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获得一份工作,但工作环境却无比糟糕。同来的三位新同事,一年内就有两位跳槽,另外一位报考自卫队干部预备学校,也离开了松风工业。就在这样的情势下,稻盛选择了坚持和奋斗,不仅回绝了更有前途的职位邀请,还为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他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由于研发方向的分歧,稻盛被迫辞职,最终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创办了京瓷。
中国企业想做大,留住高层团队是关键
年轻人往往害怕压力,为了逃避压力和挫折,往往会选择跳槽。稻盛也不例外。虽然好不容易被松风工业所接纳,但稻盛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欣喜。他实在没想到松风工业不仅环境很差,经营业绩同样令人气馁。曹岫云在《稻盛和夫》一书中写道:“稻盛被领到职工宿舍,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幢陈旧不堪、似乎随时都会倒塌的破房子。进屋一看,榻榻米破烂,席草外翻,看着令人生厌。”[8]
与糟糕的环境相比,公司经营状况更让人心忧。松风工业是一家家族企业,规模不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劳资之间纠纷不断。稻盛加盟的时候,公司的业绩正持续下滑,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这样的境况难免让新员工失望,和稻盛同时加盟公司的几位同事纷纷动了跳槽的念头。不到半年时间,其中两位就另谋高就了,稻盛和另外一位新同事由于缺乏机会,才被迫留了下来。后来,两人同时报考了日本自卫队的干部预备学校,准备逃离松风工业。最终两人都通过了学校的考核,稻盛的同事如愿离开松风工业,而稻盛却因为户籍原因耽误了入学。
后来稻盛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哥哥认为他好不容易进了京都的公司,才半年就想跳槽,觉得他太没出息,影响了他的正常入学。过后反思,稻盛也觉得自己的决定过于草率。经过这次风波,再加上已经完全没有退路,稻盛终于安下心来从事研究工作。为了做好工作,他将宿舍搬到了实验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正像《鱼》一书所揭示的,员工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业绩。自从稻盛不再考虑跳槽后,研究工作出奇顺利,不断有新成果出现,他的表现也赢得了公司的高度赞扬。稻盛也因此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他的努力甚至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他领导的科研团队被独立出来成立了新的部门。
年轻的稻盛在经营中已经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当时,由于“春斗”9和裁员问题的存在,劳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在工会的领导下,罢工现象随处可见。松风工业也难逃劫运,工会会员整日堵在公司门口,不让员工上班。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稻盛和夫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对自己的团队表示,如果停止工作,公司的状况将会每况愈下,大家的福利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在他的坚持下,同一部门的同事们不顾工会的阻挠,坚持每天上班。即便被工会称为“公司的走狗”,稻盛也不为所动。从小到大,稻盛一直颇有主见,从来不人云亦云,对社会形势和潮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受稻盛人格魅力的感染,工会会员虽然心怀不满,最终还是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就在稻盛不再考虑跳槽的时候,一次跳槽良机却不请自来。巴基斯坦一家公司到松风工业考察,对稻盛十分欣赏,邀请他去那边做管理工作,并提出了极为优厚的报酬。稻盛颇为心动,犹豫不决之际,他向自己的恩师内野正夫教授请教。内野正夫严厉地批评了稻盛和夫,认为稻盛刚刚取得一点技术上的进步,继续在现在的岗位上奋斗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如果去巴基斯坦从事管理工作的话,虽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但却会荒废了研究工作。
内野正夫的指责让稻盛对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彻底放弃了出国的念头。
中国企业做不大,人们看法各异,但有一个原因却是共识,那就是高层团队难以保持稳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高层人才面对诱惑的时候,都倾向于获得更多的报酬、更高的职位,有的则想自己做老板。事实上,一个人适应、熟悉一个环境并不容易,跳槽表面上看能获得一次发展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对个人成长未必是好事。
稻盛和夫的经历告诉我们,跳槽并非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对那些技术人员来说,轻易放弃良好的研究环境选择跳槽,往往会影响个人向更高的层面发展。
跳槽在刚毕业的学生中颇为流行,尤其是那些从事技术开发的学生。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工作了没几年,就认为自己拥有了不错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喜欢通过跳槽转向管理工作。殊不知这一举动在让自己活得轻松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中国有句俗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与其做一个泯然众人的管理人员,还不如做一个出类拔萃的技术精英。
然而,稻盛虽然想为松风工业贡献全部的力量,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公司更换了领导人,稻盛的顶头上司也换了新人。这时候稻盛正在进行一项技术攻关,新上任的技术部长毫不通融,蛮横地说:“凭你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我会让其他人来做,你就不要管了。”
稻盛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格尊严的人,面对这样的挑衅,他义正辞严地声明:“如果觉得我无能,那我就辞职不干了!”[10]听说稻盛要辞职,他的部下纷纷响应,有人建议稻盛出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刚刚从技术部长岗位离职的青山政次,也非常看好稻盛,他当即表示:“好!那我们就想办法集资办公司,不能让人对稻盛君指手画脚。”
在这群人里,青山政次是唯一有社会地位和社会阅历的人,有了他的支持,稻盛终于下定了决心。
创办京瓷的启示——积累足够的经营经验
如果没有一帮同事的支持,稻盛和夫就不可能走上创业之路。以稻盛和夫当时的年龄和经历,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缘于个人的人格。稻盛和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背景,但只要能保持独立的人格、积极进取的心态,就有可能赢得别人的支持,有机会获得成功。
1958年的时候,稻盛只不过26岁,然而就在这样的年龄上,他已经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有了青山政次的鼎力相助,再加上稻盛自身的人格魅力,很多人愿意向他们投资。因为对稻盛的信任,西枝一江甚至将自己的住宅作为抵押,在向夫人征求意见时,西枝夫人微笑着说:“一个男人这么欣赏另一个男人,我也没有办法了。”
最终,稻盛和夫集资了300万日元,又向银行贷款了1000万日元,成立了京都陶瓷。为了表明决心,稻盛向另外7名创始人倡议以血印盟誓,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我们团结一心,必将成就为社会、为世人的事业,以此血印为证。”[11]
在稻盛的带领下,8名创始人割破小拇指,先后在誓词上摁下了手印。在庆祝公司成立的宴会上,稻盛的致辞充满激情:“今天我们是借宫木电机的仓库成立了公司,但是我们一定会成为原町第一的公司,之后会成为西之京第一、中京区第一,然后就是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最终成为世界第一。”[12]一家借别人仓库成立的手工作坊,却树立了成为世界第一的远大理想。
在当时,不仅其他员工对此一笑置之,即便稻盛和夫本人都心有疑窦。毕竟对一家没有战略蓝图的公司来说,生存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但稻盛和夫却认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心怀远大的理想,才能将这种无限的潜力激发出来。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在经营中时常提出“总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一”的口号。据稻盛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其他员工都不以为然,但在听了成百上千遍后,终于有了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