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大参与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我国政治发展而言,首先体现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安排要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为本,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质就是公民运用政治权利,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我国公民政治观念和行为的深刻变化,民众日益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的热情日益高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是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选举法》等政治制度,确保公民政治参与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民政治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既要引导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要引导公民正确把握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进程,使公民理性地参与政治。四是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五是发展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六是畅通互联网等参与渠道。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发展环境,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成为传递原生态的群众情绪和民意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畅通互联网等参与渠道,使网络政治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广阔平台。
2.完善制度
制度建构在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历史上,“好”制度的缺失曾经给我们国家造成严重灾难。邓小平多年前的总结至今发人深思:“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0]。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11]。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实现形式,要完善功能,树立权威,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规范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协商的内容和程序,探索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实行监督的有效途径,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四是善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3.加强法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理想模式。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制保障,更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法治与民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二是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四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五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4.深化改革
改革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政治体制改革直接推动着我国政治的发展,改革的成果既是政治进步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基点和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12]。一是要明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历经磨砺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搬用三权分立制度。三是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是推进政治体制创新。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完善。但是,基本政治制度还必须依赖于构成和支撑其有效运作的运行机制,否则基本政治制度只是一套空洞的制度框架而已。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执政党领导体制创新,做到依法执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做到依法行政。推进民主参与体制创新,做到依法参政。
5.保持稳定
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能否保持稳定,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的成败。为此,一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讲,发展经济和共同富裕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统治合法性和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二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使各阶层的政治参与处于有序状态,保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三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再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利益分配的均衡状态。四要完善政治运行机制,平衡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功能,建立政治稳定的预警机制,完善“泄洪”和“安全阀”机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我们只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进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1.
[5]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18.
[8]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28.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1]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
[12]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谢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部,副教授)
以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及践行
陈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被长期革命与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处于指导层次,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根本性内容,而以此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在所有价值观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处于目标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动力层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规范层次,其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及践行的实质从根本上而言是价值认同问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是非判断,更在于人们从思想上得到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行动上落实正确的价值观。而一种理论或价值体系要为人们所感知、认同、接受、掌握,除了理论本身的内在品质外,同时也离不开宣传教育和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形式上讲,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要使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的难题是怎样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得以准确表达,又不抽象难懂,不让人民群众觉得是远离自己的抽象理论教条。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及践行,关键是必须做好体系的通俗化、大众化,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民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并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区分层次,进行生动具体的理论宣讲
1.宣讲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应该覆盖面广,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受到影响,否则就称不上是大众化。然而由于生活和发展条件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水平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和自身理论水平的差异,区分层次对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宣讲,逐渐引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们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而宣讲可以通过专题研讨、举办论坛、开学术讲座、发放理论读本、知识竞赛等形式,把普遍开展的学习读书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灵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处理问题。
其次,青少年学生是重点对象。青少年学生思维敏锐,个性独立,富于激情,只要理论能够在其心中引起共鸣,他们就能够欣然接受并给予关注。因此,必须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抓住关键环节,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自觉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注意理论的辩证性。既要加强对正确价值观念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同时对于错误的价值观念,也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定性分析,而是必须对其根源、本质、危害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分析,从而使青少年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抵制的自觉性。二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与情感。除了进行理论分析和灌输,更应该注意情”和“理”的统一,化被动为主动,获得他们的认同。
此外,应重视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在引导知识分子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的同时,更应该鼓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