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觉得,此时快速高效推出的上海自贸区就是要服务于国家开放的新战略。中国之所以没有受到“中心—外围”理论的约束,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对外开放,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所搭的平台变成了世界制造业大国。当然中国在2001年入世时也做了很多让步。其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在吸取,美国也在吸取。美国现在把标准提髙,让中国进不来。所以中国只有进一步开放,才能掌握主动。中央把自贸区的名称确定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深意:它是一个国家战略。
二、已有两大亮点
(一)负面清单对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极大的挑战,期待更短更清晰的2014年版本
按此理解,就知道自贸区最紧迫的突破点在哪里。自贸区一开门,首先要出来两份文件,一份负面清单,一份服务业开放的细则,果然不出所料。
负面清单叫2013年版,共十页纸,根据国民经济89个行业的分类,涉及18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种小类,在小类里设了190多项特殊管理措施,占到行业小类17.8%,从比例上讲较低。负面清单规定了外国企业不能做的领域,清单之外的领域,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这对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极大挑战。因为中国习惯于行政审批制。
从负面清单的内容看,有38项禁止外国人投资的项目,包括农产品优良品种、战略性矿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文物拍卖、博彩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社会调査等;74项是限制的,如某些机械产品制造,摩托车、汽车,外方的股份是受限制的。铁路、邮轮、民用飞机需要合资;图书、报纸、期刊、文化产品、电信、广播、卫星传播、互联网、金融业、房地产、教育、卫生(医院)、文化娱乐都是限制的。禁止和限制有差别。有评论指出,这张清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区别不大。我比较后觉得还是有区别,在大类上,限制禁止差不多,但在小类上负面清单对哪些禁止哪些限制写得更清楚。
所以,我的看法是:目前这版负面清单的禁止类较明确,但限制类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这是一个不足;清单仍然太长,特别对于服务业限制过多,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到TISA去谈判的,会让人觉得没有诚意。期待看到2014年版的负面清单会更短更清楚,也期待其他语言版能同步推出。
(二)服务业开放措施对负面清单做了补充说明,但细节亟待落实
在总体方案公布的后面有3页纸的附件,这个附件足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涉及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以及社会服务六个领域。在大家最关心的金融服务领域,允许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允许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对融资租货公司也有资本限制上的一些开放。其他的一些领域,如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在合办律师琪务所、人才中介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方面均有开放;允许独资医疗机构、演出经纪机构、娱乐场所等。
我仔细阅读后发现,这两份文件是互为补充的。比如说负面清单里提到限制外资投资银行,在措施里则确定可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又如负面清单里说限制外资投资电信服务,措施说明允许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服务。
但执行细则尚待落实。以医疗行业为例,措施里允许外商开独资医疗机构,负面清单里规定: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人民币,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期限不超过20年。国外医生独立开小诊所的居多,自贸区医疗投资门槛是否过高;还涉及谁来审批,能否纳入医保等问题。这些尚需要假以时日将细则落实到操作环节。
所以,三页纸关于服务业开放的措施,对负面清单做了一些补充说明;但措施的说明仍然较粗。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绝大部分外资企业尚在观望之中。现在版本的负面清单和服务业开放措施在很多领域尚不具备可操作性,亟须明确的细则出台。
三、未来两大期盼
(一)自贸区经验能让政府变小变得有效率,让市场变大变得法制化
为何自贸区方案出台前后都这么热?主要是大家有发自内心的期盼,年轻人看重新的就业机会,年长者看到养老、医疗这些大难题能否有突破后复制开去。上海自贸区能否一箭双雕同时成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的试验场呢?对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来说,自贸区是轻重缓急同时兼顾的一个策略。从急的角度来说,国际的压力启动了自贸区;从深的角度来说,是国内的改革呼唤了自贸区。
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成功得益于很好地运用了国家的比较优势和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然而2008年以后这些形势已经不再。按经济发展规律,中国潜在的GDP增长率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10%下滑到今年的7.5%乃至将来的6%和5%,这是很难逆转的趋势。但现在我们依然要珍惜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去争取中高速度的增长;同时为实现近期的“中国梦”,即让人均收入在十年中翻一番,也必须保证GDP平均增速达到7.2%。要做到这点,一定要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主要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资源;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还是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用好“无形的手”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用好“有形的手”需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用好这两只手才能保证未来十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这就需要新一轮经济改革,即让中国迈向市场导向的经济制度建设。用一句话来说:让政府变小变得有效率,让市场变大变得法制化。
而上海自贸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区内主要以外企和民企为主,希望实现自由贸易,要素自由流动,希望实现市场化金融,更希望实现高效率政府监管和服务。如果都做到,自贸区就能成为中国政府的政策智库,去广泛复制。因此,我们期盼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改革在探索中有所突破。
