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5200000023

第23章 自古未有的改革常平均输及铸钱(2)

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争,人不乏。道御之而王,权用之而霸,古今一也,“赞语又接着说:“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躁天下赢赀,以佐革兴。虽-兵数十年,敛不及民用度足。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可谓知取予矣。”(11)

这里有一个新的概念:“平准法”。前面我们介绍了“平粜(籴)论”

和“常平仓法”,就不难理解“平准法”。平准法也就是“均输平准”。这是中国封建王朝为控制运销、平抑物价而采取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从严格意义上说,由汉武帝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试办均输,其目的是“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运方之贡。”(《盐铁论。本议篇》)。开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推行盐铁专卖,改革均输法,创立平准制度,置平准官于京师,统一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两者互相结合,称为均输平准。这种均输平准完全不同于常平义仓。常平义仓的宗旨是“调节物价,备荒赈恤”;而均输平准则是官办官营的商业行为,也不局限于粮食。在桑弘羊时代,对各郡国的应输贡物,按照当地市价,折合为当地商人一贯贩运出境的丰富而廉价的土特产品,输纳时,原需运费也照价折合为产品,一并交付均输官,再由均输官选择其中质优而又便于运输的商品运往京师,余下运往高价地区出售。京师平准机构置办运输工具,征发民夫充役,接受“天下委输”,掌握商品储存,在京师物价波动时,“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使“万物平而便百姓”。

刘晏对榷盐、常平、均输平准的改革及其成效远远超过了桑弘羊。也许是笔者无知,也许是刘晏没有留下他“神童”之笔的优美诗文和宏伟经济论著,他几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记述不详的丰富实践,只留下后人记述他的一些几近淹没的散乱名珠,使人仿佛感到他的知名度大大低于桑弘羊。

其实,无论在经济改革的深度、广度和成效上,还是在理财谋略和躁作方法上,刘晏都远远超过了桑弘羊。

让我们看看刘晏是如何“敛不及民”而“知取知予”进行常平、均输和铸钱的革新。

变革,首先是观念形态的变革,任何死守教义、固守古训的思想观念是不可能进行改革的。在桑弘羊时代,为了抑制兼并势力,推行榷盐法,常平均输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富商巨贾。如食盐的专卖,是官产、官运、官销,连二道批发也被彻底禁止,一切由官府大包大揽,笼而统之。其思想根源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重农抑商,务本禁末的思想观念。战国时期,最早创立“平籴(粜)法”的李悝认为农业是产生财富的唯一源泉,“农伤则国贫”,对“雕文刻缕”、“绵绣篡组”的奢侈品生产称为“技巧”,主张“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改革家商鞅和管仲都认为农业是衣食和富家、富国的源泉,主张以农业为本,对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认为是妨碍务本而导致国荒国贫的“末事”,必须抑商禁末,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力不被转移。荀子也是如此,认为“工商众则国”贫“,主张”省工贾,众农夫“,并把”知务本禁末“

定为“卿相辅佐”的必备条件之一。荀子的高足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源泉,是本务。谓“富国以农”,“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对工商统称为末业,把工商之民列为“五蠹”

之一,提出“农本工商末”并把“末”的概念扩大到整个工商业。自此以后,“末”就大体成为工商业的统称。强调以农为本固然正确,但贬斥工商而禁末却不免偏颇。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也是主张务本禁末的。在《贞观政要。禁末作附》里记载这么一个小故事: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工部尚书段纶向太宗上奏推荐了一名叫杨思齐的能工巧匠。太宗要亲自看看他的制工技巧,段纶就叫杨思齐造一个木偶戏的傀儡戏具。太宗极为不满,对段纶说:“推荐的工匠,准备用于国家大事,你却派他先造这些东西,这哪里是要百行工匠互相告诫不要制作奇巧玩物的意思呢?”于是下诏“削纶阶级”,段纶虽未罢官,却被减薪降级,并禁绝木偶制作和木偶戏的演出。

然而,时代不同了。刘晏不由想到:为了迅速复现开元盛世,还能依据李悝、桑弘羊的常平均输法重农抑商吗?还能遵循太宗的“务本禁末”吗?

