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9300000001

第1章 引 子

农业——人类最古老的产业

“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所以,为人类提供食物的农业就成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在中国古代,王朝兴替,帝王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但历朝历代都将农业视为国家的根本。“社稷”中的“社”是指土地神,而“稷”则是指居于五谷之首的谷子(粟)。土地和粮食,像一副千钧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心头。对于他们来说,抓不好农业,解决不好土地和粮食的问题,江山社稷就可能拱手让人。

本书的重点是总结中国农业一百年来的坎坷与辉煌,从大国农业一个世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寻找未来的路标。但在本书的开篇,我们愿意拿出一定的篇幅,简要回顾一下中国农业更久远的历史,如果一定要给这段历史加上一个期限的话,那是一万年。

1.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农业的源头

若要追溯中国农业的源头,我们就要走进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中。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炎黄”中的炎帝还有一个名字——“神农氏”。他是“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鼻祖。传说,神农的家族生活在姜水之畔,所以他们就以“姜”为姓。神农氏的母亲因为与神龙交合,产下了牛头人身的神农。后来,因为他发明了农业的耕种方法,所以被人们尊称为“神农”;而他重视五行中的“火”,又被称为“炎帝”。

在神农的指导下,人们学会了耕种、灌溉、收获以及使用农具。据说,神农发明了斧头和耒耜(一种用于翻土的农具)。他还教人们种植桑麻和养蚕,用蚕丝和麻线织布做衣,就连陶器都是他的杰作。总之,他以自己的智慧和热忱开创了古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我们的先民开启了农业文明的大门。

有趣的是,神农氏还发明了五弦琴,大家干活累了,可以弹上一曲,唱上一段。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祖先们围着篝火,披星戴月,且歌且舞的场景。这样看来,神农氏还是一个懂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英明领导者。

为了找到可以食用的植物,神农不惜以身犯险,遍尝百草。在这个危险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一次次中毒,又一次次幸运地找到了解毒的方法,最后不但找到了可供人类种植和食用的谷物,还发明了最早的中药。所以,神农的另一个荣誉头衔是“药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就叫《神农本草经》。

实际上,这位伟大的神农氏只是一个缩影,在他身后,是无数流淌着血汗,与大自然英勇搏斗着的先民。遗憾的是,在那个原始的时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智慧和探索、生平事迹只能口耳相传。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事迹被浓缩、演绎,又融入了后来者的祈盼和幻想,成为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无所不能的英雄人物。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这同样与我国古老的农业有关。水是农业的命脉,但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还没有驾驭水的能力。他们因为干旱而焦虑,因为洪水泛滥而恐惧。于是,他们在图腾崇拜中寄托自己的希望,寻找精神慰藉。最初的龙的形象千奇百怪,有的像蛇,有的像鳄鱼,有的像蜥蜴,总之多多少少与水有关。当龙的形象定格之后,它也就具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它生活在水中,统领着江河湖海、雨露甘霖。人们向它叩拜、祈祷,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透过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触摸到襁褓中的中华民族与农业之间的脐带。农业,这个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在这片同样古老的土地上生根、成长,哺育了我们的祖先和他们的后裔。而真正要把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轨迹梳理清楚,仅仅有神话传说是不够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我们勾勒出这段久远历史更清晰的轮廓。

2.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

在世界范围内,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东亚(中国)、西南亚和中南美洲。刀耕火种的中国原始农业与其他地方相比,保持着自身的特点。中国北方主要种植粟(俗称“谷子”)、黍(shǔ,果实称“黄米”),南方种植水稻;西亚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中南美洲主要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猪、狗、鸡和水牛;西亚则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饲养羊驼。

大约4000多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前后,中国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开始向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传统农业过渡。人们通常将这段漫长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虞舜经历夏商周直到春秋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青铜时代。青铜制造的农具,如青铜、青铜铲、青铜锄、青铜镰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这一时期农业的标志是一种被称为沟洫(xù)的农田排水系统。最小的排水渠被称为“畎(quǎn)”,然后依次加宽加深,分别是遂、沟、洫、浍(kuài),这些大大小小的排水渠纵横交错,形成农田排水网络,将田间积水排泄出去。相传,沟洫是大禹治水的杰作。而农田被沟洫切割成一个个百亩左右的方块,分配给农民,就是“井田制”。

我们现在常说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古代,“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稻、黍、稷、麦、菽(shū,豆);另一种认为是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心在黄河流域,而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六畜”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家畜。家字由“穴”和“豕(shǐ)”组成,豕就是猪,穴是容身之地,说的不好听点,家就是猪窝的意思。

第二阶段:从战国历秦汉魏晋直至南北朝。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革命主要是铁犁牛耕的普及,与之配套的用于碎土和平整土地的工具——耱(mò)和耙(pá)也出现了。还有用于加工谷物的风车、杵臼和石磨等。

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兴建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如魏国的西门豹和史起在河内(河南北部与河北西南部)建造的漳水十二渠以及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修建的郑国渠。战国末期,韩国国力衰弱,随时都可能被强大的秦国吞并。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走投无路的韩桓王想出了一个馊主意——“疲秦”,让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游说未来的秦始皇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让它无暇东顾,缓解韩国的灭亡危机。

