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02500000002

第2章 三大传统节日(1)

1.春节

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在口语中多被俗称为“过年”、“过大年”等,是对农历新年的称呼,古又称“元旦”“正旦”“岁首”“新年”等。采用西历纪年以后,“元旦”被挪用为西历新年的第一天,原来的农历新年则以“春节”命名,而“春节”原本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兼用两套历法,就出现了“元旦是年,春节也是年”的情况,为便于区分,人们在口语中还常常用“阳历年”和“阴历年”的直白说法,来分别称呼在短时间内先后而至的这两个“年”。按理,“阴历年”更准确的说法应该为“农历年”或“夏历年”,因为夏历本身为阴阳合历,是通过置闰方式来统合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民间习用的“阴历年”主要是针对“阳历年”而言,非学理名词。这里重点要说的“年”即是俗名又叫阴历年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一个传统节日,节期长,节俗内容丰富,分布的民族和地域也都十分广泛。据查,我国有近40个民族有过春节的习俗。至于春节的节期,相对宽泛一点说,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年忙活,从腊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是“哩哩啦啦”拖到二月二“龙抬头”日,才算是把年彻底过完。在这一时间段里,有一系列相对突出的民俗事象依次标示出年的起承转合与习俗的博杂等,它们是腊八、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等。这些节日民俗活动的次第登场,共同酝酿出的年味才浓得化不开。

年味之一主要体现在辞旧迎新的诸多仪式里,年味之二则蕴涵于“以吉求吉”和“避祟求吉”的祈福期待中。劳作终岁,必求一扬其精神。整个过年期间的习俗,体现最多的便是这种张扬的精神。

这最后一句“猪肉饺子管你造”的“造”是东北方言的记音,意指“吃”,又不同于一般的吃,可以理解为“不必斯文着讲究吃相,尽管敞开了吃”;“管你造”就是要“随你吃个够”。

小时候在东北老家,每逢腊八前后,常常听小叔子、小姑子们这样念叨着笑谑大嫂,我们小孩子听多了,记牢了,不管眼前有无大嫂,闲着,玩着,都会随口念叨出这些顺口溜来。在以“猪肉饺子”为上等美味的年月,只因为“年”的到来,就不仅仅拘泥于偶尔解解馋层面上的浅尝辄止,还完全不限量地“管你造”。对于那个年代里终年为温饱生活奔忙的家庭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实实惠惠的享受与满足。当然,被安抚“别馋”的“你”,随时都可以顺口换成大嫂之外能轻松对话、无冒犯之嫌的任何合身份之人;对说者和所有听者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指日可待的先期安慰。这期待从腊八开始,因为“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进入年期的一个临界点。

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汉代的《风俗通义·祀典》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先祖也。”就是说,腊是指用打猎得来的野兽做供品以祭祀先祖的行为。腊祭是我国古代的岁终大祭,曾作为朝廷大礼盛行,官民同庆。在年末岁尾之时,陈设祭品,以感谢自然神灵和先祖等一年来的恩典佑护,并祈求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腊祭在酬神祀祖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辞旧迎新意味,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腊日的具体日期最初不固定,至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在腊八节,除了敬天法祖,庆丰年,辞旧迎新外,还有一个重要节俗就是送寒逐疫。时至腊日,寒气将退。为加快寒气退隐,促成阳气及时上升,自先秦以来就有岁末傩舞逐疫的习俗。“傩”即人戴着面具舞蹈以逐疫鬼的仪式。东汉时期,逐疫仪式在腊八的前一夜举行。届时,“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领百二童子执鼓歌舞,另有神兽相协,于宫中驱疫鬼。将屋中的疫鬼驱除以后,要在门上画上神荼和郁垒两个神像守护门庭,诸鬼祟就不得入了。

近现代以来,傩舞逐疫仪式总体上呈衰微之势,但在现代仍有部分遗存,尤其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犹盛。如今在河南濮阳等地农村还有腊八晚上擂大鼓以驱邪,除旧迎新的习俗,民间流传的“腊鼓鸣,春草生”谚语说的就是腊八节鼓舞仪式的除祟迎新功能。

