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8900000004

第4章 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第一节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生活并不是一道道简单的加减法算术题:你在“加法”中,有可能会获得双份的回报,但也可能会得到加倍的惩罚;你在“减法”中,有可能会得到巨大的痛苦,但也可能会得到无限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加进的是否有意义,我们减去的是否该摒弃。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也不能违背生命的本意,所以该拿起的要拿得起,该放下的要放得下,得与失皆应顺其自然。

我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的态度。宋代名臣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在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都是靠努力拼打得来的,正因其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比如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你必须放下已经取得的一切,否则,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你生命的桎梏。

《茶馆》中常四爷有句台词:“旗人没了,也没有皇粮可以吃了,我卖菜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哈哈一笑。可孙二爷呢:“我舍不得脱下大褂啊,我脱下大褂谁还会看得起我啊?”于是,孙二爷就永远穿着自己的灰大褂,饿着肚子伴着他那只不常离手的黄鸟。

生活中,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这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种狭隘不但使他们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他们招来杀身之祸。秦朝的李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李斯曾经位居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一时,权倾朝野。虽然当他达到权力地位顶峰之时,他也曾多次回忆起恩师“物忌太盛”的话,希望回到家乡过那种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由于贪恋权力和富贵,所以他始终未能离开官场,最终被奸臣陷害,不但身首异处,而且殃及三族。李斯是在临死之时才幡然醒悟的,临刑前,他拉着二儿子的手说:“真想带着你哥和你,回一趟上蔡老家,再出城东门,牵着黄犬,逐猎狡兔,可惜,现在太晚了!”

心理专家分析,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隐退”,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来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的真正的世界。尽管掌声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但大多数人在舞台上的时候,其实没有办法做到放松,因为他们总是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反而是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后,才能真正享受到轻松自在。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隐退”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潜力,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

作家尹萍曾经做过杂志主编,翻译出版过许多知名的畅销书,但她在四十岁事业最巅峰的时候退下来选择了当个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后来她说:“在其位的时候总觉得什么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后,才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舍。”

事实上,全身而退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为什么非要得到一切呢?活着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赐,健康就是财富,你对人生要求越少,你的人生就会越快乐。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说,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就是一种人生的练达。

能够拿得起,更要能放得下,这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智慧。人生征途上,要懂得追求,也要学会放弃,特别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要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拥有美丽幸福的人生。

第二节 拿起该拿起的,放下该放下的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要求大而全,不要求完美,他们能够正确选择,他们行动的原则就是:拿起该拿起的,放下该放下的。

人不能没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但却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必须要主宰自己。当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放下某些欲望,便可得到解脱,我们当然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由于外敌侵略,人们都纷纷离开家乡去逃难。他们逃到河边,挤到仅有的一条小船上。刚要开船,岸边又来了一个人。

他不断挥手,要求把他带上,船家说:“船马上就要超载了,你得把你背的那个大包袱扔掉,不然会把船压沉的。”

那人犹豫不决,因为他背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船家说:“谁没有舍不得扔的重要东西呢?可是他们都扔掉了,如果不扔,船早就压沉了。”

那人还是下不了决心。

船家说:“你想想看,到底人重要还是包袱重要?这一船人重要还是你一个人重要?你总不能让这一船人都为你的包袱提心吊胆吧?”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处境,你都要把心理上的包袱扔掉,因为它虽然只属于你一个人,但是由于你背着它不肯放下,就会有整整一船人都感受到它的巨大压力为你提心吊胆甚至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该放下却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时,心里就总会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

总之,有些人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人的欲望是最难满足的,所以人们常说这山望见那山高。我们从前辈那里得到的告诫,就是必须不停地去奋斗和追求,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握不住的东西,得到了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我们永远处在一种希望和失望的交替矛盾当中,谁也不会满足。这就是平常说的欲壑难填,至死不足。永远不足,也就永远痛苦。

