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真实的自己
你的能力有多高
小李感到工作时的自己非常不开心。
工作常常出错,总是遭到领导的白眼。
她学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从事的却是财务工作。
小李常说:“财务工作太无聊了,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宁愿自己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如果那样的话,我就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可是现在没办法,爸妈都给安排好了……”
大家是不是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他们貌似值得同情,实际上是在逃避责任,实在找不到自己不成功的借口时,就把一切归结到父母的身上。
再有能力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自己能争口气,闯出一片天地。这样,他们就不必再为孩子担心了。而不能适应环境的子女却让他们屡屡失望,他们不得不伸出“援手”。
有许多年轻人曾问我:“我找了个女朋友,父母不同意,我该不该听家人的意见?”
或者有人说:“我毕业了,找工作简直就是父母替我选择的过程!”
每当听到这些话,我都会让他们先找自己的问题:在婚姻问题上,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选择,父母才干涉你的生活;在工作问题上,因为你不行,父母才帮你选择。
当然,你可以永远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可是真正承受失败的人还是你自己。
你想拍板,没人拦得住你!
当我们把不成功归结到一些客观因素上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选择失败了,借口永远是无穷无尽的。这样,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自己那些说了一千遍的借口得到安慰和同情。例如:
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游戏规则不好;
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有自尊心;
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坏人太多;
……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屑于听这些话的。
只有弱者,才会和弱者交换懒惰和不成功的借口。
没想象中那么努力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就是不能改善个人的际遇呢?
也许答案只是,他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努力。
很多事情,他们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没有着手去做。
尤其要小心“知识的负担”。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年轻人做事往往没有任何负担,想了就做,可是有的年轻人总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所以一直在努力地想,而不是努力地做。
例如,想学英语,不是马上学习,而是先学习方法,一学就是一个月过去了;想多看书,不是马上看书,而是先学习看书的方法,一学也是一个月过去了。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效率更高,总是在做无休止的准备。
等到别人背了很多单词,已经能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他们还在似是而非的状态里。因此我建议,不要期待完美的开始,完全可以从“不完美的开始”开始。
想想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东西是最多的。从一个字都不会说、不会写,到说错了、写错了,再到最后说对了、写对了。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成熟,不用担心面子,不需要找借口,想学的时候就去学,错了就改正,然后成长。
不要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有的事情真正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
弥补不足增加价值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有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相信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就会将自己的价值扩大数倍。
例如,一个人很有文化,这样的人难免骄傲,认为别人懂的他都懂,这就会制约他的成长,但是在咨询别人意见的时候能够认真倾听,他就能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让自己成为全才。
再例如,一个人很好面子,这也不是错事,这样的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周到,但是他难免容易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死不认错。如果他能尊重事实,他收获的认可就会更多。
在金融大鳄索罗斯看来,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需要人们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有认错的勇气。当我一觉察到自己犯错了,就马上改正,这对我的事业十分有帮助。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
在工作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经验再丰富,在判断和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能有失误,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你看不到的变量,可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用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勇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人为地把一件事情复杂化。
朋友的公司曾经来过一位博士。朋友本来是非常期待与这位博士合作的,因为他在招聘会上感受到了博士良好的谈吐。可是令朋友郁闷的是,这位博士来到公司之后,和大家相处得并不融洽。
这位博士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这让其他同事都不愿意帮助她。有一次,一个重要的客户要来。朋友让博士安排一下中午一起吃饭,博士答应了一声人就没影儿了。过了好长时间,博士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原来,博士亲自跑到饭店去订了个包间。
朋友不禁说道:“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向同事要个饭店的电话打过去就可以预订房间了。”
可是博士很不服,她说:“为什么自己能办的事儿要麻烦别人,我向来靠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一句话让朋友彻底放弃了这位“人才”。
委曲求全没有用
尊严来自于实力
每一类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圈子。
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并不是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恰恰是和一些人的不融洽表现出了你的成熟。你会明白:有一些人出现在你的核心圈子里,你可以信赖他们;有一些人稍微远一些,你愿意接触他们,与他们共事,但并没有打算把他们当朋友;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人注定不是你的朋友。如果没有层次感,没有判断力,就难免委曲求全,想迎合所有人。
正如白岩松所说:“我没想像大熊猫那样让全中国人民都喜欢我,从来没有想过。”当然,正因为他坚持了做自己,他的实在才更让人感觉亲近。
在有限的资源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人都知道,让别人喜欢自己,这不是我们活着的目标。很多事,别怕别人不高兴,当你对自己的性格坚持的时候,别人就会为了适应你而改变。
我有个朋友,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他在公司里发现谁做错了,从来不回避矛盾,而是直接指出来,在他身上,没有暧昧不清的态度。
原以为,这样一个人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事实却恰恰相反,他和所有的同事处得都不错,领导也总是包容他的“唱反调”。一般人如果提出反对意见,领导可能会不满,但偏偏对我这个朋友无所谓。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也只有他敢这么说了。”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我这个朋友的性格没有改变,但他迫使其他人改变了对原有事物的看法。
当然,尊严来自实力,我这个朋友在业务上是毫不含糊的。他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充分表现出思路的缜密和手法的老练。
他平时总是骄傲地抬着自己的头,用“水鸭子”来形容他毫不过分。水鸭子在水中总是高高仰着头,一副骄傲的样子,这如同朋友本色的性格——不装。
然而,水鸭子会不会因此就停止前行了呢?实际上也没有,水鸭子的脚在水下拼命地划着。这是我朋友做事的方法:抬头做人,低头干活。
允许自己不帮别人
小林在工作中感觉不到快乐,虽然他经常帮助别人,然而,对同事尽心尽力的帮助,反而被别人当成了习惯。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应该改变?帮助别人究竟对不对?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帮助别人对不对,而在于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你是真的愿意帮别人,还是刻意做出来,刻意来改变自己,逼着自己帮别人的。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小林帮助别人的动机是什么?
