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8800000009

第9章

若诸有情由自相续者。若言于此自相体中。各有无量功能不同。于自识中变现别故。至成熟时。由自种力识现在前。不由外境而得兴起。非离自识从外境生。然由亲近善恶友故。为益及损。此不得成。由于真妄损益之中但以言声说为境故。既缘声义两种皆无。于斯断割便成非有。由彼有其理非理行。可令善恶逐彼而行。彼行既无可取随学。宁容有故。此则曾不依托外境。而识得生。违所许过。必定依托。外色等境。缘色等心。犹如有事。无事声心复如观他所有行迹。是能于境决断性故。亦复由如色等诸识定缘外境。如圣量言。但是于内似相现故。此固无力。破唯识义。由展转增上识互决定成者。由其展转识相假故。即此二识更互相依。本不待声及于色等。由所立喻不顺于宗。亦复全无违教之失。有他相续为别识故。他识为因自识生故。善恶二友作用理成。外境引梦拨使成无。目击友人。何不同睡而遣为非。有何劳强立展转相。因梦闻善恶。非由别识生。如何现在随他识行。复如何知但由余识分别得生。于他言事随顺情起。此识生时。更有余识功能差别。为因现故。且闻者识。如结契时。唯声现相有差别体。识乃得生。不依外境。方能了事仗自功能。所有差别托己内缘为声相解。即于前境而有了知。此时但是自识熟位功能转起。但有声相共识俱生。详观斯理。又复圣者威神至极。无其文字离取声相。为间隙时成说方便。然则但由胜差别故。能作斯事。遂令余识殊别相生。是共许故。斯即是为唯识功力。然则曾无声之自相能至余识。是他共许。以将为喻。纵许如是。但依他识声觉得生。斯乃便成恒常听响。此之声觉总被生津。虽住远方及耳根坏。并应闻说。无有废时。若其许觉由外声起。有时闻听耳识方行。分别因起。仍须处在相应。耳根复无损坏。方能于境觉察是非。由此全无便成并见。总听之过非独如此。识待有能差别性故。事判于声。犹如于声自性各异。能生此觉。非余相心。亦如于声非闻一切。缘此声相但返缘斯。唯生此觉。于觉有时。但生如此差别之缘。有力用故。为因非余。即如于声在相应处于自相续生其相像。且如此事种子现前。随自用果方能生起如是便成无相似过。复次诸字咸有支分。分析至穷非根取性。犹若极微非同时生。不合聚故。既不和聚有其决断计一常声。处虚空者。不应是理。缘此声心不可得故。又彼许其所有细分。体相似故。及是非根所行性故。然非功能有其差别及以造作容有安置。势力道理。复如外声。随所依缘差别之响。有其自相为缘之因。识亦如是。何有非爱。岂非所云。由展转增上者。即是许其取余识故。此识便成有于外境如不取境。喻分便违。斯难非理。此识由其余识现相为所缘故。喻乃共成。如余宗立。犹如于彼非现在声随以一相而为成立。但有彼相识生而已。其宗许成。我喻亦然何成有过。何故如来之识差别。于余分别之境并除。不异相续而转。无边差别所化有情。在彼多心相若为起。如彼一声体无差异。随自乐相识从生起。但由如来威神之力。极修所致令彼得生于别功能非一之境。不同色类多而无杂。一时兴用分别事成犹如灯宝镜等现相。复以如来诸化用事。难思威力超寻思境。是共学故。强为斯难。非成妙说。若言梦觉两位不差。由并许其无实境性。随其差别咸引于果。梦中所见或善或恶。是总标也。及于觉位心亦无境。此亦便应俱时获果。或应如梦亦皆无果。无境性故。或复翻此斯难不然。由有理故。

