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9000000007

第7章 十二纪(6)

【译文】

君子学习,在谈论道义时,务必要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它,听从老师的教诲,务必竭尽全力使其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竭尽全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作“背”;谈论道义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作“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接纳他们在朝为臣的,君子是不会跟他们交往为友的。

【原典】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①。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②,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③,则齿尝为师者弗臣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

①知:才智。②成身:指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成为君子。③太学:这里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④齿:并列。

【译文】

因此,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没有比仁义的事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书育人了。明智的事没有比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更大的了,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我道德修养已得到完善,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会孝顺,做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忠诚,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会公正,只要条件达到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会以什么方式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觉厌烦,勤于教诲而不觉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王,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用众(一作善学)

【原典】

五曰: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①;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②。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③,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注释】

①跖(Zhí):鸡爪掌。②假:凭借。③丑:用作意动,以……为耻。下句“无恶不知”的“恶”用法与此同。④尚:上。

【译文】

第五:

善于学习的人,就如同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数千只鸡爪掌后才会感到足够,即使不够,仍然有鸡爪掌可供取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长,各有其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博采众长的人就能拥有天下。不要因自己没有才能而感到羞耻,不要因自己无知而感到是一种耻辱。把没有才能看作羞耻,把无知看作耻辱,就会陷入困境。不把没有才能看作羞耻,不把无知看作耻辱,这才是最高妙的。即使像桀、纣那样的暴君尚且有值得敬畏、可取的地方,更何况贤能的人呢?

【原典】

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①,衣锦而入②。

【注释】

①被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衫,古代为贫贱的人所穿。此处比喻愚昧无知。②锦:华美的丝织衣服,古代为富贵的人所穿。此处比喻贤明通达。

【译文】

所以有学问的人说:求学者不得对老师有所辩争。如果说辩争可以使用的话,这是针对施教者而言。施教才是需要大讲辩争的。求学者不使用辩争就可以由无知变为贤达,这就像披破衣出门,着华服归来一样。

【原典】

戎人生乎戎①、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戎:古代泛指位于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译文】

戎人生在戎地,长在戎地,讲戎人的语言,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学来的。楚人生在楚地,长在楚地,讲楚人的语言,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学来的。现在让楚人在戎地生长,让戎人在楚地生长,那么楚人就讲戎人的语言,戎人就讲楚人的语言了。这样看来,我不相信亡国的君主不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以使他们这样而已。所以说,对于人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不注意考察啊!

【原典】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①,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②,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③,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注释】

①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据说可以生拔牛角。②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③离娄:传说为黄帝时期视力最好的人,“能见针末于百步之外”。

【译文】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许多白狐狸的皮中取来而制成的。善于吸取众人的长处,这正是三皇五帝成就大业的原因。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自众人的拥举。君位一经确立就舍弃众人,这是得到细枝末节而抛弃了根本。凡是得到细枝末节而抛弃了根本的君主,从未听说过他们将国家治理得太平安定的。所以,依靠众人的勇敢就不用惧怕孟贲了,依靠众人的力气就不用惧怕乌获了,依靠众人的眼力就不用惧怕离娄了,依靠众人的智慧就不用惧怕赶不上尧、舜了。依靠众人的力量,这便是君主治国的法宝。

【原典】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①,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注释】

①田骈:战国时齐人,道家。庶:庶几,几乎。术:策略,办法。

【译文】

田骈对齐王说:“即使像卫国的孟贲这样的大力士,对于众人的力量也感到忧惧而无计可施,因而齐国的边境就不用担心了。”楚国、魏国的君主不贵言辞,而国内备战的各种设施已经修整完备,兵士已经训练有素,可以用来御敌,这都是依靠了众人的力量啊!

仲夏纪第五

大乐

【原典】

二曰: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①,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②,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注释】

①度量:古代把音律分成三等分,增或减一分,便产生新的旋律。度量:指音律度数的增减。太一:指道。②两仪:天地。③(注:见中华书局版本《吕氏春秋》第132页正文倒数第三行):同“寒”,凝冻。

【译文】

第二:

