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以及白领阶层中的人士,也经不住电影神奇性的诱惑,为了一窥究竟,不得不化装成平民,趁天黑之后,悄悄潜入电影院,以满足他们对电影的好奇心。这些人既瞧不起电影,又不愿放下架子进入大众化的娱乐场所,同时,又禁不住猎奇心理的驱使,意欲看个究竟的尴尬心态,实在是令人讪笑的。

另外,在当时的艺术理论界,电影也不被看好,它被视为一种不入流的东西,只可在娱乐场所中与杂耍为伍。德国一位美学家和艺术史的教授康拉德·朗格就曾直言不讳地指责“电影不是艺术”。他认为电影反映的影像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一模一样,对现实的复制不可能给人以艺术享受,也不可能体现出艺术。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知识界是瞧不起电影的。

尽管当时的上流社会人士瞧不起类似杂耍节目的电影,理论界也施加压力,意欲把它排斥在艺术的圣殿之外,但是电影仍在悄然兴起,而且在飞速地发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一些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也悄悄地参与了电影的制作。襁褓时期的电影,经过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指点和参与,以及艺术雨露的滋润和灌溉,获得了充分的营养,它迅速成长起来了。

1911年,也就在电影发明16年之后,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一门艺术。卡努杜认为:电影吸收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等六种艺术元素,经过消化、融合之后,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他认为在以上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只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它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造型和节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从而形成了电影这门独立的第七艺术。这一宣言不仅为电影成为艺术作了有力的呐喊,同时也为电影跻身于艺术的殿堂,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铺平了道路和奠定了基础。由此,“第七艺术”也成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电影由杂耍到作为一门艺术,仅仅经过了短短的16年时间,就被请进了艺术圣殿,应该说电影是个幸运儿。

自此之后,电影艺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在艺术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直到现在,许多国家不仅建立了电影博物馆、资料馆,出版了大量的电影学术研究专著,而且在世界各国经常举办国际性的电影节,进行评奖和学术交流活动,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不少国家为了培养电影专业人才,建立了电影高等教育院校,同时还在一些普通大学中设置了电影专业课程,这对于培养电影专业人才,普及电影文化都是极有意义的。

四、电影的特性

电影是被许多人喜爱和钟情的艺术,如果你对这门艺术感兴趣,或者愿意从事电影创作工作,特别是关于导演的工作,首先就应该熟悉这门艺术的特性。因为任何人在从事一项专门业务时,都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门业务的特殊性质、内部规律、原理等有所了解和认识,否则就难以把握它和驾驭它。

有些理论把电影特性说得神秘莫测,高不可攀,那是书斋里的理论,卖弄学问的沙龙理论,甚至是故意吓人的理论。那些理论对于从事导演创作的人来说,实际用处是不大的。因为导演的工作从构思到实践,也就是在他拿到剧本后,能够拍出在银幕上放映的影片来。因此,导演需要掌握一些创作方法和手段,即实际的操作技能,同时也要懂得其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并且会动手操作。所以要多学一些基础知识和应用理论。因此,下面只对电影特性做一些基本阐述。

一般来说,在研究和界定一门艺术的美学特征时,往往都是从研究它的特性入手的。什么是特性?所谓特性,主要指这门艺术特有的、独具的、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根本属性。德国著名理论家莱辛在他所著《拉奥孔》一书中,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做了界定。他提出了诗属于时间艺术,而绘画和雕塑则属于空间艺术,并从美学特征上对两门艺术做了审察,阐释了两门艺术的不同特性,由此引起了审美上的差异,在创作时必须遵循和照应各自的特性。