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者。然则梦心由睡坏故。性不分明。即此善恶能招劣果。如于觉时。或缘别事。不为恭敬。或时余思乱心。于彼惠施虽行果不增。大识虽无境果亦同。然随种差别。能招当果爱非爱事。由斯梦觉体有差殊。得果不同。非乖道理。复非由境善等体殊。所作业用招胜劣果。然由自性及相应等自体增故。及以相违。此即梦等有其差别。以此为缘非关有境。或时生已。便于斯境能起害心造于极恶。复于此处能招胜报。种下中上善不善业。以此而言实不藉其外境有故。植果差殊。或时有缘。过去罗汉身福等事。实无其境。犹如梦获果不同。有不定过。后于梦中翘诚庆悦。如来出世虽无实境。大果当招。此喻便成。于宗不顺。有余师云。虽被梦损情断前境而不闇昧如睡初觉。尚有余昏。未足眠时强起情翳。身体沉重见不分明。即此之损于彼梦中相应之识诚固难有。由于梦内心心生法。当尔之时明白观境。忧愁恐怖极思惟心。纵使觉时未能同此。由此要须是有情数。于共见境取相分故。然于梦中七色之业。不立业道由其梦色非见无对。是不共境不堪为世。言论事故。所云色业非业道者。斯乃便成。不察由绪。然此所论。于彼梦识见不分明获果微劣。醒觉之位亦应如此。既有斯过。而便答曰。由梦损故获其少果。如若不损与觉何殊。即如所云。梦识于境了事分明。便招胜果。此若为通由于梦中心明断割。许其招得上妙果报七色业道不建立者。本为评章招果差别。遂论业道。由绪何从。由非招果要须假斯业道方就。于方便位被极重缠害斯意乐。遂令招得最恶之果。轻薄烦恼纵造根本。亦未能同极清净心。于修善位方便根本。类此应知。

唯识论者。亦由于他相续兴害。随心所生成其业道。有余师说。由他知故方成罪者。此非正答。何意要须待于共境方建立斯。非由他力始成业道。然藉堪为世言论事。由如苾刍断青流秽。犯斯等罪岂在情边。及由共境假他知故。若于梦中实有青等为所了事。由大师制便成有罪。惑可翻余。非由其事。是有是无。此成应理。若也生界但唯识者。便成无有语身业耶。然由大种及从种生名为身也。语业即是从种生色。此二营为成杀妄等。两种若无事便非有。诸屠猎者。但唯自识转变显现便招杀罪。岂不相违由非前生命根自断。遂令他得杀生罪耶。此违所许身语二业。不尔云何。

死由他识别者。屠脍等识犹如屠者。既兴方便彼遂分离。此亦如是。但由自识能有作用。差别现时。便与彼命为杀害因。尔乃但由自识功力妄现身相藉此势故。立为业道。自余业道准此应知。由斯道理。复有共许识之差别。遂与他身作坏因性。即如鬼神及健达缚等。其所嫌处恶念便生。由鬼等识变现为因。遂令前生得失念等。复由圣者专心念时。由他识力为胜缘故。遂于梦中屏除睡昧。便观彼彼差异形仪。识于众像而领纳之。言命根者。谓是随应。顺彼趣业力所招引。异熟识流注时限齐如所摄引事。便转变令彼一业所招连续同分之报。断绝相违。非谓一切流皆断绝。如他所许。于其六处据同分断。说名为绝。识与命离假言其断。但由自他两识为缘。所有作用命根断灭。

