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 王刘纯
一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编者按,关于高适的祖籍,尚有争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分前后两个阶段,五十岁左右是这两段的分界。
前段,他很不得志。李颀说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在这五十年中又大致可分为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两个时期。
在北上蓟门之前,他二十岁时曾赴长安求仕,失意而归。在《别韦参军》中,他写道: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这里一方面揭露朝政的黑暗,贵族近臣垄断政权,布衣之士遭受压抑;另一方面写自己客寓宋中,托身畎亩,生活处境非常艰窘,心情苦闷,但“弹棋击筑,纵酒高歌”,意气仍是豪迈的。
十年托身陇亩之后,为了寻求立功报国的机会,他北上蓟门。他说: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
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
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
在北上途中,他游于魏郡(在河北大名县东),“睹物思怀”,写下了借古抒怀的重要作品《三君咏》,歌颂了“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的魏徵、“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的郭震和“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的狄仁杰。《旧唐书》本传说他“负气敢言,为权幸所惮”,这和三君的气质相类似,可见此三君是诗人仿效的榜样。
北上蓟门,东出卢龙塞,这是高适第一次出塞。初到蓟门,他“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意气豪迈地唱道: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抒写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可是这次他的希望又落空了。不过他虽然没有找到仕进的机会,但对于边塞战争生活却有了亲身体验,这就为他后来写出著名的《燕歌行》打下了生活基础。
以后转入浪游梁宋时期。这一时期直到天宝八载举有道科为止。这时他一面“渔樵孟诸野”,一面做富贵人家的宾客,就是本传说的“以求丐取给”。有时也到山东、江苏等地漫游,广交朋友,投诗于达官贵人,寻求仕进的机会。长期的困顿,使他苦闷悲愤,但用世之心未尝减退。他在《咏史》中这样说:“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也是借古抒怀,表示他对前途的自信。
在长期交游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天宝三载(744),李白赐金放还,至洛阳,遇到杜甫,二人同游汴州,又与高适相遇。三位诗人慷慨怀古,然后同至单父,登宓子贱琴台,猎于孟诸。这件事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至今开封市禹王台(即古吹台)内仍建有“三贤祠”以纪念他们的盛会。季秋,高适和他们分手,南游楚地,自商丘沿汴东下,经县、符离、灵璧、徐县、泗县、盱眙、淮阴、淮安,而抵襄贲(今江苏涟水县),写了一篇《东征赋》,记载了安史之乱前的汴河防卫,可以据此纠正《资治通鉴》的错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惜未被人们注意,故特表而出之。
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时是高适创作的丰收时期。他现存诗共二百四十四首,有一百七十馀首诗是这两个时期的作品。《旧唐书》本传说他“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此后转入诗人的后一阶段。这阶段包括两次入仕,这是高适个人历史变化的时期。第一次入仕是天宝八载(749),他的诗才受到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奏其所制诗集于朝,“荐举有道科”,蹉跎半百的高适才获得一个入仕的机会,心情非常兴奋,在炎炎三伏天,十日赶到了长安,中第后,被专权妒才的右相李林甫所抑,只授他一个小小的封丘县尉,使他深感失望和不平。次年秋,他以县尉身份送兵出塞,到达清夷(在今河北怀来县)。它在《使青夷军入居庸》诗中悲愤地写道: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冰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回封丘后,他因深感“拜迎长官”的屈辱与“鞭挞黎庶”的痛心而弃官,写下了名作《封丘县》。不久,得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与推荐,充任翰幕府掌书记,高适仕途显达实始于此。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玄宗在蜀,用诸王分镇,高适切谏,以为不可,为肃宗所知。数月后,永王璘据金陵起兵,肃宗即召高适计议,适分析形势,认为永王必败,深受肃宗嘉奖,就任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三品),淮南节度使,使讨永王璘。高适一跃而为雄藩重镇的封疆大吏,成为开元、天宝时期诗人中最显达的人物。胡震亨曾评论说:“高适,诗人之达者也。其人故不同,(杜)甫善房,适独与左(谓反对房琯诸王分镇事),(李)白误受永王璘辟,适独察璘反萌,豫为备。二子穷而适达,又何疑也。”(《唐音癸签》卷二十五)这三位诗人的仕途显蹇,确与在这次重大政治变动中的态度有关系,胡氏之说是有道理的。
次年,永王败死。大宦官李辅国恶适敢言,在肃宗前进谗,降官为太子少詹事,出为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写了自叙生平经历的名作《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后迁蜀州(今四川崇庆县)。代宗初,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未几,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高适的创作,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他第一次出塞,北上蓟门,亲身体验了边塞士兵的生活,写下了《蓟门五首》。在诗中,他对“戍卒糟糠,降胡饱衣食”的不平等待遇感到愤慨,并给予深切的同情。他说“官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对“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的英勇爱国、不惜献身精神则给予热情的歌颂。而对士卒长期戍边,夫妇离别又表示了关心:“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回?”