莱辛在书中提到的拉奥孔,源自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中描写拉奥孔父子被毒蛇缠身咬死的部分。当拉奥孔被毒蛇缠身时,维吉尔在史诗中描写他张开大口发出惨痛的哀号。标题里的“雕刻”则指在罗马废墟中挖掘出来的拉奥孔雕像群。在雕像群中的拉奥孔,虽被毒蛇缠身,却没有张开大口发出惨痛的哀号,而是被塑成一种节制住的哀伤,哀号变为叹息。这种把极端的身体苦痛冲淡为一种较轻微的情感的办法,在一些古代艺术作品里是较为常见的。因为它可以避开丑,在造型上显示出美来。这也是“诗”——时间艺术与雕刻——空间艺术,在创作上为了适应它们各自的特性而采取的不同的创作方法。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用“诗”这个词来泛指文学,用“画”这个词来泛指造型艺术。在他对《拉奥孔》中有关“诗”与“画”的界限分析中,可以看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不同特征。如果我们借鉴这一理论来审视电影,不难看出,电影既具有诗,即文学叙事的时间艺术的功能,又具有绘画、雕塑的空间艺术的特征。因此,电影可以说是声画复合、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所以综合性便成了电影的特性之一。

(一)综合性

电影的综合性是一种化合作用,就像氢与氧化合之后,生成了水,它是一种新的物质。同样的道理,电影综合了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把它们消化、融合之后,变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第七艺术。从而改变了它所综合的各种艺术的原有材料和独特的个性,引起了原有艺术元素的质的变化。比如绘画在电影中获得了动态,文学的叙事在电影中看到了逼真的形象,音乐与画面运动的结合,则成为不可分割的视听形象。

在电影中,时间的运动,借助空间环境显现了它的形象的魅力;而空间造型,则透过时间的运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赋予它更为丰富的表现力。所以二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学是叙事的艺术,它的时间过程,以及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动作场面等,都是依靠思维器官感知的,得不到视觉感官的感知,因为文学描写不具有可见性,所以只能靠思维器官、靠联想去感知和补充。

绘画、雕塑、建筑都是造型艺术,具有空间的可见性,但是它们不具备时间的流动感和时间的运动过程,所以它们无法表现情节的连续性和动作的运动感。

由于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使它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既可以表现时间流动的过程,充分展示动作,通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来扩展空间;又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叙事的过程,在同一时间内透过空间扩展生活场面,加大叙事容量。所以说电影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视觉来感受时间运动的,所以它的表现层面更多,张力更大,给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强烈。

电影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使它获得了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可能性。通过多重时空的交叉组合,通过声画对位构成新的叙事结构,通过声音显示画外空间,以及对时空的压缩与延伸,使电影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不仅扩展了电影表现手段,同时也加大了电影内涵的容量。

由于电影长期受到文学语言的影响,有不少导演在运用电影语言时,习惯于用情节表意的方法,来再现客观现实,表述内容的思想含义,从而忽视了影像本体的造型表意的功能,对空间艺术的造型作用及其表现力缺乏认识。

如果只把影像作为叙事的手段,电影所获得的信息量则较为单一,因为影像只成为情节表意的符号,完成具象性的影像形态,起到求真写实的再现作用,而影像的潜在能量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电影的影像本体,除了能叙述故事,起到情节表意的作用之外,它自身尚有揭示事物、求理写意的表现功能。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导演所忽视,或者不善于运用。这实际上是对电影艺术的空间造型因素缺乏认识。近年来,外国一些现代派导演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试验,我国的一些导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中的黄土高原的造型表现力,“求雨”和“腰鼓阵”场面的影像冲击力;又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对红高粱和“野合”、“颠轿”场面的造型处理,以及《菊豆》中染坊的造型寓意,都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重视影像本体的表意功能,完成意象性影像形态,这种表述方法常常较之单纯的叙事功能更能带动观众,影响观众的参与意识,因为后者只让人感受故事,前者则让人领会形象内涵的意蕴、情愫、哲理而参与思考。现在有不少导演在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使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运用影像做到情节表意,再现客观世界,向来是导演最常用的表述的方法。它的长处是情节脉络清楚,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尖锐,结构完整,并通过情节揭示出思想。由于故事性强,曲折动人,所以影片吸引观众,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我国早期拍摄的故事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之所以能常演不衰,就在于它的情节生动,感人至深,能够紧紧地抓住观众。