犹如于隐者获得胜上定。及由作用力差别功能成者令生变异。但是内心差别性故。如是虽无身语二业。杀盗等事理得善成。于彼经中定说隐者。意发嗔火缘斯力故。随便杀彼无量有情。此亦由心令彼断故。必如前理。应可推征。决定须许成就隐者。意乐害力令无量生咸致命断。若异此者。乐欲是其意害大罪。事乃不成。故知引证成意罪大。若也非人知彼意趣。当时为作杀害事者。此亦便成。明显身业罪中最大。有时不假余相续识。便遭石坠烟炭雨等。损害有情。谁增上力令躯命断。固非此识现如是相。还为杀害。便有自缚相违过故。此难非理。即由斯识相续无能与斯命断随顺性故。犹如疑毒令心闷乱。但是随顺自内相续。识无力用更为连住。由此名为寿命断也。然而许有石等相现。亦匪成违。但由增上识故令他命终者。邻次之后。何不寿终。及其死时彼便非有。既不现前。如何成罪。及于断命为因性耶。虽呈雅难应返问之。彼行杀时所招业道。若于当时结业道者。何不于时遂便卒命。若于缘时彼死方结。如何此得杀生过耶。若言相合得杀罪者。此二别时有无体异。如何能作共合事耶。然则此事作论尊者。已详定断于能害者。自相续中有其差别。业性流注。然我于斯有如是见。由能杀者增上识故。断彼相续更互相因。决定由此不假别事。后致终亡。当被伤时。成其杀业。由断他命此有功能。决定由斯取亡没故。然能害者但有此力。于断彼命与作亲因。或时即死。或复后终。由增上识能与他识展转为害。令他后识刹那为障。更不相续。亦非害者。但唯以意便成杀业。由此有其退转之义。于彼行害事乖离故。以理言之。他更不藉余缘致死。由斯必定而取命终。乘此为因命乃断故。由斯即立杀生业道。此成无过。如是贼等随事应知。若异此途彼能害者。于彼后时有何力用。他死之时方招杀罪。更复容成越理之失。不假能害。自身之中。有其差别。而但据彼被害者身有殊异故。后死之时方成罪者。由此加功彼命断故。此即已言。当尔之时。何不死等。合以当时方便杀业。当时即得杀生之罪。死由彼故。然于后时更无异相。是可得故。还将此理用遣余疑。尔者犹如梦中能害所害。身等无故。斯乃便成无业道过。此由梦内识亦不能害他相续。是故于斯不成业道。翻此觉时便成于业。已广成立但唯是心中无间事能成害业。

且纵如斯。广陈异见。仍须执理更诘殊端。如唯有识。彼他心智。为知他心。为不了耶。若言不知者何谓了他心。此名由智了他心故。如其不了。便成诳妄。即此能诠于焉有失。如其知者。于离识境而领受故。所成唯识理致便乖。二事相违如何遣难。所以云何。有深义故。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者。意取极深所证会处。彼曰他心。若有许识便伤他智。如无诚违自教。若他心智缘于外境。如观心外有境为缘。斯难避咎。了境非实。固无愆尤。如何知境。不称其实而得名作他心智耶。此中意言。如所证事前境不虚。由此方名是他心智。尔者知于前境既不如实。于此岂得名曰他心。理不如是。未闲本意。虽于他心不缘为境。似彼相状识上现耶。是故离心无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领彼似相。由此名为不如实性。虽不同彼似彼相生。离心无境。已共成故。能知之者。随境相生。如知自心智者。二心同时不共聚故。固非现在。决定应许已灭未生。但可得一而为其境。体复是无。但唯自识还缘过现诸心聚法为彰显相领纳自心。于此事中世咸共许。了他心事理亦应知。尔者若于自心亲能了别。如何复说不如实知。为由于境不实知故。名为不实。为是无事。将以为有。而得名为称实知也。若尔如何得说不如。其境所有领纳皆是其无。由彼不能了实境故。此亦不然。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缘青等了彼所缘。即是称实。何以便将佛知心体自性清净而云不知凡云了他心。以他心为缘。了自心相。假说知他。即彼他心自性真体是何境界。此亦不然。不尔云何佛知他心。自性即是离心知有。设有离心之色佛了。何伤此即心是实有。两共许成。离心实色与理违背故不同也。若尔佛了他心。应不知境。由境妄故。佛依妄知。亦复何损。如人观幻。岂不知虚。佛同虚知。何过之有。若尔诸佛境界有何相状。诸佛境界非余所知。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即彼无倒所有自性。无知睡尽而得明觉。正晓了时。诸有觉了自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故言彼智不称境知。复云何通睡尽之智。能正了斯。由此觉知无言境性。超过语路。但自证知。是故不能以言诠及。然于此识所有自性。非是余识之所能知。既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总相为其境故。然斯唯有妄构画性。即此构画于自证性。识之实相极辽远故。唯于识处了不实相。此二皆成。不称实境。所以者何。于非实事作实事解。而为决断。由于彼识现虚妄相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魂弑

    魂弑

    冰火小刀,一个大山少年,为了爷爷的承诺被迫回归都市,成为美女纳兰析的保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能够出卖灵魂,活得要有尊严!有过军旅生涯的他,身手敏捷,力量超凡,在同对手搏斗的同时,竟也能赢得对方的尊敬。他完成爷爷的承诺,获得纳兰析的芳心,进入成长!
  • 疯骑士的宇宙时代

