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43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电视艺术在对日常生活的感知中,分类、筛选和抽象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我们不可能直接看到可以主宰实际存在的各种杂乱现象的规律。就此而言,日常生活的确是盲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通常丧失了确定意义,或者说远离了确定的意义。日常生活是一种趋向于程式化的陈陈相因的存在。因此,它具有令人惬意的熟悉感,这是减弱重复性造成的单调感的唯一慰藉。因为,一再重复的大量刺激终究会令人厌倦,它们不再引起兴奋,于是,反应越来越弱、越来越松驰、越来越缓慢,在外部世界的脉动与个人内心世界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平衡。而切实可靠的中心始终是“自我”:一切都以“自我”为衡量的标准,这是人类最自然而又最狭小的天地。

电视艺术最有意味的特点(尽管有些“粗俗”)就在于它不能接受对于超俗的精神和最世俗的属性所做的常见的品级划分。但是,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一些特点作为补偿。它可以为我们表现出一切生动特征的独特性和不可改变的具体性,表现出每个可见属性的特异性,而与无生气的抽象分化范畴相对立。在如此丰富的形式中体验大自然的各个方面会产生的一种几近魔力的效果:我们领悟到事物的独特性,意识到具体事件的流逝。这就是我们对于无定型的未经雕琢的形象、注定要消逝的素材和在任何时间隙缝中都找不到的性质颇感兴趣的奥秘。而且我们竭力捕捉它们、触及它们,当它们在趋于消逝的途中停留片刻时抓住它们。

这就是电视,这就是电视艺术,这就是人们在指责它的粗俗之后仍然不能完全拒绝它的原因。如果指望通过电视艺术来阐明某些复杂的概念性问题是比较愚蠢的,但电视艺术的妙处在于使人们能够一同来分享某时某刻的经验。人们通过电视艺术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尽管有些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内容,但在电视屏幕上人们重新感受到了某种久违的激情。事实上,当我们专心致志地观察电视的内在结构的时候,我们发现,日常生活结构与新的传播媒介确实类似。“日常性”是电视艺术必然的基础,即使本身虚构的节目也必定以此为起点。“日常性”已经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所流露出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有可能引发出意想不到的后果。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缘于电视艺术的叙述方式。事实上,即使是孩子恐怕都会知道电视艺术所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因而电视艺术的影响力实际上是表现在它的叙述方式上,而且无论题材的大小它所叙述的永远是在人们的生活范围内的,是人们在某一个阶段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这样一种叙述方式彻底改变了在此之前的传统的叙事模式,电视艺术使人们习惯了从“世界中的人”转到了“人中的世界”。而电视艺术也终于使世俗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电视艺术在叙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源于电视本身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贴近与相融。实际上,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日常生活总是经过加工的,但这种加工又不可能是完全的虚构,是在认同的前提下某种暧昧的理想。但说到底,电视艺术在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没有更深远的意义,这样一种叙述本身的价值在于它所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活生生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有生命的,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依然跃动的生命。电视艺术在对日常生活的叙述过程中最终也改变了电视艺术自身,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种传播媒介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内容,一个见证,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电视这种多样性及多元化的表征,常常会让人误解为电视艺术在审美过程中的日常性与世俗化作为电视美学的特征与基础的存在。实际上在最普及的美学读本中我们都会轻易地找到答案,举例来说,在一个具体的时空中,对美与丑已经有了具体的定义的共感,对美而知其美,对丑而知其丑,这并不是一种审美,而是一种认识;见其美而生爱,见其丑而生厌,这也不是一种审美感受,而是一种日常感受;只有见其美作以审美观赏,深刻地体会到美之为美才是审美感受,美才真正地对他成为美。