音乐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产生于音律度数的增减,以道为本源。道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产生天地万物。天地最初形成时,混沌不分明,分离了又会合,会合了又分离,这就叫作自然的永恒规律。天地像车轮一样转动,到尽头又重新开始,到终极又返回,无不恰到好处。日、月、星、辰的运行,有的快,有的慢。日、月轨道不同,却都周而复始地按各自的速度运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出现,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寒冷;有的季节白天短,有的季节白天长;有的季节属柔,有的季节属刚。万物的产生,从道开始,由阴阳二气化育而来。因阳气变动而萌芽活动,因阴气变动而凝冻成形。万物的形体各占一定的空间,无不发出声音。声音产生于和谐,和谐来源于合度。先王制定音乐,正是从这个原理出发的。

【原典】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①,必节嗜欲。嗜欲不辟②,乐乃可务。务乐有术③,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注释】

①具:具备,这里指条件。②辟:放纵。③务:从事。

【译文】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万物都顺应正道,音乐才可以创作完成。制成音乐是有条件的,必须节制嗜欲。只有嗜欲不放纵,才可以专注地从事音乐创作。从事音乐创作要有方法,必须从平和出发。平和产生于公正,公正产生于道。所以只有得道的人,大概才可以跟他谈论音乐吧!

【原典】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①,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②,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注释】

①武:通“舞”,手舞足蹈。②失处:丧失各自的本分。

【译文】

被灭亡的国家和惨遭屠戮的人民,不是没有音乐。只是他们的音乐并不表达欢乐。即将被淹死的人不是不笑,即将被处死的犯人不是不唱,精神错乱的人不是不手舞足蹈,但是他们的笑、他们的唱、他们的舞蹈没有丝毫欢乐。乱世的音乐就像这种情况。君臣之位颠倒,父子本分沦丧,夫妻关系失调,人民痛苦呻吟,在这种情况下创作音乐,该会怎样呢?

【原典】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①。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②,安由出哉?

【注释】

①辟:同“避”。②非乐者:指墨家学派《墨子》中有《非乐》篇。

【译文】

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最初生育人民的是天,人自身并未参与其事。天使人有了欲望,人不得不追求;天使人有了憎恶,人不得不躲避。欲望和憎恶,是从天那里秉承下来的,人自身并未参与其事,这不能更改,不可移易。世上的学者有反对音乐的,他们的主张是根据什么产生的呢?

【原典】

大乐①,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注释】

①大乐:盛乐,指完美的音乐。

【译文】

盛大的音乐是君臣、父子、长幼所欢欣而喜悦的。欢欣产生于平和,平和产生于道。所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又不能描绘其形状的东西。有谁能够通晓在不见中包含着见、在不闻中包含着闻、在无形中包含着形,那他就差不多通晓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最精妙的,无法描绘出它的形状,无法给它命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太一”吧。

【原典】

故一也者制令①,两也者从听②。先圣择两法一③,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④。

【注释】

①一:即“太一”“道”。②两:指由“一”派生出的、非本原的东西。从听:即听从。③择:通“释”,放弃。法:取法、效法。④明两:指尊臣以拟君,君臣无别。明,指尊显。狂:乱。

【译文】

因此,“一”处于制约、支配的地位,“两”处于服从、听命的地位。先代圣人弃“两”用“一”,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真谛。因此,懂得用“一”来处理政事,可以使君臣欢乐,远近和睦,百姓愉悦,兄弟和谐;懂得用“一”来修养身心,可以免于灾害,终其天年,保全天性;懂得用“一”来治理国家,可以使奸邪远离,贤人来归,实现大治;懂得用“一”来治理天下,可以使寒暑适宜,风雨适时,成为圣人。因此,懂得用“一”就聪明,持“两”就惑乱。

适音(一作和乐)

【原典】

四曰: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译文】

第四:

耳朵的天性是想要听声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再美妙的音乐在耳边不去听;眼睛的天性是想要看色彩,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再绚烂的色彩在眼前不去看;鼻子的天性想要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再迷人的香气在身边也不去嗅;口的天性想要品尝美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再美味的佳肴在嘴边也不去吃。有各种欲望的是耳、眼、鼻、口,而决定愉快或不愉快的是心情,心情必须平和然后才能愉快。心情愉快了之后,耳、眼、鼻、口才会随之产生各种欲望。所以,愉快的关键在于心情平和,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合宜适中。

【原典】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①。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②;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注释】

①胜理:依循事物的规律。②以:通“矣”。

同类推荐
  • 庄子大讲堂

    庄子大讲堂

    两千多年后,我们的人生依然需要庄子透视古今的超凡智慧。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约束,所以他才强调逍遥。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本卷收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等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宏大视野。
  • 问题的哲学:人生的困惑及其破解理路的探索