郑国成功地说服了秦始皇,连接泾水和洛水的灌溉水渠很快就开工建设了。不久,秦始皇得知了韩国的真实用意,一怒之下,要将郑国处死。郑国坦然地对秦始皇说:“虽然我最初是以韩国间谍的身份来的,但这条水渠一旦建成,利在秦国。我只不过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而对于秦国来说,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谋远虑的秦始皇被郑国说服了,历时十年,郑国渠终于建成。这是关中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绵延300多里,灌溉了数以万顷的良田。秦国的国力因之大增,从而奠定了吞并六国、混一六合的基础。对于当初想以此来疲秦的韩王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最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春秋时,齐桓公讨伐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将当地种植的“戎菽”(大豆)带回了中原,到了秦汉时期,大豆已经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汉代以后,用大豆加工成的副食品——豆豉、豆芽、豆腐、豆酱相继出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以前,小麦是用来煮饭的,即“粒食”,这一时期,由于石磨的发明,人们把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各种可口的食物,统称为“饼”——馒头被称为“蒸饼”,面条被称为“汤饼”,芝麻烧饼被称为“胡饼”。蔬菜的品种日益丰富,如从西域引进的黄瓜、香菜、大蒜、豇豆、豌豆、苜蓿等;自己培育的有白菜、茭白等。

由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养马被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汉武帝时,官营牧场养马达40万匹。为了改良马种,汉武帝不惜重金,甚至诉诸武力,引进了乌孙马和大宛马等优良种马。最初,汉武帝希望用和平手段取得著名的汗血宝马,他铸造了一匹金马,组织了一个100多人的使团,前往大宛国。使团跋涉万里,终于到达了大宛国都城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遗憾的是,大宛国的国王更爱自己的汗血宝马,对汉朝送来的金马并不感冒。更糟糕的是,汉朝使团在返回途中遭到洗劫,金马被抢走,使者遇害。汉武帝获悉后,勃然大怒,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率领数万铁骑远征大宛国,结果出师不利,军队损失十之八九。倔强的汉武帝并不甘心,3年后,再次派李广利带领6万汉军、3万匹马、10万头牛发动第二次远征。由于大宛国国内政局动荡,遂决定与汉朝议和。李广利挑选了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3000匹,班师回国。

汗血马体型健美、听话、奔跑速度快,适合长途跋涉,是优良的战马。据说,汉军骑汗血马上阵,这些汗血马可能是经常参加阅兵和表演,竟然在战场上表演起舞步来。敌军骑的蒙古马见汗血马身材高大、体形健美、英姿勃发,被吓得掉头就跑,不战自溃。

第三阶段:自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心由黄河流域向南方转移。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推动了南方的农业开发,“苏湖熟,天下足”,南方成了天下粮仓。著名的曲辕犁,又被称为江东犁,就出现在南方。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桔槔(jiégāo)就已经出现;汉代出现了提取井水用的轱辘,东汉末年出现了翻车,主要用于街头洒水,后来经过三国时马均的改进,开始用于灌溉,并逐步由手摇发展成脚踏,后来出现了畜力牵引和水转翻车;唐代则出现了筒车,发展到宋元时期,有了畜力牵引的筒车和高转筒车,高转筒车能将水引到七八丈的高处。

这一时期,粮食作物中稻麦已经取代了粟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蔬菜中葵(冬苋菜)的地位也被萝卜和白菜取代了。引进的蔬菜则有菠菜、莴笋、丝瓜、胡萝卜、芥(gài)蓝等。我国从西周时就开始种植茶叶。到了唐代,饮茶的习俗风靡全国。从唐代开始,政府用茶叶向北方和西藏的少数民族换取军马,被称为茶马贸易。经营茶马贸易的商队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一条条险峻的通道,被称为“茶马古道”。唐宋元时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与丝麻并列的另一种重要纤维作物,并且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衣被原料。

我国的养鱼业这一时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中国人最早饲养的主要是鲤鱼,唐朝建立后,因为李鲤同音,就禁止老百姓饲养和捕食鲤鱼,无奈,人们只好改养青鱼、草鱼、鲢鱼、鳙(yōng)鱼,也就是我国的四大家鱼。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激增,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向纵深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新的高产粮食作物被引进,包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花生和烟草也被引入我国,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甘薯原产美洲,由航海家哥伦布带回欧洲,在面见西班牙女王时,哥伦布将它呈献给女王。后来,西班牙的水手将甘薯带到了菲律宾。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殖民政府禁止甘薯出境的禁令,将薯藤带回中国。恰好遇到福建灾荒,甘薯种植成功后,救活了无数灾民,引起轰动。明朝末年,徐光启从福建引种甘薯,以缓解江南灾荒,甘薯在中国逐渐普及开来。

中国传统农业就是在与游牧民族和外国农业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地演进、成熟,从而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经历一万年风吹雨打,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同类推荐
  •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爱尔兰的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过:“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或许很多人对经济学概念还很陌生,觉得这是一门遥远而专业的学问。但是,经济学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生的每个阶段。即使你头脑中并没有“经济”的意识,经济学也会在你身边体现和发生。
  • 城镇化转型