他亲眼目睹开元时代粮食生产丰足有余,商贾往来兴旺的盛况。在他眼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如见钱流地上”,(12)“钱流地上”正是理财家刘晏观察商品经济的独特感受,“钱流地上”也在考验刘晏能不能权万物轻重,把“钱”从地上捡起来,流进府库,流向市场,推动大唐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刘晏心中十分清楚,治国不必效古,理财不必循旧,只有变古通今,合时、合势、合事方能渐现贞观开元盛世。正因如此,他变革榷盐法,大胆突破桑弘羊采取的官产、官运、官销的独家经营,利用商人的有利运销,扩大流通的积极性,采取民产、官收、商运、商销,只把住货源和物价,余下一概任之,给予商人充分自由经营的余地。为了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盐价,在吴、越、扬、楚设立常平盐仓,贮存食盐二万余石,并在其它州县转贮官盐,在盐商不至的盐贵地域,或一旦脱销涨价时,随时可以平价供应,抑制市价上涨。同时,采取“以绢代钱”的办法鼓励商人纳绢,商人在运销中购入绢帛,也乐意以绢购盐,这种易货交易使刘晏既推销了食盐,又掌握了必要的军需物资,还节省了转购的费用,一举数得。盐在刘晏手中彻底盘活,确是“钱流地上”商品经济思想的巧妙运用。

刘晏对粮食的常平和均输更集中表现了他的商品经济思想。刘晏疏汴河,兴漕运,置船厂,建粮仓,直过三门,输粮关中,平抑京师粮价,无疑是大规模对粮食的常平和均输,仅凭这一点,就发展、超出了桑弘羊所推行的平准法。因为桑弘羊只是在首都一些地区进行平准工作,而刘晏却成功地运用于广大江、淮地区,粮食均输距离超过三千里地。刘晏新加常平、铸钱使后,手中已有官办船队,加上汴河疏浚,运费降低,开始运用商品交换的原则进行常平均输。过去一遇荒年,便动用常平,予以赈济。这对于眼看“钱流地上”的刘晏来说,是消极被动的。《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以陈谏之口论述了刘晏的经济理论思想及其主张。刘晏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故赈给少,不足以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役矣。”这就是说,会治病的人,在于不使病人生命垂危;善于救灾的人,不要经易地给予赈济。赈济少不足以活命,而赈济多让受灾的人都能活命,就必然增加开支,减少国用,国用缺少则又必然再加重劳役,增添赋税。何况这种赈济往往是赐与性的,受灾的人又几近侥幸所得。那么怎么办呢?刘晏主张,利用常平、均输制度,应事先救济未成的灾荒,而不要等到已成灾后才进行赈济。在水旱二害成灾之后,灾区缺少粮食,但其它物产仍有一定出产,继而“贱以出之,易其杂货”,用以粮易货的方式,将低价的常平粮换取灾区灾民的其它土特产,扶植灾民发展副业,实行生产自救。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灾民缺粮的困难,使灾民转向副业生产,另一方面又可将换来的农副土特产品输向丰收地区出售,或供官府使用,以此减少国用,增加国库收入。刘晏用这种商品交换的赈灾措施来代替用国家粮食直接赈济,无疑又一次反映了刘晏善于理财而又不伤民劳民,善于用商品交换方式赈济灾区,安排人民生活,组织生产自救,做到知取知予,敛不及民,确实是前古未有,只他一人。

刘晏还直接运用均输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均输常平的核心是防止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调剂余缺,稳定物价。在具体躁作时,丰产年则高于市价收购,饥荒年则低价出售,即“丰则贵取,饥则贱与”。(《新唐书》卷149《刘晏传》)江、淮地区粮食丰产高产,手工业发达,特别是扬州此时正是唐王朝最发达的商品集散地,如绫绵、瓷器、铜镜、纸笔、木器、玉器、竹器、药材等等,种类繁多,质高量大,深受人们欢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韦坚在长安广运潭上陈置江、淮各郡土特产,广陵郡列在第一船,丹阳船、晋陵船名列第二、三名,最后又以苏州船贡品列在最后收尾。(见《旧唐书》卷105《韦坚传》)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地区大批人员为逃避战火,纷纷南下江、淮,扬州人口急速增加。扬州原本是江、淮地区百货集散之地,外来人口的增加,为商业和各种手工业提供了市场,外地商品源源而来;市场的需求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物资。安史之乱平定后,随着刘晏开通漕运,革新盐政,更使扬州百商云集,成为东南地区的最大经济都会,成为百工巧匠施展身手的最佳场所,成为征财遂利者的理想乐园。”生人之本,食与货而已”。有着敏锐经济头脑的刘晏又把目光盯在了“货”上面。这些大量的手工业制品、土特产品、日杂百货,早已超出当地所需,而在别处则是奇货自居,供不应求。

