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谨信,这些都是一个人立足于职场所需要遵循的做人原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做我们的同事,我们会怎样看待他,更可以预见他在将来不仅仅是在职场中,即便是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很难做出自己的贡献,取得应有的成就。再者,如果你的某个同事不讲信用,谎话连篇,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人?其他同事或者领导会怎样看待这样的人?可以说,这样的人即使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谎言来伪装自己,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他的本质逐渐被同事和领导所了解之后,相信就再没有人会相信他这样的人了,又或者,事实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严重——不仅没人信任他,他未来的发展前途也就此一并随着他的不讲信用而全部葬送了。
职场中当然要通过做事来获得薪酬和发展,但是,做事之前先做人。不会做人的人,别说是职场,在哪里都吃不开。一个人在职场中,表面上看最重要的是做事,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上班就要工作,就要通过做事来完成工作任务。但是,隐含在内部的是做人,一个不会做人的人,他做事的能力再强,也很难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因此,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在职场之中,做人很重要。”
3.同事之间,博爱亲仁
【原典】泛爱众,而亲仁。
【释义】要对大众博爱,同时亲近有仁德的人。
关爱同事,向优秀的人学习
“泛爱众”是指要博爱,对大众充满关怀。一提到“博爱”,不少现代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慈善”,而《弟子规》中所说的要对大众博爱的“泛爱众”,当然不仅仅是指与慈善有关的事情,它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广的。例如在企业中,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就是博爱。这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爱。人类是感性的动物,一个人再孤僻,只要还没有踏入病态的行列,他就需要亲人和朋友的爱。假设一个人一个亲人都没有,一个朋友都没有,甚至连陌生人的关心也得不到,那么他即使身处最繁华的大都市,也无法感觉到一丝温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感觉不到爱。爱的定义是广泛的,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相互伸出援手和表示关心,都属于爱的范畴。一个乞丐能够活下去,不仅是因为有人施舍,更是因为他从施舍中感觉到了人类之间爱的存在。而一个感觉不到爱的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从人类学角度看,人类是群居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而社会性动物又称为群居动物。群居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相互协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涉及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没有人能够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更没有人敢说我的成功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就是靠我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这就需要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每人都有“泛爱众”的概念,那么大家就都会在自己献出“爱”的同时,被其他人所“爱”。
总之,“泛爱众”是让我们要爱大众,同时,也能够得到大众的爱。所以说,“泛爱众”是一个相互的概念,就算我们非常极端地假设《弟子规》就是让一个人做到“泛爱众”,那么当所有的“一个人”都做到的话,结果仍能达到大家都相互关爱的效果。
而且,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弟子规》在后面的“泛爱众”这一篇的开头是这样说的:“凡是人,皆须爱。”是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爱。一个人离不开别人的爱,同时,别人也是如此,没有人能例外。
作为一名员工,更应该明白“泛爱众”的重要性。只有你展现出对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别人才会这样对你。当大家都做到了相互关爱,你所在的这个企业,同事关系绝对是和谐的,而你每天的工作氛围也就绝对是非常愉快的。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你的工作想做不好都难。
说完“泛爱众”,下一个概念就是“亲仁”。亲仁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亲近仁者。这里的仁者,放到现在可以泛指一切优秀的人。亲仁的最表层意思当然就是与优秀的人亲近,同时要学习他们的好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达到不断自我提升的目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你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说是要向他们学习,其实根本就不用刻意为之。因为当你真正与优秀的人为伍之后,他们对你的影响就进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即便你没有非常明显的要学习他们的意图,但结果也绝对有可能是——你确实越来越像他们了。这就是“亲仁”的巨大影响。
“亲仁”的另一个隐含意思,就是要远离“非仁”,也就是远离古代经典中经常提到的“小人”。小人在现代可以泛指一切能给你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的人。如果你亲近这样的人,参照上面的内容,完全可以推出以下结论:亲仁能够让你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实现完善自己的目的,那么,亲近小人的话,你也就会沾染上他们的某些恶习,甚至他们的缺点会渐渐地出现在你的身上。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例如你的一个同事好赌,如果跟他走得太近的话,时间一长,你也有染上赌瘾的危险。这个道理其实不说大家也都明白,但是,偏偏在现实中不容易做到。诚然,每个人都有缺点,也不是说有缺点就是小人,否则地球上到处都是“小人国”了。我们当然要相互包容对方的缺点,这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准则。但是别忘了,某些缺点是绝对不能包容的,而有这些缺点的人,我们更要敬而远之。上述的好赌,就属于这类缺点。
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与什么样的人亲近,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而职场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在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遇到,特别是那些需要广泛跟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的职业,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擦亮眼睛,在与人为善的同时,也要记住亲近仁者,远离小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不被某些有坏习惯、坏品质的人所影响,才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弟子规》在后文所说的“以渐跻”的效果,即与比自己优秀的人逐渐地拉近距离,自己慢慢地也步入“仁者”或者“贤者”的行列。
4.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典】有余力,则学文。
【释义】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话,就该学习有益的知识。
好员工工作、学习两不误
《弟子规》中这两句话的本义是指,在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就要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了。我们从中至少可以领悟到两点:第一点,“学文”之前的那些内容比“学文”要重要,如果前面的没做好,那就暂时不具备“学文”的条件,因为古人认为,相对于学文,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更需要一个人去好好地揣摩和实践;另一点,则有点反过来的意味,光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
按照古人的本意,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更接近于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智慧,后面的“学文”则更侧重于文化知识,有人解读《弟子规》,直接把“学文”解释成“学习和诵读经典”或者是“学习文化知识”之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很多经典也就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像本书把“学文”解释成“学习有益的知识”,也是可以的。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再过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可能“学文”的解释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不过,不管怎么变化,无论在哪个时代,在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能从经典中获得有益的指导,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回到本节最初的问题,“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分析它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如果放到职场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要做人。不管是孝,还是悌、谨、信,还是泛爱众、亲仁,都属于做人的标准,前面的孝悌谨信侧重于自我修养,后面的两条则侧重于一些实际做法,总体形成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同时,也是每个人做人所应该达到的标准。以“悌”为例,我们在平时多多训练自己关爱他人,而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让关爱他人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成为个人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好的品质,我们都应该不断地训练,最终让那些品质真正成为我们内在的东西。作为一名员工,好好工作当然是必需的,但是也不能忘了,好好做人才是根本。
第二层含义,如果放到职场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一个企业看重的员工,肯定是一个做人好,工作也做得好的人,但同时,也肯定是一个知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光知道学习专业技术,却忽略掉做人的员工,在企业里是走不远的,而其他方面做得都不错,偏偏在工作方面不想着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员工,在企业里也是很难长时间站住脚的。所以企业喜欢“两好”的员工,一是做人要好,二是要好学。
总之,不管是第一点还是第二点,都是一名员工应该注意的。做人、做事两手抓,工作、学习两不误。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你必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一名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