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一直假装无谓的志忠也第一次坦露心中的痛苦,对母亲的渴望,他不再躲躲藏藏对母亲的思念:“妈妈,妈妈,如果你能听得见,我想对你说,妈妈,我们恨你,但是妈妈,我们也很爱你,请你有空的时候回来看我们一眼。”
妈妈,你在哪里,有你的地方,才是我们向往的家,才是完整的地方。
孩子们纯真的眼泪浸湿了眼眶,哭声响彻教室,这是不舍,也是对母亲的渴望。临别前,同学们把来不及说的话贴在黑板的心上,为兄妹俩唱了一首《鲁冰花》,“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在歌声中,韦家兄妹告别了城市,他们会回到最开始的地方,短短七天,他们在城市感受了太多太多,但这份“变形”的记忆,会伴随着他们勇敢坚定地走向未来。
作者感想:
起初觉得李锦鉴这个孩子,怪暴力的。后面看节目他一步一步地成长,可以看到他本性非常善良的一面。就觉得,我们要对这些一时间走错路,走歪了路的孩子宽容一点。大人的引导,成长的环境真的很重要。看到韦志忠说不想妈妈时,说思念会长毛时,被触动了。真心觉得他妈妈要看到这个节目,最好能回去看看孩子,哪怕一面也好,这种缺失是什么也无法弥补的。
专家点评:逃不开的“网”
特邀专家:柏燕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放飞的青春”青少年心智成长训练营创始人)
“网瘾”是青春期孩子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我认为这个名词本身就值得商榷。
如果将一个每天上网超过一定时间的孩子定义为罹患“网瘾”的话,无疑会让父母有一种感觉:孩子是得上了一种病,家长的责任就是给他治好这个病。
家长采取的“治病”手段是什么呢?强行断网、没收电脑,甚至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号称可以治疗网瘾的学校;更有甚者,还有的人主张用电击疗法来治疗网瘾,这种做法已经被证实没有科学根据,而且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健康。
表面上看,家长为了让孩子不再迷恋上网,付出了很多,但以上所说的手段却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让孩子和家长之间进一步对立,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期《变形计》的主人公李锦鉴就是一位有“网瘾”的少年。他酷爱打游戏,甚至对阻止他打游戏的妈妈暴力相向。
父母从小离开他在外做生意,直到他上高中了,为了他的前途,才放下原本经营得很好的生意回到了家乡。也许是出于补偿心理,父母在物质上对李锦鉴特别大方,也因为这样,他们对孩子非常失望:为什么我为了你连生意都不要了,为什么我把能给的都给你了,你却还是这么不争气?
李锦鉴上飞机前,李爸爸说:“感觉像压在身上的包袱,一下给释放了。”
这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爸爸不觉得孩子是他的荣耀,而是一个累赘,一个包袱。
这一点,孩子一定会有感觉。当他开始意识到他对这个家来说是麻烦的时候,就会特别想要否定这个判断。
他不想成为麻烦,那么要怎么做?
家长希望他单纯地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但是对李锦鉴来说,他会觉得这很不公平。我们都知道,父母之于子女有两大功能——爱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这时候孩子会觉得,你在该爱我的时候没有来爱我,该管我的时候你却出现了,你是谁啊?
于是愤怒就产生了。一般有网瘾的孩子,内心都有很强烈的愤怒无处释放,才会通过网络游戏来释放他的进攻性,或者通过他在现实层面跟人发生冲突来释放这种愤怒感和进攻性。
李锦鉴染上网瘾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无价值感。“有你就是麻烦,没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感受不到他在这个家庭当中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
至于父母给他钱,并不能降低、反而会加深他的愤怒:你们并不是重视我的价值,而是在用钱收买我,只求我不给你们惹麻烦——所以,我绝不会让你们如愿。
其实李锦鉴这个孩子特别有意思——谁家缺什么,他就懂得珍惜什么。
比如韦家缺的是钱,但不缺给孩子的爱,他就会特别珍惜韦家的钱;但在他自己的家庭中,缺的不是钱,而是尊重和接纳。这份尊重与接纳,在韦家他得到了。
《变形计》这个节目对城市孩子的积极意义,就是可以——哪怕是短暂地,将孩子从原有的家庭环境中释放出来,让他可以短暂地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家庭,重新去评判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
在孩子获得这种积极感受之后,父母又该怎么去稳固、发展这种积极的倾向呢?
