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看不惯班上的那些男同学,他们没有思想,没有目标,浪费时间,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还有那些女同学,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打扮上,有的还和没出息的男生谈恋爱……”
正在读高一的莉莉突然坚决不去上学了,而她之前一直是个不错的学生,成绩好,性格活泼,为人热情,长得也很漂亮,还被同学们私下里评为“班花”。
莉莉父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跑到学校问老师,老师也不知道原因。再去问同学,同学也都说不知道。
莉莉要求她的父母马上帮她转学到最好的中学去,不然就再也不去上学了。
父母很着急,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又怕孩子在学校里受委屈。可是转学这件事,也不是说转就转得成的。
莉莉就这样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多月了,眼看就要到期末考试,还没有回学校上课的迹象。
任凭父母怎么劝说都没用。
莉莉说:“你们根本就是不想帮我,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感受!”
莉莉的父母听到这句话心里特别难受。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优越感和糟糕的同学关系
心急如焚的家长找到我,希望我能使莉莉重返课堂,更希望我能了解到造成莉莉离校的原因,他们不想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家长知道莉莉肯定不会到咨询室来,于是把她带到一处茶楼等我。
我走进茶楼的包房,看到坐在沙发上的莉莉。她略低着头,紧闭双唇,斜着眼睛向上打量我,目光中充满防御、怀疑和冷漠。直到房间里只剩下我和她,她的嘴唇也没有动一下。
看到她的模样,我能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受极大的痛苦,不由得有些心疼她。我弯下腰,微笑着用怜悯的眼光看着她的眼睛,抚了抚她的头,用轻松的语气对她说:“有点不开心,是吗?”
她没有抗拒,看着我,欲言又止。
我接着说:“你爸妈告诉我,你在学校遇到点事,不去上学已经有一个半月了。我从你的表情上看,这个烦恼还没有解决。你需要帮助吗?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助你。”
我以尊重为前提,让莉莉成为主动“求助者”,避免莉莉可能产生的阻抗。
她张了张嘴,又停下了。
我开始用对待朋友的方式,轻松地跟她聊其他话题。
慢慢地她开始接我的话了,虽然仍没有笑容,但明显放松下来了。
于是我舒适地坐好,问她:“想和我说点什么吗?”
她说:“我的同学非常讨厌!”
她顿一下,又接着说:“但我才不怕呢?他们算什么?”
接下来的四十多分钟,莉莉情绪激动地说了许多学校里的事情,我让她宣泄,没打断她,只是简单附和。等她宣泄够了,情绪平复了,再与她进行交谈。
当一个人累积了较多的负面情绪时,需要进行宣泄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孩子也是这样。
“倾听”是心理疏导的重要技术。这种倾听需要配合观察和思考,及时而迅速地判断对方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逻辑,和对方谈话中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甚至连谈话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通过倾听及时抓到问题的关键点。
我通过倾听了解到了莉莉的许多情况:
莉莉父亲在银行身居要职,母亲是机关干部,大伯父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她的家庭条件相当好。
莉莉读书很用功,也很重视锻炼自己的能力,打算今后到国外发展。莉莉很看不惯班上的男同学,她觉得他们没有思想,没有目标,浪费时间,将来也不会有出息。她也为班上很多女生感到可惜,把大把时光花在打扮上,有的还和没出息的男生谈恋爱。
莉莉的成绩在班上排在第十多名,但她很自信,凭着自己家里的条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今后肯定比那些前十名的同学走得更远。
问题就出在一个多月前。
为迎接新年,学校让每个班搞出一面艺术墙,然后评比。
在和同学们讨论艺术墙的内容时,莉莉和大家的意见不一致。莉莉觉得应该加入圣诞节的主题,同学们则说学校没有这个要求;莉莉说学校领导太土,我们应该国际化……就这样和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
没想到第二天,矛盾更加恶化了。不知是谁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女生的人头狗身相,发型就是莉莉的一贯发型,人头狗伸着长长的舌头,旁白是:我要给洋狗当小老婆。
看到莉莉走进来,男同学就开始起哄或怪叫,女同学则大笑。莉莉硬着头皮走到座位,感觉全班每个同学都在对着她面目狰狞地嘲笑。
显然,莉莉与同学的关系出了问题。
在与同学的相处中,莉莉过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不自觉地形成了高人一等的姿态,使同学们觉得受到了轻视,莉莉便成了众矢之的。
我告诉她:“我能体会你的痛苦心情。”
非评判性的态度是使谈话的对方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对方卸下防御,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你面前。
莉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打击我,让我痛苦。”
小贴士
青春期孩子的思维中往往有以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心中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他们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感受到某些情绪体验,别人都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对父母说“你们根本就不了解我”这句话。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他们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他们会依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一套独立的推理体系来分析问题。
我:“他们达到目的了吗?”