美国好莱坞的影片,更善于此道,并被喻为制造梦幻的工厂,向来以编演动人的故事见长。比如好莱坞早期制作的《茶花女》、《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相见恨晚》等,以及稍晚期制作的《漂亮女人》、《廊桥遗梦》、《变脸》、《拯救大兵瑞恩》等,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制片商带来了高额的经济回报。因此,导演必须重视时间因素的叙事功能,熟练掌握运用影像进行情节表意的再现方法。这是导演的基本功,也是电影最常用的表述方法。

但是作为导演还应该重视常被忽视的空间因素,即如何去发挥影像表意的潜能,运用表现的方法,去创造一个感人的、令人思考的世界。擅长用影像表意的表现方法拍片的导演,更多的是凭艺术感觉去创作;而擅长情节表意,用再现方法拍片的导演,更多的是凭理性去拍片。由于创作方法不同,使用的技巧不同,在创作个性和风格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我们能够经常观赏到的多是以情节表意的故事片,而纯粹以影像表意的影片则不多见。美国导演雷弗里·德于1978年拍摄的《失去平衡的生活》这部纪录片,就是以纯粹的影像表意的方式创作完成的。

《失去平衡的生活》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影片。它长达1小时15分钟,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要人物,甚至没有一句对话和内心独白,作为纪录片较为罕见的是,连一句解说词也没有。那么它靠什么传达信息,表述内容和思想内涵呢?完全靠画面、靠影像自身来表述。而它涵盖的信息量和表述的思想又是相当深刻和宽泛的。由于内涵的多义性,给人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也是非常开阔的。因此,该片的思想容量甚至超越了许多同类题材的情节片。

该片的开端部分,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平衡与生机勃勃。蓝天白云,行云流水,山川壮丽,大地五彩缤纷,一幅令人陶醉和向往的牧歌式的田园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大自然的造化令人折服和神往。

接着镜头转换,一台庞大的运输车出现在画面中,一名工人爬上了运输车,机械发动,一股黑色的浓烟从尾部喷出来,迅速扩散,很快遮住了整个画面。

大工业的出现,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生产力发展了,物资丰富了,财富增加了,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由于资本家拼命掠夺自然界的资源:开采矿山、钻探油井、生产汽车、试验核弹、军备竞争、战火频起……人类不得安宁。

另外,社会问题增多,人口增加、通货膨胀、失业、饥饿、拥挤的地铁站,狭窄的生活空间,人被异化为机器,拼命地干活,快速地吃饭,没有生活乐趣,没有感情交流,人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经过摄影机的升格(高速)处理,行动轻飘飘地像一群行尸走肉,像丢了魂的幽灵。

同类推荐
  •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本书关注中国近年电影的焦点问题,从新的理论视野展开整合与比较,对华语大片的本体特征、语境、功能、前景等进行系统论述,同时引发出对大众美学、主流意识、类型和超类型、明星制、数字美学等相关命题的思考。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我国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后来逐渐独立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兴起于金末,元代初期的散曲刚刚从词或俚曲脱胎而出。因此,这时的散曲有着“以词为曲”的特点。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 东方舞蹈审美论

    东方舞蹈审美论

    “东方”这个词总是勾连着独特的美学意象和文化气质,“东方舞蹈”则是这种美学意象最为生动、可感的呈现。本书作者从“东方美学”的宏观视角对中国、日本、印度的传统舞蹈艺术进行了形态描述与学理分析相融合的研究,从身体观念、审美特征、美学气质与艺术精神四个层面论述了“东方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热门推荐
  • 虬枝引