一个人若是能够及早地明白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这个道理,也就不会为物欲所驱使,过着那表面上愉快,可内心里却紧张的生活。心里安宁了,人生也就清闲自在了。若是到衰老的时候才因为有心无力而住手的话,心中会感到更大的痛苦。这样的人永远生活在当年轰轰烈烈、气势飞扬的记忆中,与现实中的衰老无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巨大的落差,往往使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人物无法面对现实。

与其在衰老时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时就明了这一点,放下一切,顺着生活的自然,必定能够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他每手各拿了一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了佛陀所说的“放下”之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我们有肩上的重担,有心上的压力,分量岂止如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生活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第三节 该放手时就一定要放手

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智慧。人生路上,需要追求的东西很多,同样,需要放弃的东西也很多,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处,一定要学会举重若轻,这样你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有一个名叫秦裕的奥运会柔道金牌得主,在连续获得203场胜利之后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28岁,因此他的选择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然,秦裕是明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已经过去,而以往那种求胜的意志也在迅速减退,所以他主动宣布退役,去当了一名教练。应该说,秦裕的选择虽然有所失,甚至有些无奈,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却是一种如释重负、坦然平和的选择,比起那种硬充好汉者来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消失于人生最高处的亮点上,给世人留下的是一个微笑。

一个职务、一种头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凡事都得有一个度。适可而止,于是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排既定,自能应付自如,就不会既忙且乱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懂得放下才能收获更多。

成功并不总是青睐那些死守一个真理的执著者,还格外偏爱那些懂得适时放弃的聪明人。当我们发现“此路不通”时,要学会及时地放手。片面地偏向任何一点,生命的天平都有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偏斜,到时再来补救就来不及了。

也许你曾经紧握住某种东西不放,但是,适当的时候不妨放开你的手,这时你的心情也许会释然许多,这未尝不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一天早上,妈妈正在厨房清洗早餐的碗碟,4岁的儿子自得其乐地在沙发上玩耍。忽然,妈妈听到客厅里传来孩子的啼哭声。究竟发生什么事了呢?妈妈慌忙跑出去,原来,儿子的手卡在一个上窄下阔的花瓶里怎么也抽不出来。妈妈十分焦急,她稍微用力一点,小孩子就痛得哭叫不已。妈妈用尽了办法,都没能把儿子的手从花瓶中抽出来。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想到了一个下策,那就是把花瓶打碎。可是她很犹豫,因为这个花瓶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但是,为了儿子的手,这是唯一的办法。结果,她忍痛将花瓶打破了。虽然损失不菲,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计较了。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所伤。虽然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的拳头仍是紧握着的,无法张开。是不是抽筋呢?妈妈又再度惊惶失措。出乎妈妈的意料,原来儿子的拳头之所以张不开,是因为他紧握着一个硬币。他为了拿这一个硬币,所以才把手卡在了花瓶的口内。儿子的手抽不出来,其实不是因为花瓶的口子太窄,而是因为他始终不肯放手。

一位一心想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登山者,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开始了他的攀登计划。他希望完全由自己享受全部的荣耀,所以决定独自出发。他开始向上攀爬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反而继续向上攀登。慢慢地,四周变得非常黑暗,这位登山者什么都看不见了,即使如此,这位登山者仍然继续不断地向上攀爬着。在离山顶只剩下几英尺的地方,他滑倒了,并且高速地跌了下去。就在他觉得死亡已经来到他身边的时候,突然间,他感到系在腰间的绳子,重重地拉住了他,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中……而那根绳子是唯一拉住他的东西。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求助无门的情况下,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登山者决定继续全力抓住那根救命的绳子。

第二天,搜救队发现了一具已冻得僵硬的登山者遗体……他的尸体挂在一根绳子上。他的手也紧紧地抓着那根绳子不肯放手,而事实上他距离地面仅仅10英尺。

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执著,曾经紧握住某种东西而不肯放手。也许我们握住的仅仅是那份无谓的执著,它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所以,适当的时候,选择放开你的手!

