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9100000005

第5章 一座无与伦比的桥(1)

被马可·波罗誉为“在世界上恐怕无与伦比”的卢沟桥,体现了高超的建桥工艺,设计精妙,坚固无比,仿若神桥。

Design exquisite and firm,Marco Polo Bridge is an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It is known as “incomparable in the world I’m afraid”by Marco Polo,just like a God bridge.

桥基:铁柱穿石更穿心

随《马可·波罗行纪》闻名世界的卢沟桥,在国外被人称为“马可·波罗桥”。

正如马可·波罗所说,这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桥——连桥堍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拱11个,栏板279块,望柱281根。800多年过去了,它仍巍然屹立,坚固如初。

桥的基础,关乎桥的寿命。选择桥基所在,首先要考察河床地质。卢沟桥下面的河床,是鹅卵石和黄沙等的堆积层,相当坚固。

卢沟桥桥基的构造,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是采用的“插柏为基”之法。“插柏为基”是在河床桥墩下打入许多柏木桩做基础,再在桩基上面砌石为墩。墩下打桩是为了增加松软的泥沙河床的抗压力,减少桥基的沉陷。古人建桥大多采用这种做法。在北京地区,京南的珊瑚桥和修京石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古桥都是“插柏为基”。1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的《旧都文物略》里也记述,金人建卢沟桥时“插柏为基”。

1991年,有关部门在对卢沟桥桥墩进行整修时,惊奇地发现,金人并未采用“插柏为基”法,而是将数根粗大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端穿入打着圆孔的巨石,将它们连成一体,围以巨大石板,防止水流冲击。这种新的“铁柱穿石”法比“插柏为基”法更先进,筑成的桥基更加坚固,有效地防止了桥墩下沉。经专家实地测量,800多年来,卢沟桥的10个桥墩中沉陷幅度最大的也没有超过12厘米。

“铁柱穿石”法被桥梁专家孔庆普赞誉为“今世人们从未见过”之创举。面对这一发现,众多来到现场勘察的文物考古专家非常兴奋。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把带来的相机放到石头堆上,设好延迟拍摄时间,和同来的侯仁之、单士元、杜先洲、王玉伟等人一起站在穿柱石上,自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几位专家,眼神里透出欣慰和自豪。侯仁之见到这张照片后,激动地说:“这次发现太重要了,卢沟桥的意义太大了。”不过,今天在卢沟桥一带,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并非“铁柱穿石”,而是“铁柱穿心”。据说,当年建桥时,领头的工匠姓鲁,是鲁班后代。他率众人用“铁柱穿石”法立起桥墩后,虽然河水一浪高过一浪,桥墩却岿然不动。大家都以为大功告成了,谁知到了夜间,骤风起,河水更加汹涌,恶浪发疯般扑向桥墩。鲁工匠不放心,跨上桥墩。一上去,他就觉出不妙:脚下的桥墩在摇晃。他趴下察看,才发现由于灌入穿柱石圆孔中的灰浆被河水浸泡多时,已经有些松动了,铁柱和桥墩石之间有了缝隙。幸好大铁柱已深深插入河底,桥墩石才没被大水冲走。

鲁工匠正暗暗叫苦,一个巨浪卷着一棵大树撞上桥墩,“轰”一声巨响,桥墩一阵幅度更大的摇晃,把他晃倒了。他双手紧紧抓住桥墩上的铁柱,才没落水。

风浪渐小,桥墩不再摇晃了。鲁工匠定睛一看,又惊又喜:抓铁柱的两只手都破了,鲜血流下,混入灰浆,本已松动的灰浆一遇人血便凝结起来,把铁柱和桥墩石黏结在一起,桥墩又立稳了,更显牢固。

鲁工匠得到启发,决定用铁水浇铸桥墩石中的圆孔,使桥墩从上至下铸为一体。

第二天,鲁工匠指派工匠们开炉炼铁,又叫人把凿好的桥墩石依碴口竖好,准备好盛铁水的大勺,等铁水一放出,就接去浇铸桥墩。

鲁工匠脱掉上衣,手持一把匕首站在炉边,静观炉中的铁水。满炉的铁水开始沸腾。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鲁工匠猛地将匕首刺进了左臂。鲜红的血液淌入翻滚的铁水中,铁水冒起青烟,变红了。工匠们想起“莫邪投炉铸剑”的故事,明白了鲁工匠要用血和铁水来浇铸桥墩。他们纷纷咬破自己的手指,让血水滴入各自的大勺内,接了铁水,去浇铸桥墩。

融入工匠们鲜血的铁水注入桥墩石的圆孔中,使巨大的桥墩上下连成一体,扎根于河床,在汹涌的河水中稳如中流砥柱。

卢沟桥一带的老百姓都说,桥底的铁柱,表面看穿的是石,其实穿的是心呀。

桥墩:“斩龙剑”神话

“铁柱穿心”的故事到这儿还没完。鲁工匠率众人浇铸完桥墩后,铁水还没用完。他想起头天夜里一棵大树被巨浪裹挟而来撞击桥墩的情景,就用铁水铸成一批三棱形铁柱,安放在桥墩的分水尖上,夏秋季用来斩断随山洪而来的树木,春季用来斩断上游冲下来的大块冰凌,以保护桥墩的安全。这就是卢沟桥有名的“斩龙剑”。

当然,这是传说。不过谁敢说,传说不是事实的一种民间智慧式表达?

