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600000004

第4章 入则孝:“孝”对职场,惠及自身(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员工,一定要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的修养,要孝敬父母,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并把这种态度,有机地融入工作当中,只有“孝”对职场,才能够惠及自身。

1.呼唤命令,切勿拖延

【原典】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释义】父母呼唤,应该及时地应答,不要缓慢拖延;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懒。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在家听到父母呼唤自己的时候要及时答,如果父母有事情吩咐你去做,应立即去做,切不可养成拖延偷懒的习惯。这种态度引申到工作中,需要我们养成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做到对领导交办的事情马上去做,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办法完成任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弟子规》“入则孝”部分的开篇。前文已经提到过,《弟子规》是清朝时期成书并流行开来的,但是,其内容是依据春秋时期孔子的话而编撰的。可见,这里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清朝时期所倡导的,它实际上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坚持和传承的美好品德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的,孝——简单一个字,折射的却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说文解字》解释“孝”字说:“善事父母者。”这句话简单到连翻译都不用,现代读者就都能够明白。没错,孝其实很简单,只要能够“善事父母”就可以。但是,孝又似乎没这么简单,因为到真正去实践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想做到这四个字,需要一个人精神上要恭敬,身体上要力行,经济上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尤其是精神上的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到保持和悦敬爱的容色态度最难。遇到事情,年轻的替年老的操劳;有了酒食,让年老的享用。难道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色难”,指的就是精神层面的孝。很多人可以做到给父母好吃好穿,但是,对于态度上的恭敬和悦,却做得不是很到位。而事实上,孝更多的应该是态度,而不是物质。子女有钱,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平时却经常跟父母拌嘴;子女经济状况一般,虽然给父母的也只能是一般的生活,但是在态度上却非常诚恳恭敬,注意给父母营造一个祥和快乐的精神氛围。此二者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现在看到的“入则孝”的开篇,把父母“呼”“命”“教”“责”这四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简单地讲了出来。这四种情况都符合“精神上的孝”的范畴,换句话说,做到这四点,其实不难,但是要和悦恭敬地做到,就难上加难了。

可能作为现代人,有些人会觉得这有些迂腐的感觉。这也无可厚非,时代在发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古代,父母(尤其是父亲)一般扮演的是比较严肃的角色,越是书香门第或者高官贵族越是如此,甚至可以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等级差异。现如今当然已经不再是这个样子。我们并不否认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不少新的观念,子女适当的自主是必要的,极端的愚孝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本身所传达的积极的精神,却已经成为一种因子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谁都无法回避。

清代的王中书作过一首《劝孝歌》,其中有:“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名声一向不好的乌鸦尚且知道给老鸦喂食,羊羔在吃奶的时候是跪着的。人如果不孝顺,那可就真像王中书说的那样了。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古往今来各个时代都一直在强调的做人准则之一。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孔子说过:“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即便是现代依旧如此。

在某大型企业的招聘会上,经过层层选拔,有10个人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了最后一轮考验——由企业的总经理亲自进行面试。对于这10个人来说,这自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这家企业各方面待遇都非常好。

在这10个人当中,最后接受面试的是一个叫做刘成的人。他在面试的房间坐下来的时候,手机突然“嗡嗡”地响了——把手机调成振动参加面试,这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接下来,刘成的做法就有点让陪坐在总经理旁边的人事部长厌烦了。

只见刘成尴尬地笑了一下,轻轻地拿出手机,他犹豫了一下,按下了接听键,简单说了两句之后,挂了电话。

面试继续,不等总经理开口,人事部长就说道:“请问你知道现在是在哪里,在干什么吗?”

刘成回答说知道,然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本来是想拿出手机后直接按拒接键的,但是,一见电话是父亲打的,还是决定接了,因为父亲知道他今天面试,但还是打了电话,那么估计是有什么急事。当然,结果是让他晚上回家吃顿饭——父亲把他面试的时间记错了。“真是对不起!太失礼了!”刘成最后诚恳地说道。

这时候总经理说:“如果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让你此次面试失败,你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您是说我会不会生父亲的气?”刘成低下头,随即看向总经理,“工作有很多个,父亲只有一个,对吧?”说完朴实地笑了。

“好,那么,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吧。”总经理说完,站起身走了。

第二天,该企业向刘成发了录用通知。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总经理跟人事部长说:“小事看大,刘成看来是个孝顺的人。他能过五关斩六将,能力没什么问题,那么,最关键的就是人品问题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能把父母放到自己心中关键位置的人,在工作上,也会是一个把单位放到重要位置的人。”

这位总经理说得很有道理,是的,一个人立身需要道德来维持,而孝又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每个做员工的,首先是一个人,而作为一名员工,想要在单位立足,首先就要立身。所以,孝对于企业中的每一名成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做不到,那么到了公司,你能期待他做到认真对待工作,不拖延偷懒吗?

