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9800000135

第135章

然说见言至亦是见者。通本论文。以实而言。尽.无生智息求非见。以本论中解其十智。一一皆言智见等八。至尽.无生犹说见者。乘言便故 又解尽.无生智。若据息求即不名见。于诸谛理现照转故亦名为见。由此本论亦作是言。且诸智亦是见

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者。问

谓世俗智至六少分者。答。谓世俗智摄自一全。他心智一少分。法智.类智各摄自一全。苦.集.灭.道.尽.无生.他心智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自一全。法.类.尽.无生四少分。道智摄自一全。法.类.尽.无生.他心五少分。他心智摄自一全。法.类.道.俗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自一全。苦.集.灭.道.法.类六少分

何缘二智建立为十者。此下第三明建立十智 问。何缘有漏.无漏二智建立为十

颂曰至为因生故者。答。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世俗法故。此世俗智非以无漏胜义智为自性故。若据前文亦从境立名。故前文言。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 二对治故立法.类智。法智全能对治欲界。类智全能对治上界。灭.道法智虽亦能治上界修惑。而非全故 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但由能缘行相不同。由无常等四行相故立苦智。由因.集等四行相故立集智 又解行相在境。此二智境体虽无别。约行不同分成苦.集 又解行相通在能缘及所缘境。由彼境上有无常等八种行相。能缘之上似彼八行说名能缘。此二智境体虽无别。约行分二 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有差别故。一作灭等四种行相。一作道等四种行相。行相三解准前应知。此二境界有差别故。一缘无为。一缘有为。由行不同.及境差别立灭.道智

五加行故立他心智。从加行立名。以心是主故初唯知心 六事辨故建立尽智。谓阿罗汉事辨身中最初生故 七因圆故立无生智。具以见.修.及与无学一切圣道。为同类因生故名因圆。初尽智生虽以见.修圣道为因。未以无学圣道为因。不名因圆。后相续位。虽亦无学圣道为因应名因圆。据初说故。或彼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不名因圆

如上所言至治上欲耶者。此即第四明法.类兼治。牒前问起。如上所言。法智全能对治欲法。类智全能对治上法。为有少分法智治上界耶。为有少分类智治欲界耶

颂曰至无能治欲者。答。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界灭.道胜于上界苦.集法故。故缘下胜能治上劣。欲苦.集粗。上苦.集细。缘粗不能治细。故苦.集法智。不治上修惑。又复已除自界怨已。能兼对治他界怨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故正理云。要于自界所作已圆。方可兼为他界所作。非诸类智已事成时。他事未成。有须助义。故无类智治欲界法(已上论文) 又婆沙一百五十八云。问若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彼色.无色界修所断法无漏离系得。为法智品摄。为类智品摄耶。若法智品摄。此不应理。彼法及断。类智所知故。若类智品摄。亦不应理。彼断及得。法智所证故。有作是说。彼离系得类智品摄。问岂不彼断及得法智所证耶。答虽法智所证。而类智所知故。有余师说。彼无漏离系得。法智品摄。问岂不彼法及断。类智所知耶。答虽类智所知。而法智摄法智所证故。评曰。此中初说为善。以类智品是彼不共决定对治故 于此十智中至谓离空.非我者。此即第三明十智行相。就中。一明十智行相。二明行摄净尽。三明实体能所 此即明十智行相。论曰至四种行相者。释初行颂 等谓等取假想观等。余文可知

他心智中至不缘想等者。释第二颂。无漏他心智虽作共相。是欣行故。而能别观。余文可知 问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知他有漏心何故不作苦.集八行相 解云将答此问。略作三门分别。一叙古解。二出过非。三述正义