事实是,卢沟桥的桥墩设计极具特色,既实用,又美观。

卢沟桥除两侧的金刚墙外,共有10座桥墩,每座都是肩挑两拱,拱拱相连,共同承担桥体的负荷。桥墩间的距离不等,从两端向桥的中心逐渐增大。一切从建筑实际出发的设计思路之下,墩距不拘一格,桥墩及各拱与桥体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极为牢固。

桥墩的平面形状,俯视呈船形,硕大宽阔,北端的迎水面砌成楔形分水尖,长4.5米~5.2米不等,约占桥墩的卢沟桥南侧面,从西往东看船形桥墩,远处是宛平城西城楼卢沟桥北侧,从西往东看桥墩的“斩龙剑”

十分之四,用以迎击上游冲来的洪水。经过券洞后,桥墩作流线型内收,状如船尾,使水流可以迅速分散,减轻了水流券洞内的压力,保护了桥体。

俗称“斩龙剑”的三棱形铁柱边长约26厘米,加装在每个分水尖上,使其更能抗御各种冲击。尤其是每当初春时节,大地转暖,冰雪消融,永定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冰凌,自河北怀来沿山谷而下,水流湍急,咆哮着撞击桥墩。拥有“斩龙剑”的分水尖如破冰船,将狂浪浮冰劈得粉碎,使其乖乖顺着桥洞流走,确保了桥体的安然无恙。

“斩龙剑”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因“龙”而入神话:永定河里有一条性格狂暴、喜怒无常的恶龙,常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为对付恶龙,一位高超的匠人在卢沟桥的桥墩上安上了一把石制铁裹的巨剑。恶龙起初不知此剑的厉害,掀波卷澜,欲将剑砸碎。不过,它刚腾身跃起,就碰上了剑头,被一剑刺翻。几经较量,恶龙吃尽苦头,终被驯服。

“斩龙”为象征,一把“斩龙剑”,寄寓民间多少辛酸事,多少美好愿望。

由于“斩龙剑”所在的北端分水尖占整个桥墩的十分之四,另外十分之六部分的桥墩南面就得承受桥体的压力。为解决整个桥墩的平衡问题,建桥者们又在分水尖的凤凰台上加砌了六层厚达1.83米的压面石,以压住分水尖。这六层压面石,第一、二层挑出于分水尖之外,其余四层逐渐向上内收,至顶层,石面微微隆起,呈琴面状。这六层压面石,不仅层次分明,排列匀称,富有美感,而且保证了分水尖的坚实稳固以及桥的整体平衡,使整座桥浑然一体,坚不可摧。

今天,卢沟桥下水面如镜,不复昔日澎湃,而“斩龙剑”守护石桥、平息水患的美名仍被人们口口相传。“斩龙剑”赋予了这座桥一种神话色彩。

拱券和桥面:兼具美观实用

神奇的“斩龙剑”,是卢沟桥兼具美观和实用建筑特征的鲜活体现。这一特征,在作为石桥整体结构关键部位的拱券上,同样表露无遗。

卢沟桥11个拱券的跨径与桥墩的距离一致,是由两端逐渐向桥中心增大的。桥拱为弧形,矢跨比(用于表征拱的坦陡程度)为1∶3.5强,与中国古代其他石拱桥都不一样。其他石拱桥多为半圆形拱,或高于半圆形拱,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苏州的宝带桥、安徽定远的太平桥等,其拱券矢跨比都在1∶2左右,矢跨比在1∶3以上的古代连拱石桥极为鲜见。卢沟桥采用的矢跨比使得桥面较为平缓,桥孔不像十七孔桥那样高,既保证了桥孔有足够的流水量,又不至于因桥面坡度过大而影响人车通行,作为交通要道,这无疑是更适宜的设计。当然,从力学角度来说,建桥的难度也更大。

同类推荐
  • 东海瀛洲

    东海瀛洲

    有着“东海瀛洲”之称的崇明岛,它1600多年的海派文化的传奇故事,记录了崇明昂首阔步前进的闪光足迹,展示了一幅幅崇明艰苦创业、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海派文化历史画卷。崇明岛上的人们风雨同舟、艰苦创业,为着将崇明建设成世界级生态岛这一共同理想,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展现了令人震撼人性光辉,显示了崇明千余年峥嵘岁月中锐意进取的独特风范。崇明海派文化是崇明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前辈对后人的慷慨赐予。《东海瀛洲》,带你领会一种励志的海派文化。
  •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足以让“冯友兰”这三个字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就是本书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世苍茫,能看清者又有几何?冯友兰先生辗转其中,沉醉于人间烟火,勾勒着关于人生理想的美丽图景。他的人生或许不完美,然后他的理想至今余响不断,让无数后人追之随之。
  • 风从何处来