很多人常说帮助别人就能收获快乐,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有一锅米饭,在吃不完的情况下,帮助别人的确能够收获快乐。可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碗米饭,自己吃完刚刚饱,但他主动拿出半碗米饭讨好别人,这样的“讨好”一定有所求——也许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激,也许是为了博得好人缘。
当一件事情你不想做的时候,就一定不要去做。一个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他还没觉察出的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同事给予的回报,也可能是同事给予的好口碑。在有所求的情况下帮助别人,万一想要达到的目的达不到,你就会陷入全面崩盘。也就是说,如果你天生不是乐善好施的人,就一定不要装,自己心里流着泪的时候,你有自由不去施舍别人。
反之,如果你真的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你会不大在乎结果怎么样,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帮助别人就如同喝水、呼吸一样自然。你对同事的好,你也会忘掉,因为你从中收获了快乐。
工作中正是如此,当你不愿意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不必为了迎合大家,就把自己演成另外的一个人。
拿小林来说,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检查本职工作的完成情况。自己工作能力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收获经验,就不必抱怨同事不领情。反之,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还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即使得到同事暂时的道谢,也不会得到同事发自内心的尊敬。况且,一般情况下,同事会感觉小林不够职业化、不成熟。
一个人不懂得尊重自己,就不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诚心诚意。
别激发他人的强势
有人往往认为一定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于是就通过示好、忍让来维系表面的和谐,殊不知,有时候你的忍让会刺激别人“变坏”。
小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与她同部门的小慧是一个很强势的人。
她们两个人常在一起工作,小金认为小慧虽然强势,但是心地善良,于是不论有什么事情,小金都会忍让小慧。
小慧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了。慢慢地,小慧变成了小金的“领导”。
同在一个部门,每当小金被领导找去谈话的时候,小慧就会缠着小金问领导找她说什么了。开始的时候,小金还想含糊其辞,但是在小慧的逼问下,她不得不将领导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小慧。后来,小金发现自己居然有了一个向小慧汇报思想的习惯。每当有事,她就会主动向小慧汇报。
久而久之,小慧把小金吃得死死的。有一次,工作中出现了失误的时候,明明是小慧的错误,但是她却指责是小金没有及时提醒自己,并误导了自己。
小金一直觉得是小慧的错。后来部门重组,小慧和另外一个很难相处的同事搭档工作,小金本以为小慧一定会与新搭档发生摩擦,很难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小慧和新同事非但没有矛盾,还把工作做得顺顺利利的。
这时,小慧才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本来并非强势之人,是你的软弱激发了他的强势;本来并非无礼之人,是你的无原则刺激了他的无礼。
不断让自己增值
实在是一种资本
当我们的条件离别人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要懂得给自己增加价值。
有钱的人要有自己的品德和操守,没钱的人要有自己的内在追求。
我们尊重自己的内心,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我们想与成功人士交往,我们想要有优质的人脉,只是我们要学会思考自己应如何与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相匹敌,我们有没有那么一点点资格同他们坐在一起讨论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给他们创造价值,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也可以自信地坐到他们的对面;如果我们目前还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但是根据我们的发展,我们未来可能给他们创造价值,我们也可以坐到他们的对面;如果我们现在和未来都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那么,在有机会接触到对方的时候,“实在”是你唯一能给的价值。
对于那些已经很有成就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斥了赞美,有无数人曾经把他们捧上天。当然,他们也曾经有可能被捧起来,又被摔下来,再被捧起来。总之,很多赞美和夸奖的话,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是“正确的废话”。
他们真正想听的就是一些实在话,以及一些能够帮助他们变得更好的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是一个专家,那么你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的知识;如果你没有,就说你的实在话,这或许也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冲击。
看得清,经得起折腾
人的价值如何提高?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能在“折腾”中完成。
例如,你的上级交给你一项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任务超越了你的工作能力,你感觉总是在他对你的挑剔和折腾中工作。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恭喜你,你有可能正在被重视。坦白地讲,没有哪个领导一上班,就天天想怎么折腾员工,他也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但是如果他折腾你,证明他看重你。有句话说得好:“领导对哪些员工态度好?一定是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员工。”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对公司里那些和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一般都是笑脸相迎。
领导对哪些员工态度不好?一般是他对其有要求的员工,就像有的同事为什么能激怒你,也是因为你和他有利益关系,你们彼此有期待和要求。
如果你的领导总是分配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你,要你自己去摸索、给出答案,也许,他希望你能独立思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想把你变成一名不需要他在一旁督导,就可以独立作业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