叙古解者 第一远法师云。知他无漏心。道智为加行故作道四行。知他有漏心。不以苦.集智为加行。所以不作苦.集八行相 第二魏念法师云。若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即知他心用尽。若知他有漏心。不作苦等八行相。即知他心用不尽。知苦不知集。知集不知苦。所以不作苦.集八行相 第三彭城嵩法师云。能缘所缘理事须等。所缘无漏心既是理观。能缘他心智还须作理观知。故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所缘有漏心既是事观。能缘他心智还须事观知。故知他有漏心。不作苦.集八行相 第二出过非者。一破远法师云。本论既言有学八智展转相望皆容作等无间缘。而言道智他心加行。岂不相违 二破魏念法师云。无漏心上亦有四行。知一非余还不知尽。应当不作道下行相 三破嵩法师云。有漏暖等既作理观。能缘他心智。应亦作理观。若言非真理观是似理观。亦应他心智作似理观知。非事观知 第三述正义者。一解云无漏心胜。难可知故。有漏他心智不能知彼。要起无漏方能知彼。所以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有漏心劣易可知故。有漏他心智。是能知彼故。不起彼无漏他心智知。所以者何。有漏他心智。从无始来数数修习。起时即易。无漏他心智。从无始来不多修习。起时即难。有漏起易故。知他有漏心。还起有漏他心智。无漏起难故。知他有漏心。不作苦.集八行观。起易足知。谁复舍易从难 问但应初定他心智。知欲界心。起时易故。二定已上他心智。应不能知欲界他心。起时难故。谁复舍易从难 解云欲知欲界心。必不故起二定已上他心智知。但为余事入二定等。因入彼定便起彼他心智。知欲界心也 难云亦可因为余事起无漏心。便起无漏他心智知他有漏心 解云从无漏心起有漏他心智易。起无漏他心智难。起易足知。故不起难 问入二定等知欲界心时。何故不还起初定他心智知欲界心。而起二定等知欲心耶 解云当地起易故起当地。异地起难不起初定 第二解云。欣观容可别知。故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厌观必欲总遣。故知他有漏心。不作苦.集八行观。故正理七十三云。他身无漏心.心所法细故。胜故。非己有漏他心智境。其理可然。何缘己身无漏他心智。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于有漏境无漏智生。行相所缘异此智故。谓无漏智缘有漏时。必是总缘厌背行相。是故决定不能别缘他心.心所成他心智。以诸圣智缘有漏时。必于所缘深生厌背。乐总弃舍不乐别观。缘无漏时生欣乐故。既总观已亦乐别观。如有见闻非所爱事。总缘便舍。不乐别缘。于所爱中则不如是。总见闻已亦乐别缘。是故于他有漏心等。必无圣智一一别观。成缘有漏心无漏他心智。以他心智决定。于他心.心所法别别知故。岂不亦有三念住摄苦.集忍智。虽有而非但缘一法。缘多体故(已上论文)

若尔何故至有贪心等者。难。若他心智心.心所法一一别缘。何故佛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准此经文。贪等与心俱时取也

非俱时取至及垢者。答。如取衣不取垢。取垢不取衣。取贪等心前后别取。非俱时取也

有贪心者至唯贪所系者。因解经中有贪心等。总明十一对心。此下第一释有贪心离贪心。泛明有贪心者。二义有贪。一贪相应名有贪心。二贪所系名有贪心。贪相应心具由二义。余有漏心唯贪所系

有说经言至应得离贪名者。此下诸师解他心智经有贪心等。说一切有部有一师说。此经中言有贪心者。于前二种唯说第一贪相应心。离贪心者。谓治贪心。即是有漏无漏善心。但能对治贪者名离贪心。若异我说有余师言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余嗔等。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然不可说名离贪心。以染污故

若尔有心至离贪心等者。论主难。若尔有心非贪对治不染污性。即是无覆无记一分善心。应许此心非名有贪心贪不相应故。非名离贪心不治贪故。然彼亦是有贪心。贪所系故。等者等取有嗔心等。若非摄者。即有十一对摄心不尽

是故应许至名有贪心者。论主难讫复作是言。是故应许说一切有部余师所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对治贪心名离贪心。其离贪心同第一师。故不别说。故婆沙云。如是说者好。谓贪所系故名有贪心。贪对治故名离贪心 又解后师既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明知贪对治故名离贪心。唯取无漏若作此解可摄心尽。论主此文权难第一师立第二师。至后文中第二亦破

乃至有痴离痴亦尔者。此即类释。第二对有嗔.离嗔。第三对有痴.离痴。应知亦尔

毗婆沙师至相应知故者。第四对聚.散心。散动即是散乱异名。体即是定。约相续位数散动故立散动名。问散动定能除。散动定为体。智慧遣无明。无明慧为体 解云约相续位说定散动。若约刹那定亦不散。无明不尔。相续刹那皆无智故。故体非慧。余文可知。婆沙说聚心为略心。名异义同

西方诸师至说名为散者。西方诸师即是健驮罗国诸师也。婆沙云外国师

此不应理至道智者。毗婆沙师破。此不应理。诸染污心若与眠相应。应通聚.散故。眠故名聚。染故名散。又应违害发智本论所言。如实知聚心。具足有四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又婆沙一百九十云。略心如实知略心。此四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散心如实知散心。此一智谓世俗智 此随所应如前。婆沙前卷释云。问何故此中不说他心智。答他心智知他相续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自相续心.心所法。是故不说。复次他心智知现在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过去心.心所法。广如彼释 又云。问此中复何故不说苦.集智耶。有说此中亦应说苦.集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苦.集智是厌行相智。此中如实智是欣行相智。是故不说。有说。苦.集智缘所厌事。此中如实智缘所欣事。广如彼释 又云。不说尽.无生智者。此是见蕴但说诸见性智。非彼见性智是故不说 婆沙论文不简灭智。不知心故。此在绝言。若说睡眠名为聚心。准婆沙文。但应说一世俗智知。如何乃言四智知也。婆沙评家同此论破