特别是在关中地区粮食丰收的年份,对手工业品的迫切需求大大超过了对粮食的需求。刘晏以政府的行为、国家的力量,用部分赋税收入折合成现钱,在扬州和东南各州低价地区收购各种体积小、价值高的轻货和土特产品,通过漕运输入京师或其它高价地区出售,同时又在这些地区采购,运销出其它低价土特产品,使国家从地区差价中获得一笔可观的商品利润。这种常平均输在商业上的运用,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既扩大了江、淮地区的产品销路,也在急需地区调剂了余缺,平抑了物价,使商品的产、运、销得到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同步发展。

也许是中国士大夫惯有的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影响,史料只列举刘晏运用常平均输法经营茶和柑桔,其它商品概未涉及,数量及其效益也不可知,只是在《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中笼统地说:“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躁天下赢赀,以佐军兴。”并说刘晏“能权万货轻重,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但是,从其它相关资料中却可以窥视到,刘晏以政府行为经营的商品中,除了江、淮质优多彩的绵帛绞罗丝织品外,最大宗的商品是茶。

茶,在我国种植历史远久,饮茶起源也甚古,至今仍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种植经济作物。与刘晏同代的陆鸿渐(字羽)被后人称誉为“茶仙”、“茶圣”、“茶神”。他在《茶经》的第一句就说:“茶者,南方之木也。”陆羽详细叙述了我国自魏、晋以后,江南渐饮茶成风。直到开元以前,北人尚不多饮。与刘晏又一位同代人封演,在其所著《封氏闻记》的“饮茶”条目中说:“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

南人好饮,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掸皆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样逐渐传至山东、河北等地,渐至京师城市,而且多开店铺煎茶以卖,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直到代宗时,“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骑马市茶”。由此可见,饮茶之风,始于开元,盛于代宗,连回纥也骑马去市饮茶了。代宗朝代,正是刘晏最有作为的年头。又据陆羽所言,茶的产地在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道,这八道几乎全部在刘晏所领辖的常平转运使区域之内。其中质量最好、产量最多的是淮南、浙东、浙西三道,更是由刘晏管辖。代宗时,工部侍郎李栖筠因政绩突出,有望擢升宰相,遭到当朝宰相元载的妒嫉,被黜任常州刺史。其时,茶圣陆羽亦在常州,两人对饮浙西道的阳羡(今江苏宜兴)名茶,陆羽盛赞阳羡茶“芬香甘清,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李栖筠从之,始进万两,自此遂成定制。想必这万两贡茶当是经过刘晏漕运后才输入京城长安,贡奉代宗。中唐诗人卢全(约公元775年-公元835年)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全唐诗》卷388)中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位以极善品茶著称于世的诗人喝着别人寄来的新茶,神采飞扬,盛赞不绝,吟吟乐道,走笔如神:“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寂。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除阳羡茶外,浙西道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的顾渚茶其后也列为贡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校园恋心:暗中寻你

    校园恋心:暗中寻你

    青春的校园,青春期的女孩子总会有些心理上的悸动,暗恋仿佛是最美好的事,但这场暗恋究竟它的结局会怎样…
  •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商汤灭夏》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商汤灭夏的有关内容。
  • 快穿之神游的那些日子

    快穿之神游的那些日子

    尔笙有个想法,她要追人。奈何经历三千世界才发现自己追错了。不过这个好像比之前的更好。
  •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land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land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司礼监

    司礼监

    莫欺少年穷,我叔魏忠贤。——傲骨出品,必属精品。五代正版订阅群:964647911(前四代已亡)
  • 盛金王朝

    盛金王朝

    曾经我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很低调,从不告诉别人,不过,已经没有机会了,直到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可以接班封建社会,我该答应吗?
  • 彼岸有花开

    彼岸有花开

    这是一个由现实存在的我们,因为喜欢看小说而相识相知聚集在一起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它超越了网络,让我们见到一张张真实的面孔,一颗颗真实的心,并且促成的些许奇缘我问那谁的男朋友,“你们算是网恋吗?”他说“不是,那只是一个契机”对,说得真好,只是一个认识的契机,我们的日子只是平凡,没有大起大落,只能是平凡,因为平凡也是一种幸福,我现在才知道
  • 不逃避的人生

    不逃避的人生

    工作,感情,那些你暂时不去想的事:交往多年,分手或厮守哪种才是好结果;想改掉坏习性,瘦身戒烟戒酒一直没成功;怕选错行,结果哪一行都做不久;中年失业,人生接下来还有可能吗……
  • 东谷赘言

    东谷赘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菩萨道树经

    菩萨道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