逢腊八,如今最盛行的一个食俗是喝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由来,说法不一。

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传说跟佛祖释迦牟尼相关。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一位王子乔达摩·悉达多29岁时,削发出家,六年里苦于修行,后陷于饥困。幸得一牧羊女的杂粮米粥解救,他才恢复体力,在一棵菩提树下苦思静修,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将这一天作为“佛祖成道日”来纪念,每逢腊八,各寺院都要朗诵经文,举行浴佛活动,并用精心熬制的“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来供奉佛祖,腊八粥因此又叫“佛粥”。供佛之后,寺院再施粥于众以扬其义。后来,于腊八日熬制腊八粥的习俗传出寺院,为民间效仿。

腊八是佛祖成道的纪念性节日,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宋以来,我国的腊八节中又多了一些礼佛的神秘色彩。明清时期,敬神供佛甚至取代了原先祭祖、庆丰收和驱灾祸等节日传统,而成为腊八节的主要内容。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收的家宴等。

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从中不难看出腊八粥用料的讲究与熬制的精细,亲朋之间的温情暖意也在午前送达的带有“巧思”的腊八粥中迅速升温。能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隆冬时节,喝上自家熬制或亲邻相送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暖胃,更暖心。以腊八粥祭神、赠友,实现人神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融通对话,这是腊八节具有的一项重要民俗功能。同时,也不忘让家禽家畜等分享一些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另有一类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大意是说,早年间,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不思劳作。老两口死后,这个年轻人懒惰依旧,整天靠父母留下的粮食维持生活,没多久就坐吃山空。到了腊八这天,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从早晨一直饿到晚上,实在难以忍受,他只好把家中所有米缸和粮囤里的残余米豆等搜刮到一起,煮成一碗杂粮粥勉强充饥。这次挨饿的教训促使他痛改前非,他开始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腊八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再到腊八时,他又像前一年那样用几样杂米熬粥,以自我警戒。当地人得知他转变的原委后,也纷纷效仿于腊八熬粥,提醒自己要勤俭。这样,逢腊八熬腊八粥的习俗就被流传下来。

与前面的“佛粥”传说相比,后面的传说使腊八粥少了一份神圣性,那个先懒后勤的“他”浑身散发的都是市井俗人的气味。有着类似经历的“他”,在古今中外的民间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与我们身边的某某某似乎也有几分相似。也许正是“他”的世俗与常见,易于被人接受,才使“他”在民间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以至成为腊八粥的“形象大使”或曰“代言人”。因“他”而生的腊八粥的传说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民间喝腊八粥习俗的有效注解。传说与习俗之间,先天就存在着这种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双方又在互相印证中同时得到了加强。在解释腊八粥的由来时,不管哪类传说,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一个“合理化”解释。当然,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腊八粥的由来,还会有更多的传说与之相应,此不多引。

北方一些地区,有于腊八日泡制腊八蒜的习俗。把蒜瓣放到罐子里,倒入米醋,把罐口封好,放在阴凉处。约半个月左右,即可启封享用。自享外,也是送人的上佳美味。

季节更替中,腊八粥、腊八蒜的出现,也是年关临近的符号提醒。年关又是民间清算账务的“关口”,北京有句俗语,“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吃了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和欠债的都要积极想办法,为在年前了断账务而努力;债主逼债、欠债的躲债情况也时有发生。依俗,债务追讨截止于除夕,以保证有钱没钱都可以安心在家过年。出外躲债的杨白劳相信俗规,于除夕回家过年;黄世仁却犯俗大年夜上门逼债,这不合时之举加重了他的“恶”。除了年底,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是约定俗成的清账日。从鲁迅的《孔乙己》中可以看到这种习俗描述: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小年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装壶酒;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

这首很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民谣,同时也称得上是一份不折不扣的年底日程“忙碌表”。在我国的南北西东,都能找到这样主旨的民谣。虽说对不同的民族和地区而言,可能在具体日期和忙碌事项之间会另有对应,也许还要为别事忙碌,但这并不能从总体上影响人们忙碌状态的一致性和忙碌内容的大体相近。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点出了过小年的日期和习俗内容。腊月二十三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小年”,是腊八之后更逼近“大年”的一个重要节日。小年习俗的主要内容是祭灶送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已有祭灶习俗,历经朝代变迁,祭灶的时间和灶神形象、身份等也都数有变化。至今日,时间上多集中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神的形象有一男性神、一夫二妻神,更以一夫一妻神为多,俗称“灶王爷”“灶王奶奶”。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歇后语:“灶王爷”贴腿肚子——走哪哪是家。这里的“灶王爷”之所以成为家的必要依据,有一纸灶王爷神像在,就有家在,形象地道出了灶与家的紧密关联。民以食为天,灶是加工果腹食物的专用场所,司灶之神自然为民重视。