沉心者至相应起故者。第五对沉心.策心。婆沙云下心.举心。名异义同

少心者至得少大名者。第六对少心.大心。少心者谓染心。少净品人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人所好习故。故染名少。善名为大。或由三根少.多。或由价数少.多。或由眷属少.多。或由随转少.多。或由力用少.多。故名少.大。染心根少。若与独头无明俱起。即一根相应。若与贪.嗔俱起。即二根相应。以贪.嗔起必有相应无明故。故言极二相应。理实现染亦不名修。现在善法亦名为修。且望未来以明眷属。染心随转少。唯受.想.行三蕴故。善心随转多。散心虽复受.想.行三蕴随转。若在定心。通色.受.想.行四蕴随转。余文可知

掉心者至能治彼故者。第七对掉心.不掉心。能治彼故即是定心。故婆沙云。不掉心者。谓善心奢摩他相应故。或能治彼即是行舍。故婆沙云。不掉心者。谓善心行舍相应故

不静静心应知亦尔者。第八对不静心.静心。准掉.不掉释。又婆沙云。不静心者。谓染污心。不寂静相应故。一切烦恼皆不寂静性。静心者谓善心。寂静相应故。一切善法皆寂静性

不定心者至能治彼故者。第九对不定.定心。谓能治彼散动之心。即是定心。故婆沙云。不定心者。谓染污心。散乱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等持相应故

不修心者至容有二修故者。第十对不修.修心。不修心者。谓染心。得.习二修俱不摄故。修心者。谓善心。容有得.习二种修故。从来未得今时创得名得修。此通法俱及法前得。体现在前即名习修。此通初.后皆名习修。于善法中。或有得修非习修。如未来善今时创修。或有习修非得修。如曾修善体现在前。或有得.修亦习修。如未来曾修善今创现前。或有非得.修非习修。除前三相。非皆具有故置容言。故婆沙云。修心者。谓于得修.习修。随一或俱修心

不解脱心至容解脱故者。第十一对不解脱解脱心。不解脱心者。谓染心。体是染故。自性不解脱。于有惑身中起故。名相续不解脱。故婆沙云。不解脱心者。谓于自性解脱.相续解脱不解脱。解脱心者。谓善心。自性容解脱。相续容解脱。一切善心略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若无漏者。名自性解脱。体离缚故。通学.无学。非诸善心法皆名解脱故置容言。善心依身略有二种。一有惑身。二无惑身。若依无惑身名相续解脱。此据出障名解脱身。非诸依身皆名解脱故置容言。谓善心中若自性解脱名解脱心。若依相续解脱身亦名解脱心。应作四句 或有善心自性解脱非相续解脱。谓学无漏心 或有善心相续解脱非自性解脱。谓无学有漏善心 或有善心自性解脱亦相续解脱。谓无学无漏心 或有善心非自性解脱亦非相续解脱。谓学有漏及异生善心 于四句中前三名解脱心。故婆沙云。解脱心者。谓于自性解脱相续解脱。随一或俱解脱心

如是所释至诸句别义者。经部师问。如是所释一即不顺契经。二不能辨诸句别义

如何此释不顺契经者。毗婆沙师问。如何我释不顺契经

经言此心至有观无止者。经部师答。经言此心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惛沈俱行。睡眠俱行。或内相应有止无观。谓无色定。或言内者。谓内心中非要在定。经部定.慧不俱起故。故言有止无观。如是等类皆名内聚。云何外散。谓心游涉色等五境随散随流。或内相应有观无止。谓未至.中间。或言内者。谓内心中非要在定。经部定.慧不俱起故。故言有观无止。如是等类皆名外散

同类推荐
  • 聊斋剧作三种

    聊斋剧作三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大集法门经

    佛说大集法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adame Firmiani

    Madame Firmian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

    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渊海子平

    渊海子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血色残阳

    血色残阳

    江南的陶镇是一个古老的城镇。陶家是这里辉煌几代、富甲一方的大户。这日,陶家喜气洋洋,正准备迎接在外经商的老爷回家过六十大寿。不料,迎回来的却是老爷的无头尸和陶家人从未谋面的老爷在外新娶的五姨太。陶家从此人心惶惶。对于老爷的死,陶家的姨太太们和大少爷又喜又怕。喜的是,治家严苛的老爷死了,平时做的那些违背家规的丑事就不会暴露,终于可以躲过轻则钉刺、重则投井的处罚;怕的是,新来的五姨太似乎知道每个人的秘密,还知道陶家一个关于财宝的秘密。自从五姨太进了陶家,怪事接连发生……就在陶家人互相倾轧、乱成一团之时,死去的陶老爷回来了……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汤显祖与明代戏剧》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代戏剧发展、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 医盛

