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是羚羊,还是狮子
记得前几年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是由《纽约时报》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曼写的《世界是平的》。在这本书中托马斯·弗里曼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无可阻挡,美国的工人、财务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现在必须与远在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同样优秀或同样差劲的劳动力竞争,他们中更有竞争力的将会胜出。”那么,为什么世界会变成平的呢?
在书中,托马斯·弗里曼提出了使“世界变成平的”的10大推动力,不过,我认为他所谓的10个推动力并不是在对等地发挥作用,或者说,它们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因素。其中有两个推动力,即“离岸生产”和“供应链”是更加直接的推动力,而创新、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资源分享、外包托马斯·弗里曼将外包和离岸生产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因素,可以这样说,除了生产环节之外的其他企业职能交给其他的企业承担,就是“外包”方式,而生产环节的外包就是“离岸生产”。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外包生产环节会给外包工厂所在国家更多人的收入水平和自然环境带来更大的影响。等其余8个推动力只是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基础平台。那么,我们就从“离岸生产”和“供应链”谈起。
世界变平后,中国成为被关注的核心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60多年前,在其《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曾说过:“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把经济建立在对富饶物产进行大肆挥霍的基础上,未来我们对利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深。”这恐怕是“离岸生产”最直接的理论依据了,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不挥霍本国的物产资源,而又要获得更高的利润以提高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能力,“离岸生产”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甚至更加尖锐地告诫美国:“为了国家防卫、社会繁荣和民族存亡的大计,我们必须坚决保护并建设我们的自然资源,决不允许把它们当做资本的廉价替代品。”
供应链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之一是美国的沃尔玛,沃尔玛确实是全球供应链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其影响力的巨大超乎了我们对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的想象。比如在2004年,如果将沃尔玛视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体,它将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之前,名列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引自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因此,庞大的市场份额使沃尔玛完全具有能力要求其供应商不断地降低供价,对于沃尔玛来说,他们并不仅仅是停留于谈判桌上的价格谈判,而是更多地深入到了供应商的内部,在紧密的合作中寻找降低成本的机会。
沃尔玛降低价格的第一步是通过压缩其内部经营管理成本(尤其是在沃尔玛发展的初期)实现的,接下来,当沃尔玛具有了较多的连锁门店时,他们就开始了获得低价的第二步,就是迫使生产商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生产成本的降低是有极限的,当欧美等发达国家生产商的生产成本无力继续降低时,“离岸生产”的合作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降低生产成本的机会。
中国不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中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欧美企业的生产外包具有更大的容纳能力。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低的社会保障、不得以而牺牲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这都为欧美生产商提供了降低生产成本的客观条件。显然,当美国市场上某个行业中的一家企业将生产外包给中国本土企业后,此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必须跟进,否则他们将失去产品的价格优势,那么,他们很快会被沃尔玛等零售商所抛弃,也就是被市场所抛弃。
当“离岸生产”蔓延到更多的企业和行业中之后,对供应链的管理变得异常重要了,沃尔玛开始着手获得低价的第三步,就是优化供应链,即通过减少和改善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的摩擦和不顺畅的地方,从而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确实为企业不断降低成本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供应链管理却使原来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变为企业之间的分工。而且,在“离岸生产”的合作方式下,欧美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那么可以说,原来企业内部的分工又进一步演化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
很显然,国内的企业大多数都处于供应链的低价值带上,即只是承担了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为在生产环节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供应链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尽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本土企业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技术,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是,这些新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大都是围绕着生产环节的,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多的也是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中国本土企业成为变成平的世界的核心,但是,同时也深深地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中国本土企业还没有变成“狮子”
当然,本土企业为欧美企业代工生产,不得以而处于供应链中的低价值带上,这在改革开放的前期是极其有必要的,也是为了将来的发展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毕竟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极其缺乏更加先进的设备,以及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但是,以代工生产为主的经营模式只是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代工生产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积累过程,它绝对不是中国本土企业希望达到的目标,它无法使本土企业形成相对于外资企业更强的竞争能力,换句话说,制造上的优势是不稳定的,以制造为核心的企业的命脉是掌握在处于供应链中高价值带上的企业手中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提升,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投入的增加(当然这也是国内外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部分国外订单向其他具有更低制造成本的国家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不仅是由于代工生产使本土企业获得的利润太低,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在中国“离岸生产”的成本提升,导致了外资企业选择代工工厂向其他国家的转移,必然威胁到了本土企业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
但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以制造为核心的本土企业仍然没有学习到卓越的市场能力,因此无法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而只能在制造环节中参与竞争,也就是说,只能在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上竞争,而且这是一个供应链中价值最低的一个环节。何况对于那些消费品行业来说,即使以代工生产为核心的企业做得非常优秀,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不管低成本是来自于哪里)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他们直接面对的仍然只能是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以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的卓越表现并不能为消费者所知晓,它们被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拦腰截断了,消费者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是这些上游企业愿意让消费者知道的,或者说,是被这些上游企业加工后的信息。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提到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的一段话:“与其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你可以把生意分割成几个部分,看哪一部分可以在中国做,哪一部分你想卖给中国,哪一部分你想向中国买。”从现在来看,外资企业卖给中国的是带有他们品牌的产品,买走的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在中国做的只是产品的制造环节。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肯特在其《世界级:如何在全球经济中制造地方繁荣》一书中也说:“任何一个区域要想在全球化趋势中求生存,就必须要从事三种活动:思考的、制造的和贸易的活动。”看来中国本土企业主要是在做制造的活动,而很少参与到思考的和贸易的活动中,在此肯特教授间接地给我们指出了中国本土企业处境艰难的原因。
托马斯·弗里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客气地把中国本土企业叫做狮子,但是,事实上恐怕并不是这样,不管跑得多快,本土企业仍然是羚羊,而不是狮子。本土企业大都处于供应链的低价值带上,多年来积累和学习的也都是围绕着生产的经验和知识,即便本土企业学习得非常好,也只是能是把生产做得更好。不管是在平的世界中,还是在圆的世界中,只能做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只能在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生产部门的层面上竞争,而不能直接参与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这样的企业无法变成强壮的狮子,而只能是圈养在有栏杆的牧场中的羊,最多是跑得很快的野生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