    风从何处来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文学、电影、戏剧、文化、社会。每一部分均选取具有代表性名家,说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这些文章均复杂深刻而耐看,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如何规划自己,如何看待社会,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怎样的期许和渴望。这本书里,你看不到夸夸其谈的虚伪激进,你看到的,是真挚和真诚,是如何用真诚之心直面自己、面对他人。
  •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将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文明素养要求、当代道德要求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将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三中”特色、适合“三中”学生需求的德育之路。多年来,中国传统道德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全校每个学生都接受着系统的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不少学生反映,每节课中能记住一两句有关道德的名言,一辈子受用不尽!这些年来,三中学子中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三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这与道德教育,与重视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热门推荐
  • 自控力(实操篇)

    自控力(实操篇)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Ph.D.),是斯坦福大学广获赞誉的心理学家。她结合心理学、神经学、经济学的新成果,在斯坦福大学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开设心理学课程,将《自控力科学》变成学生称之为“能够改变一生”的课程。基于该课程,她写作《自控力》,告诉人们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自控力为何如此重要。
  • 景笙

    景笙

    一生一世一双人,谈何容易。景笙活了一辈子,两辈子,说来要的只是一份简单的感情。然而,有些事远不是相爱足以的……买一两间宅院,手持书卷卧躺于椅,书香花香,春风拂面,爱人在侧,其实,她的要求一点也不高,不是么?
  • GREAT EXPECTATIONS

    GREAT EXPECTA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控虫师之夜莺星云

    控虫师之夜莺星云

    一场险象环生的毕业旅行中,苏莺邂逅了神秘少年薛夜。在薛夜的帮助下,一行人战胜巨蛇,躲过一劫。然而,事情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地铁上惊现神秘远古异虫,血洗整列车厢;军训夜跑误入神秘古墓,西王母的隐秘在血腥墓穴的背后徐徐展开;带着恶毒诅咒的彩信传递着死神的信息,同伴一一落入神秘蛊术师的圈套……这条路一步比一步更惊险。原本因为父母离异、恋人林熙染突然移情别恋而觉得被世界抛弃的苏莺,在薛夜一次又一次的拼死相救中心态发生改变,也越来越依靠这个神秘又强大的男人。但是,随着身为虫师的薛夜和神秘蛊术师的交战越来越激烈,薛夜接近苏莺的真正目的也渐渐被揭露……当蛊术与虫术对垒,理智与爱情博弈,回忆与现实交锋,究竟孰胜孰负?
  • 木叶之逆转阴阳遁

    木叶之逆转阴阳遁

    崛起于木叶的千手寒衣,终于收编了漩涡一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忍村。忍界五大国会如何应对,火影的世界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呢?
  • 知识分子写真

    知识分子写真

    本书收集了董乐山先生的著名译文、多数是20世纪30~70年代活跃世界文坛的作家之作。如《黄金坛》等。
  • 豪门契约:前夫别乱来

    豪门契约:前夫别乱来

    我曾经有一段刻骨难忘的婚姻。那一年,我将暗恋变成明恋,以为就此痴痴缠缠一辈子;不料一朝从天堂跌落地狱,他追随他的真爱弃我而去,留给我一段痛彻心扉伤痕累累的过往。几经兜转故人重逢,我穿梭于商海沉浮的酒肉森林,大仇未报,曾经伤害过我的人们,一个都别想善终。
  • 千万别这么穿

    千万别这么穿

    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是每一个女人生命中的重要课题,这本书将是女人最真诚的朋友和最棒的穿衣指南!美是一种天然、美是一种天赋,美潜藏在胸的心灵深处,你需要的只是一把启动它的钥匙。穿着得体不仅是变得美丽的捷径,更是向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本书将引领你走上有品位的穿衣之路,遵循书中的提示,你就会变成一位美丽的女子,源源不断的幸福感自然会包围着你。把你的美丽穿出来,把你的个性穿出来,把你的魅力穿出来,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美丽幸福、时尚优雅的女人,请“千万别这么穿”!
  • 人间无敌

    人间无敌

    兜率宫前青牛咆哮,一只猴子一棒挑翻了西天,往生桥上阎罗干了三碗忘川的水,“嗝~”……天意如此,我偏要反抗!在某一日,曹曦说出这句话时,天也在为此颤抖……世间遍地妖魔又如何,我要当那人间最无敌!(讲一个我心中的故事。天上地下都是妖魔在统治,当死去的生物再次苏醒,当远古的神话再次降临……人将何去何从……)(ps;无力简介,但保证看了不后悔……)
  • 在河之洲

    在河之洲

    生活其实远比文学精彩,但是生活太现实、也太具体,缺少了幻想、也缺少了想象,当我们感觉生活缺了些滋味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文学。当然文学可能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喜欢文学,却并不一定要担当太多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