莉莉:“我不想同他们一般见识。”
我:“你不去上学,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堪一击,如果他们本意是想打击你,还真达到目的了。你不去上学的行为,帮助他们找到了打击你的痛快感觉。”
她抬起头看着我,若有所思。
不带个人情绪,态度中立,能使孩子对你更加信任,有利于找到更有效的处理办法。
我又问她:“就因为这事不去上学了,是吗?”
莉莉:“是原因之一吧。我不想回到那个学校,那不是最好的学校,我想转到XX学校去。”
我:“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莉莉:“我爸妈只要想做,肯定做得到。他们却只想让我回原来学校上课,根本不了解我的感受。我和他们说不通。”
小贴士
青春期孩子也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他们自己觉得美的,认为别人也会有同样感觉;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所以经常不理解大人为什么会同他们格格不入,也会因此和大人疏远。
青春期后期,这种倾向会逐渐削弱。他们慢慢区分出自己与他人思想上关注点的不同,认识到主观意见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能更好地掌握分析问题的客观标准。这时,他们的思维水平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你父母不理解你,你和他们说不通是吗?那么反过来,你可能也不理解父母。”
我:“我知道那个学校的规定,他们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接受转学生,所以你父母帮不了你,你不了解他们的难处。”
莉莉:“你的意思是说我肯定转不成学吗?”
我:“据我所知,必须要等到暑假去参加转学考试,成绩拔尖,下一年级才可以转过去。”
莉莉:“如果我父母找关系呢?”
我:“我不了解你的父母能找到什么关系可以做到如此特殊,你了解吗?”
莉莉:“我只是觉得好多事别人不能做到的,他们都能做到。”
我:“你觉得你们之间说不通,也许就是因为你有许多错觉。”
我又说:“就算你转过去了,你未经过转学考试,学习上还差了一两个月的课程,别人会怎么看你呢?在那种尖子学校去当落后生,也许比回原班读书的滋味更难受。”
莉莉又说:“那个班主任也很气人。他才当老师不久,常定些莫名其妙的规矩,费力不讨好。给他提意见吧,他根本不接受。”
莉莉详细跟我说了班主任的一个规定,以及这个规定带给同学们的麻烦。眼看自己班与其他班开始拉出差距,莉莉很着急,她想出了另一个更好的办法,去向老师提建议。但老师没有接受。
然后她看着我问:“你公平地说,我的办法是不是比他的好?他是不是很固执?”
这让我看到,她目前的人际关系一团糟,无论是与老师、同学,还是与父母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化。
但是,她也有很多优点,她真诚、坦白、关心班集体,上进心强。
我说:“你的办法的确比他好,但你没有说服他,你的交际任务失败了。”
“啊?”
她完全没想到我会这样回答她,看着我,欲言又止。
我故意把话题引到人际关系方面:“我们经常会面临像这样的交际任务,比如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先进产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先进理念,或者说服身边的人改正错误等等,都需要我们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去达到目的。如果达不到目的,任务失败,就说明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
小贴士
当家长与孩子的观点不一致的,切记不要主观地评判,认为自己是对的,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身上。
直接否定孩子并不会带来孩子对家长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