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暮春感怀之二:山水草木皆为知己
四十无闻懒慢身,放情丘壑任天真。
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
短策看云松寺晚,疏帘听雨草堂春。
山花水鸟皆知己,百遍相过不厌频。
总是觉得,山水之间,必有性情中人。凡尘之中,到底是黯淡多于清朗,喧闹多于宁静,纷扰多于悠闲。无论何年何月,总有人机关算尽,总有人阿谀逢迎。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寻到人生的价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登上生命的顶峰。其实,人生不过是匆匆的旅行,算来不过数十个春秋。在你苦心算计、心力交瘁的时候,春花早已凋残,秋月早已沉落。要知道,时光总是无情,它会悄然间让草木零落、让美人迟暮。
至情至性之人,面对那些心机与虚伪、贪婪与争斗,总会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只想简单地生活,自由地行走,所有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都与他们无关。于是,在不停变幻的时空里,总有人洗去尘埃,从人海出发,去向山间,去向湖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在天地。他们需要的,真的只是风轻云淡、海阔天空。
山水林泉之间,有风声也有雨声,有诗意也有酒意。那些钟情于诗酒流连的人们,隐逸于此,若无几壶酒、几行诗,无疑是莫大的缺憾。事实上,远远地,我们就能闻到那浓浓的酒香;远远地,我们就能看到那飘逸的身影。那是千古的风流,在山水间蔓延。
偶然间见到这首诗,就像是夏夜里遇见凉风、冬日里遇见阳光,瞬间便爱不释手。这依旧是大唐诗意田园里生长出的微小花草,长在少有人知的角落,常常被人遗忘。但是,它就长在那里,绚烂而多情,清雅而明媚,没有半点自怨自艾。
喜欢这种寂静却又清淡的感觉。此时仔细品味着这首诗,仿佛回到千年前的大唐,与那隐逸的诗人共坐花前月下,共饮清茶淡酒。我的初春,他的暮春,中间其实只隔了几丛花、几片云。喜欢他归去的地方,于是也喜欢他归去的心情。
戴叔伦,永远是那样寂静,就像这首小诗。其实,大唐的岁月虽然诗意蹁跹,却也逃不开世事萧条、人影缭乱。这个独爱清静的诗人,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天真、那份清意,在属于他的地方,举杯月下,徘徊花间。无论是否有人想起,他总在那里,有诗有酒,就不觉得遗憾。我以为,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不需要任何狂热和逢迎,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生命的气度和境界,就已经毋庸置疑了。
戴叔伦的祖父和父亲都终身隐居,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有着与生俱来的隐逸情怀。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二十五岁时,为避永王兵乱,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无奈之下,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的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其实,他为官成绩斐然,在任期间,政绩卓著,世人盛赞不少。但是,对这个生性淡泊的人来说,所有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他终究还是喜欢云天下那醉人的花香和酒香。终于,他彻底厌倦了仕途,于是就上表辞官归隐,走得坦坦荡荡。他知道,何处可以归依,何处可以沉醉。
那个春天,他手中有酒,心中有诗,头上有月,身边有风。归隐的日子,没有官场的污浊之气,没有羁旅的寥落心境,有的是暮去朝来的浅吟低唱,有的是花开云飞的无拘无束。在这里,他是真性情的自己,不需要虚伪和掩饰,不需要奉承和躲避,只需要从容地面对天空和大地。
尽管在仕途上多年默默无闻,不曾驰骋天地,不曾闻达诸侯,但是诗人并没有多少失落。他只是洒脱地离开官场,慵懒地回到他最爱的田园。只有在这里,他才可以那样天真、那样纯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拥着山水,拥着诗酒,已是无尽的写意。别处的人间,对他又有何意义!