审美的对象并不等于美,是审美方式使美或非美的客体成为审美对象,使对美或非美客体的感受成为审美感受。一切美或非美客体都因艺术形式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就表明了,一切美或非美客体只要用审美方式看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Aesthetics(美学)实际上是审美学。电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前提不在于它的日常性与世俗化的特性,而在于它是否在以一种审美化的方式生存。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俗情趣中建构属于电视传播方式的经典,以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审美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作为艺术的最本质的属性,对于电视艺术来说也是不能或缺,电视艺术之为艺术,就是它的审美化存在。然而如今,电视艺术的审美却在减弱、衰退,甚至走向“审丑”。对于娱乐化的极度追求、“戏说滥情”风的横征暴敛、“红色经典”的任意解构,实在不敢称其为艺术美对人类精神的陶冶。有专家呼吁,现在人们心态浮躁、缺乏理想、“审美出现滑坡了”(余秋雨先生)。的确在“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波兹曼)风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相应地受到了熏染,而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艺术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些只停留在追求感性的生动外观、停留在追逐娱乐与消费的浅表层面,不具备深邃的理性内涵的作品将不会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也不可能担负起审美的使命。如何让电视艺术回归其审美本质,如何让它更好地张扬时代的精神情怀、建构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表达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这些思考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日益凸现的今天具有别样的意义。作为大众文化代表的电视艺术,它承载着娱乐大众的功能,但任何艺术如果只停留在感官上给人带来刺激和快感,它就不是真的艺术。在打打杀杀中、在娱乐搞笑中,观众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都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娱乐,我们需要笑声,但笑得要有品位,要有文化内涵,而不是什么样的笑都可以,什么样的娱乐都推举为大众的审美需求。如果我们生活的主流文化价值仅仅是这样一种娱乐的精神,那我们和波兹曼的预言是不是就不远了呢:“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页。]尽管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其中的道理,真的是要思考和琢磨一番,我们的电视艺术到底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记得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论民间创作时有一段话:“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01页。]电视艺术在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更要给心灵带来慰藉,让人的心灵得到安慰和休息,并给人以振奋的心情去面对明天新的挑战和考验,这才是电视艺术审美力量之所在。好的电视艺术作品是可以达到这样的审美功效的,但是那些格调不高、营养并不丰富、审美品质太低的作品,恐怕会让人们带来新的疲惫和失落。作为一种情感评价的审美,在精神向度上是引人向上的,它担负着电视艺术走向审美的责任,是使其真正进入审美境界的有力的精神指引。电视艺术作为大众的艺术却不是庸俗的艺术,任何的以大众文化为借口而一味降低其电视艺术品位和审美品质的企图最终只能将其引入一条不归之路。

同类推荐
  • 拉斐尔艺术(全集)

    拉斐尔艺术(全集)

    1520年4月7日,拉斐尔在罗马病逝.年仅37岁。他的身后留下了尚未完成的《圣容显现》等画作以及梵蒂冈宫殿的装饰工作。然而,大师死后一百年里.他的艺术作品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跨过浩瀚的地中海,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气。从拉斐尔留下的数封罕见的书信中,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师的性格。从后人对他的追随和批判中,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拉斐尔的一生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与影响。而在大师的诗作中,我们更能领会他对生命的感悟:“…日夜轮转,太阳总在西沉之后重新升起,而在无言之中,我的死亡悄然降临。”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丛书品位高雅,内容丰富,设计、装帧精美、时尚,不仅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还可以收藏,或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是一套能让读者从中获益良多的读物。
  • 中国艺术经典1

    中国艺术经典1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结合多年考前培训教学经验,全面解析了影视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难点——影评写作的应试策略。本书收录40余篇优秀影评范文,并附有对范文的详细点评,以帮助考生提高影评写作的能力。
  • 当代华语电影人物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当代华语电影人物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当代华语电影人物论》是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明显分析著作。书中梳理精选了当代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明星,并对其电影、表演方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艺术或学术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当代华语电影人物论》共包含关于当代著名华语电影人物的专论21篇,它们先后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和书籍之中,时间2001至2009年。
热门推荐
  • 祁连悲歌

    祁连悲歌

    马二忘记了竹妹身上还有枪,他也没想到他身后会响起枪声,他一点准备也没有,子弹在离他很远的地方飞过,响声在半天空炸开。训练有素的马二几乎是下意识地就回身扬了一下手,他的手没抖,居然一点也没抖。他没想到团长的枪会这么快,这么灵。他手中的枪也在顷刻间就响了。然后他就听见身后那个女人好像是轻叹了一声似的倒下了。
  • 主公的弱娇军师