    城镇化转型

    在推进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如何进行投融资创新与改革,既能有效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值得深入探讨。《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一书,从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差异,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与挑战出发,对城镇化融资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城镇化融资的历史、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勾勒了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详解了这一框架所需要的财税、土地和金融改革。
  •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体育产业发展条件下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本研究着眼于对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的体育无形资产问题,特别是对其中一些极具体育特色的特殊问题,进行专门的法学理论阐释和法制应用指导,力图对一些基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化和贡献。《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选择了四个在体育无形资产保护方面最具体育行业与专业特殊性的问题――体育标志权、体育赛事转播权、体育明星形象权、体育专有技术权来进行研究,力图从理论本源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填补一些理论空白,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进行创新性的学术探索,并且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思辩与挑战。
  • 突围集

    突围集

    当下经济下行,未来的改革着力点在哪里,哪些领域有可能闯出新的改革路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对当下的改革和未来的经济有何影响?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2》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当下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做了逻辑清晰的梳理,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和当下的问题所在,同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热门推荐
  •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
  •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在大一统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的主流。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称赞还是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这种常识态度,在历史上不只不精确,而且带着许多误会。那些想当然对儒家的种种说法,其实里面来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过来自《孟子》的。孟子名气大,和孔子并称,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没在背景里,但若从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上来看的话,荀子对于后世建立的儒家传统,影响恐怕大过孟子。
  • 重生之修仙主宰

    重生之修仙主宰

    【新书《我给神仙当代练》震撼发布!】曾经身边的迷妹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女神,曾经身边的小弟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大少,家族失利之后,林平变成了贵族学校最大的笑柄,更被多名豪门大少殴打致死,抛尸荒郊野外,却不知,林平死亡之地,却是上古魔头陨落之地……
  • 会飞的耳环

    会飞的耳环

    本书是由董恒波编著的《会飞的耳环》,是神探小鹰校园幽默推理小说系列丛书之一。《会飞的耳环》的故事内容如下:歌星菲菲住进了七星大酒店。奇怪的事发生了,菲菲在房间唱歌时感觉有一个幽灵般的黑影在身边绕。突然,菲菲发现她的耳环不翼而飞了。逐一盘查中,嫌疑人小娟和顾老板竟然一口承认是自己偷了菲菲的耳环。丢了一只耳环,竟然有两人同时投案,谁真谁假呢?
  • 凉拌太子妃
  • 领导成败细节

    领导成败细节

    现代企业以竞争力取胜,竞争力的强弱有诸多深刻而复杂的评估因素,而公认的首位要素,则是企业领导人的作用。当今的企业领导人能否把企业做大做强,内在因素取决于他的自身素质、决策力以及学识水准。现代企业以竞争力取胜,竞争力的强弱有诸多深刻而复杂的评估因素,而公认的首位要素,则是企业领导人的作用。当今的企业领导人能否把企业做大做强,内在因素取决于他的自身素质、决策力以及学识水准。
  • 总裁之不育前妻

    总裁之不育前妻

    清晨,一抹明亮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下,映着花园里斑驳的树影,一起投射在落地窗隔断的主卧室里,美好的一天开始。暖暖的阳光照下,林楠眼睫轻轻的颤动。她慢慢的睁开了眼晴,起床,转头看着床上还睡得死死的人,她林楠的老公,已经结婚二年的老公方泽,心里暖暖的,不由勾起唇角,温柔的笑。方泽此时帅气的脸在晨起的光线下,衬得格外的柔和,平时里看起来有些微疏离的五官,一丝的冷漠一起消失,让林楠心里……
  • 瑤峰集

    瑤峰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把一切归于科学

    把一切归于科学

    所谓的丹田不过是类似于电池一样的生物细胞组成的能量储存装置罢了。 所谓修炼者的晋升,不过是提高了电池的相对容量,毕竟激光炮和激光灯是不同的。所谓的筋脉,也不过是另类的生物电线。 修炼者需要天地灵气来修炼,那么灵气就是机器的燃料,而所谓灵根,就是不同效率的内燃机。修炼是吸收能量根据不同的反应机制使用储存能力,类似螺旋桨飞机和喷气式飞机的区别,这便有修炼体系的划分。 而一些小零件,是可以改造机器,提高机器的效率的,于是功法就有了等级。 灵石是天地灵气的压缩,是燃料,是类似于石油的东西,它给机器提供能量。 人可以造机器,机器同样可以造人。
  • 暖暖

    暖暖

    台湾男孩凉凉和东北女孩暖暖相识于北京,他们相约不管现实如何,都要努力生活。重逢时,他们已经分别在台湾和北京工作,默契还在、感觉依旧,却不敢用力去给对方感情,因为彼此知道,此时感情越多越弥补不了再次分别带来的伤感。相隔台湾海峡,是被现实距离冲散到看不见彼此,还是鼓足勇气不顾一切相依相守?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男女情感,有些东西,与是否爱无关,与爱多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