    虬枝引

    乔风不敢掉以轻心,他让乌紫脸开慢点儿,目光扎在车窗外,辨着回去的路。走了半天,却找不见便道,乔风叫乌紫脸停车。乔风辨了一会儿说,走过了。乌紫脸说,这次可是你指挥的,甭怨我。乔说,别废话,往回退。乌紫脸提出加五块钱,他不挣也就罢了,咋也不能赔了。乔风哪有心思讲价,不耐烦地说,少啰嗦,少不了你的,一会儿半夜了。
  • 恋爱中的小浪花

    恋爱中的小浪花

    小浪站在海边,凝望着奔腾的浪花,那是吕云翔和李亮站在海的中央,她不知道要飞向谁的怀抱,掀起浪花你的手,她只能有一次,也仅能有一次选择。
  • 王,我在今世等你

    王,我在今世等你

    千年前,他是大齐国的淳亲王,她是淳王妃,他和她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天妒良缘,他和她不幸双双随风而逝。他是正常薨逝还是被人毒害?她为何成了娴硕皇贵妃?玉石吊坠究竟为何物?今世,她是温柔淑静的漂亮女孩,他是踏实稳重的优秀校草,在前世的呼唤中,在机缘巧合的安排下,她和他能否冲破道道阻隔继续前缘呢?谜底即将为你一一揭开。
  • 别让抱怨害了你

    别让抱怨害了你

    《别让抱怨害了你》分析了抱怨产生的原因、抱怨对个人成功的危害,更重要的是从各方面详细阐述了远离抱怨的智慧和方法,引导那些有抱怨情绪的人正确认知抱怨,并教会他们如何放下愤怒、放下怨恨,学会释怀、学会感恩,从而消除抱怨情绪,缓解压力,使内心获得洗礼与升华。
  • 《易经》64个人生智慧

    《易经》64个人生智慧

    本书的主旨,叫“《易经》给人的64个生活智慧”,这表明,《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什么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的64个怎么办。 本书所写的指引人生的64个感悟既环环相扣又相互渗透,涉及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疑难问题,旁征博引地把《易经》的精髓真实而又生动地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 三国之乱世谋士

    三国之乱世谋士

    初平元年,诸侯并立,战火席卷天下。南阳小庐,羽扇摇曳,红炉点雪中,笑谈天下。ps:扣群465324420全订书友群:731422593
  • 里乘

    里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从古代奥运会的诞生、波折到现代奥运会的重振、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奥运比赛项目体系设置、比赛规则、奥运礼仪、历届奥运最出彩的项目、最闪亮的人物、最有趣的故事、药絮以及青少年最想知道的奥运基本知识。
  • 风吹过我们的约定

    风吹过我们的约定

    【308625563】群号已建成,欢迎大家来踩踩~验证信息请用书中任意主人公的名字即可~起风了,我的眼睛却湿了,关于爱情的约定又在那里了?我经历过悲伤,经历过喜悦,经历过所有奇妙的事,原来只是为了再次遇见你,爱上你……我因为一场车祸而进入了一个名叫白霜女子的身体里,白霜认真地请求我,她喜欢林槁枫,让我帮帮她。我成了白霜,在学校,家庭里遭遇着错位的人生体验,随着闯入我生命的男子,林槁枫,亦湛远,沐晨,亦楚凡,我渐渐明白自己的感情。关于遗失的记忆,车祸的真相,纠葛的爱恋,身世的秘密,又是否能全部找回呢?
  • 古龙文集:碧血洗银枪

    古龙文集:碧血洗银枪

    碧玉山庄选婿之日,武林四公子——邱凤城、马如龙、沈红叶、杜青莲应邀前赴寒梅谷,但在选婿开始前,其中三人竟然相继遭遇毒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人——马如龙。向来骄傲的马如龙无处争辩,也不想争辩,他该何去何从?谁又是幕后真凶?在惊险的逃亡途中,这个隐藏在碧玉山庄的惊天阴谋被一步步地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