    疯骑士的宇宙时代

    “金手指系统?你当我是傻子吗?这年头哪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从我脑袋中滚出去,新型的诈骗骗局?还是外星人附带催眠能力的杀戮机器训练装置?”“不,我是虚空中呢喃的混沌,南十字星所有生灵最恐惧的噩梦,无上神位的传承者,还有……你姐。”“……我只有一个妹妹,没姐!”“不,你有,我是私生女,只是你爸没和你说。”
  • 雷罚

    雷罚

    修炼的极至是什么,只是飞升神界而已吗?意外得到一本不完善的上古法诀乾坤典,从地球来到修真界,由心思单纯的小白,步步成长为各大势力间游刃有余的煞星,仙界遇天照大神,却是某国祖先,一怒下杀之。
  • 荒古武神

    荒古武神

    茫茫大世,有日,月,星三界。万千宗门,等级森严,曰万兵,众将,环侯,尊王。武动,一位靠着荒古之诀走上修炼新途的少年,追着妹妹的脚步,破兵,杀将,吞侯,踩王,在这片玄妙的世界闯荡出属于他的天空。
  • 吉卦

    吉卦

    新书《爱妃救命》【1对1宠文,爆宠】上山看见一帅哥,出尘如谪仙。玉珩:若皇位与你只可选一样,那么季云流,我只选你。万人之上,不及你一目光。有个书友群:4-2-1-1-5-6-9-1-6进群打猪脚名字哦(⊙o⊙)
  • 道歉的力量

    道歉的力量

    学会道歉重要么?答案是肯定的。学会道歉,是高手化解危机的第一堂必修课。善于说“Sorry”,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因此被冠上大度、负责的美誉,并且获得谅解。这就是道歉的力量!人的一生,许多打不开的结在终点回望时才赫然发现,不过是个芝麻粒罢了。唯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道歉的力量,解开那些看似无解的结,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商机!作者除了深入的剖析道歉的作用外,更从心理、文化等层面,精辟地分析人们抗拒道歉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正确态度,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论理清晰,让你轻易的掌握道歉学细腻的学问,成为最有智慧的职场高手。
  • 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

    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

    李长声著的《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的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化与历史篇。“知日”渐成潮流,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几乎只从一个位置、一种角度去品评这个邻居的种种,作者则建议我们动动步子,调适距离。此书汇集了作者关于日本文化众多切近又深远的描摹,从幽玄的枯山水到别具一格的赏花姿态,从能乐的变迁到日本人的审美与自我反思,将文化与历史熔于一炉,同时阐释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繁复的历史勾连,也澄清了诸多误会。文字之间,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观也恍然可见。
  • 洪荒神尊

    洪荒神尊

    姜旭神魂随异宝进入一个在石棺中死去百万年的青年的身体中,在一次意外中坠落荒古大陆,这是一个妖兽人神争锋的大陆,这是一个众多天骄神体纵横的时代,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姜旭,左手握乾坤灭世刀,右手执乾坤屠神剑,纵横荒古,人称小天王。殷小瑜,打了个响指,天上飘来一朵乌云,下起连绵不绝的冰剑,人称小天后。殷逍遥,专打宵小小神通,霹雳啪啦,想打成什么样就打成什么样,人称逍遥王。夏侯非,伏魔一刀斩一出,群魔辟易,人称伏魔王。欧阳丹,炼了一炉炉丹药,神丹,神丹,还是神丹,人称神丹王。还有众多荒古神体,先天道体,人族圣体,万族灵体,荒古神兽..
  • 山海经大全集

    山海经大全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五百多座名山、地理位置,三百多条河道的名称、河流发源地及流向,四十多个国度以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一百多个神话人物,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四百多种神灵怪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远古神话传说。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注释和译文,并配以各个朝代精彩的插图。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有机结合,使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经典,畅游在《山海经》的神妙世界中。
  •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历史是什么?三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五胡乱华的悲剧?诸葛的蜀汉精神能否带动两千年中国历史走向更强盛更理性的轨道?一位诸葛亮的粉丝回到三国,辅佐心中的偶像。在三国历史的舞台沉浮奋斗,在熟悉的历史中反思创新,在战火中成长壮大。谱写儒家精神的新篇章,书写热血沸腾的新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