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并且在北大校长之位上充分运用。不论当时北大学生怎么闹,当局始终忌惮蔡元培先生在中国政界和文艺界的影响力,不敢有激烈举措。而蔡元培也利用北大校长的身份让一大批有学之士能够在政治、学术舞台上展现自我,譬如: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等。
将优点发挥到极致,那便能掩盖掉你的缺陷,或者弥补各方面的不足。人非完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其追求圣贤之才,不如追求圣贤之心。常言道:“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人和事物一样都有闪光的一面。花与花之间并无高下之分,而在于人的欣赏;人与人之间也无高下之分,而在于是否能够遵循本心的指引。
面对各种评价,要有点“充耳不闻”的智慧
忽略无关紧要的事,琐碎和世俗的事耗费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才不会错过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翟鸿燊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依然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放在别人身上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文化大革命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的文学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钟书一如既往的平静安详。他谢绝一切记者和学者的见面,曾有人把他的行为误读为“自命清高”。但深知他的杨绛说:“他从不把自己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低调的做学问。”
还有很多人不远万里从各地甚至国外慕名来拜访钱钟书,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不及。有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非常喜欢他写的文章,想到家中拜见作者。他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到了1991年,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别人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以及曝光率。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钱钟书的智慧在于他淡泊一生的心态,无论外界是批判他,抑或是歌颂他,钱先生始终保持着“充耳不闻”的姿态,安心静气地做他的学问,过他的日子。这才有了建国后《管锥编》这样学贯古今、中西结合的巨作。
人的才华、见识不由他人的评价而增减的,夸奖你并不能使你变得才高八斗,反而可能让你恃才傲物;诋毁你并不能让你一文不值,只要你有自信,坦然面对,反而能够更上一层楼。外界的影响始终是归于口头的,而你能有几滴墨水,能作几篇文章,能销售几件产品只能靠你的努力。与其纠结外物,不如回馈本心,由心出发,坦然面对讥讽或者夸赞。
公元280年,西晋名将王濬率领统兵攻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大败吴军。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濬功不可没,正准备回京领功之时,没想到受到小人污蔑。安东将军王浑以王濬不服从指挥,要求治罪,后又诬陷王濬攻入建康后,怂恿部下大量劫掠吴宫珍宝。
这样的污蔑让功勋卓著的王濬十分害怕,历史上功臣反被害死的例子数不胜数。当年,消灭蜀国,收服刘禅的大都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害死的。王濬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述,陈述战场实况,辩解自己的冤情。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反倒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但是,王濬很不满意,他每当想到自己立下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们所诬陷,差点身死,便感到愤愤不平。所以,他每次见到晋武帝都一再陈述自己在伐吴战役中的辛劳和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候甚至言辞激愤,触怒皇颜。
王濬的一个亲戚范通知道之后对王濬说:“你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你并没有做到最好。”
王濬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范通解释道:“你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还有理由诬陷吗?”
王濬惭愧道:“当日,我惧怕邓艾之事在我身上发生,才上书辩解的,后来还不断地计较于此,屡犯圣颜,看来是我做得不对啊!”