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不知道,诗人已经在酒杯里沉醉过多少次;不知道,诗人已经在花月间流连过多少回。尽管他也曾涉足仕途,但我们却仿佛只看到他放情丘壑的自在身影。对他而言,所有的前尘往事,所有的阴晴雨雪,都可以泡在酒杯里。其实,红尘幻梦,原本不过是酒杯里的醉意阑珊。
许多人即使是经历过世事,经历过聚散得失,仍旧看不透,仍旧不停地追逐。可是也有人天性恬淡,不爱追逐,不喜争斗。他们知道,世间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市井布衣,不管你是叱咤风云还是沉寂人海,多年以后,都会永远沉默于荒烟蔓草。大江东去,淘尽风流,若能领悟世事无常,或许就能活得轻松许多。
生命如尘,名利如尘。看不破,就只能沉沦苦海;参不透,就只能苦涩煎熬。在戴叔伦心中,功名利禄只是风中尘埃,只会让人心力交瘁。与其在其中荒凉,不如归去,一把羽扇,一壶老酒,醉在山月间,忘记世事沧桑。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两百年后,李后主也曾在暮春时节,看帘外雨潺潺。但是在他眼中,那样的春天只有独自的惆怅和冷落。阑珊的春意,让他无限感伤。他似乎在那场春雨之中,听到了生命滴落在尘埃里的破碎声音。万里江山,他却找不到归处,他无法不悲伤。当春天谢幕,看流水东去,满地落花,他拥有的只有黯淡流光。
然而在戴叔伦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清淡和写意。春天虽然即将离去,但是云还在那里,风还在那里;山还在那里,水还在那里。这就足够了,他想要的,不过就是停在这里,与天地万物真诚相对。那个黄昏,潺潺细雨是最美的酒歌。草堂里的他,卷上窗帘,就拥有了整个世界的恬淡和清雅。
山花水鸟皆知己,百遍相过不厌频。之所以在暮春时节也没有多少感伤,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没有奢求,所以天地很宽;因为心境淡泊,所以时光很暖。在这里,无论是山水还是云月,无论是花鸟还是草木,都是他最好的知己。他的心事可以倾诉,他的情怀可以袒露,不需任何遮掩。我想,与那些身在人群之中却常常寂寞无言的人相比,他很幸运。
春花凋谢,还有夏风徐徐;秋月沉落,还有冬雪纷纷。恬淡之人就是这样,岁月虽然不停零落,人事虽然不断变迁,他总能安然地坐在那里,笑看风轻云淡。独自的世界,诗酒为伴,山水为邻,寂静也好,清贫也好,又有什么所谓!
杜甫·饮中八仙歌:酒气氤氲,诗意纵横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大唐,永远是那个醉醺醺的样子。氤氲的酒气,纵横的诗意,让整个时代风流无限。从王侯将相到市井布衣,从风流才子到寂寞红颜,总是离不开酒杯中的那几分醉意朦胧。所有的如烟往事,所有的似水流年,都被人们轻轻放在酒中饮下,沉淀出漫漫的诗情画意。当然,被饮下的还有月光,还有斜阳。
醉在酒杯之中,睡在天地之外。对于那些好饮之人,这是人生幸事,也是人生乐事。在杜甫看来,当时最能喝酒的是八个人,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是酒中的八仙。对于这些豪纵之人来说,酒杯里不仅有真性情,还有繁华萧瑟,更有日月沧桑。其实,他们虽然都在长安呆过,但并非同时都在长安。但是,杜甫就像高明的画师,用他精湛的画功,将八个人巧妙地放在这幅醉酒图中,让他们在这里颠来倒去。
在这幅画里,首先走来的是贺知章。这个自号“四明狂客”的诗人,性旷放纵诞,不拘小节。他就是这样,了解自己,也敢于直面所有人的非议。几千年来,敢于承认自己疏狂的人不少,但是以“狂”字为自己命名的人却寥寥无几。在《神雕侠侣》的结尾,众人提议为杨过取号“西狂”,他坦然接受了,因为这符合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贺知章十分喜欢喝酒,当年他在长安遇见李白,一见如故,于是就解下自己佩戴的金龟换了酒,与李白痛饮闹市。醉酒后的贺知章,骑着马走在街头,总是摇摇晃晃,如同乘船。因为醉眼昏花,以至于跌落井中而不自知,索性就在井底睡着了。他就是这样,在人群之中,喝自己的酒,写自己的诗,过自己的生活。不管是醉卧在酒馆还是庭院,闹市还是荒野,都不失那份恣肆和风流。
其次出现的是汝阳王李琎。他地位显赫,同样深爱杯中之物。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恐怕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样纵情任性的人都不多。或许,对他来说,天下所有的事都比不上几杯酒,在朝堂面对帝王不如醉卧花间来得自在。如今,人们也常常喝酒,却总是为了应酬,为了延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几个人能只为乐趣而饮酒呢?