    医盛

    他是乱世枭雄,情深似海,情比金坚,却不是对她。她是苍灵山上人人敬仰,聪颖过人的神医之女初遇,他身中剧毒,她为报恩而来,救他性命……这是一个救命之恩当以身相许的故事。我想写一个一半江湖,一半朝堂的故事,男主端王现下为情所困所伤,女主医术高明且美丽,男主大约就是其他书中深情款款爱而不得的男配,不忍心看他孤苦。他那么好,该有一个好姑娘全心全意的爱他。
  • 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

    作品为一部女性励志小说。主人公乔乔修完产假兴冲冲返回公司,没想到公司内部发生变故,从此开始了家庭主妇的角色。一庄庄围绕家庭主妇的故事由此展开,乔乔与丈夫情感出现缝隙,围堵第三者,深受感情折磨困惑的夫妻最终感情破裂。过程中亲人和闺蜜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乔乔发现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只有经济独立才会有人生自由,爱情不过是生命中的一环,她开始去开创一份安身立命的事业。作者刘凤琼,安徽省作协会员。
  • 安妮宝贝经典作品(全6册)

    安妮宝贝经典作品(全6册)

    本书含《八月未央》、《彼岸花》、《告别薇安》、《莲花》、《春宴》、《素年锦时》共六部作品,关于爱情、孤独、成长中的怀念和思省等主题,始终为一代代年轻人所关注,并深深引起共鸣。
  • 魔装机神——卡牌联盟

    魔装机神——卡牌联盟

    一款风靡整个景远市的虚拟空间游戏,奇特的对战方式,多样的搭配,在谢小东生日当天拉开了序幕。天生顶尖机甲还是天生高玩,在小白谢小东眼里都没有区别,因为都打不过!至于后来打不打得过,那得看后来了......
  • 其实我没那么爱你

    其实我没那么爱你

    "被算计,被扫地出门,一夕之间,我落入污泥,从此沦为笑柄。“韩铭言,我不怕受到多少伤害,我只怕你不信我。”“你知道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背叛!”他鄙夷的言语,冷酷的眼神,一次次将我推开。爱人的心如双刃的剑,刺伤我一分,他自伤八千。若干年后,我穿千万婚纱要嫁给豪门做千亿媳妇,他却哭着跪在我面前求我原谅。我冷冷的笑,“我等这一天等了太久,韩铭言你给我滚!”峰回路转,这次轮到我远远的甩开他,一血当年的耻辱……"
  • 王跛子既往病史

    王跛子既往病史

    作品以催眠师这样一个特别的旁观者的视角,从“被催眠状态”这个全域视角,从王跛子这个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去观照人性、社会、价值的扭曲和变形,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味杂陈的现实浮世绘和人性的黑洞和深井。另外,小说以精神病学调查为体例,以既往病史为架构,以疾病病名作为章节标题,具有隐喻,暗合异型的人性社会病态,使小说结构设计精巧、大开大合。小说充盈着浓郁的悲悯情怀,充满了对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一部底层小人物声名狼藉的心灵传记,一张人性画皮的基因遗传图,一部透过个人和家族病史,犀利洞察隐秘人性,烛照幕帘重重的社会史、精神史、思想史的时代绘本。作者杜书福,江西省作协会员。
  • 阿来长篇小说全集Ⅱ

    阿来长篇小说全集Ⅱ

    此全集收编了阿来老师的所有长篇小说力作::《格萨尔王》耳熟能详,经典的长篇历史小说,作为阿来最让人期待的作品多次被搬上大银幕;《空山》三部曲与《尘埃落定》可谓艺术思想上的双峰,小说的结构艺术格局是阿来在艺术上新的探索,它呈现出与《尘埃落定》完全不同的风貌。如果说《尘埃落定》是封闭的结构,完整的故事,《空山》则由于表现“一个村庄秘史”的重大主题,而采用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背景,不同的人和事构成一幅立体式的当代藏区乡村图景,即所谓“花瓣”式的结构方式;《宝刀》则是阿来最容易被忽略的作品,但又是不得不读的另类小说,作者在小说里,努力说明这是一个远离信仰和神话的时代。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