第四节 不能放下,也是一种失去

每个人都想拥有,有的人拥有之后便不再想放弃,直到有一天发现得不偿失才后悔莫及。

如风来自农村,在他高中毕业的时候,家里的积蓄已经不多了,为了不增加家庭的负担,进了大学,他就申请了助学贷款。他一边上学一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兼职。他努力工作,逐渐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做到了店面经理。学习与工作的压力让如风感到身心疲惫。这个时候,一个女孩走入了他的视线。她坦诚率直的个性深深地吸引了如风,他们无所不谈,如风向她诉说自己在工作与学习中的烦恼,她总能够安慰并且鼓励如风,这也使得如风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随着交往的深入,聊天的内容也超越了普通朋友的范围,后来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

快过春节的时候,女孩因家里逼婚,跑了出来。如风让她和自己一起回家过春节,女孩同意了。他们一起回到了如风贫困的老家。女孩自小生活优越,被家人当千金大小姐般疼着护着,可她并没有大小姐的脾气。她喜欢吃辣,如风家几乎不沾辣,她对此从不抱怨,别人问起她时她总说饭菜好吃。看到如风家里的一些与她生活习惯不合的地方,她也从不皱一下眉头。如风的家人都喜欢她,并且认同她。父亲嘱咐如风要好好对待女孩,并告诫他说,如果失去了她将是如风一辈子的损失。

回到城市之后,他们住在了一起。如风毕业后还在那家公司上班。他去上班,女孩就在家里做好饭等他回来。每次下班回来,一上楼,她就会出现在楼梯口,微笑着迎接如风。后来,如风工作得很拼命,工作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有些顾不上女孩。如风过怕了那种没有钱的贫困生活,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这个时候,女孩怀孕了,如风觉得自己还这么年轻,事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金钱上还是精力上都负担不起这个孩子。在他的劝说下,女孩最终同意打掉孩子。如风为了能赚足更多的钱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更加拼命地工作。在女孩最脆弱、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没有陪在她的身旁,这种伤害也许比身体上的伤害来得更加强烈,也更加持久。

女孩因为孩子的事情恨如风,最终离他而去。如风现在拥有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虽然公司已经步入轨道,业绩也越来越好,但自从女孩走后,他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了。

如风拥有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望得到的金钱,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他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现在他有钱了,可心底里的那份深深的内疚与自责恐怕会伴随他一生。如果当初他能够放得下一点,不是那么强烈地想要更多的钱,而是多花些精力在女友身上,结果就会有所不同,相信他会比现在开心快乐很多。

学会放下,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将得益匪浅。

面对生活,我们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达观,有时候放弃也是另外一种获得,获得健康,获得爱情,获得一份快乐生活的心情。

第五节 主动放下,收获人生新机遇

谚语说:“最大的一步是在门外。”主动放下的后面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新的人生收获的机遇。

真正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与容忍的结合体,他们有斗士的力量,有沉静的平和,他们能承受喜悦与悲哀的突然发难。他们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他们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沉默。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是能主动放下的一个典例。

蔡元培先生曾经是科举之路上的一个幸运儿,一帆风顺地进京当了进士,作了翰林。按常理来说,旧式读书人平生之愿不过如此。但是蔡元培先生却认识到,在清廷里已经无法见到阳光,不如自己摘掉顶戴花翎,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户。

a1896年,蔡元培先生挂冠出都,回到南方兴办教育,开始教育拓荒与革命启蒙生涯,就此创造了人生的又一次辉煌。1916年,蔡元培先生从欧洲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由此开始直到“五四”运动发生,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从来没有缺少过他的身影,因而没有人能够估计出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史进程的影响。