汝阳王真的是嗜酒如命,在路上看到酒车,他竟然会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去。相传,那里泉水清澈,甘甜如酒,日夜喷涌而出。假如真有这样的好地方,恐怕不仅汝阳王会跑去定居,估计唐朝半数以上的诗人都会乐于在那里把酒言欢,醉卧红尘。不是好酒之人就不会明白,醉在天地之间,到底是何种滋味。
接着出现的是李适之。他于天宝元年为左丞相,因为好酒,常常饮宴宾客,饮酒日费万钱。在杜甫笔下,他酒量恢弘,如饮百川之水。世间富贵者很多,但是大多数只愿置办华屋广厦、良田美玉,没有几个人如他这样,千金散尽,只图杯中沉醉。后来,李适之受到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仍旧时常与亲友会饮,酒兴丝毫未减。旷达之人应当如此,得意或者失意,都不会舍弃那份诗酒情怀。
然后,画面里走来那个风流倜傥、俊逸洒脱的书生。他就是崔宗之,是李白的朋友。他好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遥望天空,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据说,晋代阮籍能做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看俗人。而在这里,崔宗之以白眼对望青天,傲然之气,尽在不言中。因为心中没有什么贪求,所以他可以纵情天地间,如清风般自由。
这些人中,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苏晋。他是开元年间的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虽然长期参禅斋戒,但是非常好饮,经常醉酒。古佛青灯能让他内心安宁,却无法让他忘却酒杯中的快味。所以,他宁愿用多年的修行来换取那份沉醉。嗜酒如此,恐怕连佛祖都会原谅他的放纵不羁。我想,很多事情不在于形式,关键是内心归向何处。面向佛灯,手捧酒杯,未必就是亵渎禅意。自在的人生,本来就不该有太多束缚。
终于,画面里出现了诗仙的身影。他仍是那样,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杯中的酒,手中的诗,窗前的风,天上的月,将他的形象勾勒得飘飘洒洒。因为是知己,所以杜甫清楚李白的满腹诗才,也清楚李白的恃才傲物。恐怕只有这样豪纵任情之人,才能做到俯仰天地,笑傲人间。也只有他,才能在天子召见的时候,不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是的,他是诗仙,更是酒仙。面对这样的生命,那些摇尾乞怜、蝇营狗苟的人们,该有多惭愧!
当然,这里还有癫狂的张旭。他是草书圣手,醉酒的时候,不管是否有王公显贵在场,自顾自地脱下帽子,奋笔疾书,自由挥洒,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他的生活很简单,就是沉沉地醉去,然后在醉意朦胧的时候,笔走龙蛇。在他的世界里,王公贵族都是浮云,没有任何意义。都说字如其人,只看张旭的草书,就可知其性格有多狂傲不羁了。
最后出现的是焦遂。他只是布衣百姓,但也是嗜酒之人,而且酒量惊人。据说,他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候他总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常常语惊四座。他不在乎自己身份低微,只在乎酒醉后的痛快淋漓。酒的世界里,没有高低贵贱,有的只是忘忧忘愁,有的只是尽情尽兴。
纵横天地之间,放浪形骸之外。读这首诗,便是这种感觉。遥遥望去,那些身影仍旧在画面里摇摇晃晃。他们真的醉了,醉得很深,深得仿佛天地人间只是梦境,深得仿佛日月沧桑只是云烟。其实,醉的又何止是他们,整个大唐仿佛就在酒杯里浮沉。其实,这里仍是寂寞人间,悲喜仍在,聚散仍在。但是因为那几分酒意和诗意,整个时代就总是那副摇曳和飘逸的姿态。
梦回唐朝,就会看到,无论是高楼上还是古道边,无论是山水间还是庭院里,总有人举着酒杯,或者沉默不语,或者浅酌低唱。可以说,那是个无酒不欢的时代。有了酒,诗人们才能在半醉半醒之间,以诗意之笔,写尽世事如风;有了酒,大唐才是我们熟悉的大唐。因为酒,那时的诗意迷离,那时的风流缱绻,更多了几分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