    问题的哲学:人生的困惑及其破解理路的探索

    人生在世,不得不面对由生活及周围世界引发的问题。本书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与人们思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和方法论等从哲学层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目的在于为解除人生的困惑提供哲学的帮助。本书认为,问题观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哲学是实践哲学、反思哲学、批判哲学;生活是问题之源,当代中国正处在问题的“多发期”,面临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本书不仅探讨了问题与时代、认识、评价的关系,而且还研究了问题与生活、文化、能力乃至人生等多方面的关系,努力在哲学层面上为人们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和钥匙,强化问题意识,增进问题理性,达致问题自觉,从而提升人生的自由。
  •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热门推荐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萧水光的初恋还没有开始,便已经结束。从此那个不可能的人成为她心头的朱砂痣,头顶的白月光。岁月流转,她始终活在那个不可能的梦境里。却被人生生拉出来,让她看被忽略的风景。他说:“不管你心里藏着什么秘密,我只想告诉你,你守你的秘密,我会好好守着你。”他强硬地闯入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她内心的孤城一寸寸地失守。或许是清冷太久,她虽然并不拒绝暖阳,却怕日光太烈,将夜的时候太难安眠。他跟她,其实就像张爱玲笔下的那一句话,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他们相爱,有失去,有得到。最后,细水长流,碧海无波。
  • 重生宠妃:帝王情深几许

    重生宠妃:帝王情深几许

    惊才绝艳,身份尊贵,却错爱他人。被情爱迷了眼的她看不清嫡亲兄长的肺腑之心,看不见他的情深几许。一朝重生,重绽风华。欠了她的,她不想放过,她欠了的,她愿以一生偿还。前世那人死之前,含笑叫她阮阮的模样就那样深深刻在了她的心上,这一世,她只愿不负他情深。
  • 太初无上至尊

    太初无上至尊

    神话时代,太初衍化万道,而后万道式微,天道崛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黑暗时刻,即将到来。少年秦观,得太初源珠,走上逆天之路。踏破九霄,笑对天下。
  • 我十八

    我十八

    她是来自海边的渔村女孩,只身闯荡京城的北漂一员;他是官宦世家长大的翩翩公子,重点高中的理科学霸。他们都是十八岁,可是她,却成了他们家的小阿姨。他们之间的故事,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 考古发现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考古发现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的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难解之谜,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 冷酷BOSS放过我

    冷酷BOSS放过我

    一个大雨滂沱的雨夜,20岁的他去了孤儿院。8岁的她,嗲嗲地一声,“叔叔。”他心中融化,将她脏兮兮的小手捏住,带回家中。她18岁生日,在他耳边轻声说,“我可以接受男生么?”他眸子瞬间僵硬,转瞬却一记漂亮的微笑,“爹地会送你一个惊喜哦!”她笑靥如花,满心期待。18岁,一场雪的订婚宴和一次粗暴的掠夺,她失去了初恋也失去了童贞。两年后,他为她披上婚纱,他深邃冰冷的眸子,勾起邪魅,“你再也别想离开我!”她灿若春花地笑,在一片祝福声中,与他拥抱,“那就一起下地狱吧!”“砰”,子弹穿透了他,也穿透了她…………….
  • Tom Swift & his Submarine Boat

    Tom Swift & his Submarine 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女尊之背锅

    穿越女尊之背锅

    这是一个魂穿女尊、无原主记忆的苦逼宅女被迫背上吃喝嫖赌、打架斗殴、强抢民夫……等等锅,艰难求生的故事。穿越、背锅,只为和你相遇。
  • 冒充白人

    冒充白人

    克莱尔(Clare)和艾琳(Irene)都是浅肤色的黑人,只要她们愿意,完全可以冒充白人。这两个儿时的朋友在离别十二年的一天,在芝加哥一家饭店不期而遇。这时候,漂亮的克莱尔已经冒充白人,与一个具有种族歧视思想但对她的种族身份一无所知的白人富商约翰·贝洛(John Bellow)结了婚。而艾琳则与一个黑人医生结了婚,在哈莱姆过着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虽然偶尔出于社交需要也冒充一下白人。由于克莱尔冒充白人后,没有朋友,生活很孤单,因此她经常趁自己丈夫出差在外时光顾艾琳的家。她与艾琳的丈夫相互之间产生了好感,都迷上了对方。小说涉及了种族、性别、性倾向等多重议题,同时也展示了二十年代纽约黑白混血人群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