灶神是谁?历来说法多样。有说是黄帝始做灶,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的。也有的传说没指名道姓,只含糊说灶神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一位神灵,从年初开始,负责监察每家每户的日常言行。到小年时,灶神返回天宫,向玉帝一一汇报各家情况。玉帝据此汇报斟酌奖惩,为每家下一年应得的吉凶祸福作出批示。

在山东、东北等地流传着这样一类灶王爷传说:有一个张郎,娶了个会勤俭持家的妻子丁香,家道日渐殷实。后来,张郎与海棠相好,便休了丁香,娶进海棠。丁香只好离乡他嫁。话说张郎和海棠两人开始时,靠丁香以前留下的积蓄,日子过得挺好;但海棠只会挥霍,不久他们就坐吃山空。玉帝看到张郎和海棠这种情况,很是气愤,就给张郎家发了场天火,海棠被烧死,张郎虽活下来了,但眼睛却瞎了。他只好靠乞讨活命。没想到,张郎一路行乞竟来到了他的前妻丁香家。丁香认出了张郎,并没直言挑明,而是在端给他的面条碗里放了自己的一根长头发。张郎吃面时,觉察出对方是丁香,他越想越惭愧,越想越后悔,就一头撞向灶台,死了。丁香没想到会是这结果,不久也忧郁而死。他们死后,被封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负责监察每家人的善恶俭奢。有些地方还把海棠也加入其中,出现了两个灶王奶奶,共祀三位灶神。

灶王爷神位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有神龛的人家就把神像贴在神龛里供奉;没有神龛的,就直接贴在墙上。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像的上方书写“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更多的是“一家之主”字样,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各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的对联,祈求灶神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吉祥。

祭灶日期北方多在二十三日,南方以二十四日居多。时间是在晚上。祭灶时,要给灶王敬香,在神像前摆上又甜又黏的糖瓜等祭品;再备好灶王“上天”途中所需的纸马、草料等物品。烧香叩头敬献之后,就把灶王像揭下,放到纸马草料中,点燃,送灶王上天。同时,祭灶人要说一些送别祈愿的祭灶词。这些祈愿话有不同版本,基本风格是严肃和幽默兼有。北方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筐,秫秸草料备停当。今天是腊月二十三。送你老人家上西天,人家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

短短的几句话,就将灶王爷的身份、形象、使命等一一道出。对这“一家之主”的敬畏中有一丝调侃讨好的努力。有些祭灶词甚至是以调侃为主调,不仅要讨好,还要讨灶王的同情。湖北地区有这样的祭灶歌:

一个萝卜两棵葱,我送灶爷上天宫。你爷对着玉皇说,就说我家真是穷。多带皇粮少带灾,再带财宝下界来。多带福禄喜寿财,少带瘟病火星阳世人间来。

同类推荐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举止不拘礼法,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喜事庆典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大全集——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喜事庆典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一书在手,主持辞及致辞再不发愁。从此不再做期期艾艾的“木讷者”——如果还在为找不到合适的主持辞而手忙脚乱,如果你还在为不知道如何开口表示祝贺而抓耳挠腮,《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给你锦词妙句,让你能脱口而出;给你华章美文,让你能信手拈来。
热门推荐
  • 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本书图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将带领你游览七大洲的大多数国家,领略它们独特的自然景观,品味它们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亚洲的广袤、欧洲的人文、非洲的狂野、美洲的多元、大洋洲的浩渺、南极洲的寒冷……都将为你一一呈现。奥地利的斗牛、巴西的狂欢、英国的傲慢和优雅、美国的务实和率真、法兰西的浪漫、德意志的理性、俄罗斯的豪放和热情、日本的“菊花与刀”……这些独特的国家特色和民族特性也将展现在你的眼前。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这些古迹不仅能引发你思古之幽情,更会使你领略人类文明的古老和悠远。
  • 中转南北院

    中转南北院

    就是随便写写,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反正很随便的写写。
  • 达尔文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达尔文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迷糊女生:校草迷上笨丫头