在家的时候,父母喊自己的名字立即回答,父母交代一些事情立即去做,能做到这些的员工,在单位也必定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并能够很好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

2.教育责备,敬听顺承

【原典】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释义】父母的教导,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情,受到父母责备或者劝诫时,要虚心地接受。

教导和批评,要正确对待

对于父母的教导,我们要恭敬地聆听,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使父母的言语有些急切,也应该明白,这都是为了我们好。一旦做错了事,父母对我们进行责备或者劝诫时,作为子女应当虚心接受。如果强词夺理,不仅会使父母亲生气、伤心,而且对于自己改正所犯的错误,也没有任何益处,甚至会加深自己的错误。

孟子小的时候,像许多贪玩的小男孩一样,对于学习似乎并不是太感兴趣。有一天,孟子读书感到厌倦了,贪玩的天性促使他跑出了学堂,痛痛快快地玩耍了一通。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是,最后还是让母亲知道了。这天孟子回到家,看到母亲正在织布。这时候,母亲突然在孟子面前,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先是大吃一惊,随后又感觉不解,于是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说:“布要一点一点地去织,最后才能成布。如果梭子断了,不去织它,你说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跟织布是一样的道理啊!你还未学成就感到厌倦,想出去玩,最后怎么能成为有用之人呢?”孟子明白了母亲的话,他知道母亲这是在批评和教导自己,他选择了恭敬地接受,从此发奋学习不再偷懒,最后终于成为儒家的一代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这就是《三字经》里有名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孟子听从了母亲的教导,最后成就了一番伟业。可见,“父母教,须敬听”不仅仅是做子女的一种孝顺的态度,而且对子女自身也确实有潜在的巨大益处。这种好处可能不会马上显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变得愈加明显。

那么,比“父母教”更进一步,当“父母责”时,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做到“须顺承”呢?孟子的前辈,孔子的弟子之一,春秋时期的曾参所经历的一件事情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有一回,父亲让曾参去瓜地锄草,他立即就去了。但不知什么原因,曾参一个不小心,把田里的一棵瓜秧给锄了。知道这件事情后,父亲非常生气,一是因为毁了一棵秧苗,在那个时代,农作物对于曾参这样的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认为儿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类失误,本质上是用心不专。为此,父亲抡起棍子就打,结果出手太重,曾参昏了过去。好在曾参不长时间醒了过来,不过,孝顺的他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有所怨恨。

孔子知道了曾参经历的这件事之后,却对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打得不厉害就承受,打得太厉害就逃走,现在你曾参用自己的身体等待暴怒的父亲,结果把你打昏。如果你被打死了,那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样怎么能算是孝顺呢?

曾参认为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通过曾参的这件事情,孔子说出了在“父母责”时,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做的道理。假如父母只是言语责备,或者是轻度的责打,那就要接受。但是,假如责打有些过度,那么做子女的要懂得避让,先让父母消气,同时也避免事态朝失控的方向发展,这才是孝顺的正确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后来成为五帝之一的舜,就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宋朝的陆九渊在他的《经德堂记》中就曾说“舜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总之,不管是“父母教”还是“父母责”,做子女的要采取变通的方式灵活对待,但是,有一条是一定要做到的,那就是一定要把教导听到心里去,一定要对父母顺承,这才能算是孝顺。

把这个道理引申到工作中,面对教导和批评,我们要正确对待。

任何企业都有上司和老板,作为下属的我们,自然是没必要让自己过分谦卑,但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还是必要的。无论在哪里工作,都难免遇到老板发火、上司批评的情况。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不管对方说得对还是不对,我们都不要顶嘴,更不要和老板或者上司吵起来。因为这样做只能让事态变得更加复杂,于事无补。如果老板、上司说得有道理,我们更应该虚心接受,我们需要想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自己真的做得有些问题,或者老板、上司之所以发火责备,也都是为了让企业运转得更顺畅,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完美。说白了,无论是企业效益好了,还是自己的工作做好了,都对我们有着很大的益处。

许多身在职场的人认为自己是在为企业、为老板工作。虽然,企业是老板的,看似是为老板工作,而实际上也是为自己工作,试想,不工作哪来钱,没有钱又怎么能养活自己甚至家人呢?而且,工作可以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经验,这对你来讲可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所以,工作不仅仅是为老板,更是为自己,是在为自己一点点地积累财富,一点点地码高事业的大厦。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回过头来再去看本节前文,我们会发现,凡是在家能够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人,在单位也都能够比较稳妥地处理与老板、上司的关系,面对上级的批评责备,往往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采取比较合适的行动,从而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还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帮助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提高,甚至是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质的飞跃。

3.一年四季,温凊定省

【原典】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释义】冬天要提前为父母暖被窝,夏天要提前把父母的床铺用扇子扇凉。早晨起床后要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就寝后,自己才能入睡。

工作之中,细节是关键

《弟子规》中的这四句,是告诉我们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能够睡好觉,夏天睡前会用扇子帮父亲把枕席扇凉,冬天寒冷时会用身体先为父亲温暖被窝,然后再让父亲就寝。这就是“冬则温,夏则凊”。凊,音“庆”,清凉之意。后面的两句根据释义,很容易理解,不过最后的“昏则定”,除了上文的释义之外,有的人认为,还包含“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跟父母汇报一下,最主要是向父母报平安,使他们放心”的意思。这也不是没有道理。总之,不管是哪种意思,中心思想都是要体贴父母,对父母多用心。