(二)认为上海自贸区会单方面地做金融突破示范,那是一种误读
在金融体制改革上,有记者比较了总体方案的最终稿和初稿,发现有两个不同点。
第一,最终稿里加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挂牌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张新做了说明,“利率市场化将在宏观审慎金融管理框架内,根据服务区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来推进。”由此我推断,自贸区存款利率先行放开不太可能。存款利率和实体经济关系不大,贷款利率关系才大,而贷款利率今年已经放开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区内先行先试,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从这条上推断,区内的金融的开放,先会给走出去的资金,对想走进来的资金则会比较严格。
第二,最终稿里加了“联动机制”,即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我认为这条最为重要。如果认为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单方面地做金融突破示范,那是对上海自贸区的一个误读。道理很简单,金融很难隔离。存款利率自由化估计是全国一体化,而不是上海自贸区先行。我估计其他金融开放措施的出台也会区内区外“联动”,而不会是在自贸区内先有单方面的大动作。
四、三大困难和风险
由于是试验区,必然面临困难和风险。首先是协调统一的困难。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自贸区的推进会涉及方方面面的既然利益;其次,自贸区的探索的确也面临很多风险,比如开放资本项目后国际热钱会借机冲击中国的宏观经济。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金融套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对有形的货物贸易较容易;对无形的金融,即便建立自贸区的独立账户,各账户分开监管,国际资本依然有办法“各显神通”,因此金融改革本质上需要全国一体化地去突破。比如按照“抛补利率平价理论”,人民币利差和汇差会造成套利空间。到自贸区银行存600万元人民币,一年后获624万元(假设自贸区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同时借100万美元,一年后还102万美元(假设自贸区美元贷款利率为2%),再用远期锁定还款美元(假定即期汇率为6,远期汇率为5.9)。这样收益是624万元,还款成本是602万元,套利结果净赚22万元,且没有任何风险。所以,如果自贸区金融放开,监管没跟上,就会变成疯狂的金钱游戏。
最后是寻租行为风险。双轨制历来是腐败的温床。降低这个风险第一要提高行政透明度,第二要建立更严格的制度,比如类似香港廉政公署的制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上海自贸区首先是服务于国家开放的新战略;负面清单和服务业的开放,迈出了第一步,增加了中国应对新的国际形势的主动性;上海自贸区在前三年要有所作为,需要落实负面清单和服务业开放的细则,探索大市场小政府的管理模式;区内金融改革和区外要联动,认为区内会单方面出台深度金融改革措施,是对上海自贸区的误读。由此,自贸区扮演着改革智库的角色,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否产生可复制的制度创新,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对话
问 自贸区建立对上海国企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因为上海国资委提出建立国企改革与自贸区联动机制,您认为自贸区将会如何帮助国企进行深化改革呢?
答 我们实际上想在自贸区里面探索出来一套和市场化经济制度相吻合的一个做法。这个做法肯定是要指导国企的改革。大家都知道,中国虽然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不高,但是他们掌握了中同经济的命脉。在很多领域里面具有垄断话语权。市场化经济制度建设是新一轮改革的方向。我们现在在自贸区里面,尽管看上去很多的措施,包括负面清单是针对外资的,但这些实际上反过来会作用于我们中国的企业,也同样作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我觉得到自贸区里面经营的国有企业不会太多,意义不在于自贸区内,更多在于自贸区外。如果我们在自贸区内能够摸索出一些市场化下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能够使企业运行得更好,更透明,更能够监管,这些肯定是能够复制到,不但是外资企业身上,更重要的是复制到中同一些国有企业身上。我觉得我们对国有企业不要一味地去批评,我相信国有企业很多也希望自己能够改革,重获新生。自贸区的探索是对整个制度的探索,肯定是能够运用到同有企业改革制上去的。
问 谈到金融制度改革,您觉得重点突破方向在什么地方?是利率市场化还是资本向下可兑换?由此带来,由于金融制度不顺畅,日益扩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您认为自贸区如果未来整个三到五年当中,如果运作顺利,对于这样一个体系会产生什么样影响?
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周的金融改革,经济学家争议非常大。我谈自己观点,可以评论一下其他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我觉得2015年是一条线,中国官方文件说了,在2015年实现人民币的资本向下基本可兑换。当然官方文件总是用这种词汇——“基本”,我们不知道“基本”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具体来说,今年贷款利率的限度已经放开,贷款有一个下限,今年放掉。现在的银行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决定自己贷款利率高低,但是这个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存款利率非常敏感。我个人判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估计2014年会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突破。第一个,存款的管制幅度更加宽广,上下可以浮动30%,完全取消还是做不到。第二个,我判断人民币对美元浮动区间,会从1%上下走向2%上下,甚至3%上下。这两个是大家在2014年可以看得到。
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一块的资金,包括个人把钱换成美元或者外汇这方面的放松余地,会在明年后年增加额度。我们比较小心的,就是国外的钱流进来。但是对于在境外的人民币流入中国,我觉得倒是可以期待,通过QFII,现在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都有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些钱怎么运作进来,我觉得上海自贸区会是一个渠道。上海自贸区会做一些离岸人民币的金融,但是它确实是比较小,并不期待它能够做得多大。金融这一块还是一个联动,不是说在自贸区里大张旗鼓做一些突破,而是在国家层面上放开存款上下浮动率,放开人民币对美元上下浮动率,都是在国家层面,不是放在自贸区。总而言之,在2015年我们会看到比较明显的一些放松,不是完全的放开,但是是比较重要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