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能主动放弃清廷的优势地位,才收获了人生的又一机遇。

同类推荐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他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诗体小说,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这部书中,尼采使用了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的语调,以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这一角色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热门推荐
  • 德川家康(新版)7:南征北战

    德川家康(新版)7:南征北战

    日本版的《三国演义》,史书、权书、商书“三书合一”,政企商业领袖必读图书!一部日本首相要求内阁成员必须熟读的书,一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要求松下干部必须研读的书,一部美国驻日大使认为,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先阅读的书,一部韩国媒体评为“影响韩国CEO最有价值古典图书。”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每一个日本人都是一个德川家康,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究竟是何许人?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百余年的战乱,开创三百年太平盛世,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日本国。《德川家康》将日本战国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
  • 中国古代宦官传

    中国古代宦官传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宦官传》本书讲述了“秦朝宦官赵高、东汉宦官张让、唐代宦官李辅国”等等一些宦官的故事。
  • 曾国藩做人为官处世的大智慧

    曾国藩做人为官处世的大智慧

    曾国藩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是他影响了几代人,人们至今仍然对其顶礼膜拜。很多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梁启超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年轻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而蒋介石则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捧读不辍。
  • 轮回之再掌乾坤

    轮回之再掌乾坤

    天劫降、灭苍生、众神陨、战轮回,身死后灵魂意外穿越战天大陆。天尊神体、炎龙随行、兄弟相伴,战天神斧再战天。苍穹滴血凌云志,我命由我不由天!看我重登神界,待我再掌乾坤。
  •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白朴杂剧杂剧艺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 穷爸爸富爸爸全集

    穷爸爸富爸爸全集

    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不同的金钱观。穷爸爸和富爸爸到底差在哪里呢?即使你做不了多金的富爸爸,但还可以做一个精神富有的富爸爸。
  • 谁将被淘汰

    谁将被淘汰

    近日,国家人事部研究员吴德贵指出,随着中国入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高素质人才“走俏”的同时,有“八种人”将会“滞销”,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遭遇麻烦事,即将被淘汰,成为“困难户”:知识陈旧的人、技能单一的人、情商低下的人、心理脆弱的人、目光短浅的人、反应迟钝的人、单打独斗的人、不善学习的人。而相反八种“走俏好销”、即将崛起的人,便是与这八种即将被淘汰的人刚好形成对立:知识更新的人、技能多样的人、情商出色的人、心理坚强的人、目光远大的人、反映敏锐的人、团结协作的人、善于学习的人。
  • 宝瓶菩提

    宝瓶菩提

    “菩提十书”之《宝瓶菩提》:佛教经典把人比喻成“宝瓶”,在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只可惜被妄想与执著的瓶塞,无法回复到清净的面貌。本书是菩提系列的第七部,希望能开启我们的宝瓶,不但使我们自净,更让我们体验法界的清净。林清玄用感性的风格,表达即使在炉火中燃烧,用高温锻炼、上釉上彩,一个人也要永留清白,在人间!
  • 当代神探汉尚斌

    当代神探汉尚斌

    老局长汉尚斌五十八岁这年被明升暗降,离开他工作了四十年的榆中县公安局,到兰州市公安局当员外——正处级调研员。临走那天,不知道怎么走漏了消息,县城不少人自发前来送行,挤满了公安局大院。几个被他救过命的人和得到他多年照顾的老干警,控制不住感情先哭了起来,立时全院的人哭声一片。
  • 快穿契约

    快穿契约

    狐君策一袭红衣,白玉的手勾起一缕白色的发丝把玩,嘴角若有若无的邪笑,躺在无数百骨之上的王座中,旁边开满了鲜艳的彼岸花,金色的瞳孔中有到黑色竖横,此刻正眯着眼打量着排队喝孟婆汤的众鬼,抖了抖狐耳,绝色的容颜,慵懒的气质,吸引了众鬼侧目。不知,引起阁下的目光了吗。与吾缔结契约吧,汝想要的样子吾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