    迷糊女生:校草迷上笨丫头

    啥?有人要帮她这个全班倒数第十名的学生补习?还要考到全班前三名?噢,这简直不可能!自从遇上“校园王子”王子俊,就是她倒霉的开始,毛毛虫、罚跑操场、暴粟、云霄飞车……他欺负她的伎俩可谓层出不穷,永无厌倦!可是,为什么有一次她在他的怀里,她的心会卟通卟通地跳个不停?她一定是生病了,对!一定是这样的~
  • 草包逆袭:傲娇夫君欠调教

    草包逆袭:傲娇夫君欠调教

    轩辕国第一草包女月芊芊死于非命,再睁眼,斗转星移,灵魂互换成华夏第一奸商月芊芊!她看似人畜无害,实则锱铢必报,聪颖狠辣。听说药医很吃香?那我这药医之祖吃什么?听说天极武学很流弊?拿来垫桌角,厚度刚刚好!???有只外表冷酷,内心火热的傲娇腹黑男,一眼看穿她的伪装,从此赖上,再不放手。??“娘子,为夫知你医术高明,可否请你帮为夫查看一下~”某男凑到某女身上,娇气的哼哼两声。???“哪里有毛病?”???“不育~”某男挑了挑眉。?????
  • 最先的狼王法师

    最先的狼王法师

    太阳历0989年,在寒冷的贝塔大陆的北寒带上,冰原北极狼人和北狼人一同被南方狼灭族,没有任何原因……他们却不知,东北极地高原半岛下,藏了100多头狼人,北狼的火种得以保存,却也掀不起什么微波……直到他来了——狼人法师尼古拉斯。托他们的祭祀,萨查尔的福,尼古拉斯很顺利的坐上了白狼王的位置,从此,白狼族开始崛起了。于是,人类的高爆发输出——法师才有武器,他们有了。人类没有毁灭性武器的,他们也有了。例如射程为5km的狙击枪在例如人类战场的海上霸主:巨鹰母舰和翼龙母舰再例如人类没有的,暗黑圣油核动力天鹰火炮发射卫星(天基武器)一艘行星际飞船……使北狼毅然发展成三大文明中的一个文明。
  • 营销学全书

    营销学全书

    在去单位的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行色匆匆,各自奔着生活而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好日子的念头:有份体面的工作,有个温馨的家庭,最好还能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随着日子一天一天毫无希望地过去,一旦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信心也就逐渐泯灭了。如果你们的生活真的如我所说,那么现在,请抬起你们沮丧的脸,看看我们这套书吧!
  • 狮子大张口

    狮子大张口

    专家说这个传说虽是传说,可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古代常有将宝物埋在重要建筑物地下,用来镇妖避邪,城门这样的重要建筑物底下挖出宝物的事情也曾经在很多地方出现过,而且据有关记载,在重修萧关时,确实有朝廷专门派玉雕高手制作过玉狮埋在城门地下,只是后来城池消失后,那对玉狮也就随之成为了一个传说了。我估计这件宝贝十有八九就是传说中的那件。在一旁听热闹的领导听了这话,感觉到自己的喉咙里有些透不过气,拼命地咽了几口唾沫。专家的这番话说完后,在场的人都发出各种各样的唏嘘声。
  • 麒麟阁

    麒麟阁

    麒麟为了全族而努力,神兽为了麒麟而战斗,黑暗为了征服而出现,主角为了光明而变强。拥有着血麒麟的血脉,撒旦的魔神左手,路西法、加百列的羽翼……一本结合都市与玄幻的小说,麒麟一族的故事。
  • 种田修仙的幸福日子

    种田修仙的幸福日子

    【前方高能,不喜慎入!!!】齐清涟估计是最倒霉的修士了......花了一千年的时光好不容易修到了渡劫飞升的境界,挨过了九重天雷,正要飞升仙界,开启那高大上的神仙日子时候!尼玛倒霉催地被从天而降的火球给砸进了空间隧道,落到这个鸟不拉屎的莽荒大陆。一身修为归零不说,还被强制性地绑定了一个辣鸡地不能再辣鸡的鬼系统......硬逼着娇滴滴,一身修为全废的她去帮助这个未开化的兽世进入文明时代,要不然就会被抹杀。好吧,不就是教化一群未开化的野兽么?姑奶奶她忍了!只是身边一大群围绕着她,要她生崽的美男是个什么鬼?哎,那个遛鸟的美兽男,麻烦你穿上衣服好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