例如在家要关心父母的居住条件,让他们的住所能够冬暖夏凉,不杂乱,具有一定的舒适度。如果只管自己,不管老人的居住、生活环境,那是不对的。

上文提到的黄香,据传生活在东汉时期。因为他的孝行,后来被举为孝廉,曾经官至尚书令。时人对他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美誉。我们且不论孝顺的黄香后来的成就,单看他用扇子扇席、用身体暖被这些行为,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孝顺是发自内心的,是需要付出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细节,从细节中对父母进行关心。

同类推荐
  •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洞庭之上

    洞庭之上

    这个数以万计的候鸟家族们,从西伯利亚、从日本等地迁徙而来。冬季的洞庭湖裸露出来的湿地,无疑成了它们度假的乐园。它们热爱这个冬天里的春天,才从遥远的国度翩翩飞来,年复一年。途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它们用飞翔的姿势写诗,发表在天空的纸张上,所到之处,留下不止一路的鸟语声,还有人类惊喜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去翻译和阅读大自然如此美妙的诗篇!人类为俗世所累的心情,刹那间得到释放。这些年来,我时常迷恋洞庭湖的这块湿地,放牧被世俗压抑的心灵,把自己还原成自然人。我喜欢像牛羊一样欢喜这里,像鸟儿一样沉湎这里。
  •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人们在考察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及交流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近代西欧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趋势,这股文化潮流的东向移动,被谓之“西学东渐”,在回顾中世纪东方文化西传的历史之后,我们不得不作这样的认识:所谓“西学东渐”的“西学”是富含经欧人吸收、改造、沿袭的东方文化成分特质的欧洲新文化思潮,“东渐”则又寓示着东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站在这个基点上,“全盘西化”等提法显然都是欠妥的,犯了出口布料,经人加工为成衣,又被视为洋货进口同样的错误。
  •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骗翻天(八)

    骗翻天(八)

    卢弘侠从黄小英那里出来,就躲在暗处监视着。看到黄之白匆匆进去又出来,明白自己的计划成功一半了。原来,卢弘侠看到上海的警察也不能帮自己,便只有退而求其次,想把这骗局拆穿。想来想去,就想出这么一招“打草惊蛇”之计,去拜访黄小英。一来解心中的疑团——他确实有个小妹被人骗去了,但一看黄小英额上胎记,他就明白了这黄小英不是他要找的人;二来也吓一吓这群骗子,骗子一受惊,心一乱,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就好实施了。
  • 放弃借口 赢在方法

    放弃借口 赢在方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 Early Australian Voyages

    Early Australian Voyag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萨满文化》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萨满文化的起源与传播、萨满教的神灵崇拜、萨满的宇宙观与灵魂观、成为萨满的途径、萨满的祭祀、萨满传统文化等。
  • 娇妻嫁到:BOSS,矜持点!

    娇妻嫁到:BOSS,矜持点!

    祁幼离这几年最爱的事,就是拖着下巴,坐在窗边的吊椅上看着窗外静静发呆,想着她的苏慕寒……苏慕寒这几年最爱做的事,就是揉着眉眼,坐在昏暗的书桌旁写着“祁幼离”三个字,直到写满每张纸……
  • 封神双龙传(9)

    封神双龙传(9)

    商纣无道,群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被偶然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之中。他们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二人由魔入道,亦正亦邪,却又非正非邪,不断完善自身的绝伦武艺与玄奇法术,并得到了上古神器龙刃诛神与轩辕圣剑,终成一代伟业,被三界众生奉为人皇、天帝,傲然封神。
  • The Illustrious Gaudissart

    The Illustrious Gaudissar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恶魔小小妻

    恶魔小小妻

    她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心尖宝贝!可没想到,十八岁成人的那天,她竟敢设计睡了他!重点是还不负责任的跑了……原本以为她只是闹别扭,害羞不敢出现。哪知道一跑就是6年!还带着两个娃……很好,很好!这笔账他得好好跟她算一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你的仙妻掉了

    总裁:你的仙妻掉了

    顾酒歌睁开眼,发现自己从元婴老祖变成了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面对陌生的环境,顾酒歌努力修炼,想要打破虚空回到熟悉的地方,却阴差阳错一脚踏进娱乐圈。娱乐圈众人:一个一只手能锤碎大石的人为什么要来和我们抢饭碗!粉丝们:啊啊啊我们酒歌男友力爆表根本不需要男朋友!男朋友:万年不能见光真的好心塞……
  • 孙子兵法一日一学

    孙子兵法一日一学

    在《孙子兵法》中可以学得正统的策略及通达竞争的学问,并领略看世界的辩证法。人生这场“战争”需要我们用毕生的实践来定输赢,借孙子的眼光来观照谋划,将会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生命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在生死场上的智慧交锋中,蕴藏着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在人生之战的竞争博弈中,也同样有着天地造化的奥妙。你能体悟多少,境界就有多高。真正的兵法,将由你自己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