    主公的弱娇军师

    这是一个病娇与弱娇的故事……她有惊世之才却弱不禁风,只能隐世而居;他是师父口中命定的天下共主,却残暴病娇,满手鲜血。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因一个预言,一场雪中偶遇,注定纠葛一生……为了苍生她以“栖梧公子”之名被推到他的面前,她试图用她的办法减轻他手中的血腥,却不知所谓的“辅助”竟成了他留住她的枷锁……有人说“军师”是一剂解药,可保天下太平;有人说“军师”是一剂毒药,在侵蚀他们君王的灵魂……可谁又知天地两极,相生相克,总有一物降一物的时候……
  • 往昔之歌

    往昔之歌

    1938年(昭和13年)创元社出版的中原中也第二部诗集。以1934—1937年的作品为中心,收录了58篇诗歌。这本诗集是以诗人置身“在世之日”,观感现实与虚幻,书写对幼年的追思和死亡的预感,充满了渴望创造和追求理想世界的感情。
  • 年轻时的思绪

    年轻时的思绪

    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案头整理好的文集,我很欣慰。这当是自己作为妈妈送给儿子步入少年的一份礼物吧!同时,也算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收获了的褒奖和鼓励后的回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却不是所有人为此付出努力都能追求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我深有感触。
  • 夫君之你家媳妇重生了

    夫君之你家媳妇重生了

    重生回大灾年的陆三娘,肚子里揣着一只包子,开始时她维持着感恩的心;后来她不想再忍了!她要反踩在欺负她的人头上。他是超品镇国公!杀进敌营三进三出,手上染血无数!人称血阎王!地位封至一人之下万之人,封无可封!他霸道的宣布:“你只有一个选择,嫁给我。”她唇角一勾:“还有一个选择,你入赘!”躲着偷听的小包子兴奋得双眼直放光……
  • 飘(上)(纯爱·英文馆)

    飘(上)(纯爱·英文馆)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佳丽、瑞德、艾希礼、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 发达开运姓名学

    发达开运姓名学

    姓名,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宗族关系,传达人的精、气、神。同时,姓名文字还蕴涵着人和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姓名与人生命运的密切联系。姓名既可以预测人生运势的吉凶规律,又具有调整平衡运势和趋吉避凶的作用。《发达开运姓名学》对中国象数姓名学进行了概述,从姓名文字的笔画数理及其组合结构的五行生克、卦象含义等方面入手,对姓名与性格、学业、事业、职业、相貌、仕途、财运、婚姻、父母、子女、疾病、伤灾、牢灾、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人生运程等方面进行了诠释,使姓名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 平凡之死

    平凡之死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历代宋帝都有两大忌讳:一忌武将,二忌国之重器。忌武将,因此杯酒释兵权;黄袍加身,因此忌国器,遂刻印十数方玉玺,怎料传国玉玺何等身份,岂是能仿制的,因此也在不停寻找。终于,这一年,猎宝之三出世,记载的消息,正是国之重器:传国玉玺。紧接着,长安城临兵镖局被灭;司马家家主被枭首;司马一族封地减半;四大权倾朝野的贵族,外加江湖纷争,人心叵测,主角凡念,不自觉被搅入到这趟浑水之中。入浑水,得一线生机;妄自清,人神共弃!
  • 偶像,求绑定

    偶像,求绑定

    某相亲节目,主持人抛出问题:如果有一天偶像来到你身边,偏偏你有了蓝盆友,你还会对他动心吗?场上女嘉宾纷纷色变。只有苏落一人淡定回答“Yes”。她初中看上的偶像,十年都没有变。就凭这时间和纯度……再说,她踏马根本没蓝盆友好伐?结果,第一轮,苏落就被男嘉宾炮轰出局。随后,她就遇到了自己的偶像。
  • 假设中的秋风

    假设中的秋风

    丫头,我从5岁的时候一直陪伴你到现在,你现在是不是也该陪陪我了。我不要你陪我太久,只要陪我度过这一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