开元二十六年(738),他创作了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这首诗从序来看,与张守珪部将打败仗有关,但其内容写的却不全是这次战役,而是把他在蓟门的见闻,进行更高的艺术概括和对他们英勇的爱国精神的赞美。这些都超过了历来的同题之作。诗中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艰苦,并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和唐朝军政的腐败黑暗。
由于诗人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所以他对保卫边疆的爱国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如《送浑将军出塞》中对浑将军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在敌人入侵,“昨日边庭羽书至”的时候,浑将军即慷慨出征。“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二句不赞浑将军本身,却正衬托出将军忠勇为国、心情异常激动的精神面貌。“黄云白草”的塞外风光,与“击剑酣歌”的昂扬精神,进一步突出了一个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观的爱国将领形象。通篇严整而飞动,魄力雄毅,风骨遒劲,与《燕歌行》同样表现了高适七古的艺术特征。
其次,是反映时事的诗歌。其内容主要是对唐玄宗晚年昏聩的讽刺和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例如唐玄宗晚年宠信安禄山,而安禄山却是一个诡诈反侧、屡次挑起边衅,以所谓“边功”来市宠的家伙。高适在送兵到清夷时,就体察到他以边兵作为个人市宠的牺牲品,在《答侯少府》诗中就指出“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的可悲事实。而玄宗却对安禄山越来越宠信,连年加官晋爵。高适在《蓟中作》(亦作《送兵还作》)中用比较含蓄的语句说,“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对玄宗的昏聩滥赏进行了讽刺。
到天宝十载(753),安禄山居然“出入宫掖不禁”,“颇有丑声闻于外”,而玄宗竟听之任之。高适为此写了借古讽今的《辟阳城》诗。诗中借审食其与吕后私通事来影射安禄山与杨贵妃的暧昧关系。这类直指最高统治者、揭发其宫闱丑事、寓意深刻的讽刺诗,在当时是罕见的。
对安史之乱,高适的态度是鲜明的。他在《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中写道:“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他抚剑悲歌,心存戡难,还致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解睢阳之围。及九节度使兵溃于邺城(在今河南安阳),他目睹国家残破,人民遭到杀害的惨状,写了《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一诗,诗中有四句说:“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反映了中原经过这一番杀戮洗劫之后,一片破瓦颓垣,白骨纵横,人民流离的悲惨景象。关于邺城战役所造成的浩劫,只有在高适这首诗中得到具体的描述,这是它的可贵之处。
再次,他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疾苦。由于高适长期贫困,又有“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的亲身感受,所以他能够关怀民生疾苦。属于这类的诗作有《东平路中遇大水》、《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等。前者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农村遭受水灾,因而“农夫无倚着,野老声殷忧”的情景;后者揭示了农民在旱灾和重税剥削下的贫困和农村凋敝的生活景象:“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开元天宝诗人中,高适是第一个反映农民疾苦的诗人。
正因为如此,高适对能够关怀民生的地方官是称颂的,特别是对春秋时宓子贱为单父宰“琴和人亦贤”的良政作了多次歌颂。后来他自己任州牧时即以子贱为榜样,《旧唐书》本传说他“屡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此外,高适还写了较多的自伤不遇的诗歌,反映出尽管是盛唐时期,大批人才仍然遭受压抑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作如《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适是一个落拓不羁、崇尚节义、有匡世之略和负气敢言、气质慷慨的人物。他的诗如其人,内容从多方面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抒写爱国热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其语言质朴爽朗,直抒胸臆,魄力雄毅,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高文(1908—1999),江苏南京人。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19岁入南京金陵大学中文系,曾师从国学大师黄侃、词学大师吴梅。1934年入金陵大学研究班,师从著名中国文学史家、书法家胡小石,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曾于西北大学、国立边疆大学任教。1951年,受河南大学中文系力邀而前往执教,直至去世。著有《汉碑集释》、《全唐诗简编》、《全唐诗诗句索引》、《王安石诗选》,与他人合著有《高适岑参选集》、《柳宗元选集》等。
以上“代序”为高文与王刘纯合著的《高适岑参选集》前言之节选,题目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