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兼并杭州罐头厂也曾令娃哈哈备感压力。
“我是在杭州市政府安排下收购的,一下子增加了超过2200名员工,光是依靠营养液的生产销售消化不了这么多人员。”宗庆后事后透露说。
在儿童营养液畅销的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危机就在后头。一个产品包打天下,那是计划经济时的商品短缺现象。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谁忽视创新,不思挑战,谁就将被无情地逐出市场。
宗庆后决定阶梯式发展产品,形成产品链、产品梯队、产品群,始终保持娃哈哈在市场的领先优势。具体地说,以“一、二、四、八系列”,形成产品开发阵形。即当第一个产品开始旺销时,就要准备后面两个新产品,以此类推,滚动开发,组成阵容齐全的产品群。宗庆后将此付诸实践,在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热销之时,娃哈哈果奶、绿豆沙、八宝粥等产品就相继跟上,形成了横跨罐头、饮料、保健品、药品四大类的丰富产品线。
1991年12月26日起,娃哈哈推出了精心设计的果奶促销方案,它在《钱江晚报》和《杭州日报》上刊登广告称,杭州市民凭12月26日、31日的《钱江晚报》和12月29日至1992年1月1日的《杭州日报》,可在杭州的超过40家商店兑换一瓶果奶……结果,手持广告的兑换者摩肩接踵,厂方规定的兑换日期被一延再延。
1992年第一天,14万瓶果奶在22个发放点被争抢一空。截至2月10日,娃哈哈共发放果奶50余万瓶,超过原计划20万瓶!
从此,新产品“甜甜的、酸酸的”娃哈哈果奶一炮打响,进而向周边地区和省份辐射,畅销全国。到3月份,娃哈哈果奶仅在南京的销量就达每天70万瓶!
6月5日,南京一家报纸却登载了一条出人意料的消息,报道当地食品卫生行政监督部门宣布娃哈哈果奶为不合格产品,不符合1989年制定的国家对含乳30%以上的饮料标准,因此被禁止经销,违者没收产品并重罚。此消息被多家报纸转载。
犹如经历了一场龙卷风,娃哈哈在江苏市场的直接损失高达每天50万元!
而此刻宗庆后尚在国外考察,千钧重担落在了宗庆后最重要的辅佐之臣杜建英肩头。
后来成为娃哈哈集团党委书记的杜建英,是宗庆后亲自挑选的一员女将。杜出生于1967年,她比宗庆后小22岁,属两代人。
1989年,杜建英大学毕业后去某化工厂工作。1991年,杜因工作清闲去了娃哈哈集团面试,其后正式加盟娃哈哈。
虽然进入娃哈哈不到一年时间,但这位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是娃哈哈集团为数不多的高才生,作为上传下达的枢纽,她是与宗庆后最近距离工作的员工之一。
在南京危机爆发的1992年,颇受老宗赏识的杜建英已是娃哈哈“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负责外贸、合资等工作。
当家人不在,杜建英被迫扛起大局。她到处“做工作”,不断说服和解释,然而负面的消息仍然不断出现。
火速回国的宗庆后急了。他认为,娃哈哈果奶是新产品,不可能有现成的国家标准可依,它应由企业自定标准,经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部门及标准技术监督部门审定。即使拿老标准套,娃哈哈果奶也仅有一项脂肪含量略低。于是,他连夜向浙江省有关部门报告。
6月6日,浙江省标准计量局即发函江苏省标准计量局,指出用老标准来检测娃哈哈果奶依据不妥。同时具文请示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卫生部。
与此同时,受“南京事件”的巨额损失影响,当时的娃哈哈公关部部长在宾馆服药自杀未遂,使得杭州市政府开始关注此事。为了与南京市政府部门沟通,宗庆后爱将杜建英跟随杭州上城区官员飞赴南京、北京等地,进行艰苦的危机公关活动。
6月1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书面批复同意浙江省标准计量局意见,并转告南京方面。
6月22日,国家卫生部卫生监督司专门发文:同意娃哈哈果奶继续生产销售。但南京市某部门仍然要求娃哈哈果奶改换新标签,方准上市。
紧接着,杭州市政府派出一个副市长带团去南京协商。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南京市有关部门通过《南京日报》,刊登如下通告:“根据卫生部最近的文件精神,杭州市娃哈哈果奶可以继续销售。因此,准予在南京市场销售。”
7月6日,南京市委及卫生局的负责人都在协议书上签字,确认娃哈哈果奶是合格的产品,应还予清白。直到7月12日,卫生局才在《南京日报》刊登通告,同意娃哈哈果奶继续在南京市场销售,但要求“于8月15日后使用新的标签和说明书”。
由于认为自己产品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宗庆后决定撤离石头城。他派手下去南京几家媒体,准备刊登一则“娃哈哈果奶痛别南京!”的广告,署名为杭州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对方为之惊愕。
有知情者透露说,宗庆后当时还起草过一份措辞强硬的《我们的声明》,准备制作大字报;并筹备调集50辆大客车,全部用黑纱覆盖,在南京大街小巷游行后正式宣告撤离南京。这个方案因故未遂。
商战如此残酷险恶,宗庆后忍无可忍,召开了媒体见面会。7月30日,《石头城里的“果奶风波”》发表在《人民日报》一版,同时配发短评《要服务不要设阻》。而民间消费者却被折腾得晕头转向:一会儿有媒体报道称娃哈哈果奶被防疫部门鉴定为“不合格产品”,一会儿又一批传媒出来指责前者是“误判”,是“地方保护主义”……
最终,娃哈哈果奶重返南京市场,但导致企业上千万元损失。这场风波也是娃哈哈心头之痛。
通过15年前的这场危机公关,人们依稀可见宗庆后运作权力与媒体的独到手段。15年后,达娃之争的开场几乎是当年的翻版。
市场变幻无穷,冷酷无情,宗庆后纵横捭阖总算化险为夷。而在企业内部,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强烈的尴尬:企业越来越大,“打工仔”的角色定位一直如影随形,成为一个可怕的现实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