于是,王濬按照范通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辩自息。
鲁迅的《自嘲》里有这么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大概是鲁迅一生的写照了,也是鲁迅的志向和立场。鲁迅一生都在和反动统治做斗争,试图唤醒中国人非正常的冷漠、麻木的心态,难免遭人妒恨、指责。但鲁迅从未辩解过,他只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继续用世上最锋利的笔尖刺穿反动统治的皮囊,不断拯救着民族的灵魂,他的笔尖既是武器也是手术刀。鲁迅一直相信笔尖的力量,也相信着任何辩解都不及沉默管用,“大言不辩”的道理他早已心中了然。
人在遭受冷落或者偏见时难免会心生戚戚,会产生一种发泄的念头,这种时候你对任何评价都不屑一顾,无论好坏,所以,你的任何咆哮、辩解都是无效的。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要时时都将自己绷起来,一点点不公正的评价就让你暴跳如雷,一些拍马溜须之词就让你心花怒放。幼稚的人才会被外界的评价影响,睿智的人往往都会笑着面对批评,秉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平淡地迎接赞扬,真心或假意都不去多想,不居功,不傲气。
钱钟书面对外界评价时用幽默的心态去化解;鲁迅面对外界评价时用不闻不问的态度化解;屈原在遭受流放之后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激励心态去化解。其实,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并未把这些外界的评价放在心上,仿佛未曾听闻一般,该做学问的继续做学问,该追求仕途的继续追求仕途。与其多想,不如不想,与其多闻,不如不闻,“充耳不闻”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充耳不闻并非是让你万事不闻,而是需要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心态。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依然需要虚心接受,但是别人的阿谀之词或者污蔑之词,就当飞过去的一只蚊虫,何须多管?心境的平淡才是最重要的,始终跟随着内心的追求去做,对于外界的评价,就放它去吧。你说什么不重要,你做出什么才重要,用沉默消弭谎言,用成果击溃流言才是王道。
一生必爱一个人——你自己
我坚定地相信,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应当首先认识自己,并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成功之母,是自尊感的支撑,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
——陈明杰《老子》中提到:“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爱自己不是虚伪、自私的说法,爱自己恰恰是古往今来哲人、圣贤们所宣扬的一种理念。有人说:“活得太累,看不到一丝希望。”这样的人太过压抑自我了,希望也随着偏激的思想而湮灭。其实,人活一世需要学会的是适应而不是迁就,与其追求做到爱人人和人人爱,不如先做到爱自己,从本心出发去看待世界。孔子说能够作为奉行一生的准则大概就是“恕”了,这种“恕”不仅仅是“恕”人,也包括“恕”己。“恕”己不是放纵,“恕”己是一种调节自我的方式。
宽容自己,忘掉过去的伤痛,看见未来的希望,这些都是爱自己的表现。唐代大诗人韩愈在《答刘秀才论史书》写道:“仆虽騃,亦粗知自爱。”爱自己,便是接受自己,即使现在有多潦倒困窘,你也要始终相信自己,自尊自爱地活下去。
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字眼。爱屋及乌是爱的伟大,由爱生恨是爱的阴暗,想要弄清楚情爱、爱人、仰慕等关于爱的概念实在是难。不如,暂且不去管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呈上一米阳光,让人性的光辉撒在自己的内心,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才能为人所爱。
战国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再加上天灾。许多人都流离失所,饱受饥饿。
有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都没下雨,庄稼全被晒死了。穷人们吃树叶,草根,甚至有人吃人的悲惨事件发生。而富人们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依旧过着富足的生活。
当时,有一个叫黔敖的富人,看着穷人们一个个饿的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于是,就想用粮食来过一把“救世主”的瘾,戏弄下穷人。
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踉跄踽踽而来,就叫喊道:“喂!过来,来吃这个吧!”那男子确是一位饥寒之士;他走过来,却硬撑着,昂然坚决地说:“我就是由于不吃这个‘喂,过来吃’,才落到如此地步;现在,已经如此了,我还会吃这个吗?!”说着,他又决然地走了。
大学者方孝孺在《与讷斋先生书》写道:“违远日久,愿见之心甚於饥渴。冬寒,惟万倍自爱。”愈是艰难,愈要自爱,这样才能度过难关,否则放弃自我,只能一片灰暗。
爱自己并非没有节度,吕坤在《呻吟语选·补遗》里写道:“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自爱,将会什么事都干,包括坏事;而一个人过于自爱,那么将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追求自爱,但是不可过分,成为自恋、自私的人,爱自己,是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洁身自好,并非一味的谋求私利。
其实,人的心灵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开发出潜力来。禅语曰:“善心如水”,善心等同爱心。不仅仅是表面上仁爱万物的精神,而是从自身出发,从道心、禅心、本心出发,用善良去感化别人,一个对自己残忍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人皆有私心,也好怀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为事业也好,为理想也罢,想要成为他人心中的圣者、仁者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其实这一切都是人对自我的保护罢了。
你我皆凡人,不必故作完美,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当你的心灵千疮百孔时,你又拿什么去医治呢?把爱自己当成习惯,这不可耻,相反,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时,我们将会赞赏自己的不同之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如果我们自责,就意味着在隐藏自己。
爱自己才能作真实的自己,人心虽不古,古心也非良,人们总是把美好的事物加诸在过往的时光或者得不到之上。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那便是自己。
请,爱自己,不用花太多心血,却能收获良多,也能轻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