首先,父母应该在物质上给孩子设置一个界限。
对于来找我咨询亲子关系的父母,我一直反复地强调:不要以为你给孩子钱就是爱孩子。
首先,一个在物质上过于富足的孩子,他和自己的小伙伴之间就是有差距的,甚至是容易被区分开的。
孩子为什么喜欢网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实里没有朋友。网络成瘾的孩子,一定是在现实层面缺乏伙伴关系的——渴望一呼百应,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追随,渴望得到同龄人的接纳。父母应该在物质上给孩子的界限,就是“跟大多数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差不多”就好了。
另外,父母还应该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拓展和建立现实层面的伙伴关系。
如果旧有的环境很难接受这个孩子,那么就帮他建立新的地盘,比如报个孩子喜欢的兴趣班(而不是学习班),和新朋友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呈现孩子的优势,在那样的环境下让孩子被接受;或者找一些和自己家境相仿的家庭结成教育同盟,多增加孩子的聚会和交往,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要从管教的角色中退出来,多扮演爱的角色:以非教育的形式多陪伴孩子,一块去爬山,去度假、旅游……把时间给孩子,把耐心给孩子,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在渴望着父母的爱。
编导手记:山路弯弯
于春龙《变形计》编导
从八天前听到要写这篇稿子,直到现在,我都处在不安的焦虑当中。我很怕我羸弱的文字功底惹编辑发笑。又担心用我不太熟悉的文字,乱写一通,对不起这期节目,更对不起辛苦付出的兄弟们。
可事情既已应了下来,就断没有不交稿的道理。所以,我只好翻出拙笔,努力回忆,也算为自己和节目,画个虽完整却不一定圆满的句号吧。
关于这期节目,如果还有一点变成文字的必要,那“山路弯弯”这个标题,就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
去广西拍节目之前,山,我是没少爬的。但只有上镇小学的山,让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它隔三岔五就杵在我的梦里,让我惊醒,还要给我一身冷汗。
第一次爬这里的山,是拍志忠兄妹前传的时候。我们从上镇小学出发,去志忠家,他兴冲冲地在前面带路。我问他要爬多久,他说就下了这座山再上那座山就到了,很快的。于是我们也就高高兴兴地下了这座山,然后,你们就在电视上看到了,三个脸红脖子粗的导演和摄像。而拍摄这段画面的是志忠,他边拍还边念叨,你们大人怎么爬山这么不厉害,今天为了等你们,要不我早就到家了。他说得没错,就是回家的这段山路,志忠和他的小伙伴们,中途是不用休息的,到家也就半个小时,而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我们爬了整整两个小时。最后三个人双腿打颤,膝盖疼了好几天。
说到这,一定要跟大家介绍下上镇小学的山路。这所小学建在群山围绕的山坳里,而孩子们的家都住在山上。所以每周放假,孩子们回家的路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是上山下山再上山,要不就是上山上山再上山。而且这里的山路确切地说应该叫石阶路,每一阶路都是在石头上凿出来的,高低不平又特别光滑,如果赶上下雨,外地人是不敢走的,怕出意外。而神奇的是,上镇小学的孩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鞋底很滑的塑料凉鞋,无论晴天雨天,上山下山,是走是跑,都没见过一个孩子摔跟头,这确实让当时的我们震惊了很长时间。
就是这条路,让城里来的李锦鉴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上山,他意气风发,还没走上十分钟就缴械投降了,行李让农村的小伙伴们帮着扛,自己还是一路骂骂咧咧。如果把他的同期全部放出来,估计从头到尾都会是“哔”“哔”的声音(“哔”——电视音效,节目中隐掉主人公说脏话的常用做法。)
就是这条路,导演周瑾为了拍孩子上学,在雨中连滚带爬,摔了不下二十次。为了保护设备,每次滑倒时还都用手举起摄像机。重心失衡,摔跤的后果变得更严重,身体裸露的部分都是青一块紫一块。而据他本人交代,伤得最重的是屁股,一周都没敢躺着睡觉。
就是这条路,“汉子”导演周敏宜摔到腰椎断裂。在如此严重的腰伤下,她还一直坚持到整期节目拍摄结束。最后到医院治疗时,大夫严肃批评了她,说腰椎都疼成这样了怎么现在才来医院?
还是这条路,导演韩金超跟拍李锦鉴和“小绿”回家,一路凶险,几次差点滑到山沟里。正是有了他的勇敢和坚持,我们才有幸看到李锦鉴在“小绿”家的欢乐与温馨。记得韩金超下山后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是有保险的吧?
也正是这条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了山里人。他们中有对开山劈路孜孜追求的七十老叟和八岁幼童;他们中有放弃相对高收入的打工生活,回家修路,只为让高龄奶奶有生之年看看山下汽车的山里汉子;当然他们中还有拖着病体对李锦鉴悉心关怀的韦爸爸。
记得以前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变形计》经常去大山里拍呢?不去山里就不能变形了吗?这两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们拍完了《山路弯弯》,答案才渐渐明晰。
因为当李锦鉴变形结束,最后一次走在山路上时,没有了当初的谩骂与抱怨,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条山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忘不了的又何止他一个人,还有拖着“残体”却心得意满的我们。山路弯弯,我们曾经痛苦地走过,而今又无限怀念那些纯真